大地飞歌

作者: 周伟兵2021年03月26日生活随笔

当我看到这部介绍侗族大歌的纪录片时,整个世界都肃静下来,耳中唯有高山流水般的天籁之音,如此悠扬,如此美妙,它托着我的神思飘飞游荡,云天和绿野就此钻入心怀。说实话,对于这个繁衍生息在黔湘桂大山深处的侗族,以前的确知之甚少。原来,它也是一个拥有二千五百年历史和二百八十万人口的古老民族,它的美不仅辉映在每个族人太阳或月亮般光彩的脸上,还凝结在其“民族三宝”鼓楼、风雨桥和大歌里。

要说最爱唱歌的民族,当属拥有大歌的侗族。他们的歌穿越春夏秋冬光阴岁月,遍布田间地头山谷溪畔,渗透生活的点点滴滴,出自寨中每一个男女老少。听着他们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而朴素天成的合唱时,就像是扑向大自然慷慨的怀抱,满身心都布满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还有鲜花盛开的原野与蝉鸣鸟唱的森林。一个爱唱歌会唱歌能唱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民族,注定是美丽幸福的。

“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侗族大歌续唱二千五百年而不息声,是因为它有着歌以铭史的功能,从而承前启后,代代相传。在大歌分类中,“嘎吉”是专门用于叙事的,它旋律舒缓,低沉忧伤,一如夜月火塘旁的祖父或祖母,向子孙们叙说祖先的故事。刀耕火种,虎豹豺狼,天灾人祸,战争和平……那一颗颗被塘火映得通红的青春或幼稚的心,由此记住了歌声中的历史,又继续传唱历史的歌声。大歌之大,在于它千古宏音,万代传唱。当看到纪录片中的奶奶级歌师潘萨银花在自己的歌堂中教一个孙子辈的小姑娘唱大歌时,有谁会怀疑这大歌铭史的传唱动力呢。

“饭养身,歌养心”,是侗族人信奉的真理。大歌分类中的“嘎想”是为伦理纲常的述说而专设的,歌以载道的功能在此水落石出,一目了然。据纪录片介绍,侗族是一个爱和平,讲团结,重友谊,群体意识强且勤劳勇敢的民族,他们世代居于深山幽谷,长期过着相对封闭的生活,能形成自己优良的文化礼仪,道德规范,习俗戒律和艺术修养,着实很了不起。贯穿其间的一条连线,就是大歌的载道作用。大歌之大,在于它寓教于乐,春风化雨,让人心立大德,身行大道。那些着丽服的女孩和穿对襟短衣的少年唱着这样的歌成长,就如同心田里播下一颗文明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以歌为媒,行歌坐夜”,是侗族成年男女寻觅爱情的方式。大歌分类中的“嘎嘛”就是为抒发男女之爱而定制的,它柔媚而极富感染力,歌以传情的功能让世世代代乐享不疲。像许多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侗族也有对歌择偶的美好习俗。大歌的对唱必须是在异性、异姓(房族)间进行,所以每个寨子里都有按同性、同辈、同房族原则组成的不同歌班。他们的对唱有可能是在飞阁重檐的鼓楼里,也有可能是在青青山坡上和潺潺溪水边。当清脆、嘹亮抑或纤细的女声与浑厚刚劲的男声在苍穹下干柴烈火般地燃烧时,那昂首扬眉的阿哥和低头娇羞的阿妹就“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大歌之大,在于它能打动装得下天高地厚的春心和人间大爱。生命因为有了爱而倍升价值。

我坐在电视机前静静地听侗族大歌,感受到了一种无以言表的神奇。即便千人一唱,它仍无需指挥与伴奏,就像冥冥中天赋仙歌,有神来助。那起起伏伏的多声部就像他们身后连绵的群山,层层叠叠,涛掀浪涌;那孩子们的声音如鲜嫩的青草,老人们的声音似沧桑的古木,姑娘小伙的声音一如莲吟竹喧,清新得充满幸福的气场,让人浮想联翩,心驰神往。大歌为什么那么美妙?因为它凝聚了一个民族的千古精华!大歌为什么震颤灵魂?因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心皆同!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