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一份心意 给书

作者: 刘恩波2021年05月03日生活随笔

读图读屏时代,读书近乎奢侈。电子阅读固然便利,但还是少了一份触摸书籍的踏实感,一种跟书卷气息打成一片的虔诚、亲密与祥和。我藏书不算多,不过也有几千册了。朝夕与之相对,即使不翻看,依旧觉得繁华满眼,浸润着浓郁的书香。

是的,留一份心意给书。这日子里就有了典籍的味道,有了心灵的一处港湾和精神的一片田园。

年轻时喜欢读诗,中年酷爱故事,最近阅史,都是一个人浏览人生的方便法门。当然每一段时间,好多喜好可以兼容。现身说法,我自己就曾经在董桥、张中行,古龙、金庸和沃尔特·惠特曼、艾伦·金斯堡之间来回穿梭。

岁月留痕,离不开踏着别人的脚印走上一回,阅读书籍就是见证自己不在场时别人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味,当然那里也有讽刺、戏谑和智慧本身发出的笑声。

你沿着三毛的旅程,懂得去撒哈拉沙漠是要去等候和约会一个人。你踏着林清玄的菩提系列的篇章结构,知道那里有几处安谧的地方可以盛放落寞的心。《小王子》是另一个星际空间的梦,我们谁都没去过,但我们都想去。读到维利·罗尼的《那一天》,我会想起自己童年时的许多往事,那种记忆是发酵的,内心的电流通过几个画面就接通了。有时候,翻来覆去地看木心,竟然觉得无论多么乏味的人生,目及于此,人当欢呼自己的苦中作乐。木心的书,木心的句子,是一片阿司匹林,是一剂清凉散,或者是一杯温煦的茶水。“每当有人在我耳畔轻轻甘语,过了几天,又想起轻轻甘语,我知道,不过是一个仇人来了”,这样的咂摸,也令我们咂摸无尽。

留一份心意给书,实在是由于每一个人都想活出丰富的人生,有底蕴的人生。

好的书本就是文化的剪影、历史的索引和灵魂的写真。

读吴宓的日记,你就如同回到一个大时代的风云变幻的时空里,去呼吸一代人的气息。老先生有风骨,更有风情,有仪态,更有滋味。他是浪漫的、执拗的,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徘徊,他像是贾宝玉和歌德的混血,也像是李太白和龚定庵的姻亲。那样的日记,是历史,也是心史,一人的声口,半个多世纪的留痕,关乎文化,关乎岁月,关乎家国。

沉浸于书,人就能变得相对豁达融通。前人走过的路,你不一定再走,但至少是有意味的提示和鉴戒。

游历西湖,尝有晴湖、雨湖、雪湖之说。这是欣赏的三个层次。其实这也是人生体验的三个层次,用在读书上亦然。

有的书看上去积极功利,充满正能量,就像晴天的湖,碧波万里,让人涤荡胸襟,豪情万丈。有的书读起来凉意袭人,冰肌玉骨,就像雨天的湖,那是生命的另一种风情和况味,酸甜苦辣,五味杂陈,阴冷之中,透视出命运的本相和岁月的苍凉。还有的书,品味其间,人就踏入了萧瑟里,走到繁华的落寞处,用亦幻亦真的眼睛看真真假假的人生和历史,就像雪天的湖,有些地方被覆盖住了,有些东西则裸露出原色,那黑那白,那冷那涩,那古意盎然,那气息绵长……

读什么样的书,就有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书,彼此之间交相渗透互相成就。但底细里还是性格、命运、气场、能量的综合发酵使然。

我读书有限,但还是有所挑选的。那书,至少满足我的一点儿心意吧。

譬如鲁迅的《野草》,于我心有大欢喜,感觉那是佛经的另一种写照,加上了现代人的生命感。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写透人间的苍凉烟火,就如同历史风云际会间的推杯换盏……无奈无辜无商量却又无碍无妨。另外,我还爱看毛泽东的字、鲁迅的字、李叔同的字、林散之的字,爱着成癖。字是另一种书,另一种人生和性格的轨迹。工作繁忙之余,修身养性之际,每每临帖,就在几位方家的线条律动游走间,寻觅着灵性和观感,气韵和血脉。

不读书无以活,活出味道来,许多时候跟阅读相关。书卷就是自己的再生之地,老去时,大概也是墓园。

半夜披衣而读,厕上款款而读,车上匆匆浏览,枕上细细品读,这是读书之道之法。人亦置身书卷,不亦快哉!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