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蝉

作者: 郭震海2021年05月20日生活随笔

蝉,坊间称“知了”,在自然界,这个可爱的小生命,饮甘露,鸣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天地间,在短暂的岁月里,以执着的信念,悠远的歌声,高洁的存在博得了人们的喜爱。

蝉入土可存活,出土又能羽化。在中国古代象征复活和永生。早在商代,青铜器上就已有蝉的幼虫形象。蝉蜕于浊秽,浮游尘埃之外。古人认为蝉性高洁,其造型和寓意,很早就被国人所认同;古有说法,生以为佩,死以为含。所以,从周朝后期到汉代的葬礼中,人们习惯把一个玉蝉放入死者口中以求庇护和永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赋予蝉更多的含义。如以一玉蝉佩在腰间,名曰“腰缠(蝉)万贯”;以一蝉伏卧树叶上,名曰“金枝玉叶”;将佩挂在胸前的玉蝉取名为“一鸣惊人”(取蝉的鸣叫声)等等。说到玉蝉,当数汉代,其线条简练、粗犷有力、刀锋明晰,表面平滑光亮,边沿棱角锋利,翅尖几可刺手,素有“汉八刀”之称。据考古资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玉蝉出现。著名的商代殷墟妇好墓,曾有玉蝉出土,同时出土的玉坠、玉琮也有一些饰以蝉纹的。可见蝉的形象作为一种装饰,已经问世数千年。

蝉也有禅意。在禅家看来,以蝉说禅,表明古人天性中自具禅意。潜沉地下,隐身止语;出世发声,一鸣惊人;恰如君子,振聋发聩。蝉又名“知了”。在佛家眼里,知是智慧,了是觉悟。或者说,知乃明实相,了是无我或放下。回归本真,参透人生,是修禅的崇尚。修行、觉悟,心灵入“知”之境界,超然平淡,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心经》有语“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就是所谓的在修禅的过程中获得大智慧因而进入五蕴皆空的无我境界,这正是由“知”到“了”的过程。在佛家看来,心灵若是博大,便空灵无物,看破了念想,由“知”到“了”,和蝉一次次蜕皮一样,是生命的再生,是灵魂的涅槃。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孤独,只能自己去面对;有一种觉醒,只能自己去把握;有一种登高,只能靠自己去积累。当红尘世俗在自己的脚下一点点矮下去,灵魂就会离树干高处一点点靠近。这是一种厚积薄发式的攀登。这需要拥有一个无比强大的信念,更需要昂着头,一步一个脚印虔诚地向着心中的希望攀登。蝉深深将自己埋葬在黑暗中,在长久的孤独与寂寞中,经过数次蜕皮,一点点丰裕着自己,心中的信念永不变,等待涅槃,向往高鸣。

不知春秋又何妨,谁能比蝉更懂得夏的美好?漫长积淀,数次蜕皮,而后登临高枝,一鸣惊人。小小的蝉再次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任何功成名就,从来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达到的。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