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畔枝叶园

作者: 缪俊杰2022年01月01日生活随笔

今年初夏,江西文界老友郑伯权、朱昌勤邀我去江西走一走,旧地重游,共话别情。

到达南昌,行装甫卸,郑、朱两位便问我:“想到什么地方看看,我们陪你去。 ”

我是江西人,几十年间因公因私到南昌已不下十次。什么滕王阁、八一馆、青云谱、天香园,甚至一千多年前客家流人居住过的“筷子巷” ……我都去看过多次,再到什么地方看,我一时提不出来。他们看我语塞,立即道:“鄱阳湖畔余干县有个‘枝叶园’值得一看,我陪你去,如何? ”我欣然同意。虽说旧地重游,也总希望看个新景致。他们提到的余干县我没去过。有了新看点,愿意从游。

关于江西余干县,我知道不多。不久前,刚读过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的《刘随州集》 ,他有一首诗很有名,就是写古代余干县城的。这老先生本是河北人,唐玄宗时中进士,担任过监察御史,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长吧。后受人诬陷,被贬到湖北担任随州刺史。晚年退职后,移居到江西鄱阳湖畔的余干县。他同情民间疾苦,写了首诗《登馀干古县城》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阳溪。 ”这首诗意境苍凉,思想深邃,成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余干县也因此诗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我们驱车沿着美丽的鄱阳湖畔前行。从南昌出发一个多小时便到了余干县的黄泥镇。汽车在一处竹影婆娑的林子前停下。老朱说:“这就是老郑所写的‘枝叶园’ 。 ”

枝叶园,过去的官书上没有记载,坊间也很少传闻,如今何以名世?我们下车入园,只见一方高达丈余、面宽五尺、形态可仪的长条巨石立于园门之左侧,石上刻有若干文字:“余干。古称干越之地,滨处鄱湖,擅水乡明珠之誉。唐诗人刘长卿有《登馀干古县城》之佳作传诵千古,山川钟秀,人文是蔚。建县近二千四百年,代有名人,薪火相继。秦汉交替之际,余干人吴芮率百越之长,景从义举,高祖定鼎,吴芮受长沙王之封,稽之史册为赣省第一人杰也;至宋有赵汝愚,状元出仕,官至宰辅,刚正立朝,为宗室柱石,后追封福王。至当世……”此碑八百余言。碑文为江西著名诗人郑伯权所撰,书法家李春林手书。春林的书法,着墨遒劲,风格飘逸,因是草书,愚辈如我者初读有些费眼,也就没有继续读下去。

我正在凝神拜读伯权先生之碑文时,当地镇长赶来,他是东道主,便充当解说员。镇长是个年轻人,但显得很干练,很有文化素养。他说:这里濒临鄱阳湖,原来是一片潮湿荒滩,杂草丛生,乱石堆积,镇上便将此处荒滩利用起来,在老屋之侧小筑二楹,对庭前荒滩空地加以整治,种上垂柳和茅竹。现在这里已绿树成荫,竹影婆娑,成为镇上居民休闲之地,园内配有一些有关廉政方面的展板、图片画页,有历代官员关爱民瘼、廉政为官的事迹展示,因而这个小小公园也就成了一个教育园地,不久前被评定为全省廉政教育基地。

我看见这个公园竹影婆娑,造型甚为独特,似乎全在一个“竹”字上做文章。镇长介绍,全园已有秀竹一千多株,经过几年打造,这里已是茂林修竹,池苑荷影,杨柳依依,华美有致,给人以优雅的美感和精神境界的升华。

镇长说,余干人以竹立园,是有深远考虑的。竹子是“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是有气节的植物,可以观赏,也可以励志。在古人看来,竹声和民声往往是相通的。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做县令时写的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此时,我想起,参与此园筹划的郑伯权先生前些年也曾写过一首咏竹诗:“枝叶经霜势已安,登临极目望远滩。顺流借水行舟易,深海张帆转道难。劲节虚衷堪大任,扫除冰雪岂惧寒。中华正气重来续,八表同风天地宽。 ” ( 《七律·登竹亭》 )这首诗表面是写竹,实质是讲廉政,是与即将赴任的高官朋友共勉的。他在枝叶园的石碑上又重申了这样的意愿,他希望我们的官员“听萧萧之声思民间疾苦,遂尽瘁于民事,竭公仆之所能。方塘之中,田田荷叶,擎雨之珠,晶莹玉润,彰濂溪之高洁。园庭之中一枝一叶,可歌、可咏、可风。 ”

枝叶园除了这些青翠挺立的竹子,还有一泓小巧玲珑的池塘。正如郑公所写:荷叶田田,鱼游浅底。方塘之内建有小亭。不算华丽,却深意可悟。休闲之时,余干百姓,乌泥居民,官民登上小亭,忧乐与共,同话桑麻,岂不快哉!

这枝叶园,既是休闲之地,也是教育场所,寓教于乐。余干县建此场所,甚为高明。余干县今日的美丽景色,与唐朝诗人刘长卿所描写的苍凉余干真是天壤之别!

我在这鄱阳湖畔的竹园里,流连忘返。参观枝叶园归来,像读了一本大书,沉思良久。当今盛世,如为官者廉,为政者亲,官民同乐,普世和谐,其乐融融,岂不美哉!

枝叶园,鄱阳湖畔余干乌泥镇上的一颗明珠,一个寓教于乐的场所,作为省里一个“廉政教育基地” ,名至实归。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