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回第二故乡

作者: 杨蓉蓉2022年02月23日情感日志

我是一名下放知青。1969年,风华正茂的我下放临海农场。当时的农场大地,一片荒凉。在那里,我和其他知青插秧、割稻、挑秧草、挖八匡河……辛苦劳作。有一次,我在农田里劳作时遇到了雷暴,火球从眼前瞬间滚过,让我至今想起来都后怕。而因医疗条件落后不幸逝世的知青战友,更让我心中悲痛。1978年12月随最后一批知青返城后,我暗下决心,永远不回这贫穷、落后的伤心之地。

两年前的一个春天,在下放48年后,作为一名参演课本剧的演员,我无奈地随《临海大地在呼唤》情景剧剧组回到了农场。农场变化可大啦!条块分割的田埂消失了,泛白的盐碱地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良田。农田里长满了翠色欲滴的庄稼。树是绿的,草是绿的,麦田是绿的,像是一幅浓妆淡抹的绿色水墨画。风力发电,养鱼养虾,花木培育……多种经营改变着农场的面貌,改善了农场人的生活。我当时的感觉就是,春到第二故乡,第二故乡充满了希望!

今年四月,临海农场举办“首届海棠旅游文化节”。我们《知青五十年》情景剧剧组受到邀请,我再次踏上了临海大地。走在十里海棠的身边,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看着蜂蝶起舞的美景,喝着清香的花茶,吃着酸甜的海棠果,听着农业技术员的讲述……原来,这10万株海棠只用了4个月就栽成林了,而引进项目制订计划是一拍即合。海棠全身是宝,花、果、苗木,每一部分都有它的功效。单单海棠苗,一年后的卖价就能提高4-5倍,简直就是发财树。徜徉在白的、紫的、粉的、绿的海棠中,看到每个农场人脸上的笑容和自信,我感觉到第二故乡抓住了大发展的机遇,美丽的临海,花漾春天。

我是知青,也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我能为第二故乡做些什么?我主动请缨,第三次回到第二故乡临海——到农场的学校为孩子们上课去。我要把苏南先进的教育理念传播给他们。于是,我和先生自费送教上门。我上了作文指导课《送名人回家》,目的是让学生和好书交朋友,在书中和名人交朋友,吸取前进的力量。先生上了一节短文分析课《高贵的施舍》,教育学生要活得有尊严,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过上好日子。学生的配合使我们颇感意外。他们并不是我想象中的木讷的农村孩子,不管是知识面还是理解能力,都不亚于城市孩子。课后的交谈中,我解开了这个谜。原来任教老师董老师,40出头已是副高职称,因为研究、服务于留守儿童而多次受到嘉奖和肯定。聊天中,我们得知,这个学校虽然只有147名学生,但教职员工却多达60人。副高职称的老师月工资高达1.3万元,因为有乡村教师的多项补贴,比城市教师工资高得多,且每个老师平均只要管理2.45个学生。远少于城市教师一人教育管理26名学生的人数。这个两年前还是贫困县的地区,为了留守儿童,国家投了巨资,打造了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实在是高瞻远瞩!这一次,我的感受是:农场脱贫致富,事业、建设后继有人,国家有希望,处处皆春天。

20岁下放,30岁回城。从68到70岁,我三次回到第二故乡,每一次,它的巨大变化都令我惊叹,令我振奋。这是祖国70年沧桑巨变的缩影,祝我的第二故乡迈上祖国飞速发展的快车道,未来更加美好!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