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家河的红色记忆

作者: 朱明富2022年04月16日情感日志

裴家河,一条烙着红色印记的小河。雄立在小河之畔的天宝寨,是战争年代由鄂入陕南的要塞。这里曾是项强(字鸿国)带领游击队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地方;是1946年中原解放军李先念部突围后,为创建鄂西北革命根据地战斗过的地方;也是1949年解放军西进时,安康地委、专署和军分区驻扎并领导全区解放的红色根据地。

在白河县仓上镇裴家河流域,一直传颂着游击队队长项老八的英雄故事。项老八是旬阳蜀河人,出身富商之家,排行第八。他早年曾入西安一中和北平宏达学院求学,1939年春,他同几个进步青年到泾阳县青训班培训,后只身赴延安“抗大”学习,毕业后被派往河南确山县游击中队任指导员,在战斗中负伤。项强回蜀河养伤时,被人告密,遂潜避白河姐姐家,又辗转老河口等地。伤愈后,项强秘密回蜀河筹措经费,联络郧西、白河、竹山、旬阳的同志开展地下工作,这期间,国民党安康警备司令部一直没有放松对他的搜捕。

1946年8月,李先念部突围到商南,项强前往当向导,翌年7月,部队北上,令项强留下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并给他留下长短枪14支。项强组建了几十人的游击队,活动在旬白郧一带,裴家河的天宝、吕坪、杨家坪就是游击队活动的主要根据地。

1947年10月21日,项强写信策反国民党裴家保安队队长王仁才,要他带17人的保安队加入游击队,并相约在天宝塔凹相会。送信人误送信件导致泄密,22日,项强与其他4名游击队员在太平山下马家坡王坤元家开会,被旬白郧三县联防办事处主任彭碧岑获悉,彭碧岑随即调集旬白两县自卫队前往搜捕,激战中,项强等4人突围至庙垭牺牲。

项强牺牲后,当地群众无比悲痛地把他安葬于天宝三组一处向阳的山岗上,38年后,旬阳县人民政府举行隆重仪式,将烈士遗骸迁至旬阳烈士陵园。

1949年5月,解放军55师、57师在扫清鄂西北残敌后,沿汉江挺进陕鄂边城白河。25日,白河第二次解放。此后,中共白河县委、白河民主县政府、县人民武装部从原中共两郧地委、专署、军分区划归中共安康地委、专署、军分区管辖。8月初,安康专区党政军机关移驻裴家河,解放军一支先头部队亦进至裴家、天宝、吕坪一带开展清匪和整训。

在此之前,国民党“黄团”队伍也时而在这里驻扎或游弋,他们所到之处,抓丁拉夫,抢掠掳夺,姑娘媳妇不敢出门,童子老叟夜不能寝。听当地老人讲,曾经有一伙国民党散兵经过一农户家,发现有一只羊和一头猪,不由分说,逼着主人把猪羊宰了“犒劳”他们,主人不肯,便招来一顿暴打。当地老百姓恨透了那些无恶不作的国民党队伍,私下里都叫他们“刮民党”,见了穿“黄皮”的就携家带口四处躲藏。

在惊恐和黑夜中苦苦挣扎的老百姓像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共产党领导的队伍,盼来了家乡的解放。解放军在天宝一带休整时,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即使驻扎在老乡的院子,没有主人允许,也从不进入老乡内屋。部队烧饭的柴米,骡马吃的草料都过称入账,按价购买。贫农王绪银家有3间旧土房,一个班的战士在一间耳房打地铺住了7天,挤得转不过身来,王绪银看不过去,要把自己的睡房腾出来给战士住,班长拦住他说:“我们行军打仗的时候,经常是风餐露宿,有个地方睡觉已经很不错了,哪能再打扰老乡你睡不好!”见班长执意不肯,王绪银悄悄把战士们带的粮食用手磨磨了,让老母亲帮着筛整干净,班长知道后非要给工钱,王绪银一家自然不会收的。

那时候的粮食本来就少,加上兵荒马乱战事连连,老百姓的日子就更苦了。秋后是红薯当家的季节,农人家煮红薯、蒸红薯,烧红薯,变着花样一天三顿也离不开红薯。天宝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一吃红薯就胃痛,眼看廋得皮包骨了,部队首长知道后,让战士们拿细粮跟老乡换下红薯,老奶奶喝上稀粥调养几天,脸上有了血色,身子也硬朗起来。解放军西进出发的时候,老人哽咽着拉住战士们的手不放,就像拉着舍不得远行的自家儿子。这就是人民子弟兵,鱼水一家亲。

1949年10月初,解放军挥师西进,连克安康、汉中20余城,陕南彻底解放。11月25日,中共安康地委,专署、军分区机关撤离裴家河,迁往安康城。

虽没亲历过那段血与火的战争岁月,但先辈们走过的足迹,似乎就在眼前,那段红色历史也永远是激励后辈们向着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

“有几回,我和村里几个年轻人给队伍背运粮草弹药,把他们送到旬白交界的梨树垭,跟前面的人交接后就返回。有一次送到垭上,临分别时,一个排长模样的干部送我一个铝制行军饭盒,说是留着做个纪念,后来修田造地那阵子我一直用它带饭到工地,一看见饭盒,干活就格外有劲……”70多年过去,今年64岁的老党员王敦林每每回忆起父亲王绪银曾经跟他讲过无数次的红色故事,就心潮澎湃,精神倍增。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