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之一个知己

作者: 马温2022年06月08日生活随笔

知己需要彼此坦白,可是人最不习惯的就是坦诚相见。从北京猿人起就有了这个习惯。先是不喜欢身体的坦诚相见,后来扩大到内心世界。人从猴子变成人,这个进化史,就是不坦白史、不老实史。

总之,文明越高级,人际关系就越冷淡。偶然哪个时代产生了一两对知己,就会成为轰动事件并作为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知己之间说话不要修辞,直白,说的都是朴素的话,朴素的话有热情。不朴素的话就像一根树枝,上面长了许多叶子,要预先将叶子薅掉,才能塞进炉膛烧出火焰。两个说着话的人,如果说得很精致,让你想到诗,想到格律、曲牌和平仄,或想到欧式长句,嘘,他们肯定不是知己,因为他们穿了太多衣服。

鲁迅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大家都希望有知己,谈情说爱有红粉知己,喝酒打牌有蓝颜知己,同性的要有,异性的也要有,数量还要多些,这几乎是很多人的共同愿望。——可是,且慢,这并不是鲁迅的愿望,鲁迅的本意是,有一个知己就十分十分地好啦。

一个人若是吹嘘他有许多知己,他一定是黑社会。正常人没有也不需要有那么多知己。

拥有一个知己是很麻烦的事。你要会说短句子,开门见山,短兵相接,但我们平常不这样说话,我们更习惯更擅长的是另一种虚情假意言不由衷的说话方式。两个知己碰到一块,说啊说的,其中一个不小心说出一个长句子或优美的比喻,这就不像知己了。

知己之间是牢不可破的么?我倒觉得,知己之间是最经不起碰撞的。知己的模式有三种,强强结构的,一碰两败俱伤;一强一弱的,一碰之下,石头还在,鸡蛋破了;弱弱结构的,两个鸡蛋相碰,还是必有一损。

知己要知无不言,但很多时候,知己变成知趣识相,变成知冷知热、知进知退,变成知情不报、支支吾吾,心窝里的话一句也没掏出来。所以如此,是因为大家都有自保心理。知无不言从来都会带来危险,避险是一切事物的本能,两辆互为知己的汽车碰撞时,哪一辆会不打方向盘?

有人说我没知己,不要以为这是他的谦虚;有人说我的知己不多,不要以为这是他的自责。其实,一个人没有知己,多半是他自我放弃的结果。不是绝对找不到,是他知道找到以后的绝对后果。能够找到而不找,这样的人比找到知己的人聪明。

在我的社交圈里,大家都自觉地不说“知己”这个词,但这并没有让大家的交流成色打了折扣。我很欣赏这种用词的节制感,我们更常使用的是老朋友、老同学、哥们姐们,这些词说起来没有心理障碍。

说知己,鲁迅是绕不开的话题。“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句话的要害在“足矣”。足矣就是大喜过望,因为知己是稀缺资源,侥幸轮到一个就是无边幸运,不该再有什么觊觎;足矣的第二层意思是,有一个知己就够了,应当及早收手,不能贪得无厌。知己不是钞票,钞票越多越好,知己多了反会出事情。鲁迅的很多论敌都是他原先的知己,鲁迅在交友上的失误还是可圈可点、教训深刻的。所以说到处朋友,他真的没什么信心,甚至可以说,他的内心是有阴影的。

“得一知己”对鲁迅都是奢望,对普通人就更是一件难事。我当然想拥有知己,可是数量是多少呢?如果等于零,那我的人生孤独寂寞冷,太失败,如果等于一,这可是鲁迅追求的境界,我怎么可能和他比肩?所以,我的目标是:0<知己数<1,比如拥有三分之一个知己、半个知己或0.75个知己。这样低调的目标,实现的难度小。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