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月

作者: 李文丽2022年06月11日生活随笔

月光光,照地堂。这一照,银辉如水泻下,千千万万年。

一千个人,有一千轮月。

古人的诗歌喜欢以月衬美人。《诗经》有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月照美人,美人如月。韦庄忆江南女子,说她“垆边人似月”。晏几道笔下那彩袖殷勤的女子,“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占尽风流。

而此时,世人最渴望的,应不过俗世温暖,花好月圆吧。这份美好的希冀,又生发出了许多寄托。

俗语将爱情称为“花前月下”,“花前”人面鲜花相映,当然繁盛美好;“月下”则在浓情蜜意之外,更添了几分迷离柔美的意境,神秘、动人心魄,令人向往。

这么说来,“月老”能作掌姻缘之神,又真是名正言顺。所以与心上人约会前,便有忐忑的憧憬:“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明明如月,树影朦胧,所思有人,心如鹿撞。爱慕之人如天上的明月,可观,不可触;既不可触,可手上又分明捧了满手的白月光。恋爱的甜蜜,未来的不可测,既欢喜又令人不安,心上人和心上事,全交融在那一片迷蒙的月影中。

人在远道有所思,心上人便和皎洁的月光清白的梨花一起入梦:“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思而不得,生出的怨怼也凄美:“恨君不似江楼月,只有相随无别离”。

杜甫一生心忧天下,诗歌难得见儿女情长,但对着这一轮明月,他也忍不住对月怀妻“清辉玉臂寒”,尽诉相思。今人早将它赋成了有韵调的歌,“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

月亮有时也清冷寂寞。这皎洁的月光不似阳光能给人温度上的炽热,它太皎洁,皎洁到清冷,而清冷便会生出许多寂寞。

在诗人的眼里,明月是通灵性的,能寄愁心,能托情意。李白诗赠被贬的王昌龄,用“杨花落”、“子规啼”的萧萧之景烘出了这一轮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几多惺惺相惜,全在这一轮月。

困在深闺的女子,思念远人便“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远在他乡的游子,有三大恸:一轮月、杜鹃啼、捣衣声。漂泊在外,关山阻隔,有家难回,对月思乡似乎成了游子永恒的主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连听一声笛,也“一时回首月中看”。

月圆月缺,皆因时光流转,因此这阴晴圆缺又喻韶华易逝,人间聚散无常。“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时间是清冷的黎明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便到了晚上了。月出月落,逝者如斯。

月可以让人和人的距离变得很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和人之间一下子就进入了同一时空,仿佛举手投足,都能互相知晓神会;月亮也可以让这距离变得很远,“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虽共赏一月,终究相隔千里。

苏子曾执酒问天“明月几时有”,梦里梦外颠倒,不知今夕何夕。往事不堪回首,梦里不愿醒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往事历历在目,琵琶弦上,昔人音容气息犹在,却早如春梦了无痕迹,谁知道她曾来过?当然有。“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一轮明月,千万年来,始终悬挂高空,俯视人间。它见过太多沧海桑田,天翻地覆在它这里都早成了司空见惯,它自圆自缺,不干人间风月。

月光皎洁,为周遭之景物,平添清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绵亘千里的天山因有了明月的点缀,天上地下,一下子勾勒出了一副万里边塞图,更显苍茫磅礴。

乡野有月,就有了诗意。“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眼雪白的荞麦花,本是村野寻常物,诗人把这皎洁的月光一洒,它便如诗如画。

诗人喜欢以月照水,水光月色,交相辉映。“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你看,月色潋滟,这越中山色多美啊!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如此。月下荷塘,流水脉脉;塘上月色,如雾如幻。水月相生,这荷塘才更见风致。

诗人还喜欢给这清幽月景添点声音,月静声动,动静相生,美景在清幽之外,又添了一抹生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山间松,松间月,本已清幽,来点石上泉声,这清幽之景便有了生气;明月别枝,夜已深沉,来几声蝉鸣,静谧之外,更添可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姿疏朗有风骨,以清浅澄澈之水显其清丽,而它的灵动则得益于月。以“月黄昏”的静谧烘托梅那隐隐而来飘然而逝的缕缕清香,山园小梅才真的境界全出。

明月皎皎,夜未央。这一轮月亮引起过多少人的遐想,勾起过多少种情绪,古往今来,早已数不清。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