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的魔力

作者: 伊秀丽2019年11月28日散文随笔

近些年走了很多地方,拍了很多照片,记录了或是自然的或是人文的诸多景观。这些照片大多被随意浏览一番后,就放到抽屉里,或者干脆搁在储存卡里,不去管它。

老照片却不同。那些小时候的,尤其是上大学和刚参加工作头几年的照片,不仅是我的珍藏,更是我年轻时痴痴迷迷向往、跌跌撞撞寻梦的最感性、最真切、最可靠的见证。一张张薄薄的或黑白或彩色的硬纸片,经常会使我过电影一般的想起很多故事。

第一次拍彩色照片,是大学的毕业照,全班四十个人排成三排,表情都挺严肃,甚至有些呆板,瘦削的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未知的渴望。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正值六月盛夏。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们互相交换照片,贴在毕业纪念册里,每一个人都互相赠送一句话,然后合上纪念册,踏上开往东南西北的列车。以后的每一年,我常常翻看这本册子,亲切无比,感慨万千。

前些天,有同学从外地回来,聚会后,回到家里,又一次翻开小册子,我第一次注意到,小册子的扉页上,是田汉的《毕业歌》歌词——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白纸红字,十分醒目。这个比手掌稍大一点儿的小册子,承载了太多的青春岁月和对过去时光的回味。每一次我打开它的时候,不必从头至尾一页一页地掀,手指触到哪一页,哪一页就像山间小溪,清澈见底,缓缓流过。

这就是老照片的魔力。

现在很多作家写书,都在发挥老照片的潜力。赵鑫珊的《人类文明之旅》、王安忆的《寻找上海》、张承志的《鞍与笔的影子》,都是图文并茂,读来蛮有味道。桌上有一本我很喜欢的书——《“六十年代”气质》,书皮是蓝灰色,下半部分是一张黑白的老照片。在铺着方块石的路上,有三四十个小学生,排成方队,领头儿的“两道杠”,打着队旗,老师戴着眼镜,梳齐耳短发,跟在队伍的后面。照片是极普通的那种,但是,那灰暗的色彩、臃肿的穿着、毫无个性的举止以及一个个拘束的羞怯的神态,都牢牢地吸引着我。那张照片里,好像有我。

过去了的,越久远,越值得回味。人活着,不能割断历史。

从小到大,每天早晨起床,穿衣吃饭,上学上班,一边工作着,一边与同事打哈哈凑趣,天色暗淡下来,回家买菜做饭,饭后收拾停当,或仰在沙发上,或躺在被窝里,回忆这种东西,就不经意地溜进脑海里,挥都挥不去。人的几十年,也就这么过来了。这就是大多数人的历史。

照片在某个特定的时期、特殊的环境下,悄无声息地为我们的历史提供了佐证。这种佐证,比文字更有力,比语言更丰富。

翻看过去的东西,并不都是温馨的、恬静的,有些是只能独享的,有些是难以叙说的,有些更是隐隐作痛的,但你还是要把它们一页一页、一张一张地掀开,重新抚平。你看到了过去的自己,又体味了一回青春的激情和浪漫,又触摸到了无知和愚昧留下的印痕。这种滋味是酸甜苦辣都有的,但越咀嚼越甘甜美味。

所谓“世事洞明”,在我的体验来看,就是走过去,回头再看看,才有些洞察和明了。老照片记录下来的,都是单纯的和粗糙的,也是艺术的和美丽的过往。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