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血根

作者: 贾载明[文集]2022年03月17日原创散文

去年夏天,本家一位长者给我来信说:“家谱是不可不修的。这地方,没有修家谱的家族已经不多了。再不修,后人一点根根底底就不知道。”

说来惭愧,过去对本家族发展的历史知之甚少。打电话问长者:您知道我们这个家族的来龙去脉吗?我们的始祖是谁?长者说:“不知道啊,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农民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后来清人入关统治中国,谱牒在动乱中散失。”我哦一声,缓缓放下电话,心头怅然顿生。

叫家兄复印中华民国35年(1946年)编篡的最后一部家谱的综述部分寄来细读,其中有一首诗令我眼睛一亮:“故洪都兮再新昌,刘基更兮到汉阳,洪武衰兮入蜀荒”。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我族先祖从现在的江西省南昌市迁移到现在的江西宜丰县,再迁到武汉市汉阳,最后迁到重庆市云阳县。用几句易记诵的话,口头流传,比写在纸上可靠,这是先祖的精明。找到了迁徙路线,我兴奋了一阵。但还是不知先祖是谁。一个姓氏群体是一棵大树,大树分许多枝、许多丫,我们属于哪枝哪丫呢?

不知根底,总觉空虚。应尽最大的努力寻觅血根。先到古老的源头,或许有所发现。

《二十四史》是海洋。在海洋里捞针,看到了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唐叔虞、周康王,看到了贾公明!哦,原来,我族人竟是周文王后裔。多伟大的祖先,心里有些快慰的感觉。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周文王、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是古代伟大的帝王,连孔子也很醉心于周朝的文治武功、礼乐制度,在春秋动乱中,喋喋不休地要“恢复周礼”。唐叔虞乃武王之子文王之孙,贾公明是唐叔虞的小儿子。成王封小弟唐叔虞于唐国,成王的儿子康王执政后,封贾公明于贾国。“周”是朝代的名号而非姓,文王本姓“姬”。所以卑人本不姓“贾”而姓“姬。”姓氏或以国为姓,或以官职为姓,或以植物、动物为姓,贾姓就是以所封的“贾国”为姓。现在许多的姓都不是“根本”的姓,例如,历史学家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里说:“黄帝共有子25人,其中14人共得12姓。”树长大了,枝叶繁多,赋予不同的姓就是注明不同的符号,以利在交往中辨别。据姓氏专家介绍,现在中国前一百家大姓里,绝大多数都是黄帝的血统,如果不标上不同的符号,那“姬”姓人也就太多了。

关于唐叔虞,历史典籍里记载着神话般的传说和有趣的故事。《史记》里说:“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成王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这个故事很神化,手上竟然有“纹”象个“虞”字?于是命之为“虞”。同时,《史记》里还记载了著名的“剪桐封弟”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吕氏春秋·重言》、《说苑·君道》里也有记载。成王年幼时,有一天和弟弟叔虞一起玩“剪纸”的游戏,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珪”的形状交给了弟弟说:“我就用这个来分封你吧。”几天后,周公请求成王选择吉日封叔虞为诸候,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周公道:“天子无戏言,天子说出的话,史官要如实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大夫要传扬它。”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给了叔虞。

“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史记。晋世家第九》)

当时的唐地,位于今天的山西省翼城县,当地的百姓多是尧的后裔。叔虞到达唐地后,不辱使命,发展农牧生产,兴修水利,逐步使当地的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受到后人的赞誉,唐太宗曾在《晋祠铭并序》中极力颂扬和推崇叔虞的治国方略和德政。有一年,唐地发现一种二苗同为一穗的禾谷,叔虞将它作为国泰民安的祥瑞献给成王,成王将禾谷转赠给了正在征讨东夷的周公,周公在军营之中写下了《归禾》与《嘉禾》,记述和颂扬此事。遗憾的是,这两篇曾被收进《尚书》的诗文已经轶失。叔虞似乎还是个能文能武的全才,史书上为我们留下了“徒林射兕(sì)”的故事,徒林在何处已是难以考究。兕就是雌性犀牛,叔虞射杀犀牛之后,用它的皮制作了一副铠甲,这件事直到多年以后仍被他的臣子们津津乐道。

我在谱牒文化里看到,杨姓人、何姓人、韩姓人、唐姓人、温姓人都是唐叔虞的后代,发展都较昌盛,皆在百名大姓之列。

在寻觅血根的过程中,我忽然感到,四五千年前的古老年代似乎并不遥远,先人们的形象好象就在我的眼前。而在没有这个追寻之前,我脑海里的上古、三代、春秋、战国是极其荒远的。是什么神奇的力量把这时间和空间浓缩了?我想,是血脉的作用吧!血浓于水的深刻含义就在其中吧!寻根辨血,联系亲情,小而言之,是家族之情;大而言之,是民族之情,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细胞里有相同的等质的基因,心脏里有同色同性的血液。应很好地运用“寻根热”之长,凝聚民族力量,奋发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在世界大家庭中的竞争力,这才是最最重要的。

周文王的先祖是谁?《史记》等历史典籍里记载得十分清晰,上溯而去就是下面这些年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

后稷(弃)、帝喾、黄帝。

后稷对中华民族农业发展有重要贡献;

帝喾和黄帝是传说中历史上伟大的贤君。

《史记》有一段话话,大意是: “周后稷(弃),名弃。其母有邰(tái)氏女,叫姜原。姜原是帝喾(kù)元妃。有一天姜原到野外,看到巨人的足印。姜原感到惊奇和高兴,想上前去踩巨人的足印。于是就去踩。踩时感到身体颤动,象受了孕一样。怀孕期满后,生了个儿子。姜原以为是不祥之兆,就抛弃在一个狭小而很深的巷子里;但牛马路过时都避开而不践踏;再准备丢放到山林中去,谁知遇到山林有多人路过;最后移放到一条结冰的水渠上,飞鸟却以翅膀去抚护着他而后又用翅膀将其举起。姜原以为是神灵在帮助,于是收养让其长大。当初的时候要弃之,所以名叫“弃”。

“弃”小的时候,其气质似有巨人之志,喜欢做游戏和种树、麻、菽等。长大后,喜欢农耕。而且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种植的方法。其它农民都效法他。帝尧知道后,让他当农师。使天下的人得到了好处。帝舜说:“弃,黎民始饥,尔后稷(弃)播时百谷”。(《史记·周本纪第四》)。由于“弃”对农业发展有重大贡献,所以帝舜将邰这个地方封给“弃”(现在的陕西武功县西南的古邰国),号曰“后稷(弃)”,姓“姬氏”。

《史记》等典籍还说,帝喾是后稷(弃)的父亲。

帝喾,名俊,号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玄嚣的孙子,父亲叫蟜(qiáo)极,颛顼是他的堂房伯父。相传帝喾生于穷桑(西海之滨)。喾少小聪明好学,十二三岁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颛顼,封有辛地(今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而得帝位,迁都亳(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寿百岁。死后葬于今商丘县城南23公里高辛集遗址西北100米处。

著名文学家曹植曾作《帝喾赞》以颂之:“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明。”

传说帝喾有四妃,长妃就是前面说的姜原。次妃简狄,是有松国(今甘肃高台县)君的女儿。相传简狄在娘家与其妹子建疵在春分时到玄池温泉洗浴,有燕子飞过,留下一卵,被简狄吞吃,后怀孕生契,便是商族的祖先。三妃庆都,相传她是玉皇大帝的女儿,生于斗维之野(大概在今河北蓟县),被陈锋氏妇人收养,陈锋氏死后又被尹长孺收养。后庆都随养父尹长孺到今濮阳来。因庆都头上始终覆盖一朵黄云,被认为奇女,帝喾母闻之,劝帝喾纳为妃,后生尧。现濮阳有庆祖,原名叫庆都,立有庆都庙。四妃常仪,聪明美丽,发长垂足,先生一女叫帝女,后生一子叫挚。挚与尧都继承了王位,作了帝王。帝喾非常喜欢爱音乐,他叫乐师咸黑制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歌曲,又命乐垂作鼙鼓、钟、盘等乐器,让64名舞女,穿著五彩衣裳,随歌跳舞。在音乐起鸣之后,凤凰、大翟等名贵仙鸟也都云集殿堂,翩跹起舞。古时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来凤凰。

帝喾好巡游,他东到泰山、东海;东北至辽宁;北到涿鹿、恒山、太原;西北至宁夏、甘肃;西南至四川;南到湖北、湖南至长沙。他几乎游遍五岳,参观了女娲、少昊、黄帝等现任的遗迹。

《史记·五帝本纪》对帝喾作了综述:“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海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可知帝喾也是一位恩惠雨露,兆民诚服的伟大帝王。

顺流而下,追自明朝,贾姓人是值得骄傲的,出现了灿若群星的人才,不仅在政治管理、文化教育、经济、军事领域产生了影响深远的人物,在科技、学术、文学艺术等领域也产生了巨星人物。具有被毛泽东誉为“英俊天才”的贾谊、勇武绝伦的儒将贾复、大学者贾逵、大谋略家贾诩、著名诗人贾岛、政治兼地理学家贾耽、古代少有的农学家贾思勰、古代著名数学家贾宪、古代著名水利科学家贾让、贾鲁等。

历览先人创造的业绩,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久久难平。

作者贾载明的文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