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散文

2022年12月13日经典文章

中秋节的散文(精选24篇)

杀鸭子

文/常书侦

在我们家乡,中秋节还有杀鸭子的习俗。民间有谚道:“七月初七杀公鸡,八月十五杀鸭子。”而八月十五杀鸭子是和磨百刀的民俗同出一源。

传说,元朝末年,统治者为了防止汉人起义,规定每十户汉人供养一名“鞑子”,对汉人进行监视和控制,老百姓称其为“家鞑子”。“家鞑子”横行霸道,好东西得尽着他吃、尽着他用,可稍有不顺心,“家鞑子”开口就骂,动手就打。平时两个关系不错的人在一起说个悄悄话,如果被“家鞑子”看见了,诬赖你想谋反,弄得连小命都丢了。老百姓告状无门,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着……自从八月十五杀鞑子后,老百姓可算出了口恶气。许多地方为了纪念此举,每逢中秋节便以杀鸭子(因为鸭子音似鞑子)来寓意“杀鞑子”,相延成俗。至今,有些地方的百姓在中秋节杀鸭子时,仍风趣地说是“杀鞑子”。

小时候,农家的日子不宽余,平日都是省吃俭用。即使过年过节也要精打细算,舍不得大吃大喝。唯独八月十五杀鸭子,家家户户都很畅快,说杀就杀。因而,在中秋节农家的饭桌上,不但有香喷喷的月饼,还有美味的盐水煮鸭子。

中秋节的思念

文/刘国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到节日,便会思念故去的亲人。特别是团圆的日子,对亲人那种浓浓的思念,就会萦绕心头,久久不去。

那年中秋节,我和爱人、儿子一起回老家,陪父亲过中秋。刚进村,就看到父亲坐在胡同口的大石头上痴痴地向村头张望。看到我们,父亲那因患脑血栓而有些呆痴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父亲趔趔趄趄地随我们走回家,嘴角一直抿着。看着父亲的样子,我的心有些痛。自从母亲去世后,父亲一直和二弟一起生活。有时,我会把他接到县城住上一段时间。很快他就要求回家。在父亲的意识里,乡下的老屋才是他真正的家。

到了二弟家,我找出父亲的剃须刀,为父亲刮去胡须。这是我每次回家的必修课,因为父亲无论胡须多长,都不让二弟刮,非得等到我回家。然后,我就和妻子开始忙活中午饭。父亲拿个凳子静静地坐在一边,看我们忙活,不时说一些我们听不懂的话。看我们听不懂,他就急着再说一遍。他一急,我们更听不懂了。我知道,父亲是太寂寞了。平时,二弟一家要去地里干活,收工后还要做饭、洗衣。而家里喂养的鸡、鸭、狗都张着嘴眼巴巴地等食吃。二弟没有时间陪父亲说话。

于是,我让妻子准备午饭,自己拿个凳子坐在父亲身边聊天。我对父亲说,当年您在县城上班,一到星期就把我接到厂里,买上一份红烧肉或是炒鸡蛋,看着我狼吞虎咽地吃下去,自己满足地在一边儿就着咸菜吃馒头;我对父亲说,那年我上高中,骑着同学的自行车去工厂里找你。半路上自行车前叉子折断了,我推着自行车走到你的工厂。见到你,我像见到了救星似的哭了。你一边安慰我一边找人把自行车修好;我对父亲说,那年我上中专,你送我去车站。等车的时候,你买了一碗香喷喷的馄饨让我吃,自己却在一边看着我吃,一脸的笑意。

我慢慢地说,父亲静静地听。父亲毫无表情的脸上忽然现出了慈祥,伸出粗糙的手在我的头上抚摸。我知道,父亲听懂了我的话。中午,全家人又像往年那样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那天,父亲非常高兴,还喝了两盅白酒。吃过午饭,父亲满面红光,一脸的幸福。

半个月后,父亲因脑血栓并发症走了。那个中秋节成了我们全家最后一个团圆节。从此,我们兄弟三人天各一方过着各自的中秋,品味着各自的寂寞。年年中秋,今又中秋。我愿化作飞舞的蝴蝶,穿过柔柔的月色,飞到亲人身边!

中秋情思

文/史太群

又到中秋月圆时,在这个温馨的夜晚,人们把思念捏成一个圆圆的月亮,在月下惬意的品尝,那一份美丽的思念与向往。

中秋,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特产,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个万家团圆的节日里,无论你在山之南、水之北、天之涯、海之角,无论你身在何处,无论你是繁忙还是休闲,你都会在这个金桂飘香、金风送爽、花好月圆的时刻,举杯邀明月。在这个时刻,你会把游子的凄苍、友人的孤寂、思乡的情愫、放飞的思念,一并融入在这一方雅致的宁静里,在这一杯浓香的美酒里。

中秋情思

皓洁的月光像银色的轻纱披在大地上,中秋的月最明亮、最圆满,最撩人心弦,最让人遐想。

在我对所有中秋的记忆中,是我第一次杀鸡的窘态,是看着家人劳动归来,香香的吃着我第一次做的中秋团圆饭,那时我只有十来岁。

我虽然是个女孩子,可是从小到大我就像个男生一样,掏鸟、摸鱼、摔皮卡。在当时的农村,女孩子从七八岁就要帮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的事了,比如;洗衣、做饭、打猪草,大一点的,还要照顾家里的弟弟、妹妹;我们家一共姐弟四个,我是老大,就连比我小的妹妹都会洗衣、做饭了,我却疯玩的像个野孩子,整天的不着家,为这,我是经常被父亲罚跪的。

那是个忙碌的中秋节,我们家有七八亩土地,几亩旱地和几亩水田,中秋节到来时,我们家的黄豆和水稻都成熟了。忙碌了一个季节的父母,就盼着秋季有个好收成呢,看着那成熟的豆荚和金黄的稻子,父母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脸上笑的,就跟盛开的花朵一样,哪里还有心事置办中秋节的饭菜。

家里有老人的,早早的便到集市上,买回了菜、月饼,顺便还买几瓶好一点的烧酒;如果哪家能买一瓶饮料,那这家的孩子,可就有在小伙伴们那里炫耀的资本了。我们家的条件,在当时算是好的,因为我父亲平时喜欢倒腾一些小买卖。中秋节当天,一大早父亲就拿了一些钱(因时间久了,当时父亲给了我多少钱,我已记不清楚)给我,让我到集市上买菜、买酒、买月饼,当然还可为我们买一瓶饮料了,这样,我会很乐意去买菜的了。

鸡是不用买的,我母亲养了很多的鸡。那天父亲非让我回家做饭,平时父母下地干活了,都是大妹做饭的,也许是想让我这个老大在关键时刻,起到带头作用吧,看着父亲那严厉的目光,我听话的回家了。家里,弟妹们已经把小鸡捉住,用绳子拴着;我可从来没有杀过鸡的,看着那只大红公鸡,我有些胆怯了,让妹妹们杀,都不敢。父母在地里干活,很是辛苦的,要是回来吃不上饭,那我们是会被骂的,特别是我这个老大。

我到厨房里拿出刀,憋着一股劲,抓起小鸡,小鸡让我这么一抓,拼了命叫了起来,我的手一松,小鸡居然跑掉了,这下可把我们吓坏了,赶紧围攻,我们姐弟四个费了老大的劲,总算把鸡抓住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飞刀把鸡的头给剁了下来,那只无头的鸡在院子里扑腾着,把我们姐弟几个都吓哭了。好一会,那鸡才停止了扑腾;我们烧水的烧水,拔毛的拔毛,不一会就把鸡打理干净。

在我的英明领导下,一顿丰盛的中秋节佳肴便在父母回家前,顺利完成了。从地里回到家的父母,看着他们的孩子做的一桌子的菜,流露出那种满满的欣慰,脸上依然绽开了花。我们一家围坐在院子了,吃着佳肴,饮着美酒,赏着月亮,拉着家常,那真是其乐融融。

现在的生活节奏是快步如飞,很多家庭在中秋节这天,依然会克服一切因素,回家过节。有的会在酒店、宾馆预订团圆饭,吃过饭依然会找个清雅的地方,把酒、赏月。 中秋的月柔情似水,当我们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当我们抬头仰望苍穹,总会想起那些优美的诗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呈现出美丽的流露。于是,中秋节便含情脉脉、婀娜缤纷,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似一首飘逸抒情的小夜曲。

搁笔中秋节

说来很惭愧,真正的吃月饼和赏月着实还没有实现过。以前的时日,大都是在外面,或许真的没有歆享陌生弯月的福分。就像今晚,仍旧在床铺的前案深读。以前是很惮怕聒噪的,尤其是写随想。然而现今竟习惯了听歌,而且音量该过了四周,屋外万籁俱寂。耳机内仍旧是蔡琴的“雨后花”(ape)……

我有一个朋友,大抵连我也搞不清楚关系,以前寒暄、聊天时面带笑容,完全不会掩饰。前几天碰面了,倏忽间就显得拘谨了,空气也僵闷的狼籍弥漫,雍容不再。我是很擅于把朋友的关系弄僵,然后,又会无所适从。看过网上有个关于“平时朋友”的论坛,有人跟帖说“朋友是用来消遣琐碎的时间的”随后又跟了“但愿一直可以这样”。假若这般的定义“朋友”,我的知己就微之又微了。

我在以前的很大一段时日,总迷恋说“bonjuor”(法语“你好”的意思。曾经学过一段时间的法语。)但是,热度过后冷淡便会袭拢而来……尔后我才知道,当你见到外国人你会豁达的来句“同志:你吃了么?”。估计大多的人都会抓狂的。

就在刚刚下过雨的今天,我没有想过月亮会如此的圆亮。吃罢饭回寝室的路上,看见了许多庆祝的“莘莘学子”,有的甚至还带来了啤酒。父母每天都是高三的生活。我一直以没有时间的理由推脱着没有回家过中秋节,就在此刻,弟弟带着父母的慰问接着短讯已经传了过来。我一直对身边的朋友劝慰“要是想家了,就会家看看罢!”弟弟今年才10岁,发个短讯至少5、6分钟,母亲眼神不是很好使,通常就是弟弟念母亲听。接电话母亲是很谨慎的再加上眼睛近视,电话总得响十几秒,而我的电话,母亲是毫无犹豫的……

今晚照旧是寒冷的。吃过室友王皓天带来的一盒月饼,吃罢就卧了床。窗外的月光撒了一地的霜尘。

难忘的中秋节

文/海仔

老妈打电话说今年中秋回来过节吧,全家有好几年没团聚过了,再说家里添了个小宝贝,你当舅父的能不高兴?我在电话里回话“行啊!”

小宝贝是大妹的儿子。前些日回了趟家,见到小宝贝,头发乌亮乌亮的,有说像妹夫,有说像大妹。他俩听到都是乐呵呵的,老爸老妈也甚是开心……因此,我想起自己小时候,想起那个难忘的中秋节。

三十多年前的中秋节,是个异乎寻常的节日,丝毫不逊色于红红火火的春节,于我的原由是我的好吃好玩。现在回想起来,旧年对所过节日的情感几乎都建立在吃和玩的基础上。常跟老爸老妈去海康乡下大伯家送礼。大人走在前面提着篮子,里面放着月饼、酒、水果之类的礼物,有时还有活的公鸡,大多是我抱在怀里,力气渐长时便拎着,有时单手,累了便换双手,公鸡扑腾腾的一点不安分。礼物大伯总是会收一半回一半,从来不忘给我拿些只有节日里才会岀现的食物。中秋加餐是自然的,乡镇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平日里少见荤腥,能见着不常见的鸡鱼肉蛋烹饪的菜肴满满一桌,似乎将要漫出桌外,望得口水顿生,咂嘴缩脖。终于盼到开席,大人们端着辣白酒或凉凉的啤酒,相互敬着,谈笑风生。小孩们则是闷声大嚼,双手不停,嘴脸满是油水。

那时的月饼也是稀罕的美食,只有在中秋节里才能吃到。记忆中的老月饼是豆沙或者肥肉作馅,偶尔会有五仁莲蓉躺卧其中。老月饼外形圆圆的,用红腊纸包成一筒筒的,每筒顶端贴着红纸片儿,轻轻一揭,只见剥落的碎皮渣脆脆的,不忍丢弃,集于掌中,倾入口内。我每每分到一块,爱惜着,小口咬了又咬,待吃完后,故意去奶奶身边玩,自然会再得一块,带着爱意浅浅地咬着吃。吃了月饼,还有白籺和甜薯糖水。这是老妈和大伯姆的重头戏。那些年每年都会做,常常把糯米粉发好,移至方桌上分块,将花生仁、椰肉丝、白肉丁炒熟磕碎搅拌在赤砂糖里做馅,然后大人围成一桌用菠萝叶两面挟包成圆饼状,一排排搁入热锅蒸煮,个把小时后即成美味。全程我都紧紧望着,就等新出锅的香喷喷的白籺端上桌,便去抢拿第一块。

中秋这一天到了晚上,我们男孩子要做的事是放火把。火把的做法多种多样,常规的是到乡下黄麻地拔了些新鲜黄麻,去芯留皮,再去找来麦秸杆仔细绑住,留有一段足够长的黄麻皮即可。也可用细铁丝拧住破布棉絮,蘸上柴油或煤油,这便是更高级的火把。我们在空荡荡的乡道村场上举着火把叫着比着笑着,恍若生番。这时,圆圆的月亮高高在上,有时风儿吹过,凉凉地绕过脖颈,一些引而不发的事物,蜷在四周沉默不语了。火把烧完了,还有事可做,趁着夜色跑去附近的果田瓜地,摘果摸瓜。记得去过一片花生地,随意拽了一棵花生秧,抖了抖泥土,摘了花生,在裤子上擦擦,吹了吹便送入嘴里,然后将光秆仍旧埋在原处。这就叫“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多少,是不会叫骂的,大家图个喜庆。不过,三十多年过去,这些习俗如今已经不再存在啦。

近年来,因为忙于工作因为感情,中秋节大多都是在外面草草而过,慢慢地便少了过节的兴致。有时想想,还是旧时光美好,亲人们能够聚在一起过节。不过,今年无论如何也要回家过个中秋节,了却老妈的心愿,毕竟老爸老妈已老了,我们要珍惜每年不多的团圆时光……

中秋节

文/何章正洋

中秋节到了,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在家过中秋节。妈妈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月饼,有火腿的,有五仁的,有水果的,有豆沙的,还有蘑菇的……真是香甜可口,美味极了。

此时,一轮明月升起来了,大地洒满银光,多么像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一阵清风吹来,飘来阵阵桂花香,令人陶醉极了,蛐蛐叽叽地叫着,好像在开中秋晚会。

我拿起一块月饼,边吃边看着明月。透过朦胧的月光,我仿佛看到农民伯伯在田间辛勤地劳作;环卫阿姨在清理垃圾;交警叔叔在街头指挥交通;还有乞丐老爷爷不知他们现在是否和我一样吃着香甜的月饼?

我希望总有一天,所有的人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中秋佳节。

山里中秋

文/王忠范

每每中秋节来临,就想起那年在山里山把头徐大哥家过中秋节的情景,那样有滋有味。徐大哥的家在北国老爷岭群峰的一个皱折之中,那是只有三、四十户人家的老村。村前和村后山林悠悠,山溪潺潺,风光自然美丽。

中秋节这天一大早,徐大哥就带领子孙去扫墓,迎着刚刚升起的太阳。他说中秋节山里人要祭祖尽孝。坟头压纸,墓前供奉两盒月饼一瓶白酒,默默跪拜。不烧纸,也不点香,因为已进入防火期野外是不准动火的。回来时,徐大哥领着大家到林子中摘野果、采木耳、捡蘑菇、寻找猴头蘑……忙忙火火,追追赶赶。此刻放眼望去,坡上谷间的林子里都有人影闪动,飞扬着欢声笑语。徐大哥告诉我,中秋节也是山里的丰收节,人们这天都来采山收秋,图个快乐吉祥。他念叨:中秋来收秋,山货满筐篓;今年大丰收,明年好年头。

傍晚,大家围坐在一起做圆糕,这圆糕是一家人一个都不能少的团圆饭的主食。从面盆里捧出发好的面放到面板上,揉搓得柔滑柔润,揪出一个个大小一样的面团分给每个人。先做圆肚,里面包满白糖拌得豆馅,然后在上面搓个圆帽,再捏一圈的圆沿,这就做好了。放进锅里,架上干柴用硬火烧,很快就蒸熟了。这象征团圆的圆糕个个圆圆鼓鼓,白白胖胖,甜甜香香,大人小孩吃出满脸的笑容。

夜幕降临,月亮升起。这大山里的月亮特别大特别圆特别亮,离人很近仿佛就挂在山尖上。山坡前、林子间、房子上、院子里,都泻满了洁净的月色,如雪似霜像纱若云,如此妩媚多姿,那样缠绵绝妙。跟随徐大哥走来走去,望月赏月,好像浮动在身上月光沙沙有声,那种享受大山里中秋节的月亮的感觉简直神了。开始敬月拜月了,圆圆的八仙桌放在院子中间,上面摆着表示六六大顺的六块月饼、切成莲花状的西瓜、红红的野果子、紫紫的山葡萄。挂起圆圆的灯笼,徐大哥带领一家人拜月亮,唱起大山里中秋圆字歌:月亮圆,中秋圆;月饼圆,西瓜圆;家家圆,人人圆;情圆圆,事圆圆;日子圆,梦更圆;圆圆圆,圆圆圆……

随着祝福的歌声,人们围成圆圈跳月亮,手腕左右舞动,脚步旋转向前,都是兴高采烈的样子。这时候,村里有的青年男女悄悄走出家门,徐大哥说那是相约老神树相会十五的月亮。

趣赏月饼诗

文/李惠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秋节是中国人的团圆节,全家人团聚赏月尝饼,取“人月共圆”之意。因而,月饼被形容为“一轮缩小的月亮”。清代祁启萼有《月饼》诗云:“中秋节物未为低,火烘罗罗出斧齐。一样饼师新制得,佳名先向月中题。”点出了月饼命名的取义。

古往今来,在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里,留有不少“月饼诗”。苏东坡在一首咏月饼的诗中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可见早在宋代,月饼因其香甜可口,就很受人喜爱。其实,月饼的雏形早在唐代就已出现,随着时

间的推移,花色品种越来越多。古代苏州诗人袁景澜《咏月饼》诗对饼师精工制作月饼有这种描绘:“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从诗中我们不仅知道了做月饼的工序,还可看出古代中秋节就形成了互赠月饼的习俗。在福建等一些地方,凡当外祖父或舅父母的,中秋节要给外孙子、外孙女或外甥送月饼。对此,施景琛的《中秋词》咏道:“饼儿圆与月儿如,更兆嘉祥食有余,多感外家爱护意,年年例又贶双鱼。”

月饼真正的起因,应当在于我国古老质朴的“尝新”风。金秋正是收获的季节,古代的人们用新谷物、果子做一些新鲜可口的食品尝新,是很正常的事情。有一首《淞南乐府》便描绘了这一情景:“淞南好,时物存秋香。月饼饱装枣肉馅,甜果新谷渐登场。”这不仅是对劳动成果的品尝,更是对来年丰收的祝愿。

到了明代,月饼的制作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当时月饼上已经出现了“月中蟾兔”、“嫦娥奔月”之类的装饰性图案。其设计之精美、构图之巧妙、花纹之细腻,给人以美的享受,既体现出月饼制作者的匠心独运,又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灿烂文化。彭蕴章《幽州土风俗》赞月饼曰:“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幡然嫦娥窃药手,奔入广寒归不得。”可见心灵手巧的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的优美传说,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形象再现于月饼之上了。随着时代的推移,月饼的馅儿也更加讲究起来。杨光辅在《凇南采府》中有诗为证:“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由此可见,当时的月饼已经和今天的颇有些类似了。

中秋月夜,合家团聚,纳凉赏月,尝饼品诗,戏饼作乐,的确是雅致非凡,别有情趣!

和中秋节有关的梦想

文/郭华悦

说来好笑,儿时的我曾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天天都能吃上月饼。

那会儿,这其实也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梦想。多数的小孩,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平时真没什么吃的。三餐能填饱肚子,已是万幸,至于零食啥的,一说出来,就能招来大人的耳光。很简单,饭都吃不饱了,还天天嚷着吃其他的,这不是招人烦吗!

所以,像中秋节这样,有得吃又有得玩的日子,就特别受孩子们的欢迎。对于大人们来说,那个年代的中秋节,反倒成了一种负担了。后来,母亲曾说,那些年呀,饭都吃不饱,一到中秋节这样的日子,就得张罗着做月饼,送礼,心里头乱糟糟的。可一看到你们这些小孩的笑脸呀,又觉得遭点罪也值了。

但大人们的担忧,心大的孩子们哪晓得,净顾着高兴了。每年的中秋,一大早,就被母亲做月饼的香气唤醒了。喜欢赖床的我,在中秋节这天,是绝对不赖床的。起床后,用最快的速度洗脸刷牙,接下来的时间,就和弟弟一样,赖在桌旁,任由母亲怎么撵,就是不走。两人的两双眼睛,都贼溜溜地盯着桌上的好东西。那都是母亲平日里省下的,瓜子仁、坚果、花生、核桃等等,就等着中秋的日子,才派上用场。

我和弟弟都借口帮忙,其实是在等机会。等母亲一转身,或者一晃神,两双手就齐溜溜地朝桌上抓一把,赶紧塞进嘴里。等母亲发现了,好东西都已经进了嘴巴。大半天下来,月饼还没做好,人都吃饱了。

其实,母亲哪会不晓得我们的心思。小孩们馋,平日里又没东西吃,好不容易到了中秋这样的日子,母亲哪舍得让孩子们净顾着看,而没得吃。月饼做好后,母亲一个也舍不得碰,全都进入我们小孩们的肚子。

有一年,吃着月饼,母亲让我们每个人都许下一个愿望。没想到,我和弟弟的愿望都一样,就是希望将来能过上天天有月饼吃的日子。听了这话,母亲先是笑了笑,接着又沉默了。许久,才长长叹了一口气。

后来,日子好了,这愿望不再是海市蜃楼,而成了现实。只是,好吃的东西多了,童年时朝思夜想的月饼,反倒没那么稀罕了。

有一年,母亲病了。有一度,我以为母亲可能熬不过去了。所幸,坚强的母亲熬了过来,身体慢慢恢复了健康。那一年的中秋,我终于意识到,如果没有了母亲,再好吃的月饼,再有趣的中秋,也会变得寡淡无味。

去年的中秋,母亲还提到了儿时许下的愿望。那一刻,我在心里重新许下了一个愿望,希望年年都能过上有母亲陪伴的中秋,和母亲吃着月饼,沉浸在幸福的月光中。这样的现世安稳,是如今的我最想过的日子。

愉快的中秋节

文/娄承玥

今天是中秋节,也叫团圆节,爸爸妈妈和弟弟就要从昆明回来了。我期盼已久的那一天终于到来了。

天还没亮,我和爷爷、奶奶早早地就起来了,准备过节的东西。奶奶最勤快,早把香灯点上了,还在正堂屋中念念有词。我走过去好奇地说:“你在跟谁说话呀?”“小孩子家懂什么,一边去……”还瞅我一眼。吃完早饭后,简单分了工。爷爷去城里买猪肉、鸡肉、蔬菜和月饼、水果,我和奶奶在家里炒板粟和花生,忙得不亦乐乎。爷爷回来后,我们也炒好了,看着炒好后油亮,透着香气的板粟。爷爷夸我说:“小玥真能干!”开始准备晚饭了,我洗菜,爷爷杀鸡,奶奶煮饭,爷爷把鸡杀好了拿给奶奶炖鸡汤。大约一个小时后,一股香喷喷的味道飘过来,我顺着香味走去,原来是奶奶炖的鸡炖熟了,让我直流口水。突然,奶奶的电话响了,好像是爸爸打的,我迫不及待地拿过奶奶的手机,大声说:“喂——”是妈妈!听得出妈妈也很高兴,她说:“今天晚上我们要在你外公家吃了。”我听了就想哭,要知道,我可是好长时间没有与爸爸妈妈在一起啦,今天又是中秋节,怎么还不回来,多想抱抱他们啊!于是,就难过地说:“你们每次都是去我外公家吃,不回家吃,今天奶奶还炖了鸡汤呢,白费我们的精神。”妈妈听了,好长时间没有说话:“好吧,我们回来吃——”

爸爸妈妈回来了,我们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吃完饭后,就坐在院子里赏月,吃月饼、水果。今天我特别开心!

冷落清秋节

文/隆如

七月,六十四岁的母亲逝世,出殡的那天小雨,一路上紫薇花开得细碎、凄清,就像彼时我的心情。

母亲走得安稳,意识清醒,身无病苦,遗憾的是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叮嘱,但是我想她一定希望父亲和我平平安安,希望我们这个家团团圆圆。只可惜,生老病死这条路是人人都要去走的一条不归路,只有早到和迟到,从来没有人因故而缺席。

说起团圆,眼下就是中秋节,我不知道没有妈妈的中秋节,是不是一个完美的中秋节,不知道妈妈不在的中秋节,月亮的光辉会不会从温和变为清冷,桂花馥郁的香气,会不会勾起我的万般愁绪?我想,是清冷的,是残碎的,是一个万千滋味在心头的中秋节!

这个秋天是我人生真正意义上的悲秋,失去亲人的伤痛,只有亲历的人才能体会。当殡仪队吹奏《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曲子时,我止不住放声恸哭。“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是的,从此我就是一个没有妈妈的孩子,以后的每一个春夏秋冬,每一个中秋节,再也没有妈妈陪我一起相依度过。

我在母亲的坟前献上一束秋菊,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送花给母亲,送花给一个伟大的女人,是她用心血哺育了我三十一年,三十一年的光阴,于我是流水匆匆,对母亲来讲是日夜焦心,含辛茹苦的。金黄的菊花,被雨水打湿,它们的眼中仿佛也噙满泪水。离离荒野,秋蛩声声,每一声都是叹息,每一声都是不舍,从此阴阳两相隔,叫一声妈妈,应答我的是斜风细雨和衰柳残杨。

依然记得,母亲踮着脚去村口小店买月饼的身影,幼年家境贫寒,但是每年的八月半前夕,母亲总要买一些月饼回来过节。中秋夜,皓月盈空,金风送爽,小小的天井当中,一张小条桌上,摆放了拜月的供品,一家人团团围坐,我依偎在母亲的怀中,一边吃着月饼,一边追问月亮里到底有没有嫦娥和玉兔,有没有一棵永远青翠永远不倒的桂花树。

永远,是一个叫人心酸的词,在这滚滚的红尘中就没有永远的事情,包括爱情,友情,亲情,健康,财产,一切的一切都将散灭。爱别离,人生八苦之一,在失去母亲的那一刻,我深有体会。就像不死的桂花树永远生长在神话故事中,对母亲的爱和感恩,也将永远在我心中,哪怕失去一切,哪怕终有离别。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秋的悲切,秋的惆怅,不会因为一轮圆月而消解,在离人的心上,哪忍看那花好月圆,哪忍看那渐次点亮的万家灯火。月亮越圆,离人的心越痛。月常圆,花常开,而夫妻分散,母子别离,圆月也会失去光明,鲜花也会变得憔悴。母亲不在了,此生,我再也无法拥有一个圆满的中秋节。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是残疾人,没有为我缝过一针一线,但是她爱我的心和天下所有的慈母一样。她也曾顶风冒雨,迈着蹒跚的步子,到学校为我送伞;她也曾起早贪黑,弓着羸弱的腰身,为我洗衣做饭;她也曾对我说“人穷,志不能短”,她深深地宝贝着她的孩子,就像一柄风雨中的荷叶,紧紧护卫着身下的荷花,希望它鲜艳,企盼它安好。

清秋,庭前一缸荷花日益残败,有一朵小莲蓬,在荷叶的庇护下,结出了饱满的莲子,在它的身后是一片冷落、萧瑟、老去、离去的苍凉底色。

老外们的中秋节

文/程贤钧

中秋节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是,世界上有不少国家也过中秋节。这些国家将中国的中秋节文化和本国的传统文化糅合在一起,使他们的节日放射出别样的光彩。

韩国称中秋节为“秋夕节”。过节时,全国放假三天。由于秋夕的习俗要回乡祭祖扫墓,秋夕也就成了家族团聚最好的日子。

日本人称中秋节为“月圆节”,而且,这样的节日有两个。除了农历八月十五日外,九月十三日也是。节日这天,成群结队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抬着神龛到庙里去进香。日本的“月圆节”也特别突出“团圆”这个永远不变的主题。

泰国人把中秋节称为“祈月节”。八月十五这天夜里,各家各户,男女老少都要参拜月亮。人们在大方桌前端坐祈祷,互相祝福。在泰国人心目中,中秋祈月会给全家带来福寿和好运。

越南人农历八月十五也过中秋节。中秋夜,越南的小孩子均要提鲤鱼灯出游玩耍。为何要提鲤鱼灯?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一条鲤鱼成精后到处害人,包公为救民就用纸扎了鲤鱼灯以镇这条害人的鲤鱼。另外,提鲤鱼灯游玩,还预示小孩长大后能“跳龙门”呢!

另外,老挝称中秋节为“月福节”;坦桑尼亚则将中秋节称为“月圆节”;而伊朗人将中秋节称为“麦赫尔干节”……由此可见,世界上不单单是中国人重视过中秋节,事实上,老外的“中秋节”也很精彩啊。

不惑中秋话疑惑

文/林海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面对人生的第四十二个中秋节,确实让人伤感了一番,似乎一切都来去匆匆,转眼间,也就步入不惑有余了。回首往事,人生的许多快乐与伤感,愉悦与忧愁,如电影般,历历在目。

童年时代,对四季的概念比较模糊。只知道春天是暖和的,夏天是炎热的,秋天是凉爽的,冬天是寒冷的。随着岁月的流淌,人渐渐地长大,慢慢地我爱上了春天的鸟语花香;爱上了夏天在水池里的嬉欢,冰淇淋的刺激;爱上了冬天堆雪人、打雪仗、看雪景……

唯独秋天,总是让我觉得枯燥无味。尤其是快到中秋节的季节,整天只看到叶子发枯发黄并一片片地凋落。无聊之余,总觉得莫名地增添了几丝忧愁。

“年怕中秋,月怕十五”这一句民间流传的精典之语,真是哲理十分。它的意思:一年到过了中秋节,这一年时光很快就要过去了。中秋节于是成了一年的分界点,那么每月的十五,也同样是很重要的日子,是每个月的分界点,过完了十五后,这个月的日子慢慢地减少,时间的压力越来越重。

一月前,还是到处一片金黄,硕果累累。在一场紧张的收割之后,转眼间一切都褪了颜色,一望无垠的土地苍黄地裸露着。涟河岸边的树丛也在开始凋落,枯黄的树叶随着阵阵微风悄然地飘落下来,铺洒在潮湿的土地上。墙角下铺满昏黄无泽的杨树叶子,街道也变得冷清了。

今年中秋节,人迹很是稀少。大概是中秋节到了,天气凉了,年老的人都不愿意走出门,而年轻的人都到外地寻找生计去了。或许,当今的人们,一切都在为生活而奔波,为生存而劳累,久而久之就慢慢淡忘了这个喜庆而团圆的节日吧。

一阵秋风吹来,大杨树上摇摇欲坠的黄叶发出凄凉的音响;房檐上,枯黄的狗尾巴草簌簌抖着,飘下一股股灰尘。这凋落的景象,常使人怀念刚刚逝去的夏天——炽热的太阳,温暖的雨水,和那遮挡碧空的绿荫。我独自一人沿着这条通往远处的小道,漫无目的的走着,整个世界仿佛都沉浸在这种萧瑟的节拍中,烘托着这个沉默无语的时局,和置身在这孤寂无援的尘世中!

入夜,皓月当空。月光从天宇倾泻而下,大地安详地施展着自己的筋骨,透窗而入的远山圣洁脱尘,屋外叮咚低吟的涟水遍体流银,窗台镀了一层银白…… 有着几丝凉爽的秋风携着一缕清柔的月光透过窗子,照在发端,似乎把头发都染了色一般,闪着些许的银白。一只夜啼的鸟躲在树丛中不知疲倦地鸣叫着,不知道它是为了劳累的辛苦?在伤心痛哭?是为了名利的虚荣?在舍身苦斗?还是在为了未来尘世的美好和丑恶?在拼命呐喊?更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否有人能理解它的快乐与忧伤?!

今夜,心总是不能平静,在澎湃着,翻腾着,不知道心情该怎么表达。月,英貌依然,那样的皎洁,使我不曾想过她会改变。静谧的月,悄悄地铺满了阳台,又柔柔的反射在摆满月饼的茶几,静静地落在那杯还溢着家乡谷雨前茶清香的茶杯里。

我站起身,轻轻地端起茶杯,翘首仰望着天空,注视着洁白无瑕的圆月。古人有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晚,我却只能高举着茶杯,和明月一起来品尝着那一点点孤寂的苦涩,和明月一起来品尝那一圈圈清凉的惆怅。

我更该感谢您

文/郑学星

眼瞅着,挂在天上的明月日渐丰满,我却日渐消瘦。

终于,下定决心,回家!回家,陪妈过这个中秋节。

那天,来到发小二蛋的工棚,我快步凑到他跟前,递上一支烟,说:“二蛋借给我点钱吧?”

“你也想出去寻点乐子?”“不是,我想回家陪妈过中秋节。”“嘛玩意儿?”他惊讶地瞪大眼睛,嘴张着,像含了乒乓球,然后用手探了探我额头,说:“没发烧啊,怎么说胡话呢?”说完,转身走了。

无奈,只得找表哥去借。“回家陪妈?”表哥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

“大老远的,你回去干嘛?在外打工不易,能给家里省一点儿是一点儿。上个月,你说你媳妇生病住院,我立马借给你了,这次坚决不行!”

我电线杆一样杵在原地,望着表哥那决绝的背影,渐行渐远。

就在我感到万念俱灰之时,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想法——支钱。提前把工资支出来,这在我们工地上是允许的。

到工地会计那,我说明了来意。“支钱干嘛?”“支钱回家陪我妈过中秋节。”“***咋了?生病了?”“没有!印象中,我有好几年没在家陪她过节了。”

“你脑袋没进水吧?来回好几千里地,支钱就是为了过节?人心隔肚皮,谁知道你是不是去干什么偷偷事儿!别给我添乱子,不支!”

“你真是个混蛋!陪老人过节,到你的臭嘴里竟然成了偷偷事儿!”熊熊燃烧的怒火,终于从我的心中喷薄而出。

“你咋骂人?”会计猛地起身,指着我的鼻子说。

自知理亏,我连连后退。“算啦!算啦!别闹了!”就在这时,老板突然出现了,边往外拉我边说。

“你不用支钱了!跟你说实话吧,我也有很多年没在家陪我妈过中秋节了!不如我们明天一起回去吧,路费你不用操心。这个决定,也是我听完你跟会计说的话之后,刚刚做出的……谢谢你!”老板拍着我的肩膀继续说。

看着老板诚恳的目光,我的心一宽,沉坠的石头轰然落地。

其实,我知道谁更应该感谢谁!

“快乐”的中秋节

文/廖涔汐

我想在大家的心目中,提到中秋节一定都非常快乐。那为什么我的“快乐”要打双引号呢?来看看今年的中秋节我是怎么过的吧。

今天是中秋节,别人团团圆圆吃月饼,而我却在朋友----杨林熹家。爸爸妈妈今天有工作,不能陪我过中秋节。我和朋友的家人切了月饼,一起欣赏圆圆的月亮。我走到窗前,望着皎洁的月光,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月圆年年相似,你我岁岁相盼。那满天的清辉,遍地水银,便是我对爸爸妈妈思念的目光。中秋节是举家团圆的日子,可是爸爸妈妈却还在辛苦的工作而不能陪伴我,我想他们一定也在思念着我。突然手机有短信声,我打开一看是妈妈发来的:“亲爱的宝贝,对不起,不能陪你过中秋节。我们一家人是相亲相爱的,我们会尽快处理完工作来陪你。不管我们在何处,我们三个人的心是永远在一起的。爱你!”我能理解爸爸妈妈的苦心,我的心里也很爱他们,虽然这个中秋我们一家人没有聚在一起,但在我的周围永远都有一股暖暖的爱包围着我。

这个中秋的夜晚,我并不孤单,有朋友的陪伴、有爸爸妈妈的爱,度过了一个“快乐”的中秋节。

唐诗里的中秋节

文/付振双

古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呢,对于喜欢穿越的现代人而言,应该是个很感兴趣的话题。而唐代诗人的如花妙笔,或也能为我们描绘一个比较清晰的画面。

在唐代,中秋赏月的风俗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有“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诗句,写出了寂寥、沉静的中秋月色,尤以“树栖鸦”和“湿桂花”最为打动人。最后,诗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的抒情结尾,想象丰美,怀人思绪彰显,引人同思这位“杜郎中”。不过,作此诗时,诗人正与良友相聚,并非独吟,此由诗题下注的“时会琴客”可以得知。

比较起来,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玩月》光从题目看,就让人觉得趣味不同。全诗为:“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首联描写如水月光一次洗涤了整个尘世。颔联点出酷暑初退凉秋即至,九霄清净,万景澄明。颈联一“让”字,可谓神来之笔,说明明月光彩非星辰可比。尾联由天上回归人间,饱含着对凡世不停变迁而月亮始终闲适从容的感慨。全诗虽曰“玩月”,读来却觉满卷月华,心摇神荡。无疑,诗人的中秋,在此般“玩月”之中,更多了些思想的深度和温度。

正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圆缺总能迎合我们的情感,或者说我们的处境、心情总可以在某个时刻,由月亮上找到某个契合点,故而发些“牢骚”。难怪,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一上来就说:“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以对比之句开篇,体现今昔反差,隐含现实中不顺意的悲苦,可谓起笔不凡。接着,诗人吟道:“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其实,全诗对比既有时间的,又有情景意境的,这个中秋月夜,观赏的心情,是一种过去到现在物是人非的感伤情怀。

看来这中秋节,也并非所有人都如节日寓意的那般美好,而团聚时也会有想念的离人,至于人世凡景改变、个人位置转换等等,亦是难以避免,其上的忧郁、苦痛,或只有冥思的人或亲身体验的人才更有发言权。

难忘那年中秋节

文/马阿林

中秋节是个美好的节日,天空中高悬的明月,清澈的月光给人以温馨、团圆的美好感受。

又是一年中秋,你看那商店柜台上醒目的地方,摆满了各种精美包装的月饼礼盒,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让人感觉到浓厚的节日氛围。望着这一情景,不禁使我回想起43年前那个久久不能忘怀的中秋之夜。

那是1976年的9月5日,中秋节前夜。那天,在煤球店里忙碌了一天的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位于公园山17号的家中。家中只有我一人,父亲因为防震抗灾在单位里值班,母亲带着弟弟去了东门姐姐家。我一人胡乱地吃了一口晚饭,就躺在床上看起了书。家里虽然不是书香世家,但我自小就喜欢看书,家里没书怎么办?就到处找书看,所以那时的我想看书,都是找别人或者是去图书馆里借。那天白天刚好向别人借了一部书,答应明天还。连夜就看了起来。这一看不要紧,竟一口气看完了两本厚厚的书,直至凌晨3时才睡。因为家住在半山腰,夜里蚊子多,又没有蚊帐,于是我便点了盘蚊香放在床架上就睡着了。迷糊中,只觉得耳边发热,睁眼一看,原来是蚊香燃着了枕头,又燃着了床上垫的草席和床板,那火就像冬天里的火盘一样火红火红,一闪一闪的。惊醒之后的我,赶紧起床,端水浇灭了火。

第二天,是中秋节。一夜没睡好的我,准备上街买只月饼当早饭。可是那会儿有钱却买不到月饼,因为买月饼要票。由于母亲不在家,我又不知道买月饼的票放在哪里。那天,连我自己也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真的很想吃一块月饼。可是,营业员任你如何协商也没有用,没有票就是不肯卖你。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不会理解当年计划经济是怎么一回事,那时候买什么东西都是要票的,定人定量定点定时供应。我记得有粮票、食油票、肉票、豆制品券及备用券,还有布票、煤球票、烟票、自行车票、手表票等。我家里至今还有一些粮票和布票呢。在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商品短缺,各种物品虽然都是凭票供应,但是还要排很长很长的队,有时还得起个大早去排队,特别是冬天,排队的滋味真不好受,冷得人直跺脚。

中秋佳节,古往今来都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可是,那年的中秋之夜,我却一个人坐在屋外半山腰的山坡上,面对一轮皎洁明亮的圆月,想想家中只有自己一个人,以及早上想吃块月饼都未能如愿,顿时觉得特别的沮丧。那是我一生中度过的唯一一个非常沮丧的中秋节。

如今,商店里丰富的商品应有尽有,我们再也不用凭票去购买什么东西了,再也不需要起早去排队购物了,让我们张开双臂,热情地去拥抱未来每一个中秋节吧。

父亲的中秋节

文/严群英

时间如白驹过隙,今年的中秋节又临近了,因为父亲的生日正好和中秋节差一天,所以每年给他老人家过生日,我们都放在中秋节这天。所以在我们心目中,中秋节就是父亲的节日。

今年我父亲七十岁了。我们计划在中秋节这天,给父亲好好过一次生日。

小弟早早定好了酒店和蛋糕。我们兄妹四人携家带口提前赶回了家。这几天看着儿子女儿孙子外孙都围在身边,父亲快乐地像个小孩。看着父亲如霜的鬓发,看着桌子上摆放的各种口味的月饼、鲜花和红酒,小时候过的一次中秋节却一幕幕浮现眼前。

父亲是邮电学校毕业的高材生,后来成为通信行业一位出色的工程师。因工作关系,他经常要去各地出差。记得在我很小时,一年快过中秋节了,父亲被派去成都。为了能在中秋节之前回家,他加班加点赶任务,为了省钱给我们兄妹四人带礼物,竟然一周舍不得吃菜,只吃米饭,最后如愿以偿在中秋节当天赶回家,而且带回了他一去就相中的礼物:四把可爱的竹椅子和一个憨态可掬的竹背篼,背篼里装了一整柱子香蕉,还有两大盒四川特色月饼。

当父亲背着沉甸甸的竹背篼,左右两手各拿着两把竹椅子刚一走进家门,我们四兄妹惊喜欲狂,一拥而上帮他卸下这份如山的父爱。当父亲亮宝似的擎起那一整柱香蕉时,我们兴奋疯了,围着他欢呼雀跃。因为那时南北交通不便,我们这北方小县城没有卖香蕉的,就更不知道香蕉是怎么长在树上的了。因此左邻右舍好多人都来我家瞧稀罕。父亲索性请大伙在我家过中秋节。香蕉自不必说全分给大伙吃,还让妈妈把月饼也都切成小块,不然不够分。接着,又让哥哥去商店买来好多烟、糖、瓜子,加上自家树上结的水果,统统拿出来招待大家。

那个中秋节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把院子照得如同泼了水一样明晃晃的。大人们聚在葡萄架下的石桌边,赏着月、吃着月饼和水果,听父亲讲四川的风土人情和奇闻趣事。我们小孩们吃完香蕉,便在月光下逮蛐蛐玩了。几个婶婶大妈们,美滋滋地看着父亲带回的那几件竹器。妈妈似乎很赞赏爸爸的做法,一晚上都在热情地招呼着大伙,出进忙碌不停。

月圆人团圆,那年的中秋节,我们不仅小家团圆了,还和邻居们一起分享了快乐,那个友善祥和的中秋佳节给年幼的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父亲豁达豪爽的胸怀,更是我们一生学习的榜样。

父亲为人忠厚善良,不管在单位还是退休后在家乡,都是有口皆碑的。由于他工作原因,对无线电技术很精通,所以经常给大伙免费精修当时很流行的收音机、录音机以及电视机,甚至连村上的广播扩音器维修他也给承包了,还给村里的一些耳背的老年人组装价廉物美的助听器……

更让我对父亲肃然起敬的是,2008年四川大地震时,平时节俭朴素的父亲,竟然一次性给灾区捐款一万元,还不让留名。对他来说这不是个小数目,因为这是他不吃不喝近四个月的退休工资啊。

为了把我们四个子女培养成才,父亲更是呕心沥血。等我们一个个生活事业平稳下来,他却不知不觉老了。

年轻时,由于工作的劳累和营养的缺失,父亲的身体亏欠了很多,以至于年老退休后,身体状况愈来愈差,十年左右,动了三次大手术,受尽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折磨,坚强的他一次次挺了过来,以他从不屈服,不认输的精气神,给我们树立了一位伟大父亲的榜样。

每年的中秋节,是我们最盼望的,但也是我们最不愿过的,盼望的是又可以阖家团圆了,不愿的是可敬的父亲又老了一岁。

祈求天上的明月,在中秋节之夜,将健康快乐的种子合在浩荡的月辉里,洒遍人间的每个角落!

快乐的中秋节

文/梁枭涵

大雁乘着阵阵秋风飞向了南方,树上的叶子脱下了绿色的衣裳,在阳光的照耀下,如黄蝶般纷纷落下。中秋,这个中国传统的团圆、欢庆的佳节,在这硕果累累的季节里悄然来临。

在清凉的微风中,像圆盘一样的月亮从东边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桌子上摆着丰富的食物。有各种各样的月饼:豆沙的、火腿的、麻仁的等,我最喜欢吃豆沙月饼了。妈妈说:“吃月饼象征着家人团团圆圆。”桌上还有品种繁多的水果:苹果、西瓜、梨和石榴。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玉米棒子、毛豆、核桃、板栗和松子,这些食物象征着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生活幸福。

我们正津津有味地吃月饼的时候,突然爸爸说:“在这美好的时候,让我们来玩个游戏吧!每人说一个带月的词和句子。”爸爸先说:“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接着妈妈说:“月到十五自然圆。”最后我说:“床前明月光,地上鞋一双,举头望吊灯,低头看木箱。”顿时,一家人哈哈大笑起来,妈妈差点笑得从凳子上掉了下去。唉,我出丑了,都怪我想学有所用,改一下诗句,不想却说得不太好。我立即接着说:“月饼越吃越好吃。”爸爸高兴地说:“对对对。现在我们就来大饱口福吧!”

一阵阵欢声笑语,在凉爽的风中渐渐飘送到远方,千家万户乐团圆。

中秋之夜,其乐融融!

舌尖上的中秋

文/刘隐

几场梧桐细雨,凉爽的秋风从天际吹来。远山隐在朦朦胧胧的雨丝里,已经从青翠変成深黛。雨点落在荷塘里,水面上泛起一圈圈涟漪。片片荷叶在秋雨中低吟浅唱。虽然也是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时候,但在这瑟瑟凉风里,依然还能感受秋日里荷的韵味。雨静悄悄地下着,秋色润染着大地,枫叶红,菊花黄,幽幽丹桂满城香。故乡的秋天悄悄来了,像一幅浓墨重彩的画,铺展在眼前。

秋天的色彩是斑斓浑厚的,秋天萦绕在舌尖上的味道,也是层出不穷,回味悠长。白露后,天气渐渐凉了,不经意间中秋节又快到了。清早上菜市场买菜,看见几个近郊农村来的大妈拎着竹篮在巿场里叫卖糍粑,竹篮里白布垫底,一层层码放着切得端方四正的糍粑,白而细腻的糍粑被碾碎的黑芝麻包裹着,从盖在糍粑上的白毛巾里,飘出糯米和芝麻浓郁的香味。中秋节要吃月饼,但糍粑也是不可少的,城里人不会打糍粑,就在街上买几块回家,用油锅煎一下,洒上白糖。洁白的糯米经过蒸煮硾打变得细腻黏稠,吃在嘴里唇齿留香。八月中秋吃糍粑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将军伍子胥而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在绵延的岁月里糍粑已经成中秋节不可或缺的美食。或许那是一种记忆,一种回味,一种传承。在糍粑里咀嚼着香甜的味道,也咀嚼着亲情团圆的味道。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枝头果实累累,最夺人眼球的是硕大的石榴,那也是中秋节的美食,夜晩赏月的时候桌上总会摆上几个红彤彤的石榴,中秋石榴味正浓,红似玛瑙,白若水晶,入口如晶粒玉浆。举目望碧空上一轮浩月,坐在桌前浅酌慢饮一杯肖坑茶,那是辛苦劳作后最舒心的休息,那是炎夏酷暑后最恬淡的秋凉。面对桌上香气四溢的时令果品,无论是树上的石榴和鸭梨,还是水中的莲子和菱角,都带着秋天的味道和凉意在舌尖萦绕。也许是年龄关系,缺牙掉齿的我只能望果兴叹,但却是孩子们的最爱,看到他们一会儿剥石榴,一会儿吃菱角,似乎我也口舌生津,满嘴流香,不觉回忆起童年过中秋的况味。明月见证多少世事沧桑,依旧那么明亮地高悬碧空,和我们分享着中秋节亲情相聚的喜悦。

中秋节的餐桌少不了鱼,吃鱼当数鳜鱼最好,秋浦花鳜又名桂花鱼,相传五代年间,梁昭明太子就喜欢吃秋浦花鳜,盛赞秋浦“水好鱼美”,唐、宋以后,李白、杜牧、岳飞等历代文人墨客,都曾在秋浦品食鳜鱼。鳜鱼它是家乡的特产,特别是秋天的鳜鱼最肥美,味道极佳,当中秋节的餐桌上端上一盘热气腾腾的糖醋鳜鱼,香溢满屋。它色泽金黄,皮酥肉嫩,酸甜爽口。中秋节仅次于春节,也是亲人团聚的节日,餐桌上萦绕着浓浓的亲情,萦绕着美味佳肴浓郁的香味。中秋节菜单中首选的一道菜应该是板栗烧子鸡,非它莫属。“斤鸡马蹄鳖”,公鸡不能太大,要买斤把左右的子公鸡,配上新鲜的板栗,鸡肉肉质细嫩,板栗滋味鲜美,鸡肉溶进了板栗的香味,板栗吸收了鸡肉的味道,相得益彰恰到好处,摆在中秋节团聚的餐桌上,更让人久久难忘。

“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秋天的美味莫过于吃螃蟹,螃蟹确是人间美味,素有“四方之味,当许含黄伯为第一”的美誉。“含黄伯”就是指这金秋时节的螃蟹。试想一下,中秋时节,一家人围桌而坐饮点小酒,伴着窗外秋虫吟唱,慢品说笑,吃蟹,品菊,饮酒,看夕阳,再闻一缕缕桂花的幽香吹来,在微醺的醉意中看一轮明月升上天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是天上月圆的时候,是亲情团聚的时候,在这个收获的季节,多少辛勤的付出才换来丰硕的回报,才酿成中秋节舌尖上醇厚的味道。

秋天聚满收成,辛劳酿成美酒。萦绕着秋的味道,萦绕着家乡的味道,这味道飘荡在游子的心中,飘荡在归家的路上。

泰国的中秋节

文/程中学

泰国也有中秋节,也是八月十五这一天。泰国是佛教之邦,与中国的佛教文化有相通之处。中泰友好近邻,人民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盟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侨华人的传统节日。虽然同为中秋,但各国习俗略有不同,多样的形式一并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泰国人把中秋节唤做“祈月节”。同中国人一样,为了庆祝这个节日,国民也会在这一天“疯狂购物”。泰国首都曼谷在中秋前夕就会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人们纷纷到这里选购月饼、水果,准备与家人共度中秋佳节。由于地域与文化的不同,泰国人在这一天必吃柚子——象征团团圆圆,还有榴莲味的月饼。

泰国的月饼也很讲究。泰国是一个华裔颇多的国家,尤其在首都曼谷,超过一半的人都有华人血统,因此,月饼也是节日食品,但泰国有榴莲馅的月饼,这在中国是很少见的。泰国的月饼制成较贵的礼盒,包装精美,上面的画大多近似于中国工笔仕女或近代上海的月份牌风格,富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色彩。

泰国的八月十五之夜,各家各户都要用甘蔗扎成拱门,男女老少都要参拜月亮。中秋桌上供奉着中国民间传说的“八洞神仙”。个个栩栩如生,向祈祷者传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桌上还摆满了寿桃、月饼之类的美食。据泰国传说,中秋祈月,八仙会带着寿桃到月宫给观音祝寿,菩萨神仙们就会“降福生灵”。这与中国人祭拜月神的习俗相似,国度不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都是一样的。

不同的是,中国人在中秋节讲究幸福团圆,共同赏月。泰国的中秋节是举国狂欢的一天。他们或坐游船赏月,或是参加“月满派对”。苏梅帕岸岛的哈林海滩每到十五,月亮又圆又亮,很多欧洲游客慕名而来赏月,人气渐旺,最后成了每月农历十五左右的电音狂欢舞会之“月满派对”。它与西班牙的伊比萨岛派对、印度的果阿海滩派对,并称世界三大户外RAVE狂欢舞会。

中秋节,中泰两国景有不同,庆祝的方式也有所不一,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一样!

中秋的思念

文/程水清

又是一个中秋节,这是我人生中度过的第65个中秋节。

中国人历来都很看重中秋节,因为,这是老祖宗们传承数千年的传统节日。而我对这节日则比别人更加厚爱一层。因为,这一天是我的生日。

小时候,我家境贫寒,一家人基本上没有过生日的概念,而我却是个例外。这倒不是因为我在家中的地位和娇贵,而是因为我的生日与节日的偶合。所以,即便困难,这一天的餐桌也会添加诸如蒸鸡蛋一类的一两个菜,而且父母及兄姐们都会让我优先享受“佳肴”,以此来庆祝我的生日。为此,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感到几分荣幸与自豪。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三个中秋节,我坐在从昆明开往武汉的火车上。记得那天的掌灯时分,我透过车窗看到远处星星点点的灯光,看到渐渐明亮的月光下闪过的村庄。那一刻,我恨不得生出双翅,一下子飞到武汉,飞到古城脚下的那片绿洲,和父母及亲人们一起坐在门前的院子尽情赏月。在思念中,我从挎包里拿出老科长在我临行前送给我的月饼。老科长姓余,名保红,是1946年参军的老兵,江西永修人,自称是我的“半个老乡”。他理解我思乡心切,同时也是为了挽留我继续安心服役共事,特地安排我赶回老家过节。可当时的交通条件实在太有限,紧赶慢赶也只能在火车上独自煎熬。手上捧着那产自昆明的月饼,怎么也舍不得塞进自己嘴里。虽然我对月饼情有独钟,可还是在吞几口唾液之后,又把月饼包好放进了挎包。因为,年迈的父母双亲在家中期盼着与我团聚,这份亲情一定要与家人共享。

两年前的那个中秋节,更是让我刻骨铭心。

当时,即将年满花甲的老伴已是病入膏肓,虽经手术治疗,但身体却每况愈下。那天中午,儿媳特地张罗了一大桌菜肴,儿子开了瓶好酒,孙女为我酌上半杯。一切准备停当后,已经“闭关”多日的老伴在孙女儿的搀扶下走出房间。她和我并排坐在方桌一边,让孩子们在她的杯子里倒上一点温开水,然后欠起身来,无力地拿起酒杯深情地望着我微笑着说:来,我祝你生日快乐!祝你以后幸福

……

此时此刻,我完全明白她的这一举动中所包含的全部意义:这将是我们之间最后一个中秋之聚,也将是她给我的最后一个生日祝福。于是,我毕恭毕敬地站起身来,面对陪伴我大半生的老伴深情地道一声:“谢谢!”其实,近40年的夫妻之情,岂是一个“谢”字能表达的呢?她的真诚,她的勤劳,她的朴实,她的善良,还有她对丈夫及子女们的万般关爱和精心照料,足以书写一部人间真情真爱的纪实长篇!

如今,我真的不敢更多地回想那个刻骨铭心的中秋节。因为,就在那个中秋节仅仅十三天之后,她依依不舍地离我而去了……

中秋啊中秋,你曾经给我带来过不少欢乐,但也的确给我留下了不少忧伤;至今,仍然给我留下无尽的思念!

中秋节

文/薛睿颖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

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爷爷家,爷爷奶奶很热情地欢迎了我们。叔叔和姑姑两家人也一起来了,大家在一起共度佳节。为迎接大家,爷爷奶奶做了很丰盛的饭菜。大家一边说说笑笑,一边品尝着丰盛的团圆饭,大人们少不了喝酒,我们小孩便以饮料代替酒,互相祝福,浓浓的亲情在饭桌上互相传递,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

吃月饼也是中秋节的一大习俗。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发动农民起义时,用月饼作为秘密传递通知的手段,约定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起义,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人们以中秋节吃月饼来纪念起义军的胜利。现在,月饼已演变成合家团聚的象征。于是,吃过晚饭后,我们每人手里拿一块月饼,到楼下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月到中秋分外明”,是的,今晚的月亮特别明亮。一轮圆月像一个银色的玉盘高高地挂在天空中,皎洁的月光,像水似地泻向大地,照亮了整个院子。天空中云很淡,风很轻,月光很美,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中秋节

文/武东英

吃过晚饭,天渐渐暗了下来,我们一家六口坐在阳台上又说又笑。忽然,爷爷大声地说:“月亮升起来了!”我抬头向爷爷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正东边一片明亮,一个又大又圆的明月慢慢地从天那边升起来了。我问爷爷:“爷爷,今晚的月亮怎么又大又圆呢?”爷爷说:“好孙子,今天是中秋节,是我们全家团圆的日子,月儿当然那么大那么圆啦!”接着,爷爷给我们讲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听着听着,我望着圆月发呆了。这时,爸爸抬来切好的大月饼。还有花生、栗子、苹果、桔子……爸爸把月饼分给我们。我们一家人吃着又香又甜的大月饼和水果。

梦里,我坐在月亮上和嫦娥姐姐说笑呢!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