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的神奇

作者: 朱方文2019年11月09日心情随笔

我年轻时,曾一度从事车、钳、铇,几乎天天操作维修,对链条的神奇功能十分熟悉。

退休赋闲家中,读书看报,字里行间常映入眼帘的一个词汇,也是“链”。什么产业链、资金链、生物链等。这又引起了我对链的联想,虽然一个是有形的,一个是无形的。

我慨叹链的神奇。链时时刻刻贯穿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公元604年起,隋炀帝杨广发动几十万民工,以洛阳为中心开凿大运河,北通琢郡(现北京),南达余杭,连接了黄河、淮河、长江,全程约2500公里;1905-1909年,詹天佑开启中国铁路先河,自建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线);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1913-1920年间先后在厦门(集美)创办中小学、师范和航海学校。这一条河、一条路、一座校,无形之中打造了一根铿锵坚挺的链,将全国乃至世界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合集聚,爆发出链的神威,推动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我品味链的魅力。不管是计划经济时代还是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兴衰无不与链休戚相关。我原籍为松江老城西(又名仓桥、永丰),老城西不仅是松江的粮仓,而且是草织品的发源地与集散地。我儿时因盘草包,新棉裤常常穿不了几个月就吐棉絮。那个年代将手工编织品列为“资本主义尾巴”,“上层建筑”不时追杀围堵,但老城西的草织品总是割不断,杀不绝。究其原因,农村有原料(稻草),社会有需要(防讯、包装),农民有手艺,一根无形的链,连通着市场的门。有趣的是今年春节,我去拜访原城西公社的一位老领导时,他言谈甚欢,还深情地回忆着当年顶住压力,放手让农民编织草包,增收活钱,改善生活的故事。

改革开放初期,市郊第一个农牧业中外合资企业——大江公司在松江诞生。大江创新推出的公司+农户的禽畜市场模式,实际铸就了“种、养、加”的一条产业链,使数以万计的农民受益。在我的记忆里,大江孕育的链,是当时松江农民迹身“万元户”之源。相比之下,这一时期,顺应改革潮流,松江在种植业改革中推广种植苎麻、薄荷、留兰香、薰衣草等,但因缺乏链的嫁接,胎死腹中就不难理解了。

细细品味链的魅力,核心就在于一个“通”。通则活,不通则亡。

凭着对链的敏感,我践行对链的创意。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一乡镇工作时,巧遇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的王楠田教授。他授意在市郊建实验动物中心(养殖鼠、兔、狗),为医疗科研服务。一提及鼠,昔日我对鼠的憎恨骤然泛起。耗子”危害,路人皆知,上世纪70年“代我在原老城西“吉祥湾”蹲点时,还发生过带队领导因受老鼠传导的细菌感染,患“出血热”险赴黄泉的故事。可王教授反复阐述,老鼠的生理基因与人体极为相似,最适合医疗科研服务。我又想起了1973年亲历新华医院丁文祥教授运用实验动物研发“小儿心肺机”(供心脏手术用)的情景,由此,一根生物链浮现在我的眼前。即中心有技术,科研有需求,养殖有出路。我认同并践行“链”的创意,实验动物就此落户车墩,在那时也许是创新之举,参观者络绎不绝,并引发连锁效应,市郊多地兴起养殖实验动物,冷门”变热门。事隔30年,我又“与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再度牵手,投资800万元,在今石湖荡李塔汇镇办起了专业生产实验动物的饲料厂(普路腾生物科技)。据有关专家披露,现在市郊一年提供的实验鼠在150万只以上,年销售实验动物饲料2000余吨,为上海医疗科研单位的科创实验提供着重要的支撑。

践行链的创意,领略链的神奇,欣赏链的魅力,清晰可见,链是经济生活的神经中枢,是决定产业盛衰的导航仪。从事经济工作的人们,心中要时刻拧住一根“链”。凡是能与链缔结就上,凡与链无缘就下;凡遇链断裂就转,这样才能把握经济列车的稳健运行。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