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风筝的古诗

作者: 雨林 2016年03月23日原创散文

草长莺飞之季,呼朋唤友,带上孩子,一同去郊外踏踏青、放放风筝,跟春风握手,让自己的心情与春意朦胧连线,然后带回一身的春风得意。这并不是现代人的首创,我们的古人对放风筝也是情有独钟,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篇。

风筝在我国有2700多年的历史。相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后来其学生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进而演进成为今日的多线风筝。汉代时出现了纸制风筝,名叫“纸鸢”,在当时以军事用途为主。

风筝成为娱乐用品,当在唐代之后。唐代诗人高骈在《风筝》诗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当时放风筝不仅装有弦或笛,夜间放风筝时还会在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称为“神灯”。宁静的夜晚,高飞的风筝把明亮的灯笼带到夜空,犹如“花雨阵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霄空”。

除了娱乐,古人还对放风筝寄托消灾解难的愿望。把各种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面,等到风筝升到空中,立刻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而逝,这样晦气也被带走了,这就是古人的“断鸢去晦”。

古代少女鲜有机会踏出闺阁,春日里能和女伴一起放风筝、打秋千是极为难得的社交活动。清人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在这春花烂漫,春意盎然之时,风筝成为了沟通姻缘的很好媒介。通常未婚女子在自己的右手中指上系一根红线,以表示自己希望得到爱情。一些才子们则会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求爱诗,等风筝随风飞扬时,剪断风筝的线,让它落到哪家是哪家。如果有缘,捡到风筝的那位姑娘恰好为情诗所感动,这段姻缘就成了。

放风筝是孩子们的最爱。清代诗人高鼎曾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光明媚,柳絮纷飞的时节,孩子们刚刚放学就急不可耐地舒臂牵线,喜放风筝,好一派欢乐活泼的春天景象。当然喜欢放风筝不仅仅是孩子,成年人也乐在其中。清代诗人潘荣陛在《北京竹枝词》写道:“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简短的四句诗就把当时放风筝的盛况展现得淋漓尽致,引人无尽遐想。

放风筝在放松身体的同时,也激发古人更多的思索。唐代元稹写道:“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风吹绳断童子走,馀势尚存犹在天。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借物讽人,意味深远。明代徐渭是个风筝迷,他写了《风鸢图诗》25首,其中脍炙人口的“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云”,前两句刻画了孩子们急切盼望把风筝放飞于天的心理,后两句引申出父母为将儿女培养成才,不惜花费心血的付出,可谓意相同,情更切,真乃“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