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

作者: 曹瑞2021年04月25日情感散文

刚毕业时,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带着对世界的憧憬,总想离家再远一点,每次背起行囊出发时,也总是头也不回地就奔向更加广阔的天地。独自在外工作几年后,习惯了一个人迎接朝阳和落日,走过寒冬与酷暑,但每到夜深人静时,就不自觉地思念起家里那张舒服的床和记忆中散发热气的家常饭菜。

进入腊月,看着街头渐渐变红、变热闹,便开始在心里倒数回家的日子。因为我一年只回家两三次,妈妈开玩笑说:“你现在也成了客人了。”话虽这样说,但在除夕当天踏进家门的那刻,还是觉得无比的熟悉,有一种飞机落地的安心。有人说,春运是最大规模的迁徙。大雁排成“人”字往南飞,我在听着爸妈不断发来的“几点的飞机?”“登机了吗?”“落地了吗?”的微信语音中赶回了家。

一年四季在外,我作为一名独立的成年人生活着。回到家,在爸妈眼中,我立刻又恢复了孩子的身份。有一种瘦叫“妈妈总觉得你瘦”,“每天饭要按时吃”“别总吃外卖”,妈妈似乎立志要在短短的假期内帮我补起来,各种饭菜、水果不间断地端上桌。我吃饱后躺在沙发上休息时,爸爸说:“走吧,带你出去逛逛,看看我们城市的新变化。”

驱车走在路上,车窗外闪过的都是崭新得令我有些陌生的景色,“这是新建的广场”“这是新修的公园”“这是咱家以前住过的地方,现在全盖了新的住宅区”。小时候,家乡榆林这座小城还以沙漠中的城市而闻名,城市的象征也是一只老实憨厚的骆驼。这些年,南门广场那座骆驼雕塑默默守望着这座城市逐渐变成绿色之城,沙漠逐渐变成绿洲。儿时放学后,总呼朋引伴去玩耍的沙地,现在也成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大建筑物的聚集地。

爸爸兴致勃勃地带我去参观新修建的张季鸾纪念馆。在去的路上,我就忍不住向家人讲解张季鸾的生平事迹。张季鸾,这个曾出现在新闻学史课本上的名字,每一次读出时,我的内心都会默默升起敬意。作为新闻界的知名前辈,他最广为人称道的身份是《大公报》的创始人之一。在“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主义”办报方针下,《大公报》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毕业后,我坚定地选择了从事记者这一职业,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了这种精神的感召。作为榆林人的张季鸾,也一直是我们家乡的骄傲,高中母校就有一条路以他名字命名:季鸾路。曾经走在那条路上时,内心也曾暗暗期盼过,有朝一日,我也能成为这样怀抱着一束光前行的人。

正月新春,街上张灯结彩,熙熙攘攘,时不时还有热热闹闹的秧歌队敲锣打鼓地经过。小时候觉得好长好长,怎么走也走不完的街,如今走一会儿就走到头了。眼前的一幕幕场景令我逐渐眼眶湿润,以前一次次穿过的古老牌楼、当初每逢周末就一头扎进的新华书店、曾经和朋友相约的街头,都留下了我美好的年少回忆。

大雁南飞时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候鸟一年年不辞辛苦地迁徙是为了什么?我站在家乡的土地上,在这一刻与这些执着的动物产生了共鸣。在这里,我实实在在地成长过,在这里,我实实在在地扎根过。我像一只高飞的风筝,线的另一头,永远留在这里。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