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乡村酒席

作者: 欧阳华丽2021年11月18日生活散文

据说当年爷爷能娶上花骨朵一样的奶奶,全仰仗了那一桌豆腐宴席。

缺吃少穿的年代,好姊妹出嫁,奶奶送嫁到爷爷的村庄。爷爷为家徒四壁的主家做了一桌纯粹的豆腐菜,青菜酿豆腐,油煎水豆腐,豆腐丸子,反炸裹粉油豆腐,最后还上了一碗菠菜豆腐——红油在汤里闪亮,青菜在其间冲浪,葱花在汤上飘香,出神入化。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一个乡下伙夫,将一大块豆腐弄出个满盘满桌豆腐宴,白里透红,青红相间,红汤耀眼,令人拍案叫绝,腮腺涌动。奶奶的眼睛就有了点暗送秋波的意思。

从我记事起,爷爷每次去给人家做酒席都会带上我。按他的说法,我父亲结婚时正赶上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的困难时期,饭都吃不饱,不但没有摆喜酒,还让我生下来后像根豆芽菜似的,先天不足,后天得好好补补。

乡野之地,计划经济时期,物资紧缺,办酒席是一件奢侈的事,尽管如此,每有喜事,主人家一如既往地照办不误。头顶天脚踏地,几口热气腾腾的大锅,一个大厨外加几个人打下手,分工明确的亲朋好友便围着新垒的火光通红的大灶,来来往往地穿梭忙碌起来了。记得那时我也不得空,跟在大人后面东家凑西家借摆酒的餐具,案板、锅碗瓢盆,八仙桌、长板凳,做好记号,用后再洗净,逐一送还,不能有破损,更不能张冠李戴。

鸡、鸭、鱼、猪肉是农村酒席的菜肴主材,再穷的人家就是节衣缩食也要争得面子上过得去,尽量做到有荤有素。爷爷虽是土厨师,可手艺叫得响,讲究菜要做得好看、好吃。他心思细腻,能根据备下的菜品丰盛与否临阵调整,恰到好处地尽量运用。稍有不足的,里子菜、团子肉、粉蒸肉、红烧鱼再加上自家菜园的两个青菜,凑满六道,尽量不使酒宴桌显得菜肴单薄,让主家在乡亲中失掉颜面。略有盈余的,便能汤水搭配再加上两个菜,让主家脸上有光。

孩子们最愿意跟着大人去坐酒席,难得一遇吃个肚儿圆。大人坐完席后嘴唇上也汪着油光,有的人还故意用肥肉往嘴唇上擦拭,几日不擦不洗,专爱往人堆里凑,说些酒席上听来的乡野趣事。

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乡下的生活有了质的改变,不但有了专门的场地做酒席,还由村里统一置办了成套的锅碗瓢盆,托盘茶具,圆桌高凳。菜品也更丰盛,除了鸡、鸭、鱼,主家一般都要杀一头猪做满十二道菜,寓意为一年十二月,月月满盈——肥而不腻的团子肉、外酥里嫩的红烧鱼、清香滑糯的粉蒸肉、入口即化的肉丸子、不柴不腻的扣肉、鲜得让人舌头转不过弯来的板栗土鸡汤……爷爷的手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不用因为有限的食材,为主家绞尽脑汁撑住场面了。

每逢做席,我最愿意做的一样事情就是去看爷爷做菜。爷爷一把菜刀在菜案上舞得呼呼生风,砍、剁、削、切、捻、轧、剥、抽,很快案板上就整齐有序摆上装好盘的各式菜肴。他一边用肩上的毛巾擦汗,一边不停地吩咐人配菜下锅,锅铲在大铁锅里上下翻飞,油光水气里蒸腾起薄雾,炉灶里猩红的炭火照耀着他通红的脸颊。不多会,猪肉香,炸鱼香,土鸡香,便直往鼻子里钻。

菜肴虽是农家菜,没有城里酒店餐馆里丰富的佐料,可爷爷凭借自己调制的调料,照样把菜肴烹饪得食客们吃得碗碗见底,人人称赞。

早些年,手里有了钱的乡亲一时也流行起到小县城的酒楼待客,可几桌菜吃下来,人们摇头惋惜之际,又追忆起往日村里祖孙三代齐坐席的喜庆。

今年是爷爷的80大寿,依着爷爷的意思我们没有在城里酒店办席,也没有预约一个电话就能一条龙服务到家的流动酒席,而是请村里最好的大厨——高松叔给爷爷做80大寿的生日宴。高松叔做活干净利索,炸、煎、蒸、炒,样样精通,热菜、凉菜、汤菜、扣碗,无一不精,而且菜色与时俱进,不单单有鸡、鸭、鱼、猪肉、蹄髈,还增加了牛排、鸡尾虾、螃蟹、鱿鱼之类的高档菜肴,加上糕点和甜汤,足足有十八道菜,跟城里的大酒店比起来毫不逊色!大家坐在洒满金灿灿阳光的庭院中说农事,聊家常,推杯换盏之际,有人再说起当年那桌豆腐宴,爷爷奶奶满脸皱纹都酣畅地舒展开了,就像盛开的菊花瓣,吐露着幸福的芬芳。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