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散文

2022年12月18日经典文章

父母的散文(精选23篇)

四月春去情相惜

文/温筱鸿竹

早晨,送走上学的儿子……

望着消逝在人群里儿子的背影,我回到家里,习惯躺在沙发上看书的我,便随手抄起一本放在茶几上放着的杂志,谁知,书没看成,困顿却随之而来,不觉入睡,一份梦中的相遇触动了我此刻写作的心弦!不该是一场梦,可是,这些似曾相识的东西却会不止一次地出现在我们大脑深邃的意念里!甚至惊扰我们的心绪。

梦是什么?对于我们来说似乎不太陌生,尤其,在亲身遭遇到一次惊险或不可思议的事情之后,大家都会这样说,真如是梦境一般!

已经经过人生青春的我对于春梦再也不敢有太多的奢望,可在这场梦里,我竟然遭受到一场春袭,红红的花儿,在明媚的春光下,就像是一个个花季的少女那么的奔放,清风扯起她们嫩绿的裙子,间或显露出洁白的肌肤;满山的绿意,处处写着春的名字,万物临春,情开遍野,岸边地头,街头巷尾,竟然在人间再一次开始了又一场春日的追逐!

多少次站在这岁月端头,遥望、怀想、追寻、沉思……

也许有的人生短暂的也只有这一个季节的时光,可是,在这个季节里,他们留下留下如梦般灿烂的倩影会永驻我们的心里,并成为了我们人在旅途的最美风景!

我在桥头看风景,站在高楼上的人在看我。一段风情其实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映衬的,记住,能把自己最好的留给这段风景,我想,这也是我们人生最精彩的一面,春天的花儿,草儿,让人动心之处也不正是这些吗?

简单的美景会常常让我们疏忽,遥想初春的梦却是那般的遥看近却无,这或隐或现,便勾起人们寻春的念想,人们穿着厚厚的冬衣开始走出家门,明媚的阳光在微寒的春风里显得是那么的温情,轻轻的拂过行人的脸庞,温和地轻吻寻春人,而在这个季节种下万种情怀!

春天是繁华的,可是,我却喜欢这春天里的静谧。独自一人,静静的伫立庭院花前,任由思绪在这春天里行走着,多么可人的景色,谁知道竟是那般的让人平静,那一刻,我感受到自己舒坦的心绪犹如是山涧流出的小溪,静静地淌过这个季节的每一个角落……

走进四月的天气,窗外早已是春色肆意了,满眼的春意,泛滥着绿意,滋生着心怀,一样也煽动着我们笔下的春情,看看那些被春意滋生起来的文字,我们一样能在那静谧的文字里聆听到春天美丽的旋律,而我于这场春而言也只不过是一个聆听者之一,然而,我不能否认这春天带给我写作的每一次灵感。犹如这春日里的小草树木,红花绿叶,清风细雨,蓝天白云,看似那么的简单,却一样让我在文字里得以呵护!我静静地在心里的某一个角落,守候着这场春天的等待,我相信,这场相遇带给我应是一个美好的回忆!

一路在这春天里行走,我想,在某时某地,打开阅读这过往的岁月时,一样能捕获一份春天的心情——那场绿,那场相遇!

人勤春早,这是母亲在我们小时候经常讲的一句话,起初,我不大理解,那时的我常常对着窗户外早早起床干活的父母寻思,这人勤与春早的默契之处到底在哪里?看看父母每一次消逝在晨曦里的背影,听听每一次乡人在晨曦里哼着的乡下小曲,我想,人们用自己双手创造起来的幸福与美景却是多么的记忆犹新呀!

之后,我从此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想必和这父母的教导是息息相关的吧?

也是这个缘故,我常常怀想过去。那时村里的生活虽然简单朴素,但是,在我的心灵深处从来就没有缺失什么,清静的山色,像是一首老歌变成我身后一篇篇怀想的文字。春去春来,我和同伴结伴而行,在宁静的山路上放歌畅想,回音阵阵,那是怎样的一场独奏?数年过去,我的同伴渐渐的承担起对这故乡的承诺,在他们的身上又一次演绎着一个个父辈的故事,然而,我知道,和我一样,他们从来就没有忘却这份景色。

窗外是即将谢幕的春天,时光的钟声再一次打开我怀想的大门。远去的日子呀,在风中你常常带去我的思绪,可是,我从来没有想,你的过去却竟然成为我歌唱未来的金钥匙。

——是的,父母的辛劳,让我懂得双手创造幸福的意义;父母的叮嘱,让我明白做事做人的矜持;父母的简朴让我学会审美的哲学;父母的善良,让我懂得活着的价值;父母的包容,让我知道怎么去感恩生活……

人间之美,倘若都拿一颗父母的心来对待生活,我想这恐怕比任何理由都充足!

生活就是这样,在有的时候,我们给自己一时的承诺很简单,倘若给自己一世的理由可能很难做到的,于是每每在人生路上遭遇迷茫的时候,我就会打开过去的文字,一遍遍的去阅读,理由再简单不过——珍惜当下。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这即将过去的春天里,我相信:春天种下什么样种籽,秋天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实。生活很简单,给自己一个希望的理由,在我们心里装着的就永远是春天最美好的景色,你说,不是吗?

四月过去,春走来,我很欣慰,希望的种籽早已在这个季节播下!

别忘记与父母合影

文/叶玉霞

童年时照相是件很奢侈的事情,要照相只能去城里的照相馆,而且照出来的都是黑白照。我有几张骑在木马上的童年照,这些珍贵的照片是父亲母亲轮流背着我,从乡下步行到城里的照相馆照的。

后来,农村出现了流动摄影服务员。所谓流动摄影,就是有人拿着“海鸥”牌相机走家串户去兜揽照相的生意。那时物资匮乏,大家都不富裕,但家家户户都养点鸡鸭,农民可以用鸡蛋换取一些服务。当时母亲就是用10个鸡蛋作为报酬,让摄影服务员给9岁的我和两个妹妹照了一张合影。现在翻看这些发黄的照片,我非常感慨,我要感谢父母给我留下了童年的记忆。

我参加工作后经常在外地出差,加上我酷爱旅游,在大江南北我和同事、朋友拍了不少照片。女儿出生后我添置了一部数码相机,作为母亲,我希望留下孩子成长的足迹。前几天在翻阅相册时我突然发现了一件令我惭愧的事——我竟然没有留下一张和父母的合影。我只记得给女儿、老公、朋友和自己拍照却忽略了父母。回想起在过去贫困的岁月里,母亲用鸡蛋换来我和妹妹的相片,再看看如今家里那些价格昂贵的照相器材,我的心中充满内疚。

这个周末,女儿想趁秋高气爽去公园照相,我告诉女儿,不要忘记外公外婆,我要和他们合个影。父亲和母亲欣然答应一起前往,为了拍照,他们郑重其事,还特意买了新衣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到了垂暮之年,更需要子女的关爱,一张小小的合影留下岁月的痕迹,也送去儿女真挚的祝福。

滴水 涌泉 感恩

文/朱义芹

上周三放学时,苏楠的妈妈来到教室向我“求助”,希望能得到我的帮助。

苏楠妈妈向我透露了一个“秘密”:苏楠不是她亲生的。现在苏楠每天都在怀疑自己的“身世”,她在一本本子上写道:“我的妈妈为什么比我们班上同学的妈妈老?为什么我哪里都不像我现在的父母……我肯定是抱来的!我不想让同学见到我的妈妈……”苏楠妈妈觉得,她和苏楠之间已经有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将她们隔绝开来。

在我还没想出具体有效的办法时,一次语文课,讲义上有一篇哲理性抒情散文,里边的文字让人感动:“羔羊懂得跪乳,雏鸟尚知反哺。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个内心独白,是一片肺腑之言,是一份铭心之谢……”读完这篇文章,我的眼睛湿润了。

我哽咽道:“这篇文章写得多好,感恩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个人成为人的基本条件。同学们,你们的父母辛辛苦苦地把你们拉扯大,容易吗?”“不容易!”全班异口同声。“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感恩!”

接着,我让几名学生站起来说说平时跟父母的关系如何,应该怎样报答父母的恩情。最后,我叫到了苏楠,她出乎意料地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而是说:“朱老师,我可以晚上放学后留下来回答吗?”我愣了一下,然后理智地答应了她。那天晚上,我和苏楠谈了很多,我告诉她虽然现在的爸爸妈妈不是她的亲生父母,但他们全心全意地照顾她、爱着她。最后,苏楠表示以后一定要和父母亲近,不再让父母伤心。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片肺腑之言,更是一种品德。让孩子学会感恩,就是让他们学会如何尊重他人,感激他人,而不是理所当然地接受一切关爱和优待。

让孝心在暑假中延伸

文/晓凝

我和妻子都是教师,由于平常时节工作繁忙,离家较远,很少陪双方父母长住,自然感觉少了些亲情。今年暑期假期较长,又没有多少培训任务,想起人生在世“百善孝为先”的古训,感叹父母年世已高,于是多回家看看、陪父母聊聊就成了我们今年暑假活动的首选主题。

我和妻子商议,没特殊情况,暑假期间,带着孩子每位父母家住一星期,循环三次。于是在放假的第三天,我们便收拾好简单的行囊来到了父母家。家父中有几分闲地,早晚凉爽时候,我和妻子帮母亲栽种了上各种菜蔬,每天浇水、锄草、施肥、享受着劳动的快乐;傍晚时分,则拿着板凳、走出家门,在宽阔的田野上,感受着夏夜的凉爽、村庄的静谧,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等循环到岳父母家时,因岳父也是教师,便更多了些共同话题。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庭院还是户外,在充分享受了妻子精心准备的饭菜以后,我们同岳父既可以就当前的教育形式高谈阔论,也可坐下来聆听儿子悠扬的二胡独奏,或者围在桌旁打几把扑克,漫步于乡村感受建党91周年身边的变化,亲情默默,其乐融融。

于是我不无感慨:人生在世,父母健康是多么一件幸福的事情;作为教师,能享受暑假是一种多么幸福的时刻;假期中多一点时间陪父母度过,共同品位生活的乐趣,乃是最大的幸福!

我心中永远的山水

文/那山那水

做一个城市人,在城里生活,曾是我的向往。而今真正生活在城市里了,面对满目的钢筋水泥构筑的灰色建筑,重复着一年四季单调枯燥的生活,总感觉疲惫而无助。不自觉地又留恋那些在农村生活的岁月,留恋那些留在记忆中的蓝天白云,山山水水。

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叫鸡关石,那是一个在省市地图上也找不到名字的小地方。因为在村子西边,离村子偏远,还曾经被人们戏称为“西伯利亚”。其实鸡关石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村后的一座大山,山顶上伸出的两块鸡冠样的巨石。在很小的时候,也许还是城市孩子进学前班而农村孩子正放牛的时候,我就和小伙伴们爬上那高高的山顶,触摸过那雄伟的鸡冠石。

大山的下面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日夜流淌不歇,下大雨的时候,形成千百条瀑布,那景色、气势也蔚为壮观。天气晴朗的日子,我们在小溪里拦河筑坝,捉鱼摸虾,玩着我们永远也不会不厌倦的游戏。累了的时候,找一块干净的石头坐下来,抬眼可见苍蓝的天空,满山遍野盎然着无限生机的树木,山下不远的水田,翠绿的禾苗,波光粼粼的水面,还有弯腰劳作的父母,这一切完美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组成了一幅恬淡的田园风光,让人感到那么惬意和安然。

夏日的傍晚,当那轮火红的太阳从山凹中沉落,远处飘扬在农舍上的炊烟,就开始悠悠扬扬,薄纱一样笼罩着那些树,那些庄稼,像一条很长很柔的哈达,梦一样在山野间绕来绕去,只到融入无边的暮色。夜晚月光升起,拿着一把蒲扇,坐在一张小凳上,在爬满青藤的葡萄架下歇凉,看温柔的月光静静地照着大地,闻着果树上飘来的瓜果的香甜气息,听近处的树梢几声清脆的蝉鸣和远处的村庄偶尔沸腾的犬吠,心情是那么温和而平静。

在那里,我习惯地过着青山环绕,绿水奔流的生活。我融入进那些平常的日子中,去学校学习间或在家帮父母劳动,快乐而又单纯。因为熟识,我曾对每日接受第一束阳光洗礼的大山,对每日送走最后一片晚霞的小河,对造物主的每一个恩赐都无动于衷。那时,我以及父母的心愿就是,远离它,到远方去找寻另外一种生活。

很多东西都是失去了才觉得它的珍贵,离开了,我的心弦才意外地被那里的山水拨动。那山那水的影像也没有因我无意的疏远而在心中淡漠。相反,它们时时萦绕在我的梦里。那一抹青黛,一片蔚蓝,在每个夜里,为我勾勒出一个世外桃源。

但我却无法再走回去了,世俗的观念不允许一个人回到起点。走出去曾是世代山民的梦想和追求,我又怎么可能反其道而为之呢。只是当我被一些莫名的烦恼困扰时,我就会闭上眼睛,在记忆或梦中回到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见到那里的山山水水,不管是哪一处记忆,哪一种感念,它们都让我心灵温和而平静。我知道,那些在我心中永远的山水,是栖息我浮躁心灵的唯一空间。

父母是年

文/王忠范

小年刚过,单位里的小林就买了火车票,打点好东西,早早回家过年去了,一副归心似箭的表情。他说没准儿父亲正站在门口张望,盼他回家呢。而人到中年的老刘,因为主管办公室工作,杂事多,挺忙的,恐怕难以带着老婆孩子准时到家,心急心乱。他给家里打电话说明情况,母亲说:“啥时候到家都行,回来就好。”

看来,中国人大多数都想回家过年,这也是家中老人渴盼的。过年具有中华民族传统和文化意义,其主要内容应是讲究大团圆,创造阖家欢乐的氛围。全家人欢聚一堂,共品年味儿,同享新春,既温暖又和谐亲近,自然喜气洋洋、快乐融融了。唐高适《除夜作》写道:“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戴叔伦也有“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诗句。类似这样游子未归而伤感痛叹的诗很多,说明古人分外看重回家过年。而现代社会取向繁多,生活节奏加快,行色匆匆,忙碌浮躁,便渐渐淡化了回家过年的千年习俗和思想情感。好些人利用现代社会的富有与先进,或寄钱寄物,或网上问候,或打电话、发短信……使年味儿和亲情大打折扣。

有位女作家说,父母在哪儿,哪儿就是年。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确,不管你官位多高、怎样富有、名气如何大,也不管你多忙、多远、多难,春节时都该千方百计回归家的港湾,实现团圆。如此,父母释念,兄弟姐妹和美,孩子们欢天喜地,这才是年的圆满。年绝不仅仅是酒肉、饺子、春联、鞭炮等这些形式,重要的是“过”的过程、心情与气氛,从中体味文化、亲情,享受家的幸福和年的吉祥、欢乐。回家过年,必须突出孝敬,陪陪父母听听教诲,让老人顺心、悦心、放心。千万不可把自己当成“客人”,不做什么,一切只等现成的。

“生命中最宝贵的不是狂欢,不是金钱,而是浓浓的亲情。”记不清这是谁说的,但是句至理名言。中华民族有许多的规矩方圆都是情深意重的,都充满道德品行的内涵,到什么时候都应延续、发扬,这与现代社会的先进、时尚无关。就是思想观念再前卫的人,过年时也会产生乡情、亲情、友情的渴望,人间血脉之情总是难以磨灭的。春节时,凡有可能,就该回家,因为父母是年。

烟火音乐人

文/朱辉

车友群第一次聚会时,小吕自我介绍是拉小提琴的。当时我们都有些诧异,因为他外形、气质和我们印象中的音乐人相去甚远。小平头、无领T恤,在人群中毫无辨识度,倒和夜宵摊上正在烤串的那位有几分神似。

“可能是在街道文化馆上班。”记得小马私下这么推断。

大约两个月后的一天,小吕送给我们几张交响音乐会门票,要我们晚上去捧场。一看门票上的演出单位,我们大吃一惊,是本省有名的一家乐团。

演出开始后,我们无心听音乐,都在用目光搜索台上的小吕。由于座位靠前,很快在三十几个小提琴手里找到了小吕……

“不好意思啊,真没想到你是正儿八经的音乐人。怎么看都不像,为什么不留长头发,留点胡子也好啊。”演出结束后一起宵夜时,小马对小吕说。

小吕并没有怪罪大家狗眼看人低,我们觉得他和烤串师傅神似,居然也是有道理的。

小吕的父母都是国企职工,一丁点儿音乐细胞也没有,偏偏小吕从小对音乐感兴趣。老两口省吃俭用,最终将儿子从西北边陲小城送到了美国留学。7年前,小吕海归到本市,成了一名待业的“海带”。在两年的待业期里,最初小吕烤过羊肉串,后来慢慢揽到一点家教的活儿,最后终于等到一个机会进了乐团。

“你一个海归硕士去做那些事,拉得下面子吗?”我问。

“那怎么办?本地就两家正规乐团,每年就进那么几个人,机会很少。我一个外地人,举目无亲。不做这些,难道啃老?”小吕笑道。小吕说他从小就知道学音乐费钱,父母为了培养他负债累累。留学阶段,他就靠勤工俭学维持生计,没向父母要钱了。

相处久了,大家愈发觉得小吕烟火味重,和一些看上去很俗气的车友也能聊得火热。不仅如此,他的追求竟然不是当首席,而是尽可能多赚点钱。

“要是有别的工作机会能赚更多的钱,我甚至可以把音乐当做业余爱好。”小吕常说。他说很想买套大房子,把父母接过来住。可是严肃音乐毕竟曲高和寡,即便他当上了首席,肯定也买不起本市的大房子。

这些年人们有个印象:音乐界人士最喜欢比惨,每次选秀节目选手总是哭哭啼啼,说自己为了追求音乐梦想多么不容易。小吕也挺不容易的,可是他嘻嘻哈哈,从没有哽咽过。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真正经历过风雨艰辛的人,往往豁达淡定,不会哭哭啼啼。

小吕可能成不了音乐家。不过他是个有责任感的男人,他的第一梦想是报答父母、让妻儿过上好日子,谁能说这样的梦想就不高尚?

那片海 父母恩

文/陈晨

我的故乡在东海之滨,我从小在海边长大。那一片土里土气的大海,曾是我家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曾是我年轻而贫穷的父母为了改善生活而搏击过的战场。

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宽裕。父亲读过初中,算是村里的知识分子,做过赤脚医生,后来在乡卫生院工作直至退休。他一辈子不擅长干农活,也不会做家务,唯独对出海捕鱼具有一种先天的本领和爱好。

傍晚时分,父亲下了班,匆匆扒上几口饭,穿上截到膝盖的裤子,背起鱼篓,带上手电筒,扛起渔网,朝海边走去。母亲总是手脚麻利地为父亲烙上一张热乎乎的饼,让他随身带着,好在他饥饿难耐的时候及时补充能量。

遇到风雨交加的日子,我会央求父亲不要外出,他总是不以为然地说:“下雨天鱼都浮在海面上,看见手电筒的光亮就会游过来,鱼比平时要多。”而母亲则早早地睡了,轻轻地打起了鼾声。她要抓紧时间休息,父亲回来后,下半夜的事情都是母亲的事。

妹妹还小,也跟着母亲睡了。但我怎么也无法入睡,想象着父亲置身于无边无际的汪洋大海边,那样渺小,陪伴他的只有手电筒微弱的光亮。一个大浪打过来,父亲站立不稳,险些摔倒在大海里……那种童年时的不安全感,直到成年以后仍然影响着我,让我没有来由地多思多虑。就这样等啊等啊,好不容易听到门口哐啷一响,父亲带着一身的风雨和海腥味回来了,我紧紧悬着的心瞬间落地,随后坠入梦乡,后面的事情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其实后面的事情还有很多,不过那基本上都是母亲的活儿。母亲一骨碌爬起来,为父亲端上热腾腾的夜宵,让他暖暖和和地吃饱。当疲惫不堪的父亲怀着满足的心情上床睡下,母亲则把这些混杂在一起的鱼洗去泥沙,按照大小、种类一条条码在篮子里,然后清理好父亲的渔网。天蒙蒙亮的时候,母亲就会提起装满鱼的篮子,赶到集市上摆摊。

那一段时期,父亲和母亲都只睡半宿,第二天照样上班,从来没有耽误过。母亲那时年轻,似乎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把一家人的生活安排得妥妥贴贴。

母亲还给我讲过一段险些酿成大祸的卖鱼往事。那时候她正怀着我,离分娩不到一个月。一天晚上下着大雨,父亲出海捕鱼收获不小,足有十多斤。母亲固然高兴,但又担心着卖鱼的问题。母亲的身子已经很笨重了,父亲舍不得母亲冒雨外出,就说明天我去卖吧。但母亲知道,父亲素来面嫩,让他去集市卖鱼,他会羞怯尴尬得不知所措。第二天一大早,趁父亲还没醒来,母亲悄悄地起床,挎着装满鱼的篮子,步履蹒跚地朝镇上的集市走去。

在母亲记忆里,那天的雨真大啊。母亲挺着大肚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走到半路上,突然一个趔趄摔倒在地,弄得满身是泥。恰好有位老者在家门口观雨,远远地看见我母亲摔倒在地,赶紧来扶,连声责怪我母亲不该在这样的雨天还赶去卖鱼。母亲笑笑说,眼看孩子快出世了,手头总要攒几个钱。

那位老者是位退休回乡的老工人,心地善良,毫不犹豫地买下了母亲篮子里所有的鱼,叮嘱我母亲早点回家休息。很多年后,母亲依然记得那位老者,记得他关切温暖的话语。我有时会打趣地对她说,您那时也太不当心了,要是摔一跤造成流产,岂不是一辈子后悔?母亲说,那时候的人哪有现在这么金贵?怀孕了根本不当一回事,照样干活,大家都这样。

每每天色大亮的时候,母亲已经从集市卖完了鱼,给我们做好了早饭,招呼我们起来吃。从母亲喜悦的神情里,我看得出父亲昨晚的收获肯定不少。有时候,父亲会捕到特别大的鱼,卖上一个好价钱,全家好几天都会沉浸在喜悦里。有时候,一晚上的收获不多,或者鱼很小,母亲也会把鱼收拾好,第二天一早东家送一点,西家送一点,剩下的留给家人改善伙食,屋里就会弥漫起一股鱼的腥香。偶尔会捕到鳗鱼,那就是童年时妹妹最幸福的时刻了。

很多年以后,有时与父母谈起当年捕鱼、卖鱼的往事。我说你们那时候真傻啊,冒着生命危险换来一点点小零钱,不可能指望这些钱脱贫致富,为什么要那样拼命呢?

母亲笑笑说,那时候的人都不富裕,左邻右舍也都差不多,我们家因为你祖父在你父亲6岁时就过世了,日子过得比别人家更艰难。不过那时候穷是穷,但心里始终有一个目标——把孩子养大。好在我们这里有大海,靠海吃海,总是比其他地方的人多一条活路,多一份指望。

是的,我家乡那片土里土气的大海,曾经给予我贫穷而年轻的父母莫大的恩泽和期许。他们从无边无际的大海里打捞起一个个美好的期望,一步一步地朝着向往的明天艰难而又满怀希望地前行。

明月寄,思乡

文/张京京

月里的嫦娥,若你有灵性就把我的思念带回那片熟悉的土地,传达到我一切安好的消息。

离家太远路途不便,回家似乎成了一件麻烦自己叨扰他人的事情,乐呵的面容下难掩疲累之态。每次兴奋到家的我似乎都忽略了父母的辛苦。

货架上月饼琳琅满目,我拿了拿又放下,往年在家里一起过中秋实在是没有吃月饼的习惯,今年和宿舍的伙伴又该作何打算呢?

还记得去年在自家院子中央支了圆桌子,买了干果糖饼,邀请了邻居家的小哥还有小姑家的姐姐,中秋佳节又成全了一对眷属,那时候还笑的无忧无虑却没想到离别来的如此之快。

孩子长大就要走上自己的路,既然选择了这个学校就得笑着读下去,有亲亲舍友,可爱辅导员,萌萌哒同学,我活出了自己的一世安稳。走出了平原来到了群山环绕,那就登高祈福为爱祈祷,尽管回不去也要过得和家里一样开心,父母也就不会担心。

北堂种萱草,花开不复还。无论怎么样父母都希望孩子归家,如今还是学生没有那么多束缚而且还有寒暑假期,父母还会有看烦的时候。等以后步入社会,一切的命运自己都不能掌握,休息时间都所剩无几,更别说经常的回家看看。

若是真走到那种地步我会选择回到那个发展中的小县城,在中秋时候带着月饼和清酒开车回家,看着他们满眼欢喜,自己心底可能也会像开了一朵花。常有人说我活得太没志气,从大学走出来难道不闯荡几年就直接找个稳定工作结婚生子提早颐养天年。

我也反思过自己,是不是活得太懦弱,太胆怯?可是似乎只有家才能让我心里安定斗志昂扬,所以我何必让自己去一个飘摇不定的世界,人,不就活的一世安稳,求得一帆风顺。

所以,离家久远的孩子那片熟悉的土地在渴望你们的气息,年事已高的父母在节日备好了团圆宴。转眼就到国庆了,抽点时间,回家看看父母。

《弟子规》读后感

文/李文

今天我在学校读了《弟子规》这本书,使我感触颇多,《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自从学习了《弟子规》,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暑假里的一天,我要和同伴去游泳,妈妈说:“今天天气太冷了,别去!”我说:“我不!我偏要去!”结果游泳后回来我就发起烧来,妈妈急得半夜三更背着我上医院打点滴。到了医院,我看着汗水从妈妈脸上不断地淌下来,心里后悔极了。这时我想起了《弟子规》中“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我明白了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也不能任意而为。如果擅作主张就容易出错,而让父母担心,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是不孝顺父母的行为。现在的我已经不会擅自做主了,做每件事之前都会咨询父母的意见,父母说不能做的事,我也就不会再任性了。“冬则温,夏则清。”当我读到这句时,回想起以前一直都是父母让我在冬天感到温暖,在夏天让我感到凉爽。从现在起,我一定要反过来做,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当我们生病时,是他们将我们拥入温暖的怀抱;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是他们为我们耐心地讲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为我们无私的付出。渐渐长大的我们,也应该学着为父母做些什么了。

一个人如果只有才华,而没有好的品德,就像花瓶里的花,看起来很漂亮,但因为无根,过不了几天就枯萎了,而《弟子规》就是我们扎好德育最好的根。

中华民族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弟子规》只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以后我将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我相信,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以后会做得更加的好!

参照物

文/王瑶宇

参照物总是左右着我们的思想,有时候看见一棵树让人唤醒春天的记忆,想象花开;有时候一朵云让人内心下雨,心情悲伤了起来。参照物还左右着我们的眼光,参照物在后面,我们就会向后看。相反,参照物在前方,我们就会不断地向前看。

岁月变迁,人内心的参照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少不更事的时候,我的参照物是“邻居家的孩子”。我羡慕他们能被父母赋予自由,可以无拘无束在外面嬉闹,而自己只能坐在桌子前看书,如果在外面和小伙伴溜达,回家就会受到父母的严厉苛责。以前总觉得父母在这一点上没有做好,现在想想,自由虽好,有所约束又何尝不好呢?

后来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我的参照物变成了明朝的大圣人王守仁。他文武全才,单枪匹马将造反的藩王平定,还开宗立派创立“心学”,不由得不让人心生敬意,顿生崇拜之情。他提倡的“知行合一”,成为无数人的人生追求。是他告诉了我,应该唤醒自己“致良知”,拒绝恶俗,坚守良善;是他告诉我,你懂得一个道理,而没有去行动,证明你还没有懂得那个道理……

近来我钟爱喜剧,在喜剧世界里,我的参照物是周星驰。每当我看了其它的喜剧,就情不自禁地拿它和周星驰的电影做对比,然后吐槽里面的差异。其实,主角不一样,导演不一样,拍出的喜剧片自然就会不一样,但我还是因为选择了周星驰的电影作参照物,而对其他的喜剧产生排斥。参照物还包含着我对它的喜爱,喜爱让我显得执拗,就像偶像不能被诋毁一样。

我的参照物是缤纷的,它覆盖着我人生的各个方向,就像我学习书法的时候,会去寻找喜欢的书法家作为参照物,学习写作就会寻找自己喜爱的作家作为参照物。因此我的参照物一直在变化,因为世事难料,我得服从道德,服从于追求。

参照物还是特有的,每个人的参照物,都有所不同。你周遭环境不利,你可以以远方为参照物,他周边环境优美,他可以以周边为参照物。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的那句话令人印象非常深刻:“海水是最纯洁的,又是最不纯洁的:对于鱼,它是能喝的和有益的;对于人,它是不能喝的和有害的。”

长大了真好

文/苏薇

当我手中的玩具被丢弃到角落,当小人书被珍藏在书箱,当幼时的自行车早已不能骑的时候,我就在问自已:我长大了吗。

日历一天天翻过,手上的笔取代了玩具,小人书换成了名着。现在的我喜欢陶醉在书的世界里,体味人情冷暖,感受世态炎凉。

家中的被子不知何时被叠起,要洗的碗也早已刷得干干净净,要扫的地,也变得一尘不染。我又有疑问了,这是我做的吗?我长大了吗。

是的,我长大了,我懂事了,我知道了干家务不仅仅是父母的“天职”更是我的职责。在父母眼里,我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但却隐隐听到有人对我说了一句:你长大了。

哦?我真的长大了吗?或许?应该?差不多?不知道?身子在一天天长壮,思想在一天天成熟,懂得树立远大理想了,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长大了吗?现在的我,有事总喜欢自己藏在心里,从不说出来,因为我懂得了人生总要经历风雨,这些风雨应由自已来承担,自己要对自己负责。现在的我总喜欢给父母讲一些笑话,让他们脸上愁云散去,也爱为他们捶捶背,更爱做饭给他们吃,因为我懂得了孝敬父母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让他们开心是让自已开心。现在的我,总喜欢帮助别人做一些小事,因为我懂得了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现在的我,总喜欢吟诵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因为我懂得了宽容,宽容方能和谐,和谐才能成事。

“哦耶!”长大了真好!

落叶飘飞的初冬时节

文/陈发昌

初冬时节,街上铺了厚厚一层落叶,车轮、脚步过处,悉悉索索,哗哗啦啦;扫把过后又是一层落叶——扫路工不厌其烦,重复着似乎毫无效益的劳动。土灶年代,满街都是扫落叶的身影;泡桐树叶被老太太和孩子们装入竹篮、麻袋,运回各家灶下。没了土灶,落叶作垃圾处理,倒觉可惜。

在老家时,每逢这季节,地头活儿已结束,姑娘们天不亮就动身,带着麻袋、竹耙,扁担上绕着绳索、系着盛了干粮、水壶的布兜,去二十里外的龙山拾松枝松叶松果。莎莎的脚步声伴着说笑,一路飘荡,驱散了黎明前的沉寂。天色渐明,薄雾缭绕的龙山上,朝霞映天,五光十色,层层叠叠,光怪陆离。一片片葱翠,一块块金黄,更有橙色和浅红、深红点缀其间,似一幅饱蘸浓彩的斑斓画卷。带着说笑、歌声,姑娘们走进“画卷”,扁担一端捆着竹耙,另一端系上绳索束在腰间,徜徉在松林间。不出多远,耙子下就聚了厚厚一摞子枝叶松果。尽管三餐粗粮,满身补丁,风里雨里不停地劳作,可那一爿爿挂着汗水的红扑扑的脸上依然兜着喜悦、漾着无忧,身影过处满是清脆的笑声和甜润的歌儿。走累了,席地歇一会,喝口水、嚼口干粮,抹把汗水又穿行在松林间。繁重的田间劳作、繁杂的家务把她们锻炼得肌肉结实,体态饱满,一眼看出是个能苦能累、会持家的勤快女人。她们似乎感觉不到累,感觉到累也不会偷闲,农村女人几乎就没“清闲”过。或许,在为人之妻之母、承担家庭主妇前的天性使然。太阳偏西,才将一堆堆枝叶松果装进麻袋或打成捆,成群结队下山去。

鸡入笼时,村口炊烟袅袅,饭菜飘香,各家男人纷纷涌到去龙山的路上,迎接下山的女儿。

冬闲季节,为家里备足一冬柴火,多是未出嫁的姑娘。在家歇闲的新媳妇怕婆婆不高兴,想跟自己的姑子和村姑们一同进山,却被丈夫阻止。白天跟新娘一起劳作、一锅吃饭,晚上同床共寝,刚尝到夫妻生活滋味,丈夫怎么也不忍心让老婆离开自己视线!吃饭都怕碗响的婆婆,眼里再装不下闲人,也奈何不了儿子对新媳妇的那团炽烈爱火。

姑娘未出嫁前,一心巴着娘家。成为劳力后,自知在娘家时日不多,有一份热,恨不得发出十份光。她们无忧无虑,整天乐呵呵地忙着——她们心底无不充满着对未来的婆家和那个不知啥模样的未来的丈夫信心满满,期望无限。她们用不着去自由恋爱,也不好意思去尝试那新潮——持守千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许有它存在的道理。让她们放心的是,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的,终身大事由父母作主,天经地义,相信父母不会看走眼——父母不会将骨肉往火坑推。有工作或多读了几年书的女孩多无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目张胆地去自由恋爱,订了婚或即将成亲的甚至双双私奔,去寻找“自由”的幸福;成家后,往往没带来多久温馨和甜蜜,不欢而散的不在少数。自由恋爱时,也许各自看到的都是对方优点,甚至将对方缺点也看作优点,双双沉湎于爱河,不能自拔。婚姻由父母作主,儿女不再劳神,父母更为费心:逢人就问,追根寻底,不仅在意对方长相、身体,更悉心打探其品行,连人家上三代也斟酌一番;小两口闹了纷争,双方父母和媒人站到跟前,一番调和,矛盾自然化解——几家人聚一起,杯盏叮当,热热闹闹。双方父母常走动,加之媒人受命于“危难”,亲家间越走越亲,两口子愈加恩爱。自由恋爱的两口子若闹纷争,反落下话柄——谁让他俩没长眼睛去“自由”了?父母是过来人,走的路多、吃的盐多,为孩子把握终身,慎之又慎。而违拗父母之愿去“自由恋爱”,若能“自由”到点子上,能相依相守,恩爱一生,倒是父母烧香作揖所祈盼的。

“自由恋爱”无可厚非,更是挑战传统的一大进步,父母想管管不了;明智的父母不会横加干预,放手让其去“自由”——有福你享,有罪你受。而那“自由”里,或许潜藏着“仓促”埋下的隐患;轰轰烈烈的“恋情”下,或许掩盖着一叶障目的不确定性。当然,父母作主儿女婚事,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乡间饲养高手,稍不留神,也会捉回一头带病的猪崽。

时代文明进步了,不再有父母包办婚姻。婚姻自由了,离婚率却高了,两口子闹了矛盾,少了媒人调和、撮合,甚至双方父母不知情,独立生活的小夫妻一气之下就拆散了家庭。“包办”也好,“自由”也罢,总有不尽如意之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时代,却给人一番意味深长的绵绵回味。

落叶飘飞的初冬时节,情不自禁就想到当年上山耙松枝的老家姑娘们,还有在劳累中,展现出的灵鹊般的快乐样儿——终身大事由父母操心、掌眼,自个儿能不轻松坦然,暗自窃喜?……

父母之树

古城老街的小院里,活着一株苍老的苦楝树,也不知是哪家的哪个先人种下的,估计有上百年的历史。

在我的记忆里,这棵树总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小时候每到暑假,孩子们就聚集在它的绿荫下,大点的孩子在石头桌边围成一圈做作业,小孩子们就在旁边弹玻璃球或打纸片。到了晚上,不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在这树下追着跑,一般要玩到很晚才回家。

苦楝树有个毛病,就是在秋天里,它会把满头的黄树叶抖落遍地。每到这时,大人们都会吆喝自家的孩子拿上扫帚打扫院子,你家清扫的次数多了,我家清扫的次数少了,偶尔也会闹出些矛盾来。

刮大风时,树枝还会把房顶的瓦片扫下,那时候家家的收入都比较低,添瓦翻盖房屋是笔不小的开支。大风过后,院里就你一家我一家砍那些靠近自家屋顶的树枝,孩子们的心里虽有意见,但也都敢怒不敢言。

后来我家搬出了小院,再后来我离开了家乡,很多年也没有再回过那里。

就在今年春天,我有幸回了一次故乡,临走之前我就打定主意要去童年的老街上走一走,看一看小院还在不在,特别是那棵古老的苦楝树还在不在,多年来它还时常浮现在我梦里。

院里的住户都是新来的,是改革开放后从农村搬进城来住的,以老年人居多,都是孩子们发财后买来给乡下父母住的。

童年的街道没什么变化,房子也还是旧时模样,只是进进出出的陌生面孔,让我有了些物是人非的感觉。

终于,又看到了这棵树,还在原来的地方生长着,树的大部已经枯死,只剩向阳的部分还活着,蓬勃旺盛已长出大片的新绿,紫色的花朵像火焰一样,燃满盎然的枝头。就在花瓣凋落之处,像从前一样,一颗一颗,长出了青涩的苦楝籽,稀稀疏疏的,让人见了,会对这暮年之树,发出情不自禁地感叹来。

我想起了小院的过去,想起了尘封已久的童年,特别是想起了已故的祖母,小时候总见她忙碌的身影,仿佛一刻也没有停过,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成人,没得过一分一厘的回报就离去了。我也想到了父母,在那个动乱的年月,总是想方设法不让我们忍饥挨冻,孩子们长大后,都有了各自的家,只剩下他们孤独的身影,靠辛勤操劳,靠微薄收入来维持简单的晚年生活。

我同样也感叹这些生活在简陋小院里的老人们,富裕起来的孩子们早都用上了煤气,早都有了自己的卫生间,可他们却还要自己劈木材生煤炉,还要赶早出门上公共厕所。

想啊想,我不由得让泪水模糊了眼睛。

啊,苦楝树,我想称你为“父母之树”,你本身就充满苦涩,结出一只果,就增添一份苦,结出另一只果,又增添另一份苦,而你却年复一年,结出了无数的果实,还在枝上长出满眼的绿色,这分明是父母对孩子的期盼啊!

对父母的爱

文/黄必胜

小时候,我总爱粘着父母,父母去哪儿,我就去哪儿;每年大大小小的节日我们都会一起度过。可是,长大后,我们往往无法依照自己的意愿来行事。

还记得,之前我到异地工作时,向父母承诺说:“将来我会赚很多很多钱,让你们随便花,让你们在亲戚朋友面前有面子。将来我有时间,会带你们去旅游,游完国内、游国外,让你们环游世界。”

为了实现我的承诺,我勤奋地工作,连周末和假日也做兼职赚钱。光是工作已经让我分身无术,根本无法抽出时间回家。长期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只能回去两三次。

虽然只是区区几个小时的路程,但是总有太多的借口停住了我们回家的脚步。特别是过年过节时,总会担心父母唠叨自己,宁愿在异地过节也不回家。

每次母亲打电话来:“你什么时候回家?”我都会说:“很忙,请不了假!”尽管母亲说:“没关系,有时间就回来一下。”但是,我知道她其实很渴望我回家看看她和爸爸。

有一天,我接到家里的电话,母亲说:“你爸爸中风了,快回来吧!”当时,我真的不敢相信。之前,我已经知道爸爸有血压高及高胆固醇,没想到这次回到家以后,爸爸的病情会那么严重,必须卧病在床半年时间。事实证明,子女永远只知道自己会长大,却不会留意自己的父母会变老。

这次的遭遇,让我明白孝顺要趁早。常言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趁父母还健在,好好尽孝,我们无法预知这辈子还能和父母相处多长时间。我们要常关心父母的健康,特别是他们内心的感受。得空多陪伴家人,和他们闲话家常,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东西。

这个世界上,钱是赚不完的,时间也是不等人的。往往钱没挣够,工作没忙完的时候,人的生命就到了尽头。之前,我一直以为孝顺父母,就是提供他们物质享受,原来这是错的。等我有钱了,父母的牙齿或许已啃不动山珍海味了;等我有时间了,父母也已经没有力气到处走动了。

现在,我终于知道怎样去爱自己的父母了。其实,对待父母的孝心,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平时的一些小事就可以做到;简单一句“我爱你”、一通问候电话、一顿团圆饭,对父母来说,已经是最好的礼物了。

无数种爱

文/汪昊然

父母的爱,有许多种,每种爱里面都包含着关心,真诚还有温馨,父亲的爱是严厉,帮助我们走上正确的道路,母亲的爱是温柔,为我们遮风挡雨,我喜欢的爱有许多种,比如……

担心的爱。

这种爱在我生病时。在一天夜里,我发觉自己浑身发烫,下床叫醒熟睡的妈妈,我说:“妈妈我头痛。”妈妈摸摸我那烫手的额头,说:“这么烫啊!”妈妈马上冲了一杯板兰根,让我喝完后,迅速抱起我,奔向医院,我在医院整整打了四个小时吊瓶,等打完之后,已经凌晨二点了。刚打一会儿吊瓶,我就困了,妈妈把我抱进她的怀里说:“睡吧。”虽然我睡着了,但她一整夜都守护着我,第二天,她的眼球已经充满血丝。

唠叨的爱。

唠叨是父母每时每刻提醒你这该怎么做,那该怎么做,但他们说的每一个都是对你的关心。记得那一次去和小伙伴玩,才刚投进一个球,妈妈就打来电话说:“篮球场那边有一点儿黑,注意点啊,别摔着了,就算你火眼金睛,也有可能摔倒。”“呵呵”,我说:“知道了。”我挂断了电话。可是接下来,妈妈一直打了十来个电话,打的我和小伙伴都烦了,但我知道,他们是想不让我们磕着、碰着、摔着……

爱的方式有许多,父母之所以关爱我们,是想让我们健康快乐的茁壮成长。

以花开的姿态学会成长

文/洪开西

只有经历过地狱的折磨就才能到达天堂,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之绝唱。我们也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折磨,只有接受过困难的洗礼才能会成长,才能学会坚强。

小时候,我和同龄的孩子们不同,孩子们想得到的是甜甜的糖,而我想得到的是父母的爱。打小时候起,父母为了能让我有一个温暖的家而连夜奔波,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回忆自己从小到大,与父母的交谈少之又少。我怨过,我恨过,但我明白,有些东西不是我能改变的。长大后的我也渐渐明白了父母的艰辛。但是对于我来说,有他们在的地方就是一个家,就有家的温暖。

每当放学的时候,我的同学都能牵着父母的手,一路欢声笑语的踏着夕阳回家,而我却只能独自一个人,与自己的影子作伴。也许在无形中,影子已成为我的朋友,陪我默默的等候,陪我默默地期待着父母对我的爱。但是也许是我太固执了,我仅仅只是在做无谓的挣扎,我开始尝试一个人独自成长。

现在我们有了一套大房子,但我感觉不到任何的温暖,一点都没有温馨的感觉。一次放学时天下起了雨,同学的父母们拿着伞牵着他们的手回家。可我呢,只能看着他们离去,一个人默默的等着雨停。

我要回家时,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声音叫住了我“你肯原谅我吗?”我微笑的转过头“妈妈,您能牵着我的手一起回家吗?”夕阳下我们踏着余晖,回家了。

虽然我们前进的脚步很慢,但只要一直向前走,就一定会开出美丽的花蕾。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我不会懦弱,我会以花开的姿态学会成长。

旁门说孝

人们几乎众口一词地说着这么一个道理,“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么可能对别人友好?这样的人绝对不可与其结交共事。”这似乎成了一条毋庸置疑的真理,我们择友的标准也要照此而定才对。

有一位十六七岁便自农村家庭出走到城市谋生的年轻人,在摸爬滚打艰难创业中结识了一位善良可爱的女孩儿,娶其为妻。小夫妻患难与共恩爱有加,10年后他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套面积约40平米的小房子。有了立锥之地,男方父母来了精神,动不动就跑来城里呆上一阵儿。老人一来,卧室就要让出,夫妻俩和小儿子就要在客厅里搭铺,拥挤得一塌糊涂,酷暑之日,儿媳冲个澡换个衣都不方便。这还不算,俩老人还总摆着长辈的架子,饭菜要人端到手边,且必须咸淡可口。小两口上班做工,幼儿园接送孩子,再买菜烧饭,累得四脚朝天,肚里闷着一股子怨气,儿子有意见不敢说,媳妇亦是忍、忍、忍。二老人、终于暂且打道回府了,没几天老父又发来消息,说大伯的患肝炎的孙子要来城里治病,到家借住。这回媳妇不干了,跟老公摊牌了,说,决不答应。你要答应我就搬出家门。老公虽然异常纠结,还是依了媳妇,把病号挡在了门外。老爹闻知勃然大怒,赶过来对这不孝之子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儿子不吭声,老爹气急败坏,砸桌椅摔电视,宣布断绝父子关系,闹了个乌烟瘴气。从此,儿子落下了不孝的恶名,在老家,村前村后一片声讨,而这位不能恪守孝道的年轻人对自己的妻子情深意厚,对岳父岳母关照有加,与身边的同事诚挚友善,被街坊邻居赞为难得的好人。所谓对父母不孝对别人一定不好的逻辑在此显然难圆其说。

相反,在我的阅历范围中倒是见到不少貌似大行其孝的男女,却显示出了阴暗冷漠的人性。认识这么个女人,头婚嫁给一个造纸厂工人,她不好好打理小家庭的日子,费尽心机算计着怎样把自家和公婆财产挪腾到父母那里,好让自己爹妈有个富足幸福的晚年。这还不算,大弟要建房,父母一道指令,她立马划过去三万块,小弟要成婚,又送一两万,丈夫表露不满,她就以孝的名义自解自辩,振振有词,此人做法受到她原生家族七姑八姨老老少少的盛赞,赞得她晕晕乎乎,小家庭则落得个土崩瓦解;二婚嫁给个出租车司机,她仍然如此行事,公公病了,不闻不问,银根紧攥,父亲患病,忙前跑后,大把扔钱……二婚再裂,此后没有哪个男人再肯要她,至今孤家寡人。此外,更有甚例,某小伙为抢救躺在医院缺钱治疗的母亲,入户抢劫,凶残杀人,孝心倒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禽兽本性也曝露无遗。

在养老制度严重缺失的社会中,难免要把孝道叫嚷得震天动地,但若用“孝”这单一的标准来确定人的品质的优劣,也是极为偏颇的。我常想,那些早年为一己之私抛儿弃女或虐儿虐女的无良老人有什么理由理直气壮地向儿女们索取孝顺?孝是美德,但要警惕它成为伪君子们的花枪。

别让爱泛滥

文/李丹丹

父母给予孩子的的爱,应该是使之充满正能量的精神结晶而不是物质上的享受。

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说,妈妈,我感谢您让我来到这个大千世界,并让我周围充满温暖的阳光和芬芳的空气,我呼吸着每一寸空气,享受着您的爱,即便没有满屋的洋娃娃和漂亮的花衣裳。

小时候,您是慈爱的,您说过:“不要总是和别人比家世,而要比一比你们谁能走的更远,更稳。”

小时候,您会抱着我哼歌,那旋律不断萦绕在耳畔。您给我的爱,是最单纯的歌曲,是纯净的水,滋润我,伴我茁壮成长。

小时候总您呵护我,长大后却时常对我说:“以后的路你只能自己走,我没有财力助你,帮你走后门,找工作。你自己看着办吧。”您很少过问我的学习,也从不会因为我的成绩落后而打我骂我。

小时候总您呵护我,长大后却时常跟我谈未来。印象中,您是漂亮的,有挺拔的身材,如今却弯了腰。您从不让我担心家中的事,您让我做好人生规划,您让我明白现实。

您说:“我给你的爱就只有这么多了。”

我说:“够了。”

跟别人的家长相比,您不富裕,跟别人的家长比起来,您没有殷切的希望,跟别人的家长相比,您让我自生自灭。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您没有给我富裕的生活,却给了我小时候的呵护;您没有望子成龙,却给了我成长背后的支撑;您没有圈养而放任我,却灌注了我正能量。

妈妈,您比别的母亲更懂得爱的韵味。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好的父母,让孩子成人而不是成龙;好的父母,让孩子学会生存而不是依赖;好的父母,让孩子学会充满正能量而不是充满铜臭味。

请原谅我用一个孩子的角度来剖析爱,请原谅我用自身的例子来审视父母的爱,请允许我用一句恳切的话语来劝导:“请别滥用你的爱,适度的爱让孩子更加茁壮成长,像初升的太阳,不辣,不刺眼,却温暖。”

母亲,您把母爱这个公式运用的真好。我庆幸拥有您这样的母亲。如酒,甘醇;如泉,清甜。

过年

文/尉克冰

儿时对过年除夕夜的那种无限期盼早已成为过往。令人兴奋到睡不着觉的新衣服、新鞋子、年糕和饺子,早就进入寻常人家的日常生活。年轮的飞速转动还意味着青春不再,美好年华总是经不起一轮又一轮新年鞭炮声的摧残。更何况,情随境迁,过年并非对所有人都意味着团聚与幸福。

年节之于我们家,随着时间的推移,欢乐的背后却逐渐隐藏了一种伤痛。

母亲大约是喜欢过年的,但她的年不是正月初一,而是正月初三。

按我们当地的风俗,每年的正月初三是姑爷给岳父岳母拜年的日子。这一天,街头巷尾人流如织,饭馆酒店家家爆满。花花绿绿的点心盒子或者烟酒穿梭在街道里,朝着岳父岳母家的方向飞奔。

母亲有我丈夫和妹夫两位姑爷,每到正月初三,她会喜上眉梢,忙得不亦乐乎。

母亲总是在初二的晚上,就把她买的最好的糖果瓜子摆出来,把菜和肉一遍遍洗干净,把饺子馅儿剁好,把鸡鸭鱼炖好。她那双平日里干涩粗硬的手会因为不停地洗涮,被泡得通红而柔软。

每年的大年初三,一家人都盼望着。一进门,我儿子和妹妹家的小外甥女就会扑到母亲怀里,父母脸上的皱纹顿时笑成了花朵。不多久,一道道美味佳肴上了餐桌,那是父母的杰作。这一天,母亲的脸上始终挂满笑容,她因为拥有我们而幸福着,快乐着。

人老了,是渴望儿女陪伴的,尤其在过年的时候。当春联贴起来,鞭炮响起来的时候,老人从内心盼望着能够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可母亲要从年三十盼到正月初三,才能有这样的享受。这日子是在母亲默默盼望中到来的。

因为她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

不知是哪年哪月哪辈留下的风俗,女儿出嫁后,不能在娘家过除夕和初一,连父母的面也不能见,说是不吉利。这个规矩在旧社会特别是农村是很严格的,违反了就是大不敬。新社会里,人们虽然不大迷信了,可在我们当地,谁也不愿成为“始作俑者”,破坏了规矩。

我想母亲内心深处,依然埋藏着些许没有儿子的遗憾,尤其是过年的时候。

两个女儿先后出生了,家里越来越热闹;两个女儿先后出嫁了,家里越来越清冷。

妹妹出生时,全家人没有太多喜悦,尤其是奶奶和父亲。作为长子的父亲,一直希望母亲能为他生个儿子。在一丝叹息中,父亲低头离开了产房,回家为母亲煮鸡蛋。可是,在失意和困意双重纠缠下的父亲居然歪在床上睡着了,等他醒来时,鸡蛋早就被煮开了花。产后虚弱的母亲,抱着襁褓中的妹妹,流着泪。三天后,同一病房里,一个男婴诞生了,他是家里的二小子。为了圆儿女双全的美梦,两家决定将孩子交换抚养。可到正式要换的时候,母亲的目光不肯从妹妹身上挪走一寸,看着孩子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母亲将她紧紧抱在怀里,不肯松手……

许多年过去了,母亲还偶尔提起这件事。看得出,她的态度是庆幸。而令她庆幸的不止此事,还有我们的婚事。我们当地有些没有儿子的人家,为了传宗接代,会招女婿上门。在我和妹妹即将谈婚论嫁的时候,姥姥三番五次叮嘱母亲,一定要留一个女儿在家里。母亲只是笑着,最终也没有遵从姥姥的意见,放飞了我们。姥姥拄着拐杖,拧眉叹气说,傻闺女,不听娘的话,到时候你就后悔喽,过年时人家家里都热热闹闹的,就你们跟前没人陪。

姥姥的话一半对一半错。母亲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她的双眼,可以捕捉到我们的幸福。两个女儿也逐渐成为父母的骄傲。尤其搞文学创作的我,成了别人眼中的“作家”,时有文章发表在各地的报刊上。每次发表了文章,我都会拿到母亲面前“炫耀”,那种炫耀成了让母亲感到欣慰的精神食粮。

母亲让我们都飞向不同的巢穴。老巢里,只剩下父母。

过年那天,女儿不能回家的风俗像一条无形的巨大绳索,多年以来,将我和妹妹拦在母亲门外。绳索的一头是孤独,另一头是思念。每当年三十和初一,我们一家三口和公婆团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觥筹交错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我的父母。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里弥散着浓浓的年味,在人们的听觉和嗅觉里此起彼伏,一直连绵到一百公里以外的太行山。这是万家团圆的日子,而母亲和父亲却守着两盘饺子,默默无语。餐桌上没有酒,也没有菜,除了饺子还是饺子,并不是家里没有,也不是他们舍不得吃,只是过节的时候缺少了我们,他们就缺少了兴味和乐趣,一切都变得同平素一样简朴。

2012年春节,母亲的年里没有红火和热闹,即使是在大年初三。因为父亲躺在病床上。每天,母亲和我游走于病房和医办室之间,穿行在住院楼的走廊里,飞驰在医院和家之间的路上。眼睛看不到街上红色的春联、灯笼和花花绿绿的年画。眼前,全是白色。医护人员白色的大褂和口罩,病床上白色的床单和被子,还有父亲苍白的脸色。

我注视着病榻上削瘦的父亲和守在床边的母亲。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又一年终结了。我们无法阻挡时间的脚步,它锋利得如同刀子,我们如同在刀上行走。我甚至听到,时光沙漏渐渐磨蚀父母皮肤的声响,它摧塌他们曾经饱满的脸颊,横扫他们的眼角和额头。它固执得高高挺立,强大而又隐秘,无法摆脱,更无法抗拒。

那年春节,我们几乎是在医院中度过的。一切鞭炮和礼花,过年的盛事,皆与我们无关。对于父母,唯一的幸事,就是大年初一那天,与两个女儿团聚在一起。是父亲的病,暂时击倒了世俗的观念。

我的内心不免一阵凄凉。在中国最盛大的节日里,父母的孤独成为我挥之不去的疼痛。

父亲出院后,我开始上班,不能每天守在他们身边。每当我打去电话的时候,父亲和母亲总说一切都很好。而我能做的就是经常回家看看,多陪陪他们。因为我发现,家里只要有了我们,即使平常的日子也像是过年。

可父亲的病情在好转了一段时间后,最终还是恶化了。2013年9月2日,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从此,偌大的房间里便只剩下母亲一人。两年多了,形单影只的母亲在豁达中承受着巨大的伤痛和内心的悲苦,当着我们的面,始终没有掉过一滴泪。

这两年的除夕夜和大年初一,我儿子陪在母亲身边一起过年,母亲已然满足和宽慰。

然而陪伴毕竟是短暂的,拒绝与我们搬在一起居住的母亲,多数时间还是孑然一人,母亲苍老了许多,也清瘦了许多。前些日子,路滑,母亲不小心摔伤了左腿膝盖部位,那段日子,母亲拄着拐杖艰难地行走,却拒绝我们长时间的照顾,只三五天,身体略有好转便硬撑着自己做饭。

那日,我打开房门,母亲拄着拐,左腿肿胀而僵直,浑身的力量几乎都支撑在了那根拐杖上,缓慢地挪动着脚步。母亲手上端着一只筐子,强忍疼痛,吃力地从厨房走出来。我突然觉得,一直以来十分要强的母亲是那样瘦小,拐杖使她的背部更加弯曲。我的视野竟渐渐模糊起来。母亲像是置身于一片荒凉的戈壁滩,茫茫四野,空无人烟,艰难跋涉的母亲,踽踽独行,风起,掠动母亲有些凌乱的花白头发,掀起她的衣角,时间将母亲的身影拉得愈发瘦长单薄……生命就是这样,偶或一瞥间,竟是如此飘摇。

又一年春节将至。每至团聚的日子,残缺愈加彰显,也更思念父亲,餐桌旁,永远少了一人。

我和爱人也早已做出决定,再也不管什么风俗抑或别人的眼光,过年时,一定陪伴在母亲身边。

父 亲

文/龙天尧

父 亲(散文)

龙天尧

我是在部队的一次庆功会上认识那个很帅气名叫夏子的老兵的,那时面对众多记者的采访,夏子很少谈及自己立功受奖的经历,然而,当我问他此时此刻想到了什么时,他便不假思索地说他想到了他的父亲,说这话时我看到他那双明亮的眸子里早已闪动着两颗晶莹的泪珠,于是,在庆功会后,我和夏子慢慢地走在部队营房里那些纵横交错的水泥路上,夏子就为我讲述了关于他父亲往昔的那些故事——

父亲早先是川江边的一个货郎。印像颇深的是从我刚懂事时,父亲就一边担着我,一边担着日用百货走村串寨卖货。那时家里很贫困,由于母亲栽田种地卖不了几个钱,所以赡养祖父、祖母及姐姐读书的学费和我们一家六口人的所有开支,就几乎全靠父亲肩上的那个货郎担了。而多年以后,当我也上学读书的时候,父亲肩上的那个货郎担就显得更为沉重了,但无论生活怎么艰难和困苦,我几乎从未见父亲落过眼泪,然而,有两次父亲却在我的面前落下了眼泪……

想起来那似乎是一个春节前。那天早晨父亲临出门时叫母亲和姐姐先去祖父家准备过年的年货,待他下午卖货回来时去商店里为我们每人买一套新衣后带我一块过去。可是,那一天直到很晚了父亲依然没有回来,那时年幼无知的我还不曾会想到父亲一人在外会有饥寒与病痛,只是天真地想:父亲今天的生意一定会很好,父亲回来时也许会给我带来很多好吃的东西或是给我买来一支漂亮的玩具手枪和一套新的衣服——那时未谙世事的我对幸福的奢望仅仅是拥有一支漂亮的玩具手枪或是一套新的衣服!就这样想着想着,自己竟仿佛真的已经穿上了那一套新的衣服,内心随即产生了一种美滋滋的幸福感,但随着肚子的咕咕叫唤以及夜晚的来临,我的那份幸福感便荡然无存了。那时我站在小凳子上从窗口里往外看时,只见邻居的家里早已是吃过年夜饭开始洗碗了,然而,当我回过头去看到早晨父亲临出门为我留在饭碗里的那几个又冷又硬的馒头时,心里便猛然涌起一股巨大的凄凉感,眼泪就随之哗哗地淌落下来……

第二天父亲告诉我,他晚上回来时见我不知什么时候竟在地上睡着了,手里还拿着一半没有吃完的馒头……父亲说这话时我看见在他的眼眶里早已噙满了一汪泪水——后来我才知道,那一天父亲出门卖货时由于旧病复发而倒在了路上,是一个好心的老农把他送去了乡里的医院。然而,躺在病床上打着吊针的父亲心里想着的依然是独自在家的我,为此,他在吊针刚打完吃了一些药后就往家里赶来了……

父亲第二次在我的面前落泪是在我参军前一年的那个冬季。那时我因为受寒而引发了高烧躺在床上,但由于父亲外出卖货还未回来,母亲和姐姐就哭得没了主意。当夜晚父亲挑着货郎担回来得知我病重时,他当即拿上电筒背上我就往乡里的医院赶去。那时父亲只穿着薄薄的一件单衣,而那个冬天的夜晚北风却如刀子一般呼呼地刮着,父亲似乎并不知道寒冷,他还常常呼唤着我的乳名并给我哼唱一些川江边的号子和童谣,就这样,父亲几乎是小跑着直往那条通往乡医院的山路赶去,而那条十多里的山路却是沟壑纵横、悬崖峭壁和布满荆棘白天也非常难走的路啊!直到父亲看到我打完吊针高烧退下的那时,他才长长地喘了一口气并疼爱地望着我忍不住落下了一串串的泪水,而那时他的双腿其实早已被荆棘划得伤痕累累流着殷红的鲜血了……

一年后我初中毕业了。那时我在县城里有一个最好的朋友,他的父母都在劳动局里任职,当他们知道了我们一家的贫困后又恰遇某单位正在招工时,他们就费了很多周折为我谋了一个名额,正当我幻想着在有了固定的工作和收入后,从此就可以减轻父亲肩上的重担并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时,那一年的冬季征兵开始了。有一天父亲对我说:“夏子,你还是到部队去吧,你看现在边境那边的形势很不安宁,常常有一些事情发生,爸妈都知道你是天底下最好的孝子,但现在部队里可能更需要你们年轻人,并且我已在武装部里为你报了名……”后来我就远离故土来到了云南边陲,一年后我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由于部队的需要我又被转为士官……

夏子讲到这里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再对我说一句话,我以为他为我讲述的关于他父亲往昔的那些故事就是上面这些了,正当我准备收起采访本时,夏子却突然说出一句无头无尾的话语:“我很怀念我的姐姐,但父亲竟然一年多都不告诉我姐姐不在的噩耗。”说这一句话时,我才发现夏子那双明亮的眼眸里其实早已噙满了泪水,于是夏子就哽咽着继续对我讲述关于他父亲往昔的那些故事——

我至今还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次我参军时姐姐送我离开故乡的情景。那时姐姐早已出嫁并有了一双儿女,尽管她们的生活依然很贫困,但她却在我参军离开家乡的那天早晨把100元钱悄悄地装进了我的上衣口袋里。我知道那100元钱是姐姐卖野菜攒下的,那时候一筐野菜也卖不了几个钱,可想而知,那100元钱将是姐姐经受了多少个风吹雨打才攒下的啊!那时姐姐就紧紧地拉着我的手说道:“夏子,你安心的去部队吧,爸妈有我照顾呢,在部队里要好好干,争取多立功……”夏子悲恸地对我说道:“我实在没有想到姐姐那次对我的送别竟然成了她和我的永别……”

那是参军后第三年的一个秋天,我终于获准回乡探亲,那时我省吃俭用攒下了一点津贴并为父母及姐姐她们买了御寒的冬衣,但当我回到家里之后始终未见姐姐的身影,而每每我向父母问起姐姐的消息时,父母就总是搪塞说姐姐外出了,直到有一天我坚决要去姐姐家里去看望姐姐时,父母先是躲避着我的目光,继而又默然无语,但我似乎发现父母的眼角里早有点点泪痕……于是,在我的追问下,沉默半晌之后的父母才噙着泪水告诉我姐姐其实在一年前就不在了——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姐姐去川江边的山崖上挖野菜时,不慎失足从山崖上摔下而落入了滔滔的川江里……父亲说他之所以一直没有告诉我这个噩耗,就是怕影响我的战备工作和不安心在部队服役……

后业由于家里修房,原来就拮据的父亲更是负债累累。这些年来我通过省吃俭用攒下了一点津贴,原想为家里尽一点小小的孝心,让父亲把债还了,然而,去年我回家探亲时装在身上的所有钱款却被扒手偷走了,当我回到家乡看到父母向我迎来的身影,想着我多年来不能很好地照顾他们俩位老人,如今又两手空空不能给他们俩位老人一点点补偿时,我万分歉疚的心不由得一阵阵地疼痛,使我禁不住泪如泉涌……而更让我痛楚的是,当我探亲假满返回部队的那一天早晨,父母一直把我送到了川江边上,那时,母亲就总是啜泣着紧紧抱着我而不肯松手,她总是喃喃地自语着:“夏子,不要走了,不要走了,妈就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妈真舍不得你离开啊……”而那时的父亲似乎很平静,他还微笑着对我说道:“夏子,你安心在部队里好好干吧,要争取多立功不要惦记着家里……”说到这里,父亲又把600多元钱放在了我的手心里,然后把头扭过去默默地望着缓缓而流的川江——我知道那时的父亲是不想让我看到他落泪的样子,而他是把泪水掩藏在内心深处默默地流淌啊,因为透过他背对我而抽动的双肩,我依然看到了他掩藏不住的那一串一串的泪滴……夏子讲到这里抽泣着再也讲述不下去了……

几天后我把夏子和他父亲的故事写成一篇《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报告文学并在当地的报刊上发表出来,之后我又把刊载有那篇报告文学的所有报刊寄给了远在四川乡下的老夏,多日后老夏给我寄来了一封长信,他在信中对我说道,他希望夏子能早一天找到一个相亲相爱的妻子,让他们能早一天抱上孙子,等孙子长大了,也要像夏子那样去绿色军营……读着老夏的那封长信,我的双眼模糊了,激动的泪水总是禁不住而一颗颗地滚落下来打湿那页长长的信笺,透过那封长长的信,我仿佛看到了老夏慈祥的目光——他们都是一些淳朴善良的人啊!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午日,当我流着泪水好不容易把老夏的那封长信认真读完的时候,正有一队士兵打靶归来路过我的窗口,望着那些战士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和矫健英武的身影,我就再一次想起了夏子,而那时就有一支抒情的歌儿从那队士兵里面传来:“说句里话,我也想家,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说句实在话,我也有爱,常思恋那个梦中的她。既然来当兵,就知责任大,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那歌声抒发着战士们眷眷的思念,直到那时我才深深地感悟到: 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里,正因为有了众多像老夏那样的父亲,有了众多像夏了这样的战士,我们才有了这么多的幸福与平安!

多日后,当我再一次把夏子和他父亲的故事写成一篇名为《大山情怀》的散文寄给杂志社的好友时,没有几天他就给我打来一个电话,他说他们的主编在流着泪水读完我写的那篇散文后,当即决定要把那篇散文破例刊于当期杂志的头条,他要我补寄一张夏子父亲的插图,他说我的那篇散文如能配上夏子父亲的插图一并刊登出来可能会打动更多的读者,然而,我至今未见过夏子的父亲——那个远在川江边的老人,更没有他的像片,当某一天我去一个画家的画室里准备请他为夏子的父亲作一幅画时,我突然看到他挂于画室上方着名画家罗中立那幅用超级写实主义手法创作并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展一等奖名为《父亲》的经典名画,我想,夏子的父亲不就是这幅画里的那个老人吗?那时,凝望着那个汗水从眉毛上往眼里滴落,指甲里有土垢,脸上那些纵横交错的皱纹就仿佛黄土高原的沟壑、苦难而老实巴交的老人,我就在内心深处饱含深情地喊了一声:“父亲!”然后就禁不住的热泪盈眶……

?电话: 13769370199

电子邮箱:lty13769370199@yahoo.com.cn

老人也渴望“诗与远方”

文/廖桂莲

暑假即将到来,我又开始计划自己的假期旅游,在饭桌上毫无顾忌的大谈自己渴望的“远方”,“看,同事刚从西藏回来,那里的天那么蓝,我也想去感受,然后再到布达拉宫……”我兴高采烈,眉飞色舞,恨不得立马就飞往“远方”。我原本以为一旁的父母会为我“点赞”,然后却只见父母俩埋头吃饭,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谁也没有说话。看着这尴尬的一面,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说错了什么,不由得想起几天前的事情。

今年,由于孩子上幼儿园了,父母除了每天接送孩子,大部分时间都闲下来了,却不知道做些什么好。前段时间,我看父母无聊,就给父母买了一台平板电脑,让他们用来打发无聊的时间。起先,父母还玩玩游戏,下象棋,打打牌,一段时间后,父母反而觉得没有兴趣了。问母亲,母亲自嘲说道:“老了,这些智能的东西,也学不会了,还不如看看电视、散散步呢。”开始,我还以为母亲说的是真心话,也就没多在意,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无意听见母亲对父亲说:“前两天,我们一起跳舞的张妈妈从厦门回来了,哎呀,回来后,可不一样了,人不但视野宽阔了许多,更重要的是,人变得更加年轻和精神了。”而后,又多次见母亲拿着平板电脑问父亲,“老头子,你给我找找海边的图片啊,我也想看看啊!”还不停的跟父亲唠叨着:“张大妈在海边照了好多照片,景色美,人也开心,就像一个20多岁的小姑娘一样!”原来,母亲也渴望“远方”,也想“常出门转转”。

是的,“诗与远方”不仅仅只是我们年轻人的梦想,老年人更需要“诗和远方”。父母年轻时,为了儿女操劳不知何谓“诗与远方”;如今老了,他们也想到外面走一走,看一看,却仍然是那么的阻碍重重,不是儿女太忙,就是儿女漠视他们内心真正的“渴望”,每次出外旅游总觉得带着老人麻烦,所以从来没有将父母考虑其中。想着想着,不由得惭愧起来,于是,我立马改口问母亲:“妈妈,您喜欢海边是吧!”母亲听我问她,有些吃惊地望着我:“您问我吗?”我看着母亲,心酸地说道:“妈妈,等暑假,我们带着孩子一起去海边!”母亲笑了,眼里却闪着点点泪光。

风雨老屋

文/朱国喜

确山县西部与泌阳县交界处,有一座命名不久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竹沟。竹沟镇是一个盆地,四面环山绕岭,北部是重峦叠嶂的大山,山口处卧着一个小村庄。村庄有二十几户人家,一百多口人。我的父母亲就生活在那个小村里。

村子中间有条水泥路贯通南北,弯弯绕绕地伸向村后的大山深处。村子最南端,水泥路西,有座古旧的房子,那就是我的父母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屋,也是我小时候生活过的老屋。

老屋的模样改变不大,岁月的磨洗中,它依旧坚守着古朴和厚重,安然和淡定。那是一座与众不同、与村子里其它房舍格格不入的老屋,它有着厚实的土坯墙,土窑烧制的黛瓦覆盖着的房顶,门窗是用普通的椿木做成的,显得笨拙而内敛。

记忆中的老屋凝聚了父母一辈子的心血。他们是白手起家的一代,分家时身无分文,居无片瓦,食无半缸粮食。母亲要强,父亲倔强。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他们在村邻的帮助下,开田轧坯,上山割草,垒墙起垛,叠屋架梁,硬是平地竖起一座在那时引以为荣的房屋。从此,父母和他们的四个儿女有了自己的房子,那颗流血流汗的心终于能踏踏实实地安放在生活深处。

经年的风吹日晒,老屋没怎么改变模样,我们却在老屋的庇护下一天天长大,我的父母在老屋的见证下一日日老去,由记忆中的黑发男女成为如今的伛偻老翁和白发老妪。漫长的几十年间,老屋经过两次大修,茅草顶换成了小灰瓦,土坯后墙的外边包了一层自家烧的青砖。后来,为了供应我们几个上学,他们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哪里还有心思重建房屋?时光流逝,我们一个个学有所成,走出了老屋,走出了小村,远离家乡,在各自蜗居的城市打拼。村子里的其他人家要么盖起了平房、小楼,要么搬到了集镇上居住,唯有那座老屋毫不动摇地立在村头,注视着小村的变化、过往的行人和飞出去的打工者,也唯有我的父母无怨无悔地守着那座老屋,过着一种别样的日子。

不知何年何月,老屋前栽下了一棵石榴树和一颗柿树,取代了两棵不起眼的杏树、枣树。石榴树年年花开,柿树年年挂果。夏来,硕大的石榴唇红齿白;秋深,圆溜的柿子红灯高挂。老屋呢,在两棵果树的陪伴下好像没有一丝欲望,唯一的责任就是陪伴两位苍颜白发的老人安度晚年。果树经风历雨,一年比一年壮硕茂盛;老屋在风雨的剥蚀下,一年比一年沧桑。瓦楞上蒿草摇摆,墙壁上灰皮脱落,像蹩脚的画师任意涂抹出的油画,每一块色彩里都隐藏着时光的斑斑刻痕。我的父母从这座老屋的油漆斑驳的木门里出出进进,日出而作,日落而栖,一天天打发着无欲无望的日子。

说他们无欲无望,也不尽然。他们仍有梦想,只是他们的梦想很简单,也很切近,有个健健康康的身体,有儿孙常回家看看。有了孩子之后,特别是步入中年,孩子外出求学,我更加体会到老人渴望儿孙绕膝的心思。我离家最近,每逢双休,都要回去探望二老,即使不带一点礼物,他们也照样乐呵呵地迎接我,接纳我。老屋呢,它虽无言却有情,黑漆漆的门口和黑洞洞的窗口就像父母的眼睛和嘴巴,那里面有多少难以言传的东西。我深深地感到,我的不常出门的父亲变了,变得像小孩,他留恋他的儿子,就像小时的我留恋高大的父亲。父亲沉默寡言,我离去的时候,他总是捆扎些蔬菜要我带上,然后站在村口目送我的背影一点点消失。父亲年轻的时候,他哪里是这样啊,在我上学走时,总是挥挥手,说走吧走吧。那时,没有父亲目送,我却走得决然坚定、铿锵无畏。现在,我的步履有些迟疑,心有些不安,我知道我的背后有父母的牵挂和期盼,有老屋的沉默和注视。

去年秋天,为了不让父母再继续住在漏雨的老屋,弟弟出资翻修了东屋,翻修成村子里最漂亮的房子。然而,他们至今没有入住。询问原因,他们说老屋冬暖夏凉,接地气,住着舒坦。冬暖夏凉,或许吧。接地气,倒不一定。我明白,这只是借口。其实,老屋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了他们难以割舍的情结。老屋的一坯一瓦、一草一木、一盆一罐,都凝聚了莫名的感情。

漂亮的东屋里,闭路电视永远哑着,空调沙发永远闲着,席梦思床永远空荡荡的。老屋虽老,却因为有了两位老人的相依相伴,满溢着浓浓的烟火气息。

哦,我的父母,我的老屋,我父母的老屋啊!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