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散文

2022年12月18日经典文章

精神的散文(精选21篇)

一条精神长河

文/杨林防

夏日的林虑山青翠欲滴,分外妖娆,尽显太行山脉的雄奇之美。旭日东升,鸡鸣三省,沿着陡峭山坡拾级攀登,来到了半山腰。绿树掩映下,一渠清水绕山奔流,人在画中游,即刻忘记了登山的疲惫,徐徐山风吹走了满头大汗,刚刚被汗水浸透贴在身上的衬衣也舒展开了。

山上有渠,渠在山上,在山下已是满心的向往,真正见到它,才惊叹不已,不是想象的小水渠,而是一条人工河,一条缠绕在茫茫太行陡峭山崖间的人工天河。沿着渠岸走,绕着群山行,一山一景,触景生情,一渠的碧水,满山的故事,让人聆听着,想象着,感叹着,仿佛看到了满山猎猎招展的旌旗,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开山炮声、叮叮当当的锤钎撞击声,劳动号子一浪高过一浪,开山修渠的豪迈气势回荡在太行山间……

这山,这渠,这绿水青山,让人的心儿陶醉了,不管是初来的,还是之前来过的,人人都有高山仰止的感觉,都有心潮澎湃的感慨,感慨之余不免心生疑问:为什么在山上修渠?这渠又是怎么修成的?

历史上,林县是一个缺水的地方。翻开《林县志》,上面写满“旱”“大旱”“连旱”和“绝收”“禾枯”“悬釜待炊”“人相食”等令人触目惊心的字眼。没有比水更让林县老百姓揪心的了,能吃上水、用上水是林县老百姓千百年来最大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林县县委着手改变当地生存环境。怎样能让全县人民群众吃上水、用上水?中共林县县委经过反复考察论证,认识到小打小闹不行,必须谋划兴修大个儿的水利工程,劈开太行山将邻省的漳河水引进来。

劈山修渠谈何容易?山劈不开怎么办?渠修不成怎么办?水引不进来怎么办?面对那么多的困难,承担那么大的风险,谁要说没有压力,那是假的。中共林县县委一班人清醒地知道,弄不好自己被撤职、受处分,还会劳民伤财,成为“千古罪人”!可是他们毅然决定动工修建引漳入林工程,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心中装的是几十万林县百姓,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是共产党的干部,党员干部就应该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谋幸福就不能怕苦、怕累、怕担风险。他们没有空喊口号,而是用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为民修渠,自然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县委一声号召,全县一齐响应。1960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借着元宵节的喜庆和吉祥,千军万马汇聚在太行山腰,向大山开战。满山红旗漫卷,人人斗志昂扬,人也成了红旗,要修建的引水渠也成了红旗。红旗渠这个名字一经喊出,就响彻太行山巅,传向四面八方。

红旗渠注定是不平凡的。在那个极其艰难的年代,在党的领导下,全县党员干部群众苦干追梦,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誓把山河重安排;大干筑梦,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一心一意修水渠;巧干圆梦,奋战十年,用勤劳、智慧和双手削平了一个个山头,凿开了一孔孔隧洞,架起了一座座渡槽,修建成了长达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引来了祖祖辈辈期盼的“生命水”“幸福水”。它不仅仅是一渠水,还是一渠粮,一渠油,一渠蜜……打开了一方百姓通向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大门。

知其艰难而为之,林县人民硬是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在太行山腰“抠”出了一条红旗渠,被周总理誉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被命名为全国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项水利工程有这么多光环,这是不多见的,为什么?因为它是一条精神长河,满载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一项工程孕育出一种精神,可见工程的宏大,更见精神的可贵。有人说,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修建红旗渠也绝非易事。而在那个物质匮乏、极其艰难的年代,在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修建成了人工天河,这里面,精神的力量尤为重要。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红旗渠的每一块山石,都铭刻着共产党人的初心;每一滴渠水,都承担着共产党人的使命;每一段渠岸,都凝聚着党群一心、共筑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红旗渠不单单是一项水利工程,而且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一条流淌不息的精神长河。50多年来,红旗渠静水深流,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太行儿女、中原儿女、中华儿女拼搏不止、奋斗不已。

山有魂,渠传情,水含笑。这条精神长河盘旋于茫茫太行的陡岩峭壁间,与“雄、险、奇、秀”的太行山景色巧妙地融汇结合,构成一幅有动有静、自然和谐的生态画卷。陶渊明在《陋室铭》开篇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红旗渠让太行山显得更加雄壮、更加险峻、更加奇特、更加秀美。山的雄壮,直观地展示着红旗渠工程的浩大;山的险峻,无声地述说着修建红旗渠的艰难;山的奇特,彰显着修渠人的智慧才能,山与渠浑然一体,巧夺天工,相得益彰;山的秀美,映衬着红旗渠的婀娜与妩媚,宛如一条舞动的水飘带,奔流的渠水似跳动的音符,传唱着红旗渠精神,从林州传向中原,传向全国,传向世界;从历史传到现代,意气风发来到了新时代。

红旗渠是精神高地,分水岭、青年洞、渠首……每一处都闪耀着精神的光芒。每天,来自四面八方、大江南北的参观者络绎不绝,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到这里举起拳头,重温入党誓词,内心涌起满满的正能量;一批又一批青年学生到这里,现场感受“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雄壮豪迈,惊叹、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一批又一批国际友人到这里,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

红旗渠这条流淌不息的精神长河,满载共产党人的信仰、初心和使命,流向幸福的远方。

悠然下午茶

文/媚夭

盛夏里,人体内的一切机能,似乎都跑去对付那难耐的酷热,以致我的大脑偶有短路,对诸事少了平时的应对自如,文思也好像随着汗液蒸发,剩下枯燥的凌乱字句,拼不出一篇文字来。好在心中对文字存有的那份浓厚兴趣与喜爱,还没有被热浪冲走,时时精神十足地喊叫着,需要进补新的内容。

做自己喜爱做的事情,会觉得快乐,即使这件事看起来很麻烦,甚至费时费力,也会去做,因为快乐是无价的。

在一本书里,我邂逅了一位女子,与她相遇虽属偶然,但更是必然。这是一位极喜欢有趣事物的女子,她有一个独特的本领,能在坏事情中找到有乐趣的一面,从她日后面对一系列的意想不到的磨难时,还能淡淡的说笑,称“那些磨难,证实了自己还有很大的抵抗生活压力的潜力。”从这一点上,透视出她乐观开朗的性格。

她的父亲郭标,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上海最大的百货公司——永安公司的老板,她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人称“郭四小姐”。整个少女时代的她,是在中西女塾学习中度过的,从着名的西化的教会学校毕业以后,她的英文更加精到,知识更加美式化,她的世界观已经在全是英文世界名着的图书馆里形成,但她在着装上,选择了中式服装。如若问她为什么不选择当时富家女们最赶时髦的洋装?她没有什么闪耀的大道理,只会说:“没什么理由,因为喜欢……”

她活泼美丽,在适婚年龄拥有很多的追求者。她对待婚恋的态度,始终遵循趣意相投。她后来嫁的人姓吴,出生清寒的书香门第,是一名清华大学的学生,他们因一幅照片结缘。因爱慕她,吴曾将她的一幅照片偷回家。这个曾将她的照片偷偷从郭宅带回家的人,终于抱得美人归。当时的她对这个玩起新花样来聪明透顶的男子很欣赏,她爱上这个男子,就是因为他有趣。

一切的转折,从上个世纪那个唯成份论的年代开始,她拥有的资本家女儿的身份,注定难逃劫难。年近五十的她,被送到某农场劳动改造,遭受着有生以来难以想象的磨难。然而当后来有外国人问她,如何看待那次劳改时,她优雅的挺直脊背,说:“那些劳动,有利于我保持身材的苗条……”

在那样一种艰苦的环境里,她依然有喝下午茶的心情。用最简陋的器物,在最普通的煤炉上烤出香喷喷的面包,再泡制一杯简单的茶水,这样的下午茶,她一样喝出了她独特的安适与悠然。

这种独立的精神,对世事的勇敢,这样的心态,这些微小而又郑重的坚持,除了对某一件事抱有浓厚的兴趣,还因为她血管里,流淌的是真正贵族的血,和嵌入骨髓的优雅。不管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也不论年龄的大和小,这份高贵,这份从容,都会令她活得如骄傲的天鹅。

八十多岁的她,没有被磨难扭曲心智,早在1985年她七十七岁那年,就立了志愿书,要将自己的遗体无偿捐献给红十字会,且不留骨灰。面对命运强加与她的不公与屈辱,以及在那场浩劫中,被查收损坏殆尽的家产,善良的她选择了宽容,没有因此而变成怨毒的老人。

她说:“世界上其实是没有东西能真正留下来的。”我明白她想说的是什么。

是的,一切物质的东西,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消逝,不能消亡的,只有一个人充满乐观的强大的精神!

九十岁那年,上帝看到了她,也成全了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她都不失大家闺秀之风范,见人时都会化妆,不为取悦任何人,不因出席某个重要的场合,仅仅出于兴趣,出于修养,出于礼貌。

“有忍有仁,大家闺秀犹在。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这是一幅出现在她追悼会上的挽联,很好的诠释了她的一生。

她的名字叫戴西,一位真正的大家闺秀!

写到这里,窗外一阵阵狂乱的南阳风,将不可一世的太阳,踹得踉踉跄跄,灼热也灰溜溜的隐去,落地窗帘长长的松了一口气,随之翩然起舞。

我端起盛着百合绿豆汤的青花瓷碗,轻轻搅动,一缕淡淡的清香,沁入鼻息,丝丝清凉涌入体内。一阵恍惚,仿佛看见戴西,在这样一个盛夏的午后,在飘有白色纱帘的窗前,与我相对而坐,微仰着天鹅般的脖颈,喃喃的问:

“你闻到空气中,清凉的茉莉花的香气了吗?”

精神洁癖

文/左吧

有人说,我攻击性很强,一个人对骂好几个人不痛不痒。

我笑了,你看到了我对骂的事实,却看不到你对别人构成的伤害。

有一次和男朋友吵架,他不理解我为何对不关己的事情总是百般热忱,而对关系到自己的却百般容忍。明明被欺负了,觉得很难过了,最多喊一喊叫一叫就过去了;明明和我八毛钱打不着关系的,我却要去出头与别人顶撞,得罪别人,做不成朋友。强出头往往都是没好结果的,周围的人还觉得你真搞笑,关你什么事,你管得着吗,你凭什么管。他们各自结伴在私下各种取笑你,但明面上却为你的攻击叫好,但明面上却对你的攻击推波助澜。不满我,不喜欢我,不说破,等有一天我也能帮他们强出头,但我不傻,从来朋友,都是用心交流才有资格配得上这种关系。

我说了这些话,我知道明里暗里就会得罪不少人了,所以哪怕是不正常的人,都会正常的告诫我把一切闷死在小肚鸡肠里。但,我不怕任何人知道我内心真正的想法,我从来都不喜欢隐藏自己。我活到现在,在我人生低谷,在我遇到挫折的时候,在我不知道往哪走,在我最开心幸福的时候,是因为朋友,让我获得了更多的勇气和自信。我没办法接受有一天,我会没有这样的朋友。但如果藏着掖着我才能拥有这样陪伴一生的朋友,那么,你也不配做我的朋友,我说过,我眼里容不得一颗沙子。更何况,我相信这样的你们,也没把我真正当朋友过。

我想起小时候有一个妈妈带着孩子找上我们家,说要来教训我弟弟带坏他小孩。然后我和大姐二姐把人家堵在门口,对着她就狂骂,周围邻居都围上来了,我都吵到快要休克了,但我们三姐妹都不罢休,一直到把人家赶走。那个时候我才只是个十岁出头的黄毛丫头,却永远都记得那一幕,我们几姐妹一起守护我们在乎的人,我们不容许任何人欺负我们在乎的人。直至今日,每每与人争论,我都能想到那一幕,千刀万剐再难听的话你随便冲我来,但如果欺负的是我身边的人,我会千倍百倍还回去。

我想起去年,当别人对我进行语言攻击的时候,二姐抓狂的模样,她说,你什么都可以说,但就是不能说我妹妹,说我家人任何一句坏话。她可以受那么多的苦,她可以被朋友欺负,她可以不在乎自己的感受,但决不允许她妹妹,她弟弟,她姐姐,他的家人受欺负。所以我也要成为那样的人,我也要成为可以第一个挡在前面的人。即使这样的我,会成为很多人的眼中钉,会让很多人看不过眼,甚至会失去一些所谓的朋友,但,真的,如果不用心的朋友,我真的一点儿也不需要。

我从小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长大的,我知道我无论做什么,我都已经拥有了最强大的后盾。所以,我可以很任性,我不怕得罪很多人,我可以接受很多事情,我也是开得起玩笑的人。但,唯独,我身边的人,请不要随意开玩笑。请不要让我认为你在伤害我身边的人。请不要觉得我的忍耐力是无限的。请,如果,当我是朋友的话,有什么事就直接对我说,请,如果,不当我是朋友的话,离开我的视线。

点滴

文/姚彤

一点一滴见精神。巍峨的山峦是无数沙石堆积而成,奔腾的江河是涓涓细流汇集而成。万物生灵在点滴积累能量,在点滴中适应自然,焕发着勃勃生机。感悟和热爱人生从点滴开始,生活里点滴的善、点滴的美、点滴的真,汇聚成就辉煌、灿烂的未来。

文学创作,古人称之为笔耕:“千滴汗水一行字,万点心血一首诗。”精神食粮是一种日积月累,永无止境的劳作。

科技研发,离不开科研工作者“蚂蚁啃骨头”精神,没有他们一点一滴辛勤的付出,“科技强国”岂不是纸上谈兵。

高楼大厦平地起,靠的是建筑工人们一砖一砖、一层一层地、来不得半点马虎地修建。

运动员赛跑,起跑点标志着赛跑的开始,优异的成绩靠一步一步地创造。

读书求知需要从点滴做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生成长要靠点滴养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用精神丈量生命的长度

文/孙守名

法国诗人弗兰克?骚塞在三十五岁时突然被诊断出得了一种奇怪的病,他的朋友、巴黎着名的医生阿尔克将这个不幸的消息压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告诉给他。整整两天两夜,骚塞躲进书房不与任何人见面,妻子兰蒂忐忑不安地守候在大厅里,焦急地等待着,她不知道已经发生了什么或即将发生什么。

第三天中午,房门终于打开。当忧郁的兰蒂迎上前去时,她惊恐万分,站在面前的哪里还是那个让自己心醉神迷的英俊潇洒的丈夫。一脸憔悴,满头乱发,神情忧伤,面无表情,骚塞仿佛刚从黑暗的地域中爬出。兰蒂手足无措,无言地用表情与大夫交流。

骚塞转眼间却露出了微笑,尽管那像是一抹残霞,这也足以让兰蒂感到尘世间的温暖。接下来,骚塞像没事人一样恢复了往日的敏捷和轻松,他满面笑容地去庭院中浇灌心爱的花草,轻声细语地催促妻子去做可口的饭菜,然后,他从书房里拿出一本厚重的散发香幽香的书坐下来去读。耀眼的阳光一丝丝从空中飞进院落,逼走了兰蒂巨大的恐惧和两天来笼罩在心头的浓重的阴霾。只是,对于曾经发生的事,丈夫骚塞三缄其口,这让兰蒂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晚饭后,坐在靠椅上的骚塞把妻子叫到身边,他像以往那样拉过妻子的手,轻轻地握在自己宽大的手掌中。这一次,他要给妻子讲的不是靠天马行空似的想象力编造过的故事,而是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不堪回首的记忆。妻子静静地坐着,愉快地盯着丈夫,她的心情像飞舞在天空的鸟儿一样幸福。骚塞开始诉说十年前的那件令人恐怖的遭遇,他驱车百里去镇上看望一位久别的朋友,路经那个叫埃维尔的村庄时,迎面撞上一位老人。只不过那是一个静谧的午后,没有任何人发现发生的那一幕,他赶紧开车跑掉。事后他打听到那位被撞的老人死在医院,悲痛欲绝的妻子也因神经受挫住进医院。兰蒂的表情开始由欢快变得惊恐万分,她突然形始对心爱的丈夫充满了陌生,瞬间,她跳起来,奔回卧室,然后放声大哭起来。

而此时的骚塞痛苦地靠在椅背上,泪水顺着脸颊流下来,他尝到了谎言带来的莫名的苦涩和钻心的苦痛。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他必须想方设法渐渐地从各种角色中退出来,以免离开尘世时让别人牵肠挂怀。骚塞打开房门,拿出自己能够掌握的小部份钱款,驱车去了三十公里外莱蒙特村庄去见父亲。父亲是个老木匠,做得一手好活,他的朴素善良的品质不仅深深地影响着自己,也给他所在的村庄带来了荣耀。骚塞推开父亲房门时,他正在做一只精巧的木箱。初具规模的刷着红蓝相间的箱子在父亲娴熟的手中变得轻巧灵动,这让骚塞心中微微颤动起来。骚塞坐在父亲身份轻轻向他问候,并把带来的钱顺手递给他。父亲温和地看着他,一言不发,只是默默地点点头,然后转过头去,继续做他的那只木箱。

骚塞走出父亲房门的那一刹那,泪水夺眶而出。也许自己很快就要离开慈爱的父亲,那时,父亲会是怎么样呢?这简直让他难以想象,他的心似乎被抽成了真空。回到家中,他开始坐下来写信,他想到小时候的那些伙伴,想到在巴黎大学读书时的那些导师,想到了昔日的村庄,想到了最初的恋人,想到了那些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幸福和忧伤的事情,想到了与妻子走过的一段又一段坎坷而愉快的路程。凡是与自己有过亲密交往的人,他都要写一封信,在信中,他将回忆起往事,忏悔自己的过失,为带给亲朋好友的不便而致歉,最后,他希望大家遗忘掉自己,并祝大家永远幸福。那些带着忧伤的信件,就是一首又一首感伤而婉约的诗歌,它们像插上翅膀的鸟儿,飞向法国各地。

在这段时间里,骚塞还给兰蒂叙述了发生在二十年前的另一件事。那次,年仅十五六岁的他,竟鬼使神差地诱杀了邻居家的小孩。骚塞说,这件事一直压抑在心底,之所以直到今天才告诉她纯粹就是良心受到了巨大的谴责。他向她忏悔,请求他的谅解。对于这些事,兰蒂听得目瞪口呆,她不能相信,一向温文尔雅的骚塞怎么会是这种人?他是杀人犯,是魔鬼,这么多年来,自己竟被他骗得如痴如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她发誓要离开他,重新返回里昂,回到父母的身边。

绝望的兰蒂走了,骚塞获得了彻底的自由。不过,他清楚地感知到死神正一步步悄悄逼近。他一刻不停地写诗,歌颂阳光与大地,歌颂白云和岁月,歌颂友谊与美好,歌颂美德和品质,他想让某种伟大的精神主宰这个世界,尽管他不能暂时还说不清这种精神是什么。总之,他不仅对这个世界没有丝毫的怨忧,反而充满着无限的感激。他多么想让时间停滞下来,如果可以,他将重新生活。可是,这一切都像烟云一样,不可能再次存在。

他把该做的事都作了安排和处理,不想给这个让人魂牵梦绕的世界留任何遗憾。在最为痛苦难耐的时候,他给心爱的妻子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每一个字母都倾注着爱意和泪水,他恳求妻子永远忘掉自己的无知和愚昧,原谅自己的残忍和无奈。在天国,他会永远祝福和庇佑着她,给他带来无限的幸运。

沉闷的钟声响起,死神终于降临。骚塞用颤抖的手拨通了朋友阿尔克的电话,通知他为自己准备后事,所需的钱物就放在身边的靠椅上。然后,他轻轻地闭上了那双充满了智慧的眼睛。一缕阳光透过窗页飘落在他的案头,柔和地散发着清新的香味。

骚塞没有举行葬礼,他轻轻地走过这个繁华和扰攘的世界,好像一朵白云飘逝,没有留下丝毫的痕迹。真的,只有朋友阿尔克,曾在他的身边轻轻啜泣。

几十年后,当骚塞的那些感伤而忧郁的诗歌风靡巴黎的街头,当那些优美的短句被译成各国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地时,人们才忽然想起骚塞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诗人。当荣誉和光环纷纷而来的时候,骚塞早已消逝了他的身影,除了荒烟蔓草,哪里还有他高大而伟岸的身影?

其实,我们生活在世上,注定都是一颗流星。轻轻划过无边无际的苍穹,绽放瞬间的美丽,留给世间美好和祝愿,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匠心独运

文/惠子

云淡风轻的下午,我随文友探访一处地方,才发现,在我们的故乡,有这样一座精美绝伦的古建筑,穿越流转的时间,将古典与富丽堂皇结合得美不胜收,它就是从熙公祠,落在一个彩塘乡村的小巷里,在斜角头处静静地散发它的浓郁古韵。不论时代更迭,它依旧恢弘大气。漫步于从熙公祠中,精致的石刻,褪却石器的冰冷与生硬,似乎富有灵气般,优雅又浑厚地在时光中展露它们的风姿,带着世间的温情,细腻柔美地调动着人的感知,令人在琳琅满目的艺术品中叹为观止。

当我抚摸着门口的石狮时,我竟有一种时空交错之感。石狮威猛中透着母性的慈爱,雌狮的怀里紧搂着一只小狮子,爱恋地看着雄狮戏球的场景,就这样逼真生动地呈现在我的眼前,石狮口中的石球似乎在滚动着,又似乎凝固了,精巧的雕刻艺术定格在这一刻,赏心悦目,让人赞叹石雕的绝妙!

在惟妙惟肖的石雕面前,栩栩如生的“渔樵耕读”;蓬勃大气的“百鸟朝凤”;妙趣横生的“花鸟虫鱼”;尽态极妍的“仕农工商”,富有生活烟火味又含有诗意……它们犹如在诉说着时代的故事,这一切的背后都蕴含着手艺人的独具匠心,那斧凿声仿佛回荡在耳边,你能深刻地被他们精雕细刻的精神内核所感染。

你看那一条名扬千里的“牛索”,就在黄岗石上雕刻而成,纤细透空,自然弯曲,它能有如此高的艺术价值,离不开石雕艺人的大胆创新与日复一日的恒心打磨,一丝不苟,将石雕艺术推向一个新高度,手艺精湛到极致。“细微之处彰显非凡品质”,这样一根细如线的牛索显然超越物质价值,它铸成一股牛索精神,脚踏实地,追求精致,锲而不舍的实干精神。它是一种文化符号,记载着潮人漂洋过海的奋斗的足迹;它是一座精神丰碑,激励着代代潮人努力创造辉煌的人生。

这样的牛索精神是艺术的精髓,最为耐人寻味的是它的溯源——匠心。这份独具一格的匠心,需要多么执著的坚守,不为浮华所惊扰,不为利欲而熏醉,倾尽毕生精力,精心雕刻,这是任何时代各行各业都需要坚守的美好品格。所谓的匠心精神,就是将人的优秀品质融入到生活,求真务实。我想起日本秋山利辉的著作《匠人精神》,书中阐述了作为一位顶级木匠所应该具备的能力技术、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等,里面强调了匠人们“富有激情、负有责任”的态度,以及“注重品质、注重细节”的匠人情怀。

所以,我想,匠心不仅是艺人工匠应该具备的精神品格,也是生活中每个国人所应该提升的精神素养。比如爱岗敬业、实事求是、精益求精,这些都是匠心精神的体现。也就是说,匠心落实于世间,始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作于点滴的行动努力,才能成就于宏伟的价值。像当下,从熙公祠所处的彩塘镇,小镇里的人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已经有意识到严重的环保问题。在一手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严谨进行环保治理。环保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小事,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因此,在治理环保的大潮中,更需要这份工匠精神,落到实处,调动全民行动起来,共同守护干净的家园。环保问题更像一块待打磨的璞玉,需要民众的齐心协力,耐心雕刻,倾注心血治理,方能焕发温润之气,方能守护青山绿水,方能提升生活质量。

当我们怀着一颗匠心,专心留意身边的风景时,同样拥有了别样的收获。彩塘乡村的小巷里这样一座典雅的从熙公祠,不仅传承着建筑的高超造诣,也是一面工匠精神的旗帜,引领着后人们脚踏实地干实事,精益求精创造幸福生活。

老山脚下的小草精神

文/杨世莉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这首《小草》伴随着我们走过了童年,它是老山战斗英雄史光柱作的词,它不只是一首歌,它是一个故事,一种精神,一种生长在老山脚下的小草精神。

史光柱被亿万人所崇拜,所敬仰时,他说:“我只不过是高山上的一棵小草,微不足道。我和其他战友一样像一棵小草,为祖国母亲增加一点翠绿”。

1995年5月16日晚上8点,老山脚下的麻栗坡县城灯火通明,公安局干警温郡权、闻建生骑着摩托车巡逻至老一中门口与干警杨秀霖相遇时,一位老大妈神色慌张地跑过来说:“警察同志,快,你们快去,有人拿手榴弹在小河洞顺昌糕点厂闹事,要出人命了!”看到老大妈焦急的眼神,3名干警二话没说,立即向出事地点奔去。当他们赶到现场时,只见一个满脸杀气的男子腰间别着的两枚手榴弹早已拧开了盖,裸露的拉火环异常刺眼。几名妇女儿童吓得缩作一团,门口挤满了围观群众,手榴弹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我们是公安局的,不许胡来!”温郡权喝道。然而,穷凶极恶的歹徒毅然将罪恶的手伸向拉火环。就在手榴弹被拉响的那一瞬间,3名干警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四处飞溅的弹片,群众的生命得救了,然而,我们的3名干警却倒在了血泊中。温郡权当场壮烈牺牲;闻建生经抢救无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杨秀霖同志身负重伤,因抢救及时才脱离了危险,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这些小草们在老山脚下奏响了英雄的壮歌。

和平时期的人民警察虽不能在战场上那般轰轰烈烈,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但他们却把老山脚下的小草精神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扞卫祖国一方的平安,他们义无返顾的挺身而出,将老山脚下的小草精神发扬光大。

精神力量

文/毛利

想换辆车,这好像是30岁后最凡俗的一个梦想。每天在小区散步时,仔细辨认邻居的宝马奔驰奥迪,并不停在心中品头论足,又一次坚定一个信念:都这把年纪了,该开辆好车吧?

人在规划这种梦想的时候,通常都表现出同一副德行,那就是对现下拥有的产生了强烈的不满,越看越寒碜,越用越不是滋味。因为脑袋里始终想着:我可是该开宝马的人啊。

旧车因为长久不保养,外面灰扑扑,里面臭烘烘,每次开上路,都有种穿着旧衣服出门的感觉。6月末,我看了一部叫《再次出发》的电影,里面的落魄经纪人开的破车比我的还要破一百倍。他碰上被甩的女歌手,于是两人在纽约一起做城市之声梦想专辑。

这电影看得我荡气回肠,于是就下载了整张专辑,迫不及待地在散场后开车回家的路上听。天哪,这音乐真是拯救了一辆破车。片中飞黄腾达后抛弃女主角的男二号,改编了一首《lost star》,有句歌词是,我们都是迷失的星,却妄想照亮天空。

一击即中,热泪盈眶。好像瞬间就回到了那个热血又贫穷,连一辆破车都没有的年代。在那个时代,我们都以为可以把整个地球踩在脚下。

听着这样的歌回家,我第一次觉得没有什么换车的必要。随后我开始进行大量的灵魂改造工程,下载了许多音乐,最好开到哪儿都是一场拷问灵魂的旅程。

当然,这些歌放在好车上听,可能感觉更棒,但重要的是,在一辆破车上,它依然能让里面的人重新充电,焕然一新,想着“这样的感觉真不错”。

自从搬家后,我已经很久没出门吃饭了,因为太远,聚会很不容易,再也不能随时召唤朋友过来。有一天我实在很想出去吃饭,又约不到一个人,于是带了当时正在家里看得爱不释手的一本书,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集,在餐厅点好一杯气泡酒,一盆沙拉,一份牛扒。

等菜时索性摊开书,开始追看情节。书中,独自去意大利朝圣的老妇人正在一家小餐厅里用餐,因为战争时期物资匮乏,只吃一碗面条汤,一盆炖西葫芦,还有一块硬面包。老妇人吃饭的过程中,有人过来跟她讨了一杯咖啡,一杯酒。

看到这儿,服务员端来了菜和酒。我发现这样的夜晚也不错,没有和朋友侃侃而谈的机会,但可以在一个久远的故事里,找到某些相同的东西——老妇人在陌生的餐厅和街道穿行时的恐惧,到我这里,大概只留下1%。

但1%已经足够打发一个无聊的晚上。

人们总觉得诗歌、音乐、书籍,这些东西需要一个特别的空间,一个单独的时间来容纳,才能品味出其中的精神力量。

就我最近的经验来看,在无聊世界闯荡时随身携带着这种精神力量,无异于一种重型武器,必要时可攻可退可守。

有个傍晚,我和一个女孩一起坐地铁,天南海北地聊着。我看到她包里带了本书,谷崎润一郎的《细雪》。我们在一个车站分别后,我翻开自己带的川上弘美的《老师的提包》,内心有点儿忐忑:她会不会觉得我们之间的交谈,远远不如能在地铁上静静看10页书?

总之,我终于断了换车的念头。

工匠精神

文/洪卫

时光飞逝,物转星移。随着人们生活品味的提高,潮州传统工艺的发展有如雨后春笋,涌现出了一批批能工巧匠。巧夺天工的精品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其雅俗共赏的独特之处颇受文人雅客和普罗大众的青睐。

出于对潮州木雕的喜爱,笔者经常漫步在“潮州工艺街”的中山路,穿梭于各间木雕工作室、展示厅以及制作坊,接触了许多从业名师和艺人,深深地为潮州木雕的精湛技艺所吸引。无论雕刻手法是沉雕、浮雕、圆雕、通雕和锯通雕,还是表现人物、花草、鱼虾蟹、飞禽走兽等主题,都体现了潮州艺人崇尚“慢工出细活”以及“宁缺勿滥”的乡土情结,令人叹为观止。

听说中山路的粮仓旧址已重新改造为郡城义仓创意中心,该中心涵盖了部分潮州“非遗”大师工作室和作品展示,让我有新的猎奇目标。踏进曾经承载着人们填饱肚子重任的粮仓,没想到如今却充满着浓厚的“潮”文化气息。

陶醉在精品林立的百花园中,一间木雕工作室引起了我的注意,里面一位姑娘正在“埋头苦干”,只见她侧着身子,秀发遮住半个脸颊,显得纯朴而秀气,颇有“出水芙蓉”之感。姑娘左手握着“凿仔”,右手抡着“叩锤”,透过初具雏形的蟹篓缝隙,刀子在木头里面不停地摆弄着,在锤子的敲击下,一点点挖出一片属于她自己的世界,其手法之娴熟犹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姑娘目不斜视,全神贯注,仿佛与木头结下了绵绵情谊。一会儿功夫,她停下了手中的活儿,擦起脸上的汗水,伸了个懒腰。乘着休息的间隙,笔者跟她搭讪起来,好奇问起眼前这件作品是否是她亲手制作,姑娘肯定地点点头,一点也不含糊,颇有当仁不让的霸气。多层立体通雕是木雕中较为高端的技艺,没有一定的功力是无法独立完成的,这需要多年的潜心锤炼和坚守才能结出的硕果。姑娘的精湛技艺令人刮目相看。

这姑娘叫陈嘉,今年只有24岁,却从艺7年。她是潮州木雕一代宗师陈舜羌的孙女。伯父陈培臣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批国级“非遗”潮州木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父亲陈培希是高级工艺师、市级“非遗”潮州木雕传承人,正是家庭的熏陶和自身的努力,成就了她今天的技艺。

从事木雕制作是一件辛苦的活儿,好多艺人都有亲身的体会,要完成一件让人满意的作品,都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和时间,赚的也不多,因此,年轻人普遍不愿意加入该行当,而这位姑娘可以说是潮州本土仅剩的一名木雕女工匠,却在这片男人占领的阵地上默默地坚守着,骨子里渗透着巾帼不让须眉的傲气,真令人感到钦佩和可贵。去年以来,“工匠精神”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姑娘的追求刚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还没结婚的陈嘉姑娘就想在潮州木雕的天地里,传承好家族的这门手艺,让它得以一代代薪火相传下去。

啊,那漫天的紫色

文/好诗如风

这么多年来,一直钟情于紫色。

有人说紫色是抑郁的,有人说紫色是高雅的,也有人说紫色代表着忧伤……

可对于我来说,紫色是一种怀念,一种情结,一种精神,一种生命的源。

每逢一年的三、四月,每到清明时分,那紫色的小花遍开在北方初春田野的时候,乡愁就开始积聚,开始发酵,那也是我关于父亲的记忆最浓的时节。思绪正如北方的天气,有感激,有关于儿时的美好记忆,有漫天的枯草和荒芜,也有漫无边际的关于故乡的气息……五味杂陈,都会涌现。

其实,这个季节,北方的草才刚刚露出绿芽,星星点点,还未连成片。上一年秋天残留的黄色枯草还占据着主流。山花也才刚刚开放。在山坡上,在田野里。最先开放的是紫色的小花,叫紫花地丁。这种小花看似不起眼,但仔细观察,这低矮的小花,贴地开放,开满了山坡和田野,一簇簇,一团团,还有翠绿的片片叶子,在初春的阳光下,悠悠闪亮。远远望去,成片的小紫花,似紫色的雾,蔓延在山野;又似那紫色的风,弥漫在北方的春天。

记得紫花地丁这个名字,是小时候爸爸告诉我的。那时家住在农村。每到春天,爸爸经常带着我上山去玩。他教我这种草叫什么名字,那种花叫什么名字,哪种草有毒不能碰,哪种花粉会过敏……北方大部分花草的名字,都是小时候爸爸教给我的。现在看来,都是准确的,有一些甚至是学名。现在才感觉到,爸爸其实很有学问。只是那个时候我还小,什么也不懂。

爸爸一生是教师。生活清苦,但是非常有一种傲骨。因为他教的学生多,跟家长也就熟悉,附近几十公里之内的人,都知道他,都尊称他“先生”,而且有时候人们有一些难解的问题也会向他请教,他也非常乐于帮助别人,尽其所力,从不厌烦。因此他人缘很好。他还经常教育我们,人活着要有一种精神,要有思想,有追求,有志气,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否则就跟动物吃饱喝足后只知道睡觉没什么区别了。其实他自己,是以自身的处事原则和生活态度影响了我们。他还教育我们,无论何时,都要有长远的人生计划和近期的想法,人活着要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

父亲的这种精神,对于我性格的形成,对于我的处事和为人,一生都有深刻的影响。使自己能够喜欢繁华也能够钟情于荒凉。能够不为世间的浮躁和喧闹所动,有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做人准则。是啊,这世上的物质和喜欢的东西也太多了,怎么可能都成为自己的,说到底也都是身外之物。但是生命的源和精神,是永远属于自己的。因此,这么多年,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遇到何种纷争,都依然坚持那种“漫看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态度。

感谢紫色。感谢故乡的紫花地丁。给了我关于春天和紫色的深深记忆。

感谢父亲。给了我永远精神上的生命和精神的源。

品读春天

文/张坚

春到人间为季首,风抚土丘化绿油;争开门户邀归燕,品读芬芳享暖流。

节过冬至,昼增夜缩。虽严寒结伴,然数九驱寒送暖,无可扭转。须臾三九,风随阳动。刹那间,土地闻风变酥软,坚冰遇暖尽疏散。流水淙淙,河岸解冻松软;和风煦煦,杨柳虬枝舒展。风似酥手,触摸处,田间嫩芽悄探头,桃李花苞渐长稠。转瞬间,灰烬中野草泛绿意,枯草丛新芽送惊喜,裸杨瘦柳轻敷新绿,常青松柏愈发青翠。

春分一过,日长夜短。若逢细雨朦胧,薄雾缭绕,黄土酣饮,草木舒筋,如梦初醒;倘遇夜月当空,杨柳静穆,月泄银辉,穿透层林,恰似嫦娥舒袖;不妨仰望星空,夜空如墨,星汉璀璨,仿佛婴孩眨眼;闲来漫步山野,清风拂脸,温润柔和,一抹斜阳送舒坦,心身舒畅忘却还;深谷溪流,清静悠闲,急流时悦耳叮咚,汇集处幽静成潭。

细雨斜织,如油珍贵。春秋时期介子推,割肉奉君留史迹,似此忠贞古来稀,重耳悲愤寒食祭,清明感恩天犹记!雨纷纷,青天洒泪祭忠贞;急匆匆,举国趋步祭祖宗。为人当孝,祭祖该承好家风;为长当尊,报恩应思晋文公。

值此,街巷里,蝉翼香裙柔风欲揭,长发飘逸俏脸微斜;山村间,手拧柳枝笛声悠扬,踏青漫步抛却惆怅;犁沟里,耕牛奋蹄辛勤播希望,农夫扬鞭流汗奏乐章;山坡上,桃李吐蕊竞芬芳,蜂蝶携粉醉酣畅;公园里,情侣依偎诉衷肠,鸳鸯正将清波荡……

时逢谷雨,布谷催耕,汗浇田间盼芽发;新苗出土,中耕除草,服侍幼苗似养儿。清风携柳絮,碧水戏游鱼,雏燕争早食,青果摇枝头。河流里,蝌蚪摆尾欲成蛙;阳光下,新叶随风添异彩;晴空间,星月相映送清爽;阴雨中,万物滋润抖精神。

春虽渐暖,风霜不意还降落;芽虽鲜嫩,襁褓之中尚柔弱。惊雷稀缺,春来黄土多干渴;耕作辛劳,离却精心难收获。毕竟春来,绿意渐深显生机;青苗幼嫩,风雨之中才茁壮;干旱练苗,扎下深根待薄发。

春无声,清风拂过得青翠;春有色,绿中五彩勤点缀;春有声,布谷催人要精进;春有情,倾情抚育争硕穗。

春之盎然,源于日之回归,暖风吹送,坚冰消融,残雪化水。诚如为政之要,主政如日照,施政似风行。和风沐则民心安,集民智则齐奋发;强风摧则民意悲,多疑惑则行无向。民为本,当报恩,答报民众沐春风,劝君莫做晋文公!

春之精神,当是精进,顶风雪而育新生,勤耕作而欲茁壮,绽花蕾而欲求丰硕,精管理则终有成果。

人之思春,当践精进,春之精神伴行程,何须惆怅叹秋风?若要所成,精进人生,心拥春风步履琢,何苦白首恨蹉跎?

有一种精神叫无尘

文/戴益民

在我们财政系统,有这样一位老人,虽然离开工作岗位30多年,但人们对他仍心存敬仰之情。2005年的一个春天,99岁的他走完了生命的旅程,留下了一份特殊的遗嘱。这份特殊的遗嘱,他一共立了两次,一次是病重期间,一次是去世前。两次遗嘱的内容,都是要将自己的待遇住房交公,要求子女不向组织伸手要任何照顾。他用这样的诗句概括平生:“面完达摩十年壁,换得金刚百炼身。今日灵山问证果,此生犹愧净无尘。”一个“愧”字道出了他一生追求的境界,那就是一尘不染、高贵纯净的灵魂和精神,而这一切都体现在他对党、对人民和事业的忠诚奉献中。他,就是新中国第五任财政部部长——吴波。据他的夫人回忆,“文革”结束后,他将补发的所有工资,一分未留全部交了党费。平时,他也把自己的大部分收入,用来帮助别人。老部长去世后,儿女们清点了父母留下的遗产:父亲的存款是5.1万元,母亲的存款是5.9万元。除此之外,家里再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除去丧葬费和儿女搬出公房等费用外,几乎没什么剩余,留给几个孩子的就是几大柜子书籍,但他留下的那沉甸甸的精神财富,却弥足珍贵。

在我们财政系统,还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有着40多年基层财政所工作经历,“少小离家老大回,两鬓冰霜理财忙”,是他人生历程的真实写照。一辆自行车、一个人造革手提袋、一把木算盘,是他的理财伴侣。退休后,只有一柜子财政年鉴、资料汇编和财经书箱陪伴着他。翻开这些资料,各个时期的财政工作状况历历在目。其间,一张张边缘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他从翩翩少年到花发老翁的时光变迁。他的一生,经他手为公理财千万,个人却清贫如许;曾经获奖无数,内心淡泊而朴实;外表木纳而憨厚,人格却博大而伟岸。他是千千万万个基层财政工作者的优秀代表,是一个真正脱离了低级趣味的财政人,是一个纯粹的财政人,是铸就共和国财政事业大厦的最普通而平凡的基石,我们为有这样的财政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不沾一“尘”地来,不沾一“尘”地去,让自己的灵魂不染尘灰,这是财政人追求的人生境界。然而,曾几何时,在这个活跃的时代,在这个躁动的年代,有人把权力和地位等同于财富和利益,有人把亲情凌驾在组织纪律之上,无视党的纪律,不守党的规章,丢了党性,失了民心。斯人已逝,韶华长存。老部长和老财政人,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重新感受到一种精神,这是一种清贫、洁白、朴素的无尘精神!它和方志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英雄人物是一脉相承的。面对这种精神,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惟有从内心深处流淌出的愧疚是真实的。这里面,有每个党员想找到的答案,也蕴藏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砥砺前行的深层力量。

一位历史学家说,一个民族如果缺少坚强的信念,那么它是一个注定要灭亡的民族;同样,一个人如果缺少理想信念,那么他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面对今天的社会变革和转折,面对权力、金钱和“酒绿灯红”的考验,并不是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能交上合格的答卷。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走入了手段的王国,却迷失了人生的目标;有些人跨进了物质的天堂,却跌进了精神的深渊。作为一名财政人,我们要时刻铭记: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既然选择了财政岗位,也就注定选择了清贫和奉献。我们应该像前辈那样,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为公,两袖清风。因为奉献和服务,就是做财政人的根本!

古人说:“勤以为民,廉以养德,淡以明志,静以修身。”是啊,一个人只有把这种清贫、洁白、朴素的无尘精神融入工作岗位,融入国家财政经济振兴崛起的事业,当他退下来回首往事的时候,才可以自豪地说:“财政发展壮大,也有我的一份贡献。”这,该是人生怎样的一种荣耀和幸福啊!

植树节的怀想

文/纳木措

3月12日,植树节。为纪念中山先生而立的这个日子,记得小时候每当此时,班上都要组织活动,扛树的,挖坑的,提水的,忙个热火朝天。看着栽下去的小树苗,那个盼呀,多希望它能快快长大,长成参天大树。

许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那些曾经的小树苗有的真长成了大树,但更多的却没了踪影。其中有的很快就断了枝头,秃秃地在风里摇摆,白忙活了,来年重植吧,当时就知道。就这样年复一年,待到上次再回到当年的小学时,我的确不知道面前的大树,都是什么时候栽下的。

历史却在不容置疑地大步向前。二十多年的光阴,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从12%提高到18.2%,并且向20%的目标继续推近。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人工造林创造了一项世界奇迹。回顾往事,不禁令人感慨,想当初,年少的我们植树时抱有那样的激情,就是为了能早日绿化祖国,而当如今已取得如此伟大的业绩时,我们又在做什么,是否能做到坚持每年一度的植树行动,或者说,即使做了,却依然保持着曾经的激情,而不是敷衍应付?

许多时候并没有。植物节成了一种纪念,或者记忆,没有化为自觉、自为的实际行动。其实从植树节里,我们更应能窥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

无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也好,还是“行百里者半九十”也罢,它们蕴藏的都是同样的精神。植树,更重要的是在心中植下一棵树。这棵树,不会因风霜侵凌而夭折,不会因烈日暴雨而枯萎,也不会因亭亭小荫就沾沾自喜,进而放松看护管理,而是要向上,一直向上,长成没有阻隔、没有止境的大树,直刺蓝天。

与树为伴,如临君子。树包含自我奋进的精神,同时也是良师益友。古人从来爱树,惜树,《诗经》里就有“树之榛粟,椅桐梓漆”的句子。种桑植梓,桑梓因而成为故乡的代称。人们植树种树,除了满足生产生活等基本需要外,内涵也很丰富。

陶渊明爱柳,屋后植柳树五棵,自号五柳先生。林逋爱梅,自称梅妻鹤子。杜甫喜桃竹,写有“平生憩息地,必种数杆竹”。放旷的东坡,筑起一道烟霞如林的苏堤。文人爱植树,一方面在于怡情养性,另一方面更在于将树作为虚静的观照和沉默的力量,以之来激励警策自己,松为百木之长,“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古往今来,吟颂松的诗章何止万篇?

植树的意义远不止这些。鼎鼎大名的左公柳,饱含的更是华夏儿女自强不息的团结力量和勇御外侮的民族精神。“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是新中国之前最壮观的植树史,左宗棠,这位统帅三军的儒将,一旦坐上战马,树就变成了利剑武器,赋予出从未有过的宽广涵义。

一个人,一棵树,一群人,一片森林。像树一样生长,像树一样屹立。从环境方面而言,挑战自然的任务依然艰巨,“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声音犹在耳边;从精神方面来说,要在心里种下一棵树,现在,以及未来。

文/杨澜

水,举手投足之间,是多么的柔弱。滴下来,感觉没有任何的杀伤力。可他们凭着顽强的毅力,开凿山崖,浩瀚地激流拍打着岩石,最终形成了瀑布。水花四溅成了绚丽的图案。仔细想想,柔弱的水凭着坚韧不屈的精神汇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给世界带来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可谁能想到,水在背后的不懈努力与顽强精神呢?

小小的水有这么强大的力量,其实,在我们身边,许多人也拥有如这水一般的坚韧。

体育学校那批学龄前孩子,身子都还是那么的稚嫩,可他们都有了坚韧的精神。跑步、劈腿、扭腰……随时在跌倒,但孩子们又咬紧牙关站了起来,再跌倒,又站起来,再次跌倒……如此循环,他们的骨子里天生就有一种不屈的品格,最终笑傲竞技赛场。

创业的年轻人,他们刚刚进入社会,却凭着韧劲打下一片天地。初踏入社会时,每个人都有着高远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他们四处奔波、不断打拼。可是创业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苦累,坚持不懈,成功的舞台肯定属于他们。

凡是有成就的人,无论大小,他们都有一种坚韧的品格,锲而不舍是他们的代言词。他们如这瀑布的水一般,柔弱而勇敢。

莲荷

文/冰云

炎热的夏天,暑气连连攀升,不断灸烤着人们难以喘过气来。闷热间越发想起莲荷的清凉世界,似乎在眼前浮现一湖莲荷,倍觉透心的凉快!这清凉好似甘泉,如灌顶而下撩开了心帘,涟漪泛泛,慢慢淡忘了暑热的烦恼。

莲荷,罗盘式的玉叶,枝茎笔直彬彬有礼,弱风吹来荷叶似水上芭蕾,翩翩起舞。碧罗玉盘似福娃的脸,憨态可掬招人喜爱。层层叠叠的荷叶,参差不齐,罗列的队形,整齐划一,饱满而有精神。当莲荷盛放时期,不用赞叹绿色已经逼仄到了湖面外。

莲荷,卓立在沧浪之上,摇曳在水榭之间。一湖的春莲,蓬勃向上,雨珠灌溉催生促长,几滴晶莹透心的水珠,似古琴悠扬弹奏着《广陵散》,绝唱之音在此刻悠悠传递。神奇的翠叶,不怕尘染,不怕雨打,不怕烈阳暴晒。月满时分,湖月落天凉,浸透一湖银色水底,水荷湖面飞纱笼罩,彰显了无尽的鲜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尽了莲荷内在的气质,影响的一代又一代读者,洁净的莲荷已经镶嵌在读者的心灵,无不崇敬!

莲荷,守一湖淡淡岁月,过一世淡淡的日子。多情的夏月,莲荷蓓蕾尽芳,英姿绰约,单瓣的重瓣的尽善奇美,互补增色,七彩尽开,点缀着湖面,点燃着热爱莲荷的人,观赏莲荷成为人们难以消退的七月风采。那些文人墨客引荷入画入诗,意境如仙境,醉倒一片片读者,更醉倒作者的心。而莲荷还是那样守着平淡的岁月过着平和的日子。

莲荷,苦雨凌风是对莲荷的考验,秋寒逼近是莲荷笔直不屈的无声抗争。残荷枯叶掉尽了华翠,却还是俨然直立,颇有英雄气概直立于泥泞之中。惨景留存湖面,莲荷的精神永远植根于泥泞中,永远不会溃败!

莲荷,残香傲雪守洁净,落败身肢风骨犹在。冬荷的湖面,表面上没有了生气,可莲荷桀骜不驯的一颗心,幽然存在,今冬残枝落败是明年春发的起始。一年又一年绿色的传递在这湖面隽永传承。

莲荷,有着自己独特的优雅自然,她与梅兰竹菊有异于水陆,独领风骚独艳于水域,仙气优异独领。莲荷。濯清涟不枝不蔓,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她柔软并不轻贱,衫薄并不轻展。枝枝青莲,从出水菡萏到粉坠相残,从莲心饱满到大爱无边,充满着自己丰富的语言。即便是残句断篇荷叶漫卷,毅然从容彰显,即便是心苦味甘,凤凰涅磐,都洁白清廉,风骨河川!

莲荷,生于泥泞自洁于天地;莲荷奉献一生而不骄傲,芳香阵阵笑脸相迎;莲荷从莲藕到莲蓬,都是奉献给自然而不足惜!莲荷,让我对你肃然起敬!引莲荷精神入诗词,弘扬莲荷精神。引莲荷精神入入生活之中,自洁自净异于尘世。淡淡地守着一片洁土,过着淡淡的岁月。禅静在莲荷的清廉之中,顿悟在顷刻之间觉醒!莲荷精神,切肤的记忆,入骨的纯净!

身心待何寄

文/枫林主人

清醒是个极为有用的东西,它能让人按约定俗成的标准,理直气壮地活在众人面前。若同几个说近不近,说远不远的朋友,随便找一个话题漫无边际地聊开去,你总能在这种状态下,面对对方的辩驳与质疑,立于不败之地。这些标准,经过几千年的过滤与检验,虽然不外乎仁义道德,经济学问一类,但当它齐唰唰的摆在桌面上,我敢保证,没有哪个敢胡乱非议。我们从小到大,父母和老师所给予的叮嘱和教育,都是基于这种标准下的乖孩子思想,但长大后才发现,有很多我们羡慕的东西,倒被坏孩子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而所谓的乖孩子,却往往是打肿脸充门面的可怜角色,做了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苦主儿。

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恐怕是太过唯心了,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的完美臆想。我倒觉得,人的本心是极容易往坏里靠拢的,因为在坏的世界中,罗列着丰富多彩的个人功能,从彻底的利己主义到自由奔放的欲念,大都符合人的天性,因而也更吸引人。比如懒惰总比勤奋来得容易,自私总比无私来得实用,享受总比承受来得舒服,毁灭总比创建来得痛快,滥情总比专情来得刺激,贪欲总比灭欲来得鲜活。这些所谓的坏,与清醒之心所抱持的好,原本是一个整体,但自从被我们的先贤哲人贴上标签后,便将有机的人性撕裂开来,以黑白分明的方式呈现于世界,好让所有人来监督,以便于进行歌颂与批判。

在人性撕裂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痛苦,世上还没有一把刀,能够像杀死一个人那般容易的来齐根斩断形而上的精神。在好与坏的楚河汉界,便有数不清的灵魂挣扎其中,从而在抉择之间迷茫不定。即使有幸爬上岸的,也总会向对面的彼岸频频张望,因为连他自己也分不清,那里是否遗留了自己本不想舍弃,却又不得不舍弃的东西。那些经过挣扎而舍弃的部分,对他来说或许是极想留下而又不敢碰触的,心里欢喜却又不敢大声宣布的,私底下想来没有错,放在世人面前,却又处处都错的。他爱它们,却必须恨,他舍它们,然而又不甘心。它们就像一只钻到衣服里的虫子,在众人面前,他必须保持微笑,暗地里却不得不咬着牙,忍受它们带来的痛痒。

人要想活得轻松,或者说看起来轻松,人要想活得体面,或者说看起来体面,就必须越过这种痛苦进行一次抉择。我们与其在撕而不断,裂而不分的灰色地带,做迷茫的纠结,倒不如面对这种抉择,认真做一次抉择前的选择。我们有理由怀疑,不管是先秦的诸子百家,还是他们所推行的儒墨道法,乃至于西汉时期外来的佛法,大抵是没有考虑到人性的细微纷繁,或者是自以为是地认为没什么闪失,而将这些所谓的真理,一股脑儿地放之四海而皆准。当初,他们是否认真考虑过这样的标准,有可能会有遗漏,有可能会有偏颇,过多的强调人性而忽略天性,过多的强调精神而忽略肉体。王昭君出塞远嫁,侍夫至死,本该回归大汉,又为何忍“妻其后母”之辱,何言其贞?关二爷逞一时之勇,怒杀恶霸,他的父母因爱子心切,双双投井以让他放心逃命,何言其孝?一生向往田园生活的陶令,却为何在临终之时,留下一篇激越豪放的《咏荆轲》,其淡泊又该从何说起?

我们当然需要一个标准存身立世,也同样需要这一副血肉之躯,能像一棵草木那样,于百年之限,鲜活多姿。我们当然需要一份清醒,以供辨路行走,也有必要,不随便地将瑰丽斑斓的精神交给厚厚的故纸堆,让它们不分青红皂白的来奴役。至于,如何去分辨是非,如何去选择对错,那不是我份内的事。有人说,精神享受了,身体便跟着享受,我只能点头称然。若有人再问,身体若受到痛苦,会不会使精神跟着不愉快?那时,我将无从辩解。

精神与物质

文/季浩

信仰是一种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生活中那些虔诚的信徒们的所作所为常常会让我们发出这样的感慨。

据说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欧洲,教堂永远是最华丽的建筑。不同的是,欧洲人建教堂时会统筹兼顾;印度人却会为了建教堂而放弃建设,因为在他们心中,神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身为凡夫俗子的我很难理解,在一个收入水平低下、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尖锐的国度里,人们会为了信仰甘愿在物质生活上委屈自己。据说欧洲人建造一座教堂往往需要花费上百年时间,因为他们只会用多余的财富来修建教堂,印度人却为了建教堂而节衣缩食。

有道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狂热的信徒毕竟只是少数,没有人可以仅凭信仰而活着。“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唯物主义者最基本的理念。纵观人类历史,是物质基础催生了精神文明,失去了物质的支撑,信仰也就很难维持下去。缺乏物质根基、温饱难以维持恐怕正是今天的印度犯罪率居高不下、负面新闻层出不穷、社会面貌难以更新的主要原因吧。

中华文化中有一种传统的概念叫“治世”。所谓“治世”,必须是物质财富丰富,如此方能社会和谐,国家安定。正如杜甫诗中所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才会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从没有听说那个朝代能够仅凭精神力量使得国家安定和谐。从太平道到白莲教,历史上的这些宗教组织在遭遇许多社会问题无法解决之时,只能被迫使用暴力解决问题,而驱动百姓揭竿而起的力量恰恰不是信仰,而是贫困与饥饿!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三武灭佛”事件,就是政府为了社会安定而采用暴力手段拆除了庙宇、道观。结果使得社会安定,国祚绵延。由此可见,一旦宗教信仰侵占了过多的社会资源,反而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信仰之所以成为信仰,便在于其催人向善,若是仅仅着眼于礼神之地、礼神之人、礼神之物的奢华,恐怕就是舍本逐末了……

许多宗教信仰的另一弊端就在于它的迷惑性。宗教可以给身处绝境中的人以希望,但同时也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中国的佛、儒、道三教都曾被历代统治者用作钳制思想的工具,其作用说到底就是愚民。佛教教人相信因果论,寄希望于来世;儒教教人忠君,做一世的顺民;道教则教百姓安于现状,安贫乐道。欧洲的宗教也不例外,从号称“圣战”的十字军东征到“赎罪券”盛行,宗教领袖总是依靠自己的宗教地位来聚敛财富。前者导致了百姓安于现状,社会停滞不前;后者则导致了社会的动荡,百姓的贫困。这样的信仰,就不是“催人向善”,而是“致人愚昧”了。

我不信教,但我尊重那些宗教徒。不过我绝不相信信仰可以取代一切,我只相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那种为了宗教信仰而放弃物质追求甚至罔顾生命的做法的得失优劣,实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心中的风景

文/陈建军

赭黄的土地,枯黄的庄稼秸秆,大部分树都掉光了叶子,偶有几棵绿树也是沉稳的苍绿,一切都熟透了。午后斜阳暖照,紫灰的天幕,亮黄的丛树,一片片褐红的草棵子点缀在明丽苍黄的原野上,美得让人心颤。

阳光下的土村,像一只卧在那里的猫。阳光的手指轻轻地抚摸着它,她安静地入睡了,鼻息轻匀,梦境甜美。光在睡,影也在睡,这是一种状态,一种自然景物在特定情境下呈现出来的精神状态。

正午,土坡上的村舍处在一种灼烤的状态,白花花的阳光让人睁不开眼。和阳光下的人一样,这时的土村正在硬着头皮忍受着,时间在一秒一秒地推过去,又像是扎满针灸的人,浑身肌肉都是紧张的。下午,阳光温和了,土坡和土坡上的村舍也放松了神经,像一只懒洋洋的猫,呼吸又正常了,你的灵魂又可以贴到它身上去了。

自然本来就在那里,抓住打动你的第一感觉,滤去杂质(细节的、枝蔓的、炫目的乱色、纷乱的光线),心澄净了,目之所及也会随之单纯、澄澈。自然的神髓与自身的审美精神指向融为一体,气定神闲,纵笔挥洒,笔随心动,色由韵出,才能画出独到的自我。

审美精神指向来自日积月累,它既有先天的,如丹纳所说,自然、地貌、气候、种族等持久的影响和作用,深深积淀的精神记忆,以及个体在这种环境下的成长体验。又有后天的学习体悟,两者的合力构成艺术家的审美精神指向。

描绘自然景物,首先要去除强烈直接的物质感,留下来的是风景带给人的精神感受与心理氛围,是那些予人心理愉悦、感动,沉浸其中,欣畅无比的感觉。既不刻意追求“三维真实”和“质感”,也不故意平面化,充分调动形状、色彩、光线、空间这些绘画语言要素,努力营造内心的真实感受,“造境”不是创造“眼见之境”,而是要营造“胸中之境”。

画家画风景并不是像照相机那样如实记录瞬间的自然真实,而是表现画家对自然的感悟,表现自然景色带给人的真实心理感受,是在表现画家的“心象”。

“心象”来自画家日积月累的研究与思考,它在感受上是清晰的,在形象上又是模糊的。当画家在自然中发现与“心象”吻合的景物时,会激动、亢奋,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这是一幅作品成功的前提与基础。

一个成熟的画家,面对任何景色都能画出一幅比较完整的画。但只有在面对自己喜欢、有感觉的景物时,才能触景生情,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

鼓声里的秦人精神

文/柯喜堂

在县城街头观看富平老庙老鼓的表演,我蓦然悟出两千多年前的秦国大将军王翦,何以将此鼓作为其军鼓,鼓舞三军,练兵于金粟山下了。

老庙老鼓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大气:非但鼓大,气势亦大。从有关影视资料看到,有次表演赛竟纵横摆出成百盘鼓,其“鼓阵”中央,则是鼓上鼓:硕然一大鼓上叠放一较小的鼓。随着挺立在阵前高台上一老者的令旗挥动,周围空气突然剧烈颤动起来,鼓声、铙钹声连同穿梭迅跑于鼓阵中的旗手呐喊声,汇聚为一种昂扬天地吞并八荒开阔胸襟旺茁精神的滚滚声浪。这种大气,亦可谓秦人的精神写照。秦人自襄公立国(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灭六国一统天下,苦心经营或曰不懈奋斗了500余年。而秦人之所以能够成就千古大业,除了秦人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质朴厚重强悍尚武的性格特质,以及慨赴国难具有强烈的建功立业欲望的价值取向,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阔胸襟或曰大国气度,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姑且不说秦孝公重用“外来户”商鞅(卫国人)变法图强;单说秦昭王时期的一个重大外交政策调整,即由此前奉行的“近交远攻”,改变为“远交近攻”,这一政策调整,对秦国最终完成帝业,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秦昭王提出这一政策调整建议的,乃是魏国人范雎。此前范雎在魏国怀才不遇,甚至卷入一场冤案险些丢掉性命。被秦国使者偷偷带到秦国,这才风云际会,秦昭王不仅接受了他的“远交近攻”建议,并拜他为丞相,使其充分施展其政治才能,遂“垂功于天下”。而赖此外交和军事政策的调整,秦国也得以以较小的代价赢得最大的战略利益,使秦统一天下的步伐大大提速。

那天在富平街头和老庙老鼓不期而遇时,表演尚未开始。三盘腹藏风雷静若处子的大鼓呈三角阵形摆开,头巾和着装一律鲜黄的鼓手,则手执一头缠有彩绸的鼓槌肃立其后,蓄势待发。忽然间远天响起一声闷雷,旋即传来军队迅速集结似的脚步咚咚声,将军驰马阵前的马蹄哒哒声,以及头盔铠甲抑或兵戈枪矛厮磨碰击的叮当声……完成集结摆好阵势的敌我双方在经过短暂对峙后,突然山呼海啸般一声呐喊,两支大军潮涌涛滚扑奔而来,迎头相撞,激起天崩地裂般一声啸吼。山河失色,死神狞笑,历史在血雨腥风中艰难惨烈地蜕变,亦同时谱写着英雄战歌……而以鼓声穿越历史的眼前鼓手,也陷入似癫似狂若痴若醉大有“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的架势。随着鼓声愈急愈密愈繁愈壮愈烈,四肢百骸或曰整个心身沉浸在鼓乐世界里的鼓手,亦不自禁地身随鼓舞,更准确地说,是边鼓边舞。一时间,但见鼓手们或头躯后仰,举槌朝天,作“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状;或猛然一个鹞子翻身,眼疾手快接住虚拟空中飞来的一支箭矢,再耍一串鼓花尽现得意模样;或连蹦带跳,绕鼓迅跑,其飘飘身影恍如游龙盘舞。舞到酣畅淋漓处,鼓手们边发出粗犷有力的嗨嗨叫声,边舞着缠有彩绸的鼓槌走马灯样交换位置,三面大鼓在令人眼花缭乱的鼓手变更中,依然保持一鼓作气的气势,而毫无衰竭之感也。

置身于如此鼓声中,自是对秦人生猛、粗犷、强悍、坚韧乃至豪放的尚武性格印象愈加强烈了。其实,在实力比拼无义战的春秋战国时代,秦人的大气也罢,尚武也罢,都是为了自身及其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诚所谓彼一时,此一时,透过老庙老鼓唤起的历史记忆,更多感染、激励、振奋和鼓舞今人的,当是那种志存高远气象恢宏锐意改革埋头务实乃至慷慨激昂热血报国的秦人精神了。

我的爷爷

文/朱桂金

爷爷已经离开我们30年了,然而时间的流逝并没有冲淡我们对他老人家的深深怀念,许许多多的往事,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爷爷坚强,有韧力。他身材矮小,但无论干什么都不甘落后,不认输。力气比他大两倍的,一天锄一亩地,他也不锄九分,他打的是“时间仗”,早出晚归,中午在地里吃饭,不休息;同别人一起赶集买粮食,别人背一百斤,他也背一百斤。一遇沟沟坎坎,碰得头破脸肿,从不叫苦叫痛,总是咬紧牙关,紧跟在别人后边。

爷爷非常勤奋。每天天不亮,拿着手电筒,挎着粪筐,围着全村大街小巷拾粪。雪雨天他也不闲着:雨天下地拔草、排水;下雪天往地里扫雪、堆雪。晚上拾掇院里院外,铡草、喂牛,伺候鸡、鸭、狗。对我这个长孙,从六七岁起他就不让我睡懒觉,而是要早起拾粪、割草、放牛羊。

爷爷非常节俭。由于时代原因和家境所迫,爷爷一生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整年穿粗布、破衣,简直像“乞丐”;煎一盘鸡蛋,总舍不得吃,夹到嘴边再放下;只要出门,拎着竹筐,钉头儿、布条、树枝(叶)、草叶、菜叶,都捡到筐里,“应有尽有”,他走后的大街小巷,已经不用再打扫了。爷爷的节俭,十里八村传为佳话,是出了名的。

长房长孙的我,受他老人家的影响最深,受教育最多。爷爷时常把我叫到他面前,说:“咱庄户人家没有什么本事,靠的就是勤奋、节俭,堂兄弟七个,你是老大,要领好班,带好头,这样,孙子辈我就放心了。”爷爷的这番话内涵丰富:有对我的重托;有对孙子辈的正面教育;也带有对后辈的牵挂和自己精神传承的心愿。

爷爷一生清贫,没给后辈留什么遗产,但我认为,他顽强、勤奋、节俭的精神,是留给子子孙孙的“无价之宝”,足以供我们享用终生。仅以此文,把印刻在脑海里的几件事写下来,献上长孙的一份祭奠和思念。

爷爷的精神永世长青!

美丽的红蔓藤

文/云屏樵子

在每天上班的路上,驱车总要穿过一段隧道,在隧道口的两壁上,长满了贴壁的蔓藤,在一年中不同的季节里,看着它们从嫩芽初发,到枝繁叶茂,从红叶似火,到枯败衰竭,每一种形态的演变,每一次生命的轮回,都遵循着自然界中生命规律。四季之中,那春天里的嫩芽展现了生命的无限生机,夏日的蓊郁展示了生命活力与蓬勃。然而在秋日里,当蔓藤的叶子全部被染得像火一般红的那一刻,最能打动我的心。

我好奇地上网搜寻它的学名与生长特点,得到的结果竟然是既粗俗又凶悍的 “爬山虎”,心里想着是哪位植物学家为它如此命名,真是一点美学细胞都没有。

爬山虎又称地锦、红丝草、红葛、常春藤等,属多年生藤本植物,其形态与野葡萄相似,藤茎可长达十八公尺以上,它适应性极强,不怕强光,虽喜好阴湿环境,却耐旱、耐寒、耐贫瘠。由于夏季枝繁叶茂,常被人们配植于城市建筑物等处,既可美化环境,又能降温,调节空气,减少噪音。

秋天是它一年中最艳丽的季节,红色叶子挂满了褐色的蔓藤,它们爬满了隧道口那面白色的粉墙,远远望去,好似雪地里撒落的红枫叶一般。打那以后,我更喜欢称它为红蔓藤。

红蔓藤虽然没有挺拔的藤茎,却能凭着自己的执着与顽强,登上几层楼高的房墙,展现出自己的风采。相比之下,让许多树茎粗壮的植物王国同类望洋兴叹;它对生长的环境更是无所苛求,无论是旱也罢,涝也罢,即使是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依然能够葳蕤繁盛,郁郁葱葱,让许多植物家庭的同类自叹不如;它一旦选定依附,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地动山摇,毅然坚守着从一而终的信念,决不动摇,让那些风吹摇曳的树木与骑墙的小草,自愧无颜。

红蔓藤有一种信念,红蔓藤有一种追求。

红蔓藤,虽然没有挺拔的身姿却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不畏艰险,不惧风霜,孜孜不倦地攀登,这种攀登是一种在不断超越自然高度的同时,努力追求超越自己精神和灵魂高度的攀登。只要信念和精神不变,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更没有到达不到的顶点。

毛泽东曾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在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在追求金钱成为社会人们价值观主导的现代社会。我们仍值得欣慰的是,在我们的身边依然能够看到,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总是默默地在不求任何的索取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的身影常常活跃在国家与社会的重大活动之中;他们的身影频频闪耀在自然灾害的救助现场,他们的身影时而出现在城市的秩序维护之中。他们或身着红马甲,头戴小红帽;或身穿救援服,头戴安全帽。在他们当中有些人也许还没有找到一份正式的职业;在他们中也许有许多人生活依然艰苦,他们大多数算不上是社会的栋梁。可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服务与奉献,为我们这个社会和谐与进步增光添彩。他们不正是社会大厦与栋梁上美丽的红蔓藤吗?没有了他们也许社会可能仍可以运转,可是他们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灿烂与美好。人们大多有这样的感受,在我们的社会中,总是有那么一些生活并不富有,生活中有时还伴随许多不幸的人,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却也更加的深刻,对人生的态度是那样的坦然,对人生的追求是那样的崇高。我想应该是他们在人生的苦难中,磨砺出了更具坚强的毅志和感悟出更深刻的人生哲理吧。其实这不也正是红蔓藤的精神境界吗!

我喜欢美丽的红蔓藤,我更喜欢红蔓藤的精神。因为红蔓藤的精神之中,蕴涵的是一种信念,是一种追求。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