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故事短篇

2023年03月19日优秀文章

经典故事短篇(必读8篇)

父亲给我烙大饼

文/冯庆茹

大饼是北方一种常见的普通面食,就是这普通的大饼于我却有着特殊的情结。差不多整个中学时代我都是吃着父亲的大饼度过的。那时候,我母亲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和风湿性关节炎,每天晚上除了腿疼,还睡不着觉,直到后半夜,才昏然入睡。我和弟弟正上初中,无论春夏秋冬都要在六点准时从家里出发,步行赶到六里外的学校去。母亲身体好时,都是她为我们做早饭的。母亲生病后,父亲心疼母亲,不忍看她无精打采地拖着病身子劳碌,就主动承担了做早饭的任务。

那时候日子不富裕,高粱米粥是家常便饭,家里仅有的一袋白面是专门留给我和弟弟的。早上我们一人半张饼一碗高粱米粥,然后各自带一块饼留做在校的午饭。记得父亲给我们第一次做早饭时,天刚蒙蒙亮,父亲生怕晚了钟点儿,几次打开手电筒看表。后来干脆早早起来,为了不惊醒母亲,为了让我们兄弟多睡一会儿,他轻手轻脚地穿衣下炕,悄声开门,轻轻地刷锅做饭。等把高粱米粥烧开,趁停火的间隙,忙着和面烙饼。

父亲把饼烙好装在盘子里,粥也煮得差不多了,再把我们兄弟俩轻声唤起来。等我们洗完脸,粥和饼已经摆在饭桌上了。可父亲烙的饼实在不敢恭维,外表干巴巴,掰开,一条一条黑褐色的东西在饼里成了点缀,原来"面起子"没和匀。照母亲做的差远了,可我们不想给父亲泼冷水,毕竟他辛苦了一早上,毕竟把热腾腾的饭准时给我们准备好了。吃饼时,我跟弟弟挤挤眼,他心领神会,我们便把里面的黑道道抠出来,偷偷扔进泔水桶。

一连几天,我们都吃这样的饼。有一天,母亲精神好些,她起来时,父亲已把饼烙好了,母亲想看看饼咋样,就随手掰开一块瞧,母亲只是瞧瞧而已,她和父亲一样,舍不得吃一口。可这一瞧不要紧,马上看出了问题。父亲扔了烧火棍过来瞧,看后不好意思地摸着后脑勺,不知所措地笑着,那样子就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他面有愧色地看着我们说,这几天的饼都这样吧?孩子们,让你们受委屈了。他转过身去虚心地请教母亲。母亲告诉他,舀一小瓢面,对半勺"面起子"就够了,多了不好吃。父亲牢牢地记在心里。以后父亲就按母亲传授的方法做,果然大有进步,圆圆的大饼不仅外观金黄,口感也好很多。以后的几天,每次我们吃饼,他都过来看,问我们口感怎样,继续找不足。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父亲烙的饼终于可以和母亲烙的相媲美了。

而今,日子好过了,父亲却离我们远去了。我时常思念父亲,思念父亲亲手为我做的大饼。父亲的大饼,是我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食粮。

朱门残梦

文/蓝衫倦客

一扇古老的大门缓缓的推开,院内颓败的景象让人有些神伤。断壁残垣,满目荒凉。庭前柱上对联的字迹已模糊不清,屋里处处结满了蛛丝。

他回来了,二十年了。他又回到了这个他熟悉的地方。只是昔日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

他是朱家的少爷。朱家,堆金积玉,世代书香。是当地的望族。他兄弟四人,排行老二。老大是个病秧子,常年卧病在床。老三游手好闲,成日里混迹于赌坊酒馆。老四学生,在省城念书。

那年,他爹六十九,亲戚好友都来给他爹拜寿。六十九岁过七十大寿,这是风俗。九在十个数字中数值最大, 人们为讨个吉利,故而形成这种庆"九不庆十".寿礼花样繁多。寿糕、寿烛、寿面、寿桃、寿联、寿幛、五瑞图、"寿"字吉祥物等,也有送鸡鸭鱼肉的。一派繁华,好不热闹。

今日不同往日,老爹过寿,老三自然不敢在外胡混,乖乖的待在家里,老四也回来了。就连平日卧床的老大,也由媳妇搀着颤巍巍的下来了。

好不容易,轮到兄弟四个来给老爹拜寿了。谁曾想老大这头一磕下去,就再也没有起来。喜事瞬间变成了丧事。媳妇淑珍哭的像个泪人似地,幸好还有儿子传宗。

传宗是朱家的独苗,全家人都当小皇帝一样的捧着,供着。小小年纪专横霸道。如今,大儿子没了,老二懦弱,管不了家里的事,老三败家还行。老四又总不在家,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小孙子身上,朱老爷思量再三,小孙子不能再出什么意外。这回他要亲自照看。替小孙子找来教书先生,他只有靠小孙子光耀门楣了。

不久,雅彤托人捎来书信,她要回来了,回来看看寒梅。雅彤是老二姑妈的女儿。比老二小两岁。可惜这孩子命苦,早早的爹娘就走了。舅妈疼她,接到了家里。和家里的孩子一样吃住。她和老二最投缘。慢慢的年纪大了,到了婚配的年龄。一个有情,一个有意。阖府上下也都认定了这个二少奶奶。

眼看喜事将近,朱老爷封建,算命的将生辰八字一批,三个铜钱一个凶字活活拆散了这对苦鸳鸯。

相爱的人总是天南地北,咫尺天涯。

不相爱的人,往往配成一对,结成夫妻。

现在雅彤丈夫死了,婆家破了产。老二也成了家。不过那不是他的意愿,他一直住在寒梅山房,雅彤喜欢寒梅,他忘不了她。有诗为证:

冷冷寒梅寂寂香

飘零粉蝶隔东墙

年年花发年年老

岁岁春来岁岁伤

愁似太行山隐隐

恨比湘汨水悠长

补天无计难衔石

邀留残霞伴寝房

六年了,他等了雅彤六年了。这六年来,他郁郁寡欢。只有寒梅一直陪伴着他。

"你回来了,以后总会好点"

"回来又怎样"

他没有说话。

"如果有一天要走,我一定不是心甘情愿的"

这一天很快就到来了。雅彤回来的第一天,他妻子就没给她好脸色看。现在看到丈夫成天陪伴着雅彤。醋意就更浓,无中生有,挑拨是非。朱老爷无奈,只好派一个丫鬟贴身照料者。

人与人分别不一定是杨柳岸,十里长亭,而应该在一个应该分别的时候。

相见时难别更难

杜鹃啼断万重峦

春蚕到死丝犹在

忍顾寒梅带泪残

好景不长,丫鬟带话回来,雅彤死了。她是病死的。痨病。

老二走了,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三天后的一个晚上,家里失了大火,所有人都忙着救火。乱哄哄的一片。传宗小少爷好奇,翻越栏杆去凑热闹,从楼上跌了下来,摔死了 .

淑珍出家了。丈夫死后,她本已有此念想,只是传宗太小,她放心不下。现在,她什么也没有了,来去无牵挂。朱老爷虽不忍,但也无可奈何。

时隔不久,噩耗又一次传来,老四去参加革命运动,被当街打死了。

全家都忙着办老四的丧事,沉浸在悲痛中。唯独不见老二媳妇。哪知老二媳妇和教书先生竟挈带钱财跑了。原来他俩早就勾搭上来。老二只待在寒梅山房,这里发生的一切,他岂会知道。纵有丫鬟看见,每每威胁,再许已钱财,丫鬟本就胆小。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一个月后,厄运再一次降临到了朱家,老三在后花园私藏军火,被人告发了。这私藏军火不仅要封家,还要枪毙。

这回朱家彻底完了。四个儿子,死的死,走的走。一连串的打击,朱老爷再也支撑不住了,他倒下了,永远起不来了。

因为子孙的不孝,争财夺利,也因为几千年以来封建制度的腐朽,这个家终于支离破碎,荡瓦无存,只留下了一段不堪回首的旧梦。

贫困户

文/朱承星

老寇一家五口,五年前,儿女还小,都住在一间低矮潮湿的民房里,日子过得也不是一般的愁。

这两年儿子工作了,手里刚好有些储蓄,老寇想把房子改造一下,儿子却想买车。老寇觉得也好,房子目前起码还能住,车子像养鸡生蛋一样还可以利滚利。就这样,儿子买回一辆小八轮,在工地干了起来。

十年前,老寇一家困难一直靠政府低保救助,今年国家实行对困难家庭精准扶贫,听说每人每月可以拿到三百多,老寇也和大家一样继续申请。可是,一个月后,在村部公示栏里,没有他的名字。老寇气势汹汹赶到村部,一下将所有名单撕了个稀巴烂。

黄昏,老伴从地里回来,老寇将窝着一肚子的气直接撒在妻子身上。

"凭什么,从我头上开刀?人家城里有房、乡下有房,还开着名车都能成为贫困户,我们住的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房子,还没有份?"

老伴说:"你就没跟他们问清楚?"

"我找谁?连个人影都没见着。"

"要不你晚上也买点东西过去,跟人家好说。"

"凭什么要让我跟他们送东西?"

"哎呀,这年头你不撒喂子还有谁帮你干事呢?当然,只有首先把你扒掉。"

"他们敢?如果这贫困户不跟我补上,今晚,你就直接睡到他们那儿去。我看谁敢欺负你。"

五月,天气不冷不热,吃过晚饭,老寇把一床毛毯往老伴面前一扔,就让她直接睡到村里去。

晚上,村里正在加班加点为精准扶贫对象做申报工作。突然,村长发现老寇妻子躺在大厅里,并且还跟妇女主任哭哭啼啼说些什么。

村长问:"你这是闹的哪一出?全村假如个个像你这样,那我们村里还要不要工作?"

"我不管,我一直是受政府照顾的贫困户,这次没有我的份,我只有住在政府靠政府养。"

"老婶,这事也不是我一人说的算,前些年,你孩子小,不是一样给了你们照顾么?现在,你孩子大了能创业,女儿也出嫁了,想一想全村还有多少真正困难家庭需要照顾,你现在日子好了些,总不能一辈子依靠政府吧。看这么冷的天气,你在这里受凉了,我们承受不起,还是赶快回家吧。"

"不,你们不把困难户名额给我,我回去也是个死。"

"你再不听劝,我只有报警了。"村长见好话说了一大堆,工作实在没法做,只好这样说。

"报警就报警吧,反正在哪儿都一样。"老寇女人依然躺在地上一动不动。

二十分钟过去,门口警笛响个不停,民警很快将老寇女人带上了警车。

老寇听说自己女人被派出所抓走,顿时,怒火中烧,他匆匆赶到村部直接冲到二楼,一把抓住村长的衣领。

"你凭什么让派出所抓我的女人?不赶快把我女人放出来,今天我就跟你没完没了。"

"这事你还要问我吗?赶快把手跟我拿开,否则,我也不是吃素的。"老寇比村长个子矮了一截,他想刷村长几个耳光子可是踮着脚还不够,于是,又想趁他不备将村长摔倒来个猴子捞月,以解心中之气。可是,哪知道老寇用力将村长拽弯时,村长发现旁边茶几上一个烟灰缸,顺手拿起朝他身上一砸,刚好落在他头上。

"不好,流血了。出大事了!"

这时,三楼的书记迅速赶了下来。

"住手!像话吗?闹事竟然闹到这里来了。"书记以为还是村长受伤,哪知道是老寇自己受了伤。

"赶快送医院。"书记立即吩咐民兵连长和妇女主任。

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经批准,派出所对老寇女人处以行政拘留五日处罚。

老寇儿子闻讯回来,连声责怪:"你们日子是哪里过不过去?那钱是国家拿出来给人家救命的,是你们想要就要的吗?你们在家尽给我丢脸!"

你的前程,与我无关

文/子衿

愤怒突来

一天下午,哉哉要看芭蕾舞视频。看完四小天鹅,他指着另一个视频要看。

我点击进去,看了几秒钟,发现里面的镜头很暧昧,甚至有几分挑逗意味,我赶紧按返回键,问哉哉是不是可以换另一个视频?

哉哉不肯,坚持要看。

我十分恼怒,一面骂"为什么不实行分级制",一面焦灼地跟他解释,说:"妈妈觉得那个视频有问题,如果你要看的话,我会很担心。"哉哉不依不饶,把遥控器拿在手里,试图把视频调出来。

我愤愤地走到阳台上收拾东西。过了一会儿,哉哉难过地走过来,跟我说:"妈妈,你帮我开吧!我不会呀!"

我尽量克制着愤怒说:"宝贝儿,你可以换另外的视频看。"

哉哉走近我,说:"不,妈妈,我就要看那个。"

我不理他,他开始大哭。

看我没有回应,哉哉举起手想打我,顿了顿,最后轻轻落在我身上。

我满腔愤怒,兀自说着:"宝贝儿,如果你还坚持要看那个视频,我会找人拆了电视和网络,我们都不看电视了。还有,我会去投诉那个播放平台,居然在芭蕾舞的条目下放18岁以上的人才能看的视频。"

"我要看!我要看!我就要看!"哉哉终于生气了,一把抓住我的头发用力扯住。

我痛不可抑,从地上站起来,明确感受到自己身体里涌动的攻击性。我害怕自己动手打他,扔掉手里的东西,用力掰开他的手,绕开他,摔门而出。

跑到楼下,我听见哉哉的哭泣声,还有我父母抚慰的声音。

我满腔愤怒无处宣泄。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愤怒?我在路上走了一圈又一圈,试图看清愤怒背后的真相。

私心作祟

近来读徐文兵老师解读《黄帝内经》,其中他谈到,人在情爱方面开窍越晚越有利于在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冲刺人生。这个晚的界限是女孩21岁、男孩24岁。

我私心里很是希望哉哉在24岁之前心无旁骛,可以用最充足的精力去体验生活、冲刺人生,好有个光明的前程。我对3岁男孩的前程寄予厚望。这个厚望具体是什么样子?希望他摒弃杂念、鼓足劲头、一路坦途、前程光明!

在为孩子前程担忧的这份私心驱使下,父母不管怎么温和地对待孩子,不管怎么给孩子自由,还是会在养育过程中给予孩子压力。这和当年拿着扫把、棍子在旁边盯着我们复习、期望我们通过高考独木桥的父辈又有什么区别?不过是换了一种更温和的方式。

身为父母,我们担忧的"前程",牵系的是孩子吗?那些担忧与孩子无关,那源于对未来的恐惧,还有对自己不够完美的拒绝。

你的前程

哉哉想看的视频,被我界定为"有问题".

哉哉的舅舅特地调出我说的视频,仔仔细细看了一遍。

这个成年男人的结论是:"穿芭蕾舞裙的姑娘很好看,只是某些镜头用得不怀好意,但也没到特别暧昧的地步!可能在哉哉心里,视频里的身体和妈妈的身体没什么区别。"

我承认是自己私心作祟导致反应过激。哉哉舅舅说:"我开窍那么晚,也没见我有什么前程呀!顺其自然吧!"

哉哉才3岁,感觉前程远在未来。既然是远远的未来,我为什么现在就要绷紧一根弦?

是不是因为一心想要鼓励哉哉砥砺前行,当发生的事情偏离了我的预期,我就生出一个阻碍的堤坝,想方设法地将一些预想的洪水浪涛隔绝在他的成长之外?

但这个洪水真的与哉哉有关吗?

往里看,是我对自己的前程无法把控,对未来也充满了迷惘,才将这些恐慌投射在哉哉身上,妄想将他拉到我以为的光明大道上,就可以帮助他拥有我以为的锦绣前程,却忘记他只是经由我而来,却不属于我。

我们虽是母子,却是彼此独立完整的个体。哉哉没有义务承载我的恐慌和迷惘,更没有责任完成我的遗憾和夙愿。

我的任何遗憾都是自己的缺失,与他无关。我的任何夙愿都是自己的梦想,与他无关。他有他的人生轨迹,他有他的内在使命,他所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够看到他的真实需要、保护他的人身安全、护他内在世界完满的妈妈。他的爱好、他的方向、他的未来,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与我真不相干。

既然如此,我这只惊弓之鸟是不是可以回到哉哉身边,继续做那个单纯爱他、守护他的妈妈呢?

尾声

我把思绪厘清后,天已经黑了。回到家,一开门,父母赶紧提醒哉哉:"妈妈回来了。"哉哉站在屋里,怯怯地看我一眼,不敢挪动脚步。我走近他,蹲下来,握着他的手,抬头看他:"宝贝儿,你还跟妈妈生气吗?"

哉哉松了一口气般,有几分期待地说:"不生气了。妈妈你回来就好。"

"抱抱妈妈好吗?"我几乎要哭出来。

哉哉伸出手臂,搂住我的脖子。我抱住他,听见他说:"妈妈,我爱你。"

由始至终,与我有关的,只是你爱我,希望我时刻关注你、陪伴你。"哉哉,妈妈关注你、陪伴你。"至于你的前程,与我无关。

城市守夜人

文/娄丽萍

一天半夜,我在腹部的阵阵痉挛中惊醒,随之恶心呕吐不止,几番折腾之后,决定去医院。

秋风瑟瑟,夜凉如水,我不由得裹紧外套,虚弱地朝小区的停车场走去。"你这是要出去啊?"夜色中,循着声音,我看到小区保安在守夜。我惊讶地问:"咦,你怎么还不睡觉啊?"保安回答:"我在值班。""值班就整夜都不能睡觉吗?"保安点点头。那一刻,我心生敬意,原来他们这么辛苦,不仅彻夜不眠,还要冒着寒风。

我住进小区好多年了,每天进进出出小区数次,却连小区保安的脸都没认熟,总以为他们也就白天看个门,晚上只需偶尔巡逻一番,等夜深人静时,他们也就睡觉了。那一夜我才知道,除了东、西门的保安,还有两位负责看车的保安,他们夜不能寐,辛勤守护着小区的安全。

驱车前往医院,挂了急诊,急诊大夫很细致地询问了我前一天的饮食情况,又为我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并非常耐心地安抚我:"不必太担心,只是急性肠胃炎,偶尔伴随点儿血丝也没关系,胃黏膜会自己修复的,先打一针止吐,然后吃点儿药,这几日饮食清淡,养几天就好了。"那一刻,医生的和气与耐心,仿佛一剂安神药,让我感觉身体好了许多。

去打针时,急诊室的病床上躺着好几个挂吊水的患者,护士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轮到我打针时,我的神情可能略显紧张,小护士温和地对我说:"阿姨,您放松点儿,不会很疼的。"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小护士已经乐呵呵地对我说:"好了,阿姨。"

从医院出来,已近清晨。回家的路上,时不时会看到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还有赶早去蔬菜批发市场的商贩,我平时很少留意他们,此时却让我心生感动,心存感激。一个城市里,各行各业中,还有多少这样起早贪黑的守夜人,在用他们的不眠,守卫着我们这个城市的便利、整洁、安康。

回到小区时,我第一次主动向小区保安点头致意,微笑着说:"你们辛苦了!"

那一晚,病痛虽让我很不舒服,但不知怎的,我又很庆幸有这样一个夜晚,让我看到这个城市的守夜人。我的内心始终被某种情愫感动着、引领着,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化。

"激将法"劝老妈

文/王纯

老妈喜静不喜动,上了年纪以后,就更不爱动了。最近几年,老妈闲下来,几乎每天都抱着电视看。因为动得少,老妈越来越胖,而且身体大不如从前,体检检查出血脂、血糖都有些高。

回到老家,我劝老妈去跳广场舞,老妈摇摇头说:"我年轻时都不爱蹦呀跳的,现在老了,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去跳广场舞,不招人笑话呀?"我给老妈讲道理,摆事实,说了一大堆话,可老妈就是不为所动。看老妈这样,我忽然计上心头,不如用"激将法"劝她,说不定老妈一被刺激就同意了呢。

我问老妈:"我们对门的刘大妈你见过吗?"老妈说:"见过啊,那人爱说爱笑的。"我继续说:"你猜她多大岁数了?"老妈说:"比我小不少吧?"我故意提高声音说:"人家刘大妈还比你大几个月,可看上去你比人家老10岁!看人家那身材、气色,比你强多了!"

果然,老妈脸上露出尴尬的神色。她不经意地瞅了瞅自己的发胖的腰身,嘟囔着:"我也就是这几年才胖的。都说有钱难买老来瘦,看来这话不假,胖了身体还容易出问题。"老妈思想终于有所转变了,我心中暗喜,于是一鼓作气,接着"激将":"妈,我记得你年轻的时候也爱美,穿衣服也讲究,我跟你站在一起,感觉特别有面子,可现在呢,我都有点不好意思跟你一起出门了。妈,你胖也就罢了,可精气神也大不如以前了。"老妈叹口气说:"是该锻炼锻炼了!"

水到渠成,劝说老妈终于成功,我心里美滋滋的。我赶紧说:"我周围有几个跟你年龄差不多的大妈,都坚持跳广场舞呢!她们每天都美美的,把自己的老年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老妈站起身,舒展了一下胳膊,说:"好!我听你的,也开始美美地生活!"

爹的信誉

文/张锦

我的老家在豫东项城一偏僻乡村,家乡一带称父母为爹娘。前不久回老家,不经意间看到爹在世时使牲口、说牲口用的鞭子,使我想起过去他老人家教育我和姐姐哥哥时常讲的那句话——做人要守信誉。

爹1940年生于贫农家庭,大名叫张义堂,小时候只念过半年私塾,十一二岁时丧父,二十二三岁时丧母,是一生勤劳的农民。上个世纪60年代,为了能在大集体拿工分,爹十多岁时就开始学习使牲口,十六七岁就给生产队赶车,二十来岁成了生产队里最年轻的老把式,赶车、犁地、耙地等农活样样精通。爹使牲口时虽然经常扬着鞭,但却很少抽打牲口。他常讲,牲口通人性,就像人一样,只要咱们人跟它守信誉,牲口就不会亏待咱。所以,每次出工前爹给牲口上套时,总是逐一拍着它们的脖子,俯身贴近牲口耳边像许愿似的轻声说,老伙计今个儿好好干,咱早干完早收工,多歇一个时辰。果然,经他调教的牲口一下地,个个就像农村顺从能干的小媳妇,卖力地把牲口套拉得绷直。爹每次都能像他承诺的一样提前收工后,让牲口原地转三圈打滚休息,再牵到坑塘边水面洁净处饮水。这些事办完后,爹把牲口拴到干净通风的树荫下,自己在附近背靠着树蹲下,点上烟慢慢抽起来。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国家实行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家乡一带按照政策把责任田分包到户。那个时代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靠牲口种庄稼成了乡亲们的首选,生产队解散后家家户户都需要添牲口。为方便农户买牲口,大队(现在叫行政村)集体从青海购买一批野马,用火车运到了距离我们村百公里之外的漯河火车站。这是村里历史上没有经历过的大事,上上下下对这件事都很重视,大队书记派爹带着其他人去接这批

野马。听娘说当时爹勇敢地答应了这项任务,还拍着胸脯给领导保证没问题。我当时年龄很小,只知道爹要去很远的地方给村里办一件大事。大概三四天之后的一个夜里,睡梦中的我被娘叫醒后,说爹回来了,同时听到我家胡同里好一阵热闹,马蹄声、马叫声打破了乡村夜晚的宁静,后来才知道那是爹带的马群路过我家门前。紧接着,爹又帮村里给每匹马编了号、估了价。那一段时间爹一直在忙着马的事,甚至吃饭睡觉也不回家,生怕出了任何差错。结果爹带回来的上千匹马一匹不少,评的价钱个个公道,辛苦忙碌的成果不但受到大队书记的表扬,还受到邻里乡亲的称赞。整个事情忙完后,村里分给我家一匹小马驹,以示对爹的犒劳。从那个时候,我懵懵懂懂地知道了爹在村上是个有分量的人。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家乡一带牲口数量增长得很快,基本上每家都有一个牲口,或马、或驴、或骡、或牛。我家养着一头小牛犊,在爹的驯养下差不多能够配着其他大牲口拉犁拉耙。那一年临近收秋前,爹又买了一匹虽然瞎一只眼,但看上去身体很壮、力气很大的骡子,我家勉强能够独自犁地耙地,成了村里少有的不需搁犋的农户,就是不用跟别人搭帮。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田野里的玉米、大豆、芝麻、红薯等庄稼次第收割,家家户户开始腾茬犁地、准备种麦。农谚说,种麦的时机把握,"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爹计划着用这俩牲口轻松地把地整好,赶在寒露时把麦种上。可是,一个困难邻居的求助打乱了爹的计划。这邻居喊爹称二爷,他是个倒插门的女婿,是为了照顾精神不正常的岳母来到我们村的,家里很穷,买不起牲口。看着邻居求助的眼神,爹当即就应允了他的请求,答应帮他家整地种麦。那年由于天气不太正常,加上小牛犊第一次干重活,爹又安排先收拾邻居家的地,尽管起早贪黑抓得很紧,最后还是在霜降前落下自家的一块地没种上麦。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这一季麦种不上,全家就得少收多少粮食。当时,全家人都觉得爹太傻。每当娘埋怨这件事,爹就撂下那句话"做人要守信誉,吐了吐沫不能再舔起来".直到前年我回家时偶遇这个邻居,他仍竖起大拇指对我说:"三叔啊,俺二爷一辈子真钢板,大好人!"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养家糊口和供孩子上学,爹加入了邻村集上的牛行(其实是交易各种牲口的场所),从养牲口转身卖牲口。他的主要工作是撮合买家和卖家成交,从中收取一点交易费用,当地人称之为"说牲口",场面上谓之"经理",说白了就是今天的中介。依靠诚信仗义的秉性和熟悉牲口的特长,爹很快成为十里八村有名的说牲口行家。曾记得在我们公社(现在叫乡镇)的农村集会上,爹不断地在一对对买卖双方中神秘地比画着手指头,一上午竟说成了几十宗牲口交易,成交额高达八千多元,中午吃饭时集会的筹办人还专门请他喝酒致谢。从那以后,爹成了周围几个乡镇骡马物资交流大会上说牲口的主角。

我在家排行老小,从小就比较受爹的宠爱。上小学时逢星期天,总是头天晚上就写完作业,第二天再跟着爹赶集上会。因为我知道到了集上不光有家里吃不到的好吃的,还常有古装大戏看。爹经常骑着那辆大大的老式永久牌自行车带上我。我坐在自行车的前梁上,屁股下的前梁拴着爹的生意道具——皮鞭。爹用力地蹬着自行车脚蹬子,两个车轮子飞快地在沙土路上奔跑着。就这样,我跟着爹认识了他的很多朋友,也学会了很多大戏台词,还了解了他在生意界守信誉的口碑。

随着爹守信誉口碑的传开,其客户也越来越多,就连远在四五百里外的大别山区红安、光山、罗山的客户也纷纷找上门来,但爹丝毫没放松对自己信守承诺的要求。记得有一年农历腊月二十左右,大雪纷纷扬扬一直下个不停,临近年关卖牛户急着要钱过年。爹说成的牲口交易中,离我家20公里以外的一个客户还欠一万多元。那年代本来汽车就少,加上路上积雪多,根本不见车跑。爹不惧天寒路滑骑车一天,冒雪赶到客户家去拿钱。第二天冒雪赶回家时,爹的黄色军大衣被雪水浸透,并且沾了不少泥巴,他没换衣服就忙着挨家挨户去送钱。爹在感动客户的同时,也用言行给我和姐姐哥哥树立了守信誉的家风。

大学毕业后,我在家乡的县城安了家,在妻子及岳父岳母的大力支持下,爹娘也跟着我搬到了县城居住。爹娘有闲不住的习惯,为了让老人家有点事情做,我给二老开了个卖烟酒的小门市部。可是,好日子刚过一年,不幸却悄悄降临。2001年6月的一个星期日,当天正好是社会上宣传的父亲节,爹有点咳嗽,医生说包点药吃吃就行了,我和妻子出于孝心,坚持要给他做个检查。谁知检查结果出人意料,从来没得过大病的爹,已是肺癌晚期。尽管我和妻子及姐姐哥哥竭尽全力给爹治疗,可病魔还是夺走了他老人家的生命。当年农历十月初二凌晨,刚刚61岁的爹,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一晃15个年头了,爹使牲口的皮鞭还在家乡老屋里墙上挂着,那上面除了凝结着渐行渐远的思念,还有爹树立起来的守信誉的家风。

孝心记事本

文/马亚伟

去同事小圆家串门,看到她的书桌上有个绿色的笔记本,上面写着几个字:孝心记事本。我有些好奇地拿起本子,小圆冲我笑笑说:"看吧,我记了一年多了!"

孝心记事本上面,记录的全是关于小圆父母的事。"回家给老爸老妈做了糖酥排骨,这道菜他们以前最爱吃。可是老妈说,她和老爸的血糖都有点高了,以后尽量不吃甜的。我要牢记,以后做菜不放糖了。""爱美的老妈,看中了一款休闲版上衣,我周末一定陪她买回来。""老爸最近迷上了太极拳,下次回家给他买练太极拳的光盘。""下周老妈又该体检了,别忘了带她去医院。"……小圆的孝心记事本上,密密麻麻记录了很多。

我惊异于小圆的做法,这个时代,还有几个人经常提笔写字,更别说经常在本子上做记录了。小圆见到我疑惑的样子,笑着说:"我这人忙起来容易忘事,以前总是丢三落四,甚至连父母的生日都忘了。发生了几次类似的事,我觉得特别歉疚,愧对父母。父母对我们的爱那么无微不至,我为什么不回报他们同样的无微不至呢?所以,我就开始在孝心记事本上做点滴记录。时刻提醒自己,对父母的爱要细致些,再细致些。"

我不由对小圆肃然起敬。小圆的孝心记事本中,从父母的衣食住行到健康养生,从父母身心健康到精神愉快,都有不少记录。我想,小圆在记录的过程中,一定会与父母做细致的沟通,也会更全面地了解了父母,他们之间的感情也会随之更加深厚。

回到家,我仿照小圆的做法,也准备了一个孝心记事本。自从有了这个记事本,我发现了很多以前被我忽视的问题,也感觉出自己以前做得很多事都不到位。敷衍不是孝,真正的孝是对父母细致入微的爱。我也在孝心记事本上记录:"下月母亲生日,要招呼两个妹妹带上老公孩子,一起去庆贺。借这个机会,全家来个大团圆。""父亲对健康养生的知识很感兴趣,去书店给他买本这方面的书。一定要精挑细选,有些粗制滥造的书不仅没起到好的作用,还会适得其反。"记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效果真的不错。我不仅把父母照顾得更周到了,而且真正做到把他们放在心上了。

那天,我陪父母聊天。母亲忽然笑眯眯地说:"都说闺女是爹妈的小棉袄,我觉得你真像小棉袄,越来越贴心了。"听了母亲的话,我甜蜜地笑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