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砚

作者: 赵范奇2021年04月20日生活随笔

好端端的一个龙潭坡,被修铁路的人们从六家堡、王家院那边起,到我们大乐歌寨子面前,硬铮铮地由中间拉开了一条长长的大口子。先是听到“轰隆隆”的放炮声和远远传来的鸡公车的“咕咕”声,后来就说是拉平了。那么大的一座山,怎么说拉平就拉平了呢?我有些不信,就相约了两个小伙伴去看个究竟。

龙潭坡离我们寨子并不远,一个放学的中午,我和另外两个同学连家也没回中饭也没吃,就绕过红籽刺扎成园子的寨脚,穿过一道道田坎,爬上一处缓缓的土坡,上到铁路的高填方。这时节,太阳正爬上头顶,明晃晃的,却并不怎样地热人,后山呢,是一色的青翠,那棵岩梢子树依然高高地挺立着,有两只老鹰在树顶的上空盘旋;庄稼人把秧苗插进田中,早已洗脚上坎,插得早些的田块,秧苗绿油油的,已经封了水面,各色蜻蜓仿佛刚散尽翅膀上的湿气,贴了秧苗尖上飞动着,有时会在秧叶上点一下又腾地飞起,汇成一潮一潮的,近了时还会听到它们翅膀“嚓嚓”的轻微扇动声。

“啊呀!”沙子哥先自叫了起来,“看得到马场垅了哩!”

我不信。这会儿虽然脚软,却还是加快了步子爬上坎去,一定要看个究竟。我立在仍是乱石成堆的高填方处,气未喘匀就用手打了一个遮阳。确确地,一点不假,在我们小小人的心中一直很远很远的马场垅,仿佛一下缩近了许多,垅口那棵皂角树两边炸开过的白色岩石也看得清清楚楚。“啊!太好了!”我禁不住这样说。因为,我和祖母去赶马场时,可是要走很长很长的时间才靠近马场垅口的啊!这下好了,就是祖母叫我背负再重的东西去赶场我也不怕了。我们三人不禁欢呼起来,竟忘记中饭未吃,小肚子里正在“咕咕”地叫唤着哩!

倏地,我的脚一滑,一块踩翻的石块恰好砸在我的脚背上,好一阵生疼,我“哎呀”一声,拾起那块石块,正要将它远远地抛弃,手却又在半空中停下了。

“怎么呢?”沙子哥问。我没有回答,却叫他们过来,说你们好生地看看这块石块。他们走过来看了看,“嗨!不就是一块石块么?”

“是的,它确实是一块石块。”我说:“可你们仔细地看,它是一块什么样的石块呢?”二人还是摇摇头。我说:“这种石块好象是可以做砚台的那种哩!不如我们捡几块回家去试试如何?”当然,他们都同意。这样说过,我们也不再往马场垅那边看稀奇了,就着心把意地在那高填方上寻找可以做砚台的石块。

龙潭坡是一匹石夹泥、以石为主的荒坡,生长有几棵松杉也是千年不长二寸、稀稀落落的那种,我们附近几个寨子因为田土有富裕,没有谁会动脑筋在上边去种什么庄稼,放牧的人呢,也从来不把牛马赶到上边去。可龙潭坡东可遥望马场垅,西可通达县城直至安顺,南面是一片好生宽绰的地坝,而北面呢,便是两汪大小不同的深不可测的大龙潭和小龙潭了。就地势来说,这龙潭坡还算是一块宝地。大小龙潭再往北,跨过一片不大的田原,是一个居住长坡岭下、有二三十户人家名叫黑土田的寨子。这寨子与我们寨子相邻,原本是出门就可以相互打一声“呜呼”的,可因了这铁路的高填方一挡,出了寨门口,最多就只能看见那寨子的几棵树尖尖了。后来我们才知道,我们这一带在很古很古以前,原本是一片汪洋大海,龙潭坡是地壳发生剧烈突变时才形成陆地的,修铁路炸山时,还炸出过不少鱼的化石,可惜因无知无识,这些鱼化石都被人们一个个地毁掉了。那么,龙潭坡下的大龙潭和小龙潭会不会是地壳变化时没有完全翻上来的海峡呢?或许是的,不然,我长这么大,还没听说有人敢下大龙潭和小龙潭去游泳过哩!

小学校的黄老师认真地看了我们拣来的石块,不禁频频点头,夸奖说,你们什么时候都想到学习,是一件值得表扬的事情。要知道,我们那所民办小学,直到三年级下学期之后才准学生使用钢笔和铅笔,此前一直是用毛笔写大小字、做算术题哩!笔和墨当然是黄老师进县城代买的,可砚台呢,当初是用瓦片、石片替代,现在就靠我们拣来的这种石块一刀刀地刻出来了!

这种石头不似青石那样坚硬,但也不像磨刀石那样松软。初时,我们用断锯片做成的小刀一点点地刻,后来慢慢地有了经验,先用小刀刻出一个磨墨盘和蓄水池的框架,而后就用从父亲那里偷来的、做木工的凿子,细心地将圈内的石块铲去。要知道,这是一件非常细致的活路,用力轻了,自是铲不动那些石块,可猛了呢,铲过了刻下的界限,那就全功尽弃了。自然的,我们先是毁了一些好的石块也没有凿出一方砚台来,后来就干脆先凿好了砚台,才根据它的大小和边宽切那石块,这样的把握大了许多。你不知道,做好一方石砚会是什么心情?嗨!那种得意,那种成功的喜悦确确是难以言状的。不过,当发现做木工的凿子卷了刃,或是被石块蹦了几个小口,你也会知道我父亲会给我什么样的“奖励”了。

父亲还是讲理的。在我屁股挨了几下竹鞭之后,听祖母说是为了做砚台才弄坏他的凿子的,父亲便收了手,一边说“小小不育,大来就育不直”这样的话,一边扔下竹鞭就出门去了。

为了让磨了的墨不致很快干涸,我还仿照黄老师的砚台那样,在上边配上了一个石块盖子。既然是自己打磨出来的砚台,爱惜它是理所当然的。成日里,我们把各自的砚台当成宝贝一样,放学之后,先下到小井坎下,将它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将它放回教室里自己的座位上,待明天再用……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在支配着我们?不知道。因为那时候每个同学家都很穷,没钱买那许多的学习用具,我们便这样做了,现今想起来,还是一件非常值得回味的事情哩!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