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江南

作者: Mayer程永丐 2014年07月05日心情随笔

在我印象里,这座城市并不是属于真正的江南,大概是因为它处于长江以南,我才不得不承认它是属于江南的。“江南好,风景旧成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给了我江南的第一印象。而“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似乎告诉我江南的另一番景象的凄凉。

江南的每个季节都有诗作为见证,也都各有特点。来自所谓西南蛮荒之地,我在山川纵横之中也见识了大江大河的起起落落,也领略过小桥流水的独有魅力。江南,想象中,应该是起源于吴越文化的浙北苏南为正宗,赣东北徽南一带所代表的徽州文化也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认识苏州,源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扬州就因为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让我憧憬了这么多年;金陵秦淮河畔歌妓嘈嘈切切错杂弹的琴声也不绝于耳,六朝金粉所留下的粉黛自然不会因为时间而消散;杭州西湖自然不用多说,南宋偏安江南,临安也因此盛极一时,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也让我对东坡的诗文推崇至极。

江南自然少不了水乡,水乡也自然与江南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有水,我迷恋了水乡,我也喜欢上了那种独有的味道,浓缩江南古朴而让人窒息的美。一座石拱桥,几户闲适农家,几亩肥田,几盏烛火,一片蛙声吵闹而夜静谧,这便是心中勾勒出江南的模样,如世外桃源般美好。

七月,江南当然以热而著名,很多北方朋友总觉得南方重湿气,热天更是潮热不堪。还好,我暗自庆幸还能应付这样的天气,谈不上喜欢,但至少也没有达到让人讨厌的地步。雨绝对是江南的常客,无论是哪个季节,总少不了它的身影。从牛毛般毛雨到气势磅礴的阵雨,这便成为南方天然季节表。每年到这个时节,热气腾腾的江南让户外活动的人们有了窒息的感觉,身上总是汗津津而黏乎乎了,每天不冲一次凉,这会让人难受一整夜睡不着。

三年前,因为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来到了这座有着“人杰地灵”之称的城市。失望自然有一点,跟想象中落差太大,它早就失去了那种空旷的美,而变得拥挤而杂乱不堪了。幸好还有水,无论如何,有江有湖总该是好的。我想,大概唐朝的时候一定没有这么热,要不诗人应该就住不下去了吧。

七月,当是盛夏,在家乡,早已是晴空万里,山尖上漂浮的白云,耳畔徐徐凉风拂过,让人心情舒畅极了。夜晚,小城的小吃摊边坐满了各式各样的食客,光着膀子的胖老板会头也不用抬问道:“你们两个,吃朗子?”“来两碗牛肉炒粉,嫩点,十串羊肉串,两瓶冰镇啤酒。”没有多余的对话,刚好说明了西南人的直爽;而此时在农村,人们就会把自家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搬几条凳子坐在院子里纳凉,说说今年该有好收成了,谁家娃要结婚抱孙子了。而小时候,脱光了在小河里相互戏水的情景也会历历在目。

毕竟,江南不是西南,江南人说话的语调方式让人费解。然而,任何地方的文化都不容轻视,不懂,只能是敬而远之。以一个外地人的眼光来看这座城市,它的确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外出既无轻轨也没有地铁,远谈不上繁华,常年也见不到蓝天,很难让人心旷神怡起来。我只能凭借古人的印象来热爱这座城市,感受它微妙的变化,它远不能代表江南,它只是江南众多各有特色的城市的其中之一。

出了城区,情况竟也有些好转。心里想到,是四周的高楼压得自己难受吗?还是自己不适应这样的氛围呢?辗转也走过江南几座城市,几个小镇,不幸还没有到过北方,自然不敢多加描述,更是缺乏了一个可以比较的对象,让纸上的江南显得有些孤独。最喜欢的还是江南的农村,院子自然是少不了的, 几家人合用一个院子也未尝不多见,院子里有规律的种些花草,也有种点葱蒜蔬菜的,这样的格调一种和谐之感不言而喻。若是在河边,自然最好不过,七月,正是雨水丰富的时节,河水溢出河道漫过院子的事也时有发生,当河水退去,人们依然像往常一样坐在院子里,吃烟喝茶,乐在其中。

一年后,或许就会离开这座城,回到我那卡斯特荒蛮之地,以后每到江南的某个地方,都会拿来与之做比较,或好或坏,它留给我的,已经远不止“江南”二字。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