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青春都有故事

作者: 阿航 2015年12月20日现代散文

近年来,知青的话题又被重新提起。一些社会学者、作家,乃至知青本人,都对当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作出各种分析和评论。这当中,知青本身的参与,显得最为活跃。他们聚会怀旧、出书演戏、返乡寻踪,表达出对自己青春岁月的深切怀想。

读了由颜阿龙、吴挂珍主编的《青春岁月》纪念册,深受感动和启发。这是由一批从绍兴去大兴安岭下乡知青自己写的。他们年过六旬,已升为爷爷、奶奶,但是,忆及自己青春的艰难岁月,仍然充满激情,充满对大兴安岭这片神秘土地的感恩,大森林中艰辛的生活,让这些南方的小伙、姑娘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知青们以自己的下乡经历,向社会展示青春岁月的壮美图景。26位作者,代表了筑路四连160多位知青,回忆描述了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高寒禁区战天斗地的场景。高粱、小米、白菜汤,冰雪、帐篷、大皮帽,密林深处挥锹抡镐,野岭山脊开路架桥,这对那些十七、八岁的江南水乡的少男少女,是多么严酷的考验?但是,他们经受住了考验,并在这样的考验中得到了磨炼,成为不怕吃苦、不惧辛劳的硬汉子和铁姑娘。他们说,这一经历是一生的财富,使我们从容面对今后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如果说,当年的他们曾经掉过泪,那么,现在的回忆中,留下的是壮美。就像大兴安岭知青广场上那一座石雕,展现了知青的坚毅、勇敢和无所畏惧。

这也是知青们对自己感知人性、成熟心智、认识生活,形成自己人生观的真实记录。他们告别父母时,聆听了一个孩子似懂非懂的无数嘱咐。但是,到了森林雪原,一切对生活的认识、对人性本真的体悟,都是在人与自然的搏斗中、在艰难困苦面前、在人与人交往中表达的友善、帮助、关爱中得到的,它比父母的嘱咐、叮咛要更加刻骨铭心。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善德、孝义、互帮,成了知青们一生行世的基本理念。有了这样的生活理念,他们在返回家乡后,便受到社会各方和同事的欢迎,使知青在社会成员中,具有鲜明的行为标识。也正有了对人生这样的洞察,使一些知青成长为各业精英。

这也是送给知青的孩子们及其同代人的珍贵历史读本。知青们大都在回城后生育了孩子,这些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得到了父母们的加倍宠爱,有不少在呵护、娇纵中长大,他们较少知道艰难困苦意味着什么;较少知道他们的上一代,在这个年龄时,在艰辛环境的成长中付出的泪、汗、血,乃至生命。较少知道父辈们的坚强和善良,是在艰苦的磨炼中获得的。现在,有了这样一个读本,他们的孩子们,就会从中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父母,了解一个人的成长不要惧怕和回避困难,了解一个社会总是欢迎善德、互帮、敢于担当的人,使新的一代更加健康地成长。这也是知青们对社会的又一新的贡献。

我十分喜欢主编的这句话:每个人都有青春,每个青春都有故事,每个故事都有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回味不尽的美。当人们听到社会上一些夸大知青的遗憾言语时,这一段寓涵生活哲理而又真实积极的话,可以让所有人都感受到知青们心智的成熟。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