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花鼓

作者: 欧阳芝兰 2016年01月15日原创散文

在我的老家,上了一点年纪的人,没有一个不喜欢看花鼓戏的。我的父母也特别爱看花鼓戏。或许我从小也是受父母的兴趣影响,耳濡目染,我也特喜欢看花鼓戏,至今我也看了十几年的花鼓戏了,看过的剧目不少于一百本,我总觉得花鼓戏是我们湖南的特色,有着很浓郁的地方色彩,是了解湖湘文化与历史的一个窗口。

花鼓是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说唱敲打戏,于明初陕北一带较为盛行,历经久远,到后来分了派系,一支入了湘,雅称“湘剧”。湖南花鼓戏源于南县地花鼓,名曰“益路花鼓”,形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剧情多为历史史料、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其唱法与粤剧恰恰相反,粤剧唱腔低沉,方言味浓,语调凄然,采用假嗓的唱法居多,粤剧乐器也很简单,大多是以梆子和二簧为主。而花鼓抑杨顿挫,高亢昂杨。唱调有板有眼,韵味十足。每唱十句,一板一调,句句押韵。

乡下闲时,人们也没有什么好的消遣方式,听戏和赶戏也成了普通老百姓打发时间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花鼓戏寓教于乐,就像是嗜酒的人好的那一口陈年佳酿一样,想来也真是回味无穷。只要是哪家准备唱戏,这消息便像炸了锅一样的传散开来,连乞讨的老汉们也会相互通告一声,一起结伴去凑凑热闹,讨个好彩头。整个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摩肩擦踵,一眼望去,人山人海,像下了锅的饺子一样慢慢沸腾开来。大人们走来走去,孩子们钻来钻去,十分拥挤,人多得就像是海里奔腾的浪花看不着边际,又像密密麻麻的蚂蚁一样,围了个水泄不通。台下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不绝于耳,琳琅满目的小摊吃食,扑鼻而来的麻辣香味,令人回味无穷。到了晚上,人头攒动,好比星空中的点缀的闪闪星光。有时唱到深夜,老人们瞌睡来了打起了盹儿也舍不得离去,抱在怀里的婴儿叼着母亲的奶头早已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我记得早几年,我房子周边的菜市场开业时,唱了一剧《狸猫换太子》,讲的是宋仁宗与刘、李二妃之间争宠的事,刘氏奸诈,产下一女,便设毒计将李妃所产之子夺了过来,再以剥了皮的狸猫取而代之。仁宗怒下贬李妃为凡妇,而刘妃立为皇后。直到后来因缘巧合见了铁面无私,断案如神的包公青天,才将18年以来冤案得以昭雪。

打从孩童起,我对花鼓就产生了浓厚兴趣,诸如《平贵回窑》、《福寿图》、《夫妻状元》、《五女拜寿》、《玉蜻蜓》、《李旦登基》等百看不厌,对于这些花鼓的内容也能多少说出些典故来,这里面深藏着大学问,有些村民们看到不懂之处,便来详问于我,我便有了小小的满足感,这也是我喜爱花鼓而乐此不疲的一个原因,到现在我仍然觉得只有这种最为乡土、最为亲切的民间艺术让我一直萦怀不忘。

这两天我也赶场看了三部戏曲: 《打龙袍》、《清明案》和《芦花河》。

咚咚锵,咚咚咣,开场的锣鼓让人们的心也跟着跳了起来,急了起来。正在吃饭的我把饭使劲往嘴里塞,然后鼓着腥帮子,心急火燎地往戏场跑。只听见老头们一个劲地催着老太太们: 快点,等下赶不到开场了!小孩们站在门外,一会儿往戏台的方向张望一下,急促地叫妈妈: 妈妈,快点!别人都去了,三花子脸要出来了。在急风暴雨般的开场锣鼓声催促下,附近的老人们不一会工夫就聚到了戏台前,整整齐齐地坐着,台下已是黑压压的一片人头和帽子,那场景,就像士兵听到了集合号。家乡人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唱戏汇演已成了家常便饭。凡是红白喜事都会唱戏。这次演出,是村里的一个老人八十寿诞庆典,气氛很是喜庆。我来得早,抢好一个位置坐下,虽然有些拥挤,但还算舒服,很多来得迟的没有占到座位。有座位的坐在前面,没有的站在后面。不管是坐着的站着的,都是肩碰着肩,脚挨着脚。看戏的人有抽烟的,聊天的,嚼槟榔的,还有的谈论着即将开演的剧情,你一言我一语地讲得唾沫四溅,声情并茂。只有那些老奶奶们不同,她们都安安静静地坐在那等着。开场锣鼓一响,台下立马鸦雀无声。

只见演员们一个接一个地登台亮相,个个浓妆艳抹,都紧束着腰带,身着的衣服像是天空飘来的一片片五彩的云朵。最显眼的是花旦,她个个体态匀称,着一身轻柔沙衣,头饰珠光宝气,她们轻轻地移动着莲步,一颦一笑轻松自如,忽而水袖一杨,回眸一笑,眼角微漾,两只精致的银镯从衣袖间若隐若现。最耀眼的是头上那枝长银簪紧紧地盘着她的头发,身姿倩影灵动得如同春天里初醒的飞鸟,颧骨间红红的胭脂像极了春天里的花朵。眉宇间淡淡的白粉勾勒出来的粉妆格外的清秀。

演员们声情并茂,唱三句戏文,摆两下姿态,当然更少不了哄然群起的喝彩阵阵,台下一片欢呼,台上紧锣密鼓。老生音质浑厚,声音嘹亮,姿式拿捏准确,一句念白,一记招式,皆运了心凝了神,真不愧以娴熟之技而服人心。

小生、小旦、小丑们的表演更具特色,小丑幽默、夸张、风趣;小旦活泼、机灵、泼辣;小生风流洒脱,时而表演了武生的功底,其步法和身段都很到位。

俗话说: 唱戏的是癫子,看戏的是傻子。这戏唱得真的让人痴迷与陶醉。你看那些看戏的,一个个跟着台上的角色嬉笑怒骂,入戏入境,看到精彩处,会情不自禁地叫一声声“好”、“好”……雷鸣般的掌声爆发出来,一浪高过一浪,看到伤心处,有的人则偷偷地抹眼泪。

现在出演的花鼓戏格调新颖,通俗易懂,基本都配有字墨,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这样也让更多的老人看得更清晰,了解得更透彻,悟得更深入。提起湖南花鼓戏,很多人自然想到《刘海砍樵》、《打铜锣》、《补锅》。不少花鼓戏迷,随口都能哼上几句。可以说,这三大剧目是湖南花鼓戏乃至湖南文化响当当的名片。

因为我看了百多场戏,到现在也大致能分辩出演员的唱腔与功底,生旦净末丑各个角色的到位与否,也逐步了解到了湖南花鼓戏行业中涌出的许多名角: 如周春桃、胡进牛、卜胜军、陈艳、丁向荣、苏三、颜三毛、陈建华……在益阳,周春桃享有“花鼓超女”之誉。益阳“花鼓戏窝子”非常火爆,唱戏的,也坚持唱,看戏的,也坚持看,几十年如一日。 看戏上瘾,看戏要闲。农闲了,动物冬眠了,剧团就活跃起来了。

那是我们这些花鼓戏迷快乐的几个月。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