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饮酒礼

作者: 何诚斌 2016年02月26日原创散文

过年,酒礼不可小视。酒礼,过年多于平时。平时朋友聚饮及工作上的应酬或可任性,或可逃避;过年与亲戚饮酒,辈分有等,亲疏有别,饮的不仅是文化,更是伦常。不像平时我这等人,可以沾年龄的光,在年轻人跟前摆资格,酒表示一下意思,不必杯杯干。而过年,我这大年纪,上有老下有小,给年长者敬酒须毕恭毕敬,接受晚辈敬酒得和颜悦色。平日修炼出一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酒的皮囊,过年可要在敬酒、回敬上表现出很懂酒礼的样子。平时目睹别人大碗喝酒,炸罍子,羡慕称赏,时有落寞之感。过年虽不用拼酒,可酒礼要守,数日来恰逢上火,嗓子干涩,间发性咳嗽,滴酒不沾显然不行,担心或许失礼于乡饮。

中青年人,肩负传承弘扬酒文化重任,拜年敬酒,表达酒礼之精准,半点闪失不得,以免让人闲话家长或家里老人教诲不力,家风不好。家长多是被宴请的对象,若年事已高,不胜酒力,便派酒量大又懂酒礼的儿子作为代表,给亲戚长辈拜年,敬酒;或者授权参加家族宴请,任陪酒主将。男儿不行,就女儿上,门户需要立身乡饮千杯不醉的新生力量!我从小生活在小镇上,虽然那里不是家家户户互相轮流办酒宴请,但过年乡饮之风甚重,我深受熏陶。我两个姐姐均嫁到农村,一为刘姓大屋场,一为陈姓大村庄,她们那里正月家家做庄,召集至亲聚饮,春节的重头戏就是乡饮。

中国民间有无酒不成席的风俗。这个风俗古已有之,到汉代经济发展之时,更是民间盛行,汉宣帝时曾倡导此风,五凤二年八月,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亡所乐,非所以导民也。……勿行苛政。”

饮食乃大节,也最易滋生矛盾。小时候我不懂,凡听见有人过年吵架,就疑惑:过年吵什么架?发现有人为“争酒理”闹翻天,更是不可理喻。由此长大后,我在与人饮酒时尽可能豪爽,多敬酒,少吃菜,宁愿自己醉也不让别人认为欠了礼,耍了计。现在因酒量不行了,最怕被逼喝酒,道理一大套,强人所难,很反感。主要问题还是身体醉不起,否则怕它个啥啊?

有个传说很意思:三国时,钟毓和钟会年幼想尝尝酒,一次他们以为父亲睡着了,于是偷喝酒。其实父亲并未熟睡,不过是想窥视他们兄弟二人偷喝酒时的情状。父亲发现,钟毓喝酒,“拜而后饮”,钟会则“饮而不拜”。于是各问其缘由。钟毓说:“酒以成礼,不敢不拜。”而钟会则说:“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这个典故说明古人饮酒时都讲究一定的礼节。这种礼节,使饮酒成为一种庄重的活动、一种仪式。所以,饮酒不能失礼。

《礼记》上有一篇专门写到“乡间酒义”,其中有些规定现在无须拘泥遵守,如六十岁以上的人坐着,五十岁以下的人站着侍候,还有六十岁的人席前三碟菜,七十岁的人四碟菜,八十岁的人五碟菜,九十岁的人六碟菜……但是,尊敬老人、奉养老人的思想精神与涉及酒局礼仪的一套程式并不过时,不仅乡间,在城市很多场合都还是适用的,需要提倡。例如主人洗手洗酒器,然后举杯向客人敬酒,宾客要表示感谢等等。“尊让洁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这是前提,即“尊让洁敬”四字。别小看这个,它可决定了因果相续的关系,即“君子尊让则不争,洁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辩矣。不斗辩,则无暴乱之祸矣。”

过年的节日来自于古俗腊祭。“腊祭”就是古代先民们在经过一年的辛苦劳作之后,不管丰歉,都要告一段落,迎接新的开始。所以在辞旧迎新的岁尾年初之际,便用他们的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他们的恩典和赐予。在腊祭期间,正是冬季,不是生产季节,所以人们可以不干活,饮酒联欢,歌舞戏耍。《诗经·幽风一七月》云:“朋酒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咒献,万寿无疆!”记载了每到农历新年,以喝“春酒”祝“改岁”,尽情欢乐,庆祝一年的丰收。

过年,天伦人情酒礼存焉!喝酒吧,洗干净杯子,痛痛快快地喝,客客气气地敬。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