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中的人情簿

作者: 杨军 2017年03月10日情感散文

母亲退休前是单位出纳,很会做细账,在家也爱记账,我家有许多大小账本。比如生活开支账、全年服装支出账,甚至春节做香肠时,肉多少斤,佐料多少钱,干了后划算多少钱一斤,都清楚记在小本上。连我们一起出门旅游,母亲都带着纸和笔,每天记账,说这样心里有底,不会乱开支。

步入中年,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有了深切的体会。才发现送人情原来大有讲究,很多家庭有本人情簿,收礼多少、送出多少记得很清楚,还人情时相对有个参照数。想起来我家竟然没有一本人情簿。

我们问母亲为啥不记人情账,她说,我们家这些年没做过什么大事,不用记收礼,我们送人家的礼,一点心意,不要指望人家还,不必记,该糊涂的地方要糊涂。

细想起来,母亲一辈子人缘极好,亲朋好友、邻居熟人,只要有了事情,母亲知道了,总会随礼,而且送得都比别人重。父母的收入不高,子女中也没有经商或当官的,母亲送礼却不吝啬,她按照自己的意愿送。她不看人家的地位,也不管人家对她是否有用,只关心是否有情谊。

有位阿姨对母亲说,白事看后人,红事看上人,这是送礼的常规。母亲却说,人情往来,一个情字,尽一份心,别那么势利和计较。逢到送人情时,母亲总能说出些道道,那些理由,是她从岁月烟尘中打捞出来的珍宝,让我们不得不赞同。

一位老工友去世,她家没在单位宿舍住,孩子们也不认识。很多同事不去了,母亲却要去灵堂悼念,说这位老女工手巧,给很多同事都打过毛衣,也曾帮母亲打过一件菱形花的毛衣,这份情她不能忘。

一位老科长病重,大家都送一百,母亲非要送两百。她说,那年她回老家,带了很多东西,这位科长帮她背到河边,并送上船。几十年了,她都记得很清楚。一位比她年轻的同事接儿媳,已调出单位了,她说还是要送。因为当年在物资紧缺的年代,他帮我们家买过缝纫机。

喜欢送人情,按理说母亲是个爱热闹的人。不少同事来问过母亲,做不做七十大寿,意思是想还人情,也真心祝愿母亲长寿。母亲却婉言谢绝,说我们家不喜欢做事。她的每一个生日,都是我们子女在一起吃顿饭,从没请过别人,连近亲都不请。

去年春节到乡下舅舅家,在正月的阳光下聊起外婆,舅舅从里屋翻出本塑料封面笔记本,纸张都发黄了,是二十多年前外婆去世的人情记录。舅舅说,母亲单位有同事送了的,当时凑一二元钱买祭账。母亲说她记得,有二十多个同事,便把他们的名字念出来,我拿过本子查对,那褪色的钢笔字,记着的名字和母亲念的,真是一个不差。

原来,母亲心里有一本无形的人情薄,只记收入,不记支出,笔笔都那么亲晰,历经岁月的风雨,仍然历历在目。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