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的文章

2022年12月11日经典文章

饺子的文章(精选20篇)

难忘那年冬至节

文/无敌丁老头

今天是冬至节,按照家乡的传统风俗,家家户户是一定要吃饺子的。

此时此刻,吃着香喷喷的饺子,却勾起了我对四十多年前的那年冬至节吃饺子的回忆。

假如我没有记错的话儿,那年应该是一九七一年。

那时是生产队,农村穷得一贫如洗。农民除了过春节能吃上几顿大肉之外,一年四季是吃不上大肉的。

那年冬至节快要到了,村里大部分人家都没有钱去割肉包饺子。但是,队里喂了几十头猪,大猪才长到了百十来斤。那个时候,猪长到一百三十斤以上才算够磅,才能出栏卖。否则,食品站是不收购的。

冬至节没有钱割肉怎么办?一个村的老少爷们大眼瞪小眼,都看着队里的那几十头猪,把冬至吃饺子的希望,统统寄托在了猪的身上。

冬至节几天前,群众在下面就嘀嘀咕咕纷纷议论开了,盼望着队里能杀两头猪,让村里老百姓过冬至节能吃上一顿饺子!

群众一直等啊盼啊,眼看着明天冬至节就到了,一心单等着队长发话杀猪嘞,可是,队长就是金口玉言,抱着葫芦不开口,大伙心急如焚。

天快要黑了,群众围了黑乎乎的一大片,队长终于开口了,他说:乡亲们的心情我是完全理解的,我不是不愿意杀猪,而是因为猪小,不够磅,现在猪才长到了百十来斤,正是长膘的时候,杀了它,我感到可惜!但是,既然大家都有这个要求,为了让咱村的老百姓冬至节都能够吃上大肉饺子,那就杀掉两头猪好了!

队里终于杀了两头猪。

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两头猪只杀了一百多斤肉。俺村那时有二百多人,每人分到了半斤猪肉。一家五六口人,也能分得上二三斤肉,过冬至节吃饺子也是绰绰有余了!不然的话儿,不知道俺村有多少人家吃不上饺子呢!

如今别说过节不愁吃肉了,就连平常只要你想吃肉,那是想啥时吃啥时吃,不会作一点难。甚至,肉都嫌吃够了,吃腻了,不想吃肉了!

抚今追昔,想起那年冬至节吃饺子的事儿,一直铭记在我的心上!

娘在年有味

文/马德

年的最初记忆,是从母亲那里开始的。

记得小时候,每到年三十晚上,屋檐下总要挂一盏马灯,尽管照得院子影影绰绰的,但至今忆来,那就是年的光芒,幽暗却美好。屋内昏暗的油灯下,母亲挥着菜刀,在菜板上“当当当”剁个不停,不等我问,母亲总是跟我说:儿啊,等馅儿剁好了,妈妈给你包饺子。

那个年代,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饺子。过年究竟要干什么呢?儿时的记忆,就是妈妈要给我包饺子吃。这个温暖的画面,也成了定格在年三十晚上的永恒背景。

现在,母亲越来越老了,依然愿意为一家人操持包饺子的事。她再没有年轻时候,挥着两把菜刀在砧板上上下翻飞的气力。她细细地剁菜,再一点一点地剁肉,她剁得声音很轻,仿佛不愿再跟那块砧板较劲,她似乎更愿和时间角力,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她似乎并不觉得累,眼看着进门出门玩耍着的孙辈,眉眼里都是笑。

我们要替了母亲,她哪里肯。母亲说,你们忙了一年了,多歇歇吧,今年的饺子馅呀,咱们争取和得香香的。——母亲每年都要重复这句话。说完后,她依旧不紧不慢地挥着菜刀,街里不时传来爆竹的声响,母亲的头发在灯光下,白得有些晃眼。

记得小时候,每每捏完饺子,母亲都要在煤火上提前为我煮几个。然后,捧着冒着热气的饺子,看着我吃完了,才放我去跟小伙伴一起熬年儿。现在,她把目标又转移到了孙辈们的身上。等她包好了十几个饺子,就赶紧吩咐我,快点给孩子们煮了吃。那口气,那动作,一如许多年前,绵亘着母亲的温暖,以及,家的幸福。

近两年,母亲的气力愈发衰微了,她开始同意由我帮她剁馅。尽管嘴里还是念叨着让我去休息,但明显愿意让我厮守着她。然后,一边捏饺子,一边把过往岁月发生过的一切,拿出来翻来覆去地说。

这年味儿,就在饺子里,就在与母亲的厮守间。

闹正月

文/王忠范

东北乡间老家那地方有个老习俗,凡过六十六岁生日的老人,都要抢在农历正月初六庆寿,这叫正月初六六十六,顺顺顺,寿寿寿。本家老叔今年过六十六岁生日,我们这些家在城里的亲属纷纷提前回到老家。老叔说,都来了,就多住几天,咱村闹正月比过去还热闹呀。

我想起儿时家乡的闹正月。那时候尽管贫穷,也要闹正月,图个喜气,有个奔头。正月里,大人小孩都穿新的吃好的,不打不骂,和和气气。正月初一吃新春饺子,正月初三吃送神饺子,正月初五吃破五饺子,正月初十吃土地生日饺子,正月十一吃“子婿日”姑爷节饺子,正月十五吃灯节饺子,正月二十六吃亲家聚头饺子。那年代最好吃的就是饺子,所以祖父说有饺子吃就是好日子。正月里办喜事的多,姑娘出嫁,小伙子娶媳妇,吹喇叭,放鞭炮,一片喜气洋洋。孩子们最乐意的是跟着大人坐胶轮马车去赶大集,买小小的花灯笼吃甜酸酸的冰糖葫芦看变戏法表演,特别开心有趣。

如今的老家都是青瓦盖红砖墙的起脊大房,水泥道路连接起村里村外,村里以前的场院早就变成了小广场,这里每天都有闹正月活动。来此跳民族民间广场舞,老年人占大多数,老婶是领舞的,动作柔美优雅,引得一片掌声。扭大秧歌是一伙一伙的,谁都可以参加,只要踩上鼓点就行。我和孩子们也加入行列,飞闪花绢,舞动绸扇,场面欢快融融。而表演乡村锣鼓的都是青年,他们的锣鼓敲沸了小村的正月也敲热了人们迎春的心灵。

正月里每当夜幕降临,路灯闪亮之时,家家的大红灯笼陆续悬挂起来,形成小村一道独特的风景。老叔告诉我,晚上闹正月的活动都在农民文化室里举办,有演讲会故事会,有歌舞比赛棋类比赛,最多的就是表演节目唱年戏了。我跟几位亲属一起来到文化活动室看年戏,只见这里灯火辉煌,飞扬着欢声笑语。三通锣鼓过后,大幕拉开,开演了。先是老段子、小节目,或说或唱,都有趣都逗乐子,让大家笑得前仰后合,热烈鼓掌,兴奋得不可抑制了。接着上演正戏,是富有喜剧色彩两出独幕地方戏《老瓜头网上卖瓜》和《年货风波》。演得逼真生动,唱得有板有眼,台下不时响起叫好的声音。农民演,农民看,心心相印,喜气盈盈,自然演不完看不够了。走出文化室时,我的小学同学刘国利拉住我,说正月十二有拔河迎春比赛,自愿组合,又叫劲又热闹,咱俩一起去上阵吧。我点了点头,特高兴。 

舌尖乡愁

文/关峰

两年前母亲病故后,老家的一草一木让我触景生情,回老家的次数明显减少,即使老家与小城仅20公里,半个小时的车程。春天来了,野菜的香味勾起了味蕾,也勾起了乡愁。想家了,准备过两天回老家看看。

没想到,第二天,82岁的父亲竟背着一尼龙袋野菜来了,还未进门便说:“你娘昨晚托梦给我,让我给你送点野菜,春天正好吃,嫩着呢!”

中午,妻子便择好了这些野菜,做了蒸马齿苋和婆婆丁,还有荠菜馅饺子。吃饭时,父亲把蒸野菜一直往我面前推,笑着看我吃。父亲老了,记忆力明显减退,常常拿着东西找东西。母亲在的时候,常常提醒他。我让他到城里跟我们住,他不愿,“你母亲不在了,我在,这个家就在。没事的时候你们常回家看看,我给你们守着这个老家。”父亲一直舍不得卖掉老宅,还想给我们弟兄三人一人分一处宅子。也许是想留给我们一个思乡的凭据,给我们一个回家的理由吧。

吃着荠菜馅饺子,父亲睡着了,筷子掉在地上。片刻,又醒了:“我真的老了,经常吃着饭睡着了,做梦又想起老家的野菜了。”我突然想起了那年春天,给母亲打电话,说想吃荠菜馅饺子了,母亲说这就去地里剜菜。等我赶到家,热腾腾的荠菜馅饺子已端上桌了。那是我最后一次吃母亲包的荠菜馅饺子,想忘也忘不了。此时再吃荠菜馅饺子,仿佛看到麦田里母亲正佝偻着身子挖野菜。

野菜躲在大自然的角落里,花开花谢,恣意生长,常常被人忽略和遗忘。但它总能牵扯出许多与童年、与老家相关的故事。那份怀旧的情愫,那份浓郁的乡愁,时刻伴着记忆中的味道延伸。不论走到哪里,这份记忆不会日渐消弭,反而与日俱增。

楼下小饭店也卖蒸野菜和荠菜馅饺子,店主宣称他的小饭店是“每个人的家乡,总有一道菜让你想家”,可吃过他的蒸野菜和荠菜馅饺子,总觉得少了几分味道,欠了几分乡愁。我知道,缺少的是家味。

吃过午饭,父亲把一盘蒸野菜端到自己面前,半晌说:“野菜在盘子里想家了,我想陪这盘蒸菜一起想家!”妻子低声问我:“父亲是不是说胡话?”我摇摇头,父亲觉得自己就像盘子里的野菜,他没有忘记生长野菜的那片土地,他是想家了。

难忘那年的饺子

文/赵利勤

初二下学期,我特别贪玩,成绩直线下降。父母和老师都想尽了办法,可收效甚微。父亲对我失望至极,说不管了。只有母亲还经常苦口婆心地劝我,可我对母亲的话也只是阳奉阴违。

到了初三,我的学习更跟不上了,有好几次我都不想上了。母亲再三劝说,我才没辍学,心想把毕业证混到手算了。

那年过年,我们在屋里看春节晚会,母亲在厨房包饺子。一会儿,母亲进屋说:“我今年在饺子里包了一个二分的硬币,谁吃到了,运气一定是往年的两倍!”我听了,顿时来了精神,说:“我好几年都没吃到包钱的饺子了,今年我一定要吃到!”哥哥姐姐不服气,都说:“看你那样儿,就会玩儿,能有好运气吗?”“吃饺子又不是学习,我学习不如你们,吃饺子可是靠运气的,不一定不如你们!”我毫不示弱。

“好了,好了,你们别吵了。明天吃到饺子再说!”母亲笑着说。

晚上,我因为看电视睡得晚,第二天一早,等我洗完脸,一家人都端上碗开吃了。我急忙接过母亲递过来的饺子,大口吃起来,生怕包钱的饺子被别人吃着。母亲说:“别急!慢点儿吃!”可我依然狼吞虎咽地吃着。突然,我听到咔嘣一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咯了我的牙,我慢慢地把它吐在手心,一看,真是一枚明晃晃的二分硬币!我高兴地把钱举起来,说:“妈,你看,我吃到钱了!我吃到钱了!”母亲笑了,说:“这叫‘有福不在忙,没福跑断肠’。今年双倍的好运气是你的了。”

“他能有什么好运气?”姐姐说。“今年考上师范学校啊!”母亲接过姐姐的话。“就他?”姐姐斜视着我,一脸不屑。“我怎么啦!你别瞧不起人!你们吃到过钱,我也吃到过;你们学习好,我也会学习好!”我几乎有些愤怒了。

第二天,我就开始复习功课。开学后,我更是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谁来叫我也不出去玩,就连爱看的电视也不看了。终于,在那一年的8月,我如愿以偿地收到了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母亲看着通知书,高兴地流出了眼泪,说:“你知道正月初一那天你为什么会吃到包了钱的饺子吗?”我傻乎乎地摇摇头。母亲说:“包了钱的饺子总是沉在下面的。”我一下子明白了,母亲是故意把那个饺子捞在我碗里的。

那年吃的饺子里包的不是钱,而是母亲一颗伟大的爱心啊!

面食

文/陶慕宁

韩国亦有面食,但不做馒头、烙饼、包子。当年我有两位东北籍的同事先后到韩国岭南大学客座,他们吃惯了馒头、大饼,受不了一日三餐的米饭,只好到超市买来面粉、发酵粉,自己试着蒸馒头。韩国人吃面食主要是面条,常见的是炸酱面,韩语也叫炸酱面,不用说是来自中国。但做法不一样,面条煮好放在大盘里,大量的酱几乎覆盖满盘。味道与北京的炸酱面全然不同,首先是没有肉,其次是没有任何菜码,除了浓浓的酱味,再无他韵。我尝说:凡是饮食文化不发达的地区,酱一定多姿多彩。韩餐便印证了这个道理,韩餐的酱不一而足,千变万化,吃什么东西,蘸什么酱,甚至吃一种东西,也要分部位蘸不同的酱。

还有一种豆浆面,庆山一家面馆专售,面条煮好,盛在碗中,加盐,浇上热豆浆,倒是别具一种淳朴的风味。至于冷面,是以朝鲜为佳,用荞麦制面条,细而筋道,牛肉熬汤,煮面凉冷,加梨条、黄瓜丝、鸡蛋,再浇凉汤。特点是冷,味醇厚,宜夏食。

也有饺子。中国过去有句谚语: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但韩国人吃饺子却不像中国人似的大嚼几十个,通常是做成饺子汤或煎一盘成一道菜。

韩国人喜食年糕,过春节时,家家户户自制年糕,祭拜祖先,必不可少。炖年糕、年糕汤、烤年糕串、花煎饼、松糕、厚糕、牛头糕、艾蒿糕、南瓜干儿糕,花样繁多,各随季节而登场,口味亦变化多端,要不离于软糯酸甜。

韩国人一般不讳言朝鲜的烹饪技艺略胜一筹,因此公推江原道的肴馔独冠全国,江原道为八道之一,恰是南北分治。其地东部滨海,各种鱼生颇鲜美,烤明太鱼味道纯正,还有当地特产三熟鱼,用大酱炖出,味道远胜天津的熬鱼。此外,这里的鱿鱼粉肠、烤鱿鱼、烤沙参、海藻饭团都是美味。西部岭西则种植土豆、玉米、大麦等,故饮食风尚稍有不同,如土豆饭,很有特色。豆腐荤杂烩,将豆腐切片,蘸上淀粉,中间夹牛肉片,用水芹捆扎,置铁锅内,放蔬菜加酱汤烹成,味颇佳。又有土豆汤圆、橡子面凉粉儿、煎土豆饼,都是不错的小吃。

后勤组,有意思

文/bommie

今天阳光明媚,我去后勤组帮忙了。

在我描述今天的经历之前,我想说说我在三下乡前对后勤组的想法。之前,我以为后勤组就是每天在厨房呆着,天天围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意思。然而,经过了今天,我觉得后勤组,很有意思。

熙熙攘攘的市场内,后勤组每位成员的身影穿梭在每条过道中,积水浅洼处留下他们或深或浅的脚印。市场吵吵闹闹,我耳边是后勤组成员们的嬉笑声,仿佛自成一个世界。一袋袋的食材被抬到市场路口,我和洁仪看守着它们。实在太累,我们找个干净的地方,直接坐下,等着另外几个组员买东西回来。

后背已经湿透,手掌也已被袋子勒红,食材终于被提回到厨房里了。风扇“呼呼”吹着,我们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原以为他们会吐槽东西重,抬得手酸,然而并没有,他们依然互相调侃,嘻嘻哈哈的。我有点惊讶于他们的怡然自得,同时也用另一种心态去看待后勤组了。

由于下午有包饺子课,我们要准备好陷、饺子皮等等。汗流浃背,却没有一丝烦躁;工作繁琐,却没有半点不耐。剁菜的声音接连不断,一盆一盆的馅料被摆放在桌面,每个人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种准备工作,我负责的是剁萝卜和洗菜,我们互帮互助很快就准备好了。

一双双小手拿着饺子皮,慢慢地跟着小老师学包饺子,脸上挂着微笑,眼睛充满亮光。看到他们对此这么有兴趣,这么开心,我心中有股无法形容的感动。后勤组组长将一个个形似小月牙的饺子下锅,煮熟。他认真地料理着每一个饺子,仿佛是面对着他的心中所爱。

香味四溢,笑声跌宕起伏,我知道,这是小孩子在品尝他们的饺子了,此刻,厨房中后勤组的小伙伴依然在忙碌。

也许,后勤组真的会让人觉得很枯燥,但在今天我看到了他们有着对学习与工作一丝不苟的认真和爱。后勤组,真的很有意思。

母亲待客

文/无垠

大学刚毕业时,我在离家不远的一个城市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说“离家不远”其实是比较而言,当时与我同时进入公司的几个同事都是外省的,我离家最近,也有几十公里的距离,坐车来回需要好几个小时。于是和几个新来的同事一样,在公司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周末的时候才回家。

记得第一次发工资后,母亲要我邀请同事来家里吃饭,我以“不是太熟”为由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母亲大概不懂,同事之间其实不必太过亲密的。母亲却坚持说:“正因为不熟,大家才应该聚聚,多了解一下吗。他们也和你一样都是孩子,回家不方便,来咱这里就当回家了。”最后,我拗不过母亲,只好邀请了几个同事。

请客那天,母亲简单准备了几个家常菜,然后开始剁肉馅儿。“妈,你打算请人家吃饺子?”我吃惊地说,“现在年轻人都不喜欢吃饺子了。”母亲笑了笑说:“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如饺子。饺子里有肉有菜有面,又好吃又实惠。你们小时候,哪个亲戚来咱家不是嚷着要吃饺子呀!”

母亲的话倒勾起了我的回忆。也许是母亲有自己的秘诀,她做出来的饺子格外好吃,小时候,不仅我们全家喜欢,亲朋好友也都很喜欢吃。每次来家里做客,大人们不好意思说什么,孩子们可是毫不客气地要求吃母亲做的饺子。母亲笑着连连点头,然后一边不疾不徐地剁馅儿,一边和亲友们唠家常。调好馅儿、和好面后,亲友们都挽起袖子,围在一起擀面皮、包饺子,每每这时候,家里其乐融融、一片欢声笑语。

既如此,我也就随了母亲的意,帮她洗葱剁姜,打起了下手。同事们如约而至,母亲热情地招呼他们坐下喝茶。“姑娘,你老家是哪里的?”“山东章丘?那里的大葱最好,个大葱白也多,好吃。”“小伙子你看起来太瘦了,应该多吃一点,以后有空就来,阿姨给你做好吃的。”……母亲亲热地和同事们聊着天,手上的活也没耽搁,一手托饺子皮一手放馅儿,眨眼功夫就捏出了小巧玲珑的饺子。

等饺子煮好端上桌子时,母亲早就和同事们熟络起来,甚至比我对同事的了解还多,这个不爱吃蒜,那个喜欢吃醋,这个的蒜汁里要多放点辣椒……一顿饭吃下来,同事们初来时的拘谨早就不见了。

后来只要有空闲,大家都会来我家里玩,吃母亲包的饺子。大家都说,看到母亲就会想起自己的妈妈,吃着母亲包的饺子,更有一种家的感觉,很亲切很温暖。而我和同事们的关系自然也相处得非常融洽,极少有一般意义上的钩心斗角,工作起来特别舒心。

一次读到汪曾祺先生的《家常酒菜》,里面有一段話:“家常酒菜,一要有点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偶有客来,酒渴思饮。主人卷袖下厨,一面切葱姜,调佐料,一面仍可陪客人聊天,显得从容不迫,若无其事,方有意思。如果主人手忙脚乱,客人坐立不安,这酒还喝个什么劲!”突然想起母亲平日里的待客之道,不觉拍手叫好,深以为然。

饺子里的情味

文/刘枝

无论大江南北,节日的餐桌上,总少不了一道美食,那就是饺子。

包饺子那天,家里总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气氛。一大早,大人们就开始在厨房里忙活,剁馅切葱,“当当当”的声音传遍家中每个角落,孩子们满屋子玩耍嬉闹,大人一声吆喝“别闹听话,中午给你们吃肉饺子”,馋嘴的孩儿们开始咽着唾沫期待起美味来,不时窜到厨房探头探脑地看看饺子好了没。

拌好馅,和好面,大人们把各种家伙什儿拿到外间宽敞的地方开始包起饺子来,几个人分工合作,有擀皮的,有包的,手里利落地干活,嘴里也不闲着,唠叨起家常琐事。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好大学,谁家的女儿嫁了个好女婿,谁今年做生意赔了或赚了,谁家的老人享福了还是受罪了,不一而足,热闹非凡。

忽然,一个小家伙过来捣乱,拿起一团面嚷嚷着也要包饺子,只好依了她,分得一个面团,小手搓圆捏扁,要一点肉馅学着大人的样子捏呀捏。大一点的孩子洗一个亮晶晶的钢镚儿要求包进去,并在心里默默祈祷自己成为吃到钢镚饺子的幸运儿。

圆滚滚的饺子此时已雄纠纠、气昂昂地挺着肚子,像一排排整齐的卫兵排列在笼屉上等着下锅,厨房里一切就绪,白胖卫兵们下锅后一个个变成了游泳健将,在沸水里上下翻滚。

很快,热气腾腾的饺子上桌了,圆润的饺子盛放在白玉般的盘子里,香气扑鼻,小碗里倒上黑墨般的老陈醋,顿时醋香四溢,加一点香油,按个人口味放一点辣椒油或蒜末,蘸料便备好了。夹一个饺子在蘸料里翻个个儿,放入口中,立即鲜香满口,味蕾和食欲同时得到了满足,心里也暖暖的——有饺子吃着,有家人围着,那叫一个美。

中国人有句谚语,“好受不如躺着,好吃不过饺子”,饺子是中国的传统美食,它把妈妈的爱和家的温暖,带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祖母 饺子

文/兰叶葳蕤

中午,我自己在宿舍做的饭,三五朵香菇木耳,几片白菜叶,加些粉丝,炖了一碗汤,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汤里有饺子七只。今天冬至,北方在这天要吃饺子。这饺子,还是立冬时,我妈给我包了存在冰箱里的。

中国人的饮食讲文化。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张仲景。而我,如果可以,我愿意每天吃饺子。我觉得饺子是中国人的智慧发明,既解决了菜又解决了饭,省时省事。

大约因为入冬后,我爸妈终于可以不用再像其他的几个季节那么忙碌,所以我对冬季的好感远胜于其他三季。但正因为爸妈每天在家,我却模糊了关于冬季的其他记忆,比如冬至吃饺子。

我对吃饺子的记忆,最深刻的来自于老祖母。

我的老祖母在世时,最喜包饺子,而且特别喜欢包素饺子,我们那里,管素饺子叫扁食。擀好的面皮,裹上豆腐、馓子或者韭菜、鸡蛋、粉丝,面皮劲道但不跟牙齿叫板,家常菜便宜易得,这些,都是祖母偏爱素馅饺子的理由。

祖母挽着发髻、穿着大襟衫,冬天还要绑上裹腿,现在回忆起她,真正是恍如隔世了。但是,只要一提到饺子,我的眼前就是活泛的祖母。她包的饺子,齐整地排列在篦子上。她往灶膛里添上柴,水开了,篦子上的饺子,滚滚下河去。同时,她还要重复一个谜语:南边来了一群鹅,秃噜秃噜都下河。她这么重复的时候,一定是把我还当成那个拖着鼻涕的小丫头了。这是我人生里的第一道谜语,关于饺子的。

饺子出锅了,祖母喊我去她的锅屋,盛一碗给我。如果是年节,她还会大方地盛一只给灶老爷。不过,等一会,那只饺子,一般还是会落入我的碗中。

我的祖母是1997年春节去世的,离她逝去,快二十年了。我难得梦见她,但在这个阴沉沉的冬至节气,我特别地想念她和她的素馅饺子。

冬至暖心饺

文/陈丽琴

我不喜欢冬天,却总爱在冬至包上一顿饺子。

记得小时候,有一年冬至时,我感冒了,晚上盖上被子还是冷得直打哆嗦。父亲问我想吃啥,我说就想吃顿大肉水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吃上一顿饺子,可真是奢侈的想法。胖乎乎的水饺盛放在盘中,热气升腾,饺子的香味就弥漫了整个屋子,更不用说咬上一口,大肉的香味充斥着整个口腔,就是想一想都会流口水,更别说吃了。

“去,把那只下蛋的母鸡杀了,给娃包一顿饺子。”

“包鸡蛋饺子吧?要不我上街割点肉。”

“这鸡几天才下一个蛋,钱留着开春还得买化肥哩!”

母亲最终拗不过父亲,杀了家中的老母鸡,给我包了一顿香喷喷的饺子。巧的是,吃完饺子过了一天,我的感冒就好了。日子穷得吃不起一顿猪肉饺子,为此,父亲自责了好长一段时间。为了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父亲在农闲时间,背上木匠工具,走街串巷挣钱去了。

父亲娴熟的技术,为家中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当时,参加工作的人月收入普遍是38元,而父亲每个月能挣到七八十元。家中经济宽裕了,吃饺子的机会也就多了起来。

每个星期天,父亲都会买回来猪肉,全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在欢声笑语中,一个个印着指纹、传着手心温度的饺子就诞生了。还记得第一次包饺子,是母亲和父亲教我的。父亲教我擀皮,先把准备好的小面球压扁,他左手捏着小面饼,右手滚动小擀面杖,边转边擀,很快,一个个圆圆的面片就擀好了,可我的两只手总是配合不到一块,擀的皮不是长方形,就是正方形。父亲告诉我:“左手转一个方向,右手就擀一下,两手要配合好。”我照此法,果然擀出一个圆形的饺子皮。母亲说:“馅儿放多了,饺子的嘴巴就捏不住,馅儿放少了,饺子的肚子就鼓不起来,要在面片中间放适量的馅,先包中间,然后两手合力把饺子皮往中间挤。”就这样,在母亲和父亲的耐心教导下,我学会了包饺子,而且包出来的饺子也越来越漂亮。

记得我上初一那年冬至,父亲破例买回了羊肉,待我和弟弟放学回家,母亲已下好两大盘饺子放在桌上。饺子馅里的胡萝卜在外皮映衬下,白里透红煞是好看。我们高兴极了,围在盘子旁,你一个我一个,吃得肚皮滚圆。羊肉饺子被我和弟弟一扫而光,竟也挨了父母一顿骂。父亲还一个劲地埋怨母亲:“我就说别把两样饺子放在一起,你说没事。唉,可怜村东头王家大哥了,没那口福。”事后母亲才对我们说,村里王强伯伯一到冬天,胃寒病就犯了,吃啥东西都感觉没味道,父亲就想着冬至包点羊肉饺子给送去,结果被我们两个小馋猫吃了!

饺子,是我从小到大一直喜欢吃的美食,不管是素馅的,还是肉馅的,都觉得特别可口,因为饺子里包裹着父母浓浓的爱。包进饺子里的不仅仅是美味的馅料,更有那一份浓浓的亲情,让我感到无比幸福。

“冬至一定要包顿饺子啊!”母亲又一次打电话提醒我。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饱含着浓浓的爱和关怀,给我最美好的回忆,让我感受到冬日里别样的温暖。

新年滋味

文/邓迎雪

每年元旦,我和家人都是在飘香的美食中迎接新年到来。

这两年,儿子喜欢上了吃火锅,于是元旦家宴就以火锅为主了。

我提前做好胡萝卜丸子、水氽丸子,在菜市场买了新鲜的牛、羊肉,让店家加工成薄如纸片的肉卷。又准备了海带、豆腐、粉条、鸭血,还有几样青蔬,再用半个上午的时间熬制了香辣牛肉锅底,至此,所有吃火锅的食材都准备完毕了。

元旦这天,全家人围桌而坐,在火锅的氤氲香气里,一边享用美食,一边闲话家常,说说新年的打算,回顾一下过去一年的收获和不足。火锅越吃越有滋味,新年的努力方向也越来越明了。

新年第一天,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蕴含着人生希望。在这充满喜庆和憧憬的日子里,饮食与往日相比自然丰盛了许多。

小时候,每到元旦,母亲总会在这一天,精心包顿饺子。在母亲心里,元旦的饺子和春节的饺子一样,都有喜庆团圆、吉祥如意的意思。吃了饺子,一年会有一个好的开端。母亲往往在元旦前一天就从菜窖里拿出贮藏的青皮萝卜和芥菜疙瘩,擦成细丝,在开水里焯一下,挤出水分剁碎。然后放入肉馅和盐、葱姜末、花椒面、酱油、香油一起搅拌调制。萝卜肉馅的饺子是最普通的农家水饺,咬一口,入口鲜香,带有萝卜独有的清香。

我在洛阳读书时,每年元旦都过得极其热闹。元旦晚上,班里组织有联欢晚会,同学们风华正茂、多才多艺,歌曲、小品、相声应有尽有。不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元旦聚餐。学校食堂在这天以寝室为单位给同学们发放聚餐菜肴,大家拿着干净脸盆,喜滋滋地去食堂领菜。聚餐菜品样数不少,有油炸花生米、凉拌腐竹、红烧茄子、白菜海带炖豆腐,还有凉拌耳丝、烧鸡、蒸鱼。我们寝室的碗碟齐上阵,把桌子摆得满满当当,小小的房间里香味四溢,让人垂涎欲滴。那时,同学们天天吃大食堂,饭菜缺乏油水。面对这桌美食,大家兴高采烈、大快朵颐,这也成了我多年后最难忘的回忆。

在我对元旦美食的记忆里,难以忘怀的还有邻居陈阿姨做的美味元旦年糕。

陈阿姨是父亲的老同事,对我像女儿一样慈爱可亲。每到元旦,她都会在家做年糕。陈阿姨说,在她豫北老家,有元旦吃年糕的风俗,年糕有“年年高”的寓意,吃了年糕,新的一年会事事如意、生活步步高。那些年,每年元旦前,陈阿姨都会给我送来年糕。那些糯米年糕质白如玉,粟米面年糕色泽金黄,用油煎好后,外焦里糯、细滑甜香、滋味悠长。

后来,陈阿姨回乡下养老,我再也没吃过那么好吃的元旦年糕了。如今十几年的时光过去了,不知她现在一切还好吗?

我的老同学云说,她家每年的元旦聚餐都是放在晚上,我询问原因,她说,虽然正值寒冬,农田里没有什么活计,但她闲不住,又在镇上找了份临时工作,中午没有时间做饭。所以,就把元旦这天的丰盛饭菜放在晚上做了。我能想象到,在那个宁静的冬日夜晚,一盏温暖的灯火下,菜香酒浓,她和家人围桌而坐,聊着天,说着新年的打算。农家生活因为有了希望而美好,因为有了美食,日子也变得活色生香起来。

过了元旦,春节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一年的工作生活又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元旦这天,让我们在香味缭绕的美食里,好好享受生活的安宁和美好,积聚能量,重新出发,迎接新年的到来吧。

我给花儿当伴娘

文/王安芬

1957年清明刚刚过去,一天,我的好友花儿着急地跑到我家,急急忙忙告诉我:“明天我结婚,你送送我,还得借你的毛衣穿几天……”这消息让我有点惊讶。我俩不仅是形影不离的玩伴,又是高小的同学,平时特别要好,情同姐妹,1955年高小毕业后,都被选进高级社当统计员。几天不见,咋就要结婚?

说起花儿,她的大名叫杨艳芬,在她4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就去世,父亲抗日去了,再也没有回来,一直以来都是外婆抚养她,在她12岁的时候外婆也不幸离开了人世。幸好,她的老三舅母收养了她,这不,眼看她年满18岁了,老人们给她介绍了一门亲事。三天前,她的老舅介绍了出身贫下中农的解放军给她认识,此人奉母命回乡找对象结婚。花儿兴奋地告诉我:“他人长得不错,身材也好,24岁,还是个排长,我已经答应明天领证结婚。人家只能住三天,假期已满,必须回部队。”我听得又惊又喜,真替她高兴,农村姑娘能找到这样的姻缘,也算不错的归宿。

我和花儿的情谊,最初是同病相怜。她从小没妈,而我9岁失去母亲,都是没娘的孩儿,小学同窗自然成了好朋友。我们曾经一起赶会看戏,买一碗丸子汤,总是你一口我一口地喝,谁都不舍得吃丸子。那不分彼此的情谊历历在目,那夜我辗转难眠。

第二天天不亮,我就早早去了花儿家,去帮忙煮喜饺子,这20个小水饺是自己的年龄加天地各一个,还有一个大饺子是用两大片面皮,盖住里面放着七个小饺子,意味着期盼生下5男2女,圆圆满满的。看着她高兴地吃下喜庆的饺子,我的喜悦也伴着她的幸福洋溢在脸上。

花儿新婚,穿了高领黑秋衣,高领蓝毛衣,蓝克罗丁制服,蓝呢子裤子,黑球鞋,这在当时已是非常庄重正式的好衣裳。两根长长的大辫子上扎上红绸带蝴蝶结,飘飘的,非常朴素。

我作为伴娘,任务就是提红包袱,大红布包上红色的洗脸盆,内装一对肥皂盒、一对新毛巾和一双红鞋,就是陪嫁。

婚礼上我见到了新郎官张四丑,人家可一点不丑,那是30里外的刘家堡镇东里解村人,一个戴着领章帽徽、穿着军装、仪表堂堂的小伙子,那身军装衬得他威武帅气。我敬茶给他,怯怯地叫声:“姐夫”,他和气地笑笑,拿出喜钱算是答谢。自行车载着我们去婆家后,我拿两把红木梳交给她婆婆,我也得到一点喜钱,沾沾喜气。

新郎家住的是打土豪分田地获得的大瓦房。婚礼仪式上,新人对着毛主席像三鞠躬,就算拜天地了。午饭是大烩菜、馍馍和豆腐脑,吃罢宴席,我送新娘走进洞房,只见墙上挂的几个带花图案的镜子,上面有着十多人随礼的名字,还有两张虎皮宣纸写的诗词。炕上铺着席子,半炕上铺一块棉花绒毯,两床布面新被子,两个一米长的大枕头,上面有蓝条毛巾,这简单整洁的新房,就是花儿的新家。

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和花儿的友谊依然如故,我们最终都离开了故乡,定居在太原,我见证了花儿幸福美满的生活,他们养育了三个孩子,日子过得富足安康。

春韭

文/娄炳成

陇南市武都区属于北温带向亚热带过渡性气候,海拔八百米以下,生长着茶叶、棕榈、油桐等南方植物。这里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反季节的大棚蔬菜,都是从外地贩来的。武都城里,上市最早的就是春韭了,正月里就有的卖,一拃长,新绿,清香。《红楼梦》大观园“杏帘在望”景点有联句云:“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在当下的早春时节,这两种植物同时出现,就连广西云南那些四季如春的地方也不大可能吧?而此时的陇南武都,却是“一畦春韭绿,十里菜花黄”的景象,昭示着愈来愈明亮的春天的到来。

《南齐书·周颙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文惠太子问颙:菜食何味最胜?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遂有了“春韭秋菘”的词语。可见,在古人的心目中,春韭与秋菘,是人间最美的食材。唐朝大诗人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中,就有“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诗句。宋代诗人刘允成在他的《夜雨剪春韭》一诗里,赞叹道:“杜老情何恨,东风夜雨春。炊粱留客款,剪韭荐时新。”可见,春韭早就是古人们十分青睐的“时新”。

春韭就是春天的韭菜。春天的韭菜嫩生生鲜亮亮的,味道极其舒爽,因此,春天的韭菜是难得的美食。我的父母亲健在时,曾经单家独户的居住在黄鹿坝水电厂的水渠旁,勤劳的父母亲,在乱石硬土里开出了几分菜地,其中就种有韭菜。那时间,我父亲常常将春天里新割的韭菜,配以炒好的鸡蛋,加入虾皮等调料,做成饺子馅,包饺子吃,名为“韭菜三鲜馅饺子”,端上桌的时候,透过饺子皮就能看到饺子里面绿莹莹的韭菜,这种饺子不仅色彩诱人,而且咬一口香气扑鼻;再和着虾皮的味道,就更是鲜美了。这是一种民间的唯美食品,绝对能和杜甫写的那句“夜雨剪春韭”的诗相映生辉。韭菜鸡蛋馅饺子既有乡野的味道、春天的味道、蔬菜的味道,还增添了乡情的味道、亲情的味道。就凭这种美食,怎能不回忆故园?怎能不缅怀父母?故园春天的滋味是最长久的,最鲜嫩的,是生命中永远温暖着心田的春天。

春天的大幕刚刚启开之时,春韭便第一个闪亮登场了;在春韭的率领下,紧随其后而来的才是荠荠菜、婆婆丁、苣荬菜、羊角葱等山野菜,以及那婀娜苗条的蒜苔,青里透红的鱼腥草,就像是簇拥着公主的丫环、侍女一般。而这位公主并不浓妆艳抹,只是绿衣一袭,满眼春波,轻轻移动着莲步,携着春风沐浴春雨款款而来。真叹服杜甫诗中“剪春韭”的那个“剪”字之妙,剪刀轻合,丛丛鲜活的韭菜就乖巧地伏在手掌里,还不到一袋烟的工夫,便满手盈握了。

在这些早春的夜里,或者清晨,如果窗外下起淅淅沥沥的春雨,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起父母亲亲手种的韭菜了,也想念起那有着鲜美春韭记忆的的故园了。亲情是永恒的,剪不断的。我心中涌动的亲情的乡愁是浓烈的,一如春韭浓烈的香味。这时候我会想,做一个菜农,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然后我种上一片韭菜,在春天的时候,剪割下鲜嫩的春韭,吃一顿用自种的春韭包的饺子,该是多么幸福!虽然这个梦想不能实现,好在,我也是一个玩笔杆子的人,就以白纸为土地,文字为韭籽,心血为浇灌之水,种收精神世界里的春韭吧。让春韭在我的心灵深处,永远新绿,永远飘香。

冬至的“雪花饺”

文/寒星

少不谙事,贪玩、馋嘴,关于冬至的记忆,除了白茫茫的雪花,就是白花花的饺子。

雪花可供玩耍,装饰萧瑟的快乐;饺子可供饕餮,慰藉寡淡的胃肠。在那清贫的时光,冬至和雪一样,都来自天堂。不过,由于家贫,我更多的是吸溜鼻子的份儿。我站在屋檐下,就着邻家的饺子香,吧嗒吧嗒地吃雪花。我意醉神迷地想,能蘸点醋就好了。

母亲做饭,我形影相随:“包饺子喽!”母亲撵我:“想吃问你爸要去。”我跑到父亲跟前:“我要吃饺子。”父亲拿烟袋敲我:“吃吃吃!向***要去。”那时太小,贪嘴,无法理解父母,更难以消化那粗糙清贫的生活。我从母亲面前到父亲跟前,像个雪球,被他们推来推去。

吃饭时,没有饺子,我拍着桌子哭闹。父亲一烟袋把我敲回原形。我端着饭碗,泪如涌泉。母亲心疼地说:“乖,晚上包饺子。”我这才抽抽搭搭地吃饭。很快,我后悔了:现在吃饱了,晚上的饺子往哪儿吃啊!

父亲吃完饭,出去了。母亲洗刷好,也出门了。我没在意,大人有大人的事,我有我的。雪更大了,沸腾般,一朵拱起一朵。那些鸡鸭猫狗,似乎怕这大雪,都躲了起来。只有老迈的房子跑不动,像饺子一样,被雪煮着。

想到饺子,我舔舔嘴唇,有些急不可待!我学母亲的样子,把雪放进盆里,加水,翻、揉、搓。我要自己用雪和面包饺子。面和好了,包什么馅呢?这难不住我,就是心疼。那几个藏了半年的糖,我真舍不得做饺子馅。一番折腾,“饺子”终于做成了。在哪儿“下锅”呢?我灵机一动,在雪地上做出一口“锅”,把饺子赶进去。大功告成!我拍拍手,抬头看“火候”:大雪沸腾。我心荡神摇:美味的饺子!可以吃了。

“就知道吃!快进屋。”母亲回来了,披一身雪,似乎少些什么?我没多想,拿出雪花饺子。母亲尝一口:“好吃!还是甜的。”说完,母亲从背后拎出一块肉:“晚上包饺子!”我乐坏了,满村庄奔走呼告。在村口,我碰见父亲,被捉了回来。父亲一手提着我,另一只手拿的竟不是烟袋,是块肉!

父亲把我和肉扔给母亲,忽地站住,愣了。父亲摩挲着母亲的头:“咋把辫子卖了!不是跟你说,我想办法吗。”母亲笑:“短发不也挺好吗!你把烟袋卖了,烟瘾上来就抽耳巴子吧!”我这才发现,母亲的头发短了,父亲的烟袋没了。我有些悲伤,虽然很想吃饺子,但我更喜欢母亲长发的模样、父亲吸烟的样子。我讪讪地说:“把肉还回去吧,我包的有饺子。”那晚的饺子味,我已淡忘,我只记住父母吃“雪花饺”的神情,甜甜的,和生活一个味道。

又是冬至,我买好饭菜,赶回家。父母很开心,笑个不停,满头银发沸沸扬扬。我忽然明白,冬至真的来自天堂,而天堂就是那个有父母、有我、有爱的地方,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家。

爱到碗里来

文/书洛

天涯如面,记忆如水,任我的手和来和去,和成面团。那印了无数遍我的手印与掌纹的面团,像温厚的男子,点滴时间已如沧桑岁月,将它揉来按去的,它却没有坚硬也没变成萎靡,反而含了面筋的清骨,温柔而坚韧。

像你还是像他?而我在初伏这民间俗意的御旨里寻找着某人的痕迹。

"头伏饺子二伏面",这是北方的约定俗成。友说我是个传统的人,传统有何不好呢,那些个自古流传下来的日子和值得纪念的事情,是永远不老的顽童之手,撩拨着我们平淡的心思,平添了生命中的玩味。就如瑛姑,她为何不悔遇上那坚持稚顽的老顽童呢,虽是可怜未老头先白,却仍然留意着那短暂的点滴,只因,不愿死水,爱上微澜。

世间从无完整,太过完整总是不能成事的,所以我们要改变许多心意,就如,将面团搓成粗条,然后架上刀,美好地切下去。刀不见血泪,便是美好,看一段段盈白软润的面剂儿,像面团抖落下来的笑,抿着唇,还未完全把羞涩打开。有时实在是需要触碰的,只有触碰才能够打量出哪一种模样更适合成妆。素手沾些许薄面,将面剂儿按压成小饼状,这一场笑,终于完全绽开,而且指间的落痕还成了不经意的笑靥。

擀面杖从来不是棒打鸳鸯的银河,木也好,玉也罢,手中一旋,像挽上一个漂亮的剑花,却不会让面饼变成断枝或是被削的叶。谁说剑鞘一定坚硬如铁,当如剑般硬朗的擀面杖触上面饼,我似乎听到了一声叹息,叹息如此的温软原来是它最好的鞘囊。

将擀面杖在一次次叹息中滚动于温软的面饼之上,手间旋转着,如一朵飞花。它说,我不是飞花,我要做薄衾,我要做飞毯,等待着我心的主人前来卧睡或是飞翔。

世间女子大都有这样的心,铺排着自己,只为把那个最值得的人完整的安藏。掂起薄薄的面皮,筷箸挑起馅料放入,这便是最初也是最宜的相遇吧。

相遇好,便将喜悦全然流露,要告之天下般的大摆心迹。还要邀上个好日子请来巧手帮忙。

他是她一世的财富,便捏个元宝状。她会软糯地对素指说,请把我此时的笑化作中段来捏起,然后把所有的相遇与相亲密密地捏成没有缝隙,最后再把我生命的首尾相捏连。这一个元宝状的饺子再烦请用上清晰的指纹来落款。那个吃到它的人,会揣了我沉甸甸的幸福,如金锭。

爱他如一尾鱼,小巧的身,活泼的心,闪闪的眼,永不会阖。于是,她说,请将我前衣捏成三个花瓣,将我的身线捏成鱼鳍,花瓣里妆饰上我不睡的眼,亮亮的鲜色果脯,再整理出我的嘴巴,像鱼儿在水中吐着泡泡在诉说。

与他安好,安好到成为挂在爱情里的荷包。于是她说,请将我的身衣对折,再把两端捏紧,守住收获的出口,再在胸前捏出外推的褶皱,左边,右边,像对称的锦绣。爱是最好的绣布,情是穿布而过的针,原来世间相遇相守并不少,所以岁月的房里挂了那么多琳琅的荷包,就如那盘中满满叠起的荷包饺子。

听他欢唱,她便想穿起可以跳舞的花边衣。她便说,请将我衣襟用指温缝起,然后挽起两袖的轻纱烟罗,再将我的衣线一寸寸捏起,蜿蜒成逐歌的波浪。世人都笑花边饺子太过费心思,可是,那婉转的面皮边缘却常常是我们的爱而不忍落齿。从来不会有人嫌为爱耗费精神,落齿而尝,我们会尝出心甘情愿的味道。

爱上他,便总会咧嘴咯咯地笑。于是她说,请将我包成一个三角形,三面折起,形成一个三角,然后翻起,以背驮馅,再捏出三座小小的山岭,那些折起便是山岭边的轻烟相傍,最后把边缘捏出褶皱成袅袅的形状,这便是我的一片城郭,一世烟火。我的笑就在那烟岭相间处,破了齿,又破了唇,也破了世间能尝尽的五味。

谁与我相遇,我又与谁相逢,谁将爱我,而我将对谁唯一衷情,初伏的饺子在蒙蒙的水气中轻轻送我答案。蒸了天涯,煮了相念,你说那人还会在哪端?爱原本简单,不计长短,不较远近,一粥一饭间,扑拉拉已落入宿命的碗。

新年饺子趣味多

文/张景云

北方有吃年夜饭的风俗,三十这天晚饭基本都在下午一两点吃,做一桌子好菜,全家围坐一起,喝点小酒助助兴。即使平时不喝酒,年三十的晚饭都要喝些,为了团圆,为了喜庆。吃过晚饭就开始忙着和面,和馅儿,准备包饺子。

今年的饺子我准备了两样馅儿,韭菜肉和芹菜肉,人说过年吃韭菜代表长长久久,芹菜自然是老说法,希望家人无论做什么都勤勤恳恳了。一切准备就绪,开始包饺子,擀皮儿的擀皮儿,包的包,一家人围在一起热热闹闹。但孩子是不许玩儿面的,平常可以拿个面疙瘩去玩,年三十禁忌,绝对不可以。第一个饺子要包上硬币,看谁能吃到,谁就是最有福气的人,因此,我们从小就对饺子里的钱很注重,感觉很神圣,很灵验,仿佛谁吃了那个钱,谁就真的好运连连。

饺子包好后,等到差不多十点钟开始煮饺子,吃年夜饭。我往年都包几个钱饺子,为了哄孩子开心,图乐呵,但今年大家一致说就包一个,那样才灵验。饺子下锅后,我小心地翻煮着,生怕饺子被我搅破开肚,可是,小心再小心,还是煮破了几个。捞饺子时,听到锅里有哗啦声,坏了,唯一的钱掉锅里了。女儿早坐那里等着吃钱呢,我总不能让她扫兴吧。想到这,我把硬币捞出塞在另一个饺子里端上桌,特意把那盘饺子放在她的座位旁边。

吃饭时,女儿一顿排点,锁定一个盘子开吃,我眼睛盯着那个钱饺子,看看到底谁去夹,快吃完时还是没人夹,女儿有一次用筷子碰了碰,我以为她会夹起,可是又越过去夹了别的,可能那个饺子有点样貌丑,所以没人去夹。我一再提醒,钱有可能会把饺子涨破,但都没反应,女儿已经吃不下了,可还不甘心。这时,让我想起我小气候也这样,为了吃到钱饺子,一直吃一直吃,就像莫言写的《怀念过去的年》中一样,为了吃到钱饺子,把肚子吃得好撑。看着女儿的样子,我忍住不笑出声。

一转身,发现那个钱饺子被婆婆夹了去,她没发现,钱掉在了她的蒜酱碗里,为了打消女儿继续找钱的念头儿,我说不用吃了,我看到钱在奶奶碗里呢。女儿急忙去捞,果然,硬币明晃晃浮出碗底。女儿像泄了气的皮球,然后吵着说,怎么就感受不到吃钱的感觉呢。婆婆有些疑惑,说:“我吃的都是韭菜馅,钱不是在芹菜里吗?”一句话,终于让我再也忍不住大笑出来。原来我不小心把钱塞进韭菜馅饺子里了,原来是包在芹菜里的,难怪女儿碰了碰那个饺子又放弃了。芹菜和韭菜一眼就能分辨出来。我无言以对,就是笑,然后对婆婆说,肯定是她记错了,明明吃的芹菜饺子非说是韭菜饺子,婆婆一脸迷惑也不再争辩,只有我在心里偷笑,只有我明白细里。

吃过饭,女儿还在那揉肚子,埋怨自己没福气,我安慰说,那都是迷信,其实,谁也不保证吃到钱就真的幸运,所谓的幸运是要靠努力付出才能实现的。但我们还是喜欢给自己留一线希望,留一份寄托,留一份美好!还是希望在新年里是吃到钱的那个人。

冬至的饺子

日子越过越模糊,只知道今天过去是明天,树叶已落尽,草木已干枯,天气越来越冷,冬日暖暖的阳光最诱人。突然之间收到一个祝福冬至的短信,才惊讶的反应过来第二天就是冬至了。原来日子就这么溜走,在你不知道的时候一年将尽。

于是马上想到饺子。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这个习俗是因“医圣”张仲景为饥寒交迫的乡民舍药治病流传下来的。现在生活好了,冻耳朵的事已经很少了。只是对越来越回归传统的我来说,既然是传统,那就传承吧,第二天冬至也包饺子。因为这几天一直在吃肉,而且很久没吃素饺子了,决定包韭菜鸡蛋饺子。

早上起来先和好了面。想中午要是可以早点回来就能包了。

去上班。单位上油漆味道呛得我还是有些头疼,但还是要去。通知、开会、材料……就那么一件件做着,等轻松下来,已经过了11点。一件有点被委屈的事终于拨开云雾见天日,自己的工作还是有成效的,心里有些释然。原来再等等也是一个不错的疗伤办法。又有一个朋友打电话过来要改一个稿子。我说什么时候要?回说当然越快越好。出去在单位对面买点韭菜,等回到家已经快12点了。包饺子来不及了,于是决定下午再吃,洗好韭菜晾着。

中午吃完饭,先坐到电脑前看朋友的东西。单位现在还没配电脑,只有利用中午在家的时候了。想起昨天我看的一篇,毫不客气地说根本不行。朋友说就那样了,还怎么弄它呀,意思意思。我问一些信息也不怎么配合。后来我一生气说我没办法写了,不写了。朋友说那就算了。最后当然是朋友说你真的不给我看了?不写了?然后按我的要求提供信息,有了还算满意的稿子。当时我还说写的好了也许以后还用你的,没想到今天就又来一篇。想起朋友打电话说就按你昨天写的来写,你说怎样就怎样,心里有种被认可的喜悦。我这人总是太认真,不愿意敷衍了事。既然授权给我,我就大刀阔斧,叫它旧貌换新颜。转眼一个多小时过去,看着自己看得过眼的稿子,有种欣慰。是又一种写法,有种创作的兴奋。有时候认真的时候自己会有幸福的感觉,难得认真,难得有认真的时候,难得有愿意认真的时候!

发完邮箱,了了这事,起身去单位。刚单位人就打电话要盖章子,逃也逃不脱。

本以为下午没什么事可以早回家包饺子,刚倒好一杯水,就有一个所谓的文友给我打电话要见我。这人我从没见过,他从一个文集中看到我电话给我打了几次,表示喜欢我的文章,间或说说创作。其实我不是文学青年,痴迷的热衷于文学。文学对我来说只是一种品位和兴趣,是我在生活之余的一种消遣罢了。我很害怕别人把我当文学青年和我谈论写作了、意识了、灵感了之类 。我有些忐忑不安的等待着未知的见面,不知道会不会是场学术讨论会,而我又要怎么去回答。没想到他领一个妹妹,带着两小箱物品——原来是给我推销产品来了!我耐着性子看他们演示、讲解。心里想原来我只是他们一个推销的目标罢了,有些好笑。

好在有材料了,我可以去工作。他们也知趣的走了,终于走了。

只可惜已经4点多了,我不能按计划回家包饺子。心里那个急,直到5点多快6点材料才完,和领导一起下班。有件事也较为顺利解决,就那样过去了。有些事情也只能忍在心上,换来一片和平。

回到家儿子已经饿得吃上他的小零食了。赶快就拌馅,包了十几个就下锅。儿子吃的津津有味,我又继续包。一边包一边煮,一边煮一边吃。站的有些腰困,儿子已经吃好了,我就给自己包了大饺子,如蒸饺一般。这样一来,快了很多。我给儿子说你看像不像小猪娃?食为吃,不拘于形,也是一种藩篱的冲破。吃完已经7点多了。

一顿饺子,从早上一直延续到晚上,好在终于吃了。儿子吃了20多个,我也是一番狂吃,似乎不吃冬至的饺子耳朵就被冻掉了。

冬至的饺子吃了,耳朵不冻了,生活也就越来越好了!

温暖冬至

文/翟冬梅

又到冬至。冬至这天是要吃上几个饺子的,这是习俗,马虎不得。北方人把冬至吃饺子说成是安耳朵。

前几天母亲就打电话让冬至过去吃饺子。时光过得真快,仿佛昨儿才吃过去年冬至的饺子,甚至连童年冬至吃饺子的情景依然那么清晰,如梦似幻中仿佛时间从未流逝过。

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冬至吃饺子,虽早已约定俗成。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属于逢年过节才能享有的食物。童年岁月里我对过节的盼望说穿了就是对节日里美食的盼望。

虽说所有的吃食和衣服都是由心灵手巧的母亲自己加工缝制而成,能在那个岁月里享用却有一番难得的欢喜。生活在一个接一个的节日盼望中延续着。盼望着、盼望着,冬至来了,新年的脚步就更近了。

记忆中小时候的冬天远比现在冷。母亲说如果冬至这天不吃饺子会冻掉半个耳朵的,因而每年冬至吃饺子保护耳朵成了吃饺子的关键所在,对食物的享用倒在其次了。中午放学回到家里,接过母亲递过来的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感觉心里温暖、踏实了许多。此后无论多么寒冷也不必担心哪天耳朵突然被冻得掉了下来。记忆中的冬至就这样和耳朵联系在了一起。

随着年岁渐长,对冬至这个节气有了更深的了解。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从冬至开始就要“入九”了,民谚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意思是冬至后就进入了数九寒天,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到了。

冬至是一年的寒冬,每个人也都会进入生命的冬天。冬至似乎有某种警示的含义,心中不免对冬至这个节气又多了些敬畏之情。

儿时常听母亲说“冬至天长,当下还阳”。后来知道了这句话的意思。冬至之后,阳气就要慢慢回升,白天开始一天比一天长。记得母亲常指着中午院子里的日影说,快看,太阳已经能照到这里来了,冬至前可是根本照不到的。这就是民间以日影为测量标尺所谓的“过了冬,一天长一线”。于是,我们就在母亲的目测与诉说中盼望着日影一天天升高,盼望着新年到来。杜甫曾有诗曰“冬至阳生春又来”,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随时能吃到美味的饺子已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缺少了对美食的渴望,自然也就少了些对节日的盼望。然而岁月并不会因为你盼望或是不盼望而稍稍放缓一下向前赶路的脚步,每一个节日总是如期而来。

每年冬至,母亲都用亲手包的饺子温暖着这个最寒冷的节日,用浓浓的亲情为我们驱散人生的寒冷。冬天虽冷,亲情总是温暖的,我们的心总是热的。有亲情在,冬天并不可怕。

包饺子

文/朱晓媚

往年除夕,我们一家人聚在一起,不是看电视,就是放鞭炮,唱歌,跳舞,下棋……玩得十分开心。今年的除夕夜不一样,我们一家都围在一起包饺子。

除夕晚上包饺子,这在北方不算什么稀罕事,可在我们南方,那就十分难得了。所以,当爸爸一提议,我们都非常高兴,说干就干,一家人迅速行动起来。爸爸取出面,用水一和,然后使劲在盆子里揉起来。表弟连忙跑过去,帮爸爸把盆子按住,好让爸爸揉快些。我和妈妈准备饺子馅,我们先切好葱,切好肉,然后把它们和在一起剁起来。不一会,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大家便围在一起包了起来。爸爸擀面皮,我、表弟、妈妈包馅。

我拿起一块饺子皮,用筷子夹了一些馅,小心地放在饺子皮上,对折一下,两手一捏。由于用力地这猛,饺子皮挤破了,馅一下子冒了出来。我赶紧又拿一块饺子皮裹住,这才算把它给堵住了。这个用两张面皮包的饺子,真难看,它挺着个“将军肚”,放在妈妈包的饺子中间,实在叫人不好意思。再看看表弟包的,比我包的还要难看几倍。我想,我毕竟是第一次包,多包几个也许会好一点。妈妈看见了说:“不要紧,慢慢就包好了。”妈妈一边做示范,一边耐心地讲包饺子的方法:包饺子时,不能太松,那样的话, 一煮,饺子馅就从封口处出来了,饺子皮就成了面片儿。特别要注意捏封口时不要太用力。如果用力过猛,就会像刚才那样把饺子皮捏破,听了妈妈的话,我想,原来包饺子还有那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呀!我按妈妈说的去做,果然包出了一个圆鼓鼓的饺子。

包完饺子,水也开了,妈妈把饺子放进锅里。不多久,一股香味就在屋子里飘荡。我连忙跑进去揭开锅一看,哟!一个个饱满的饺子浮在水面上,多么像一叶叶扁舟。我给每人盛了一碗。我夹起一个饺子咬了一口,顿时感到味道美极了,不是吗?这是我亲手包的呀!看来做任何事情都有乐趣和学问,只要亲自去多多实践就能体会到。

这一个除夕夜,我觉得比哪一年过得都有意思。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