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的散文

2022年12月21日经典文章

竹子的散文(精选22篇)

夏日笔记

文/李季

那些竹子已长成

天越来越长了,竹子越长越高了。竹笋的每一节都包着一片萚,由下到上,萚一片一片慢慢脱落,露出鲜嫩的竹竿,上面罩着一层若有若无的绒毛,像是婴儿脸上的胎毛。绒毛褪尽,竹竿的颜色已经加深,变暗,枝叶也已长开。

竹子的下部一般不生枝叶,一人高往上的地方才开始有。一左一右,交错生长在竹节上,每个竹节生有两支,非常对称,叶子也是对称的,只是顶上有一根单独的竹叶。竹叶开始呈针状,慢慢舒卷开,后来就成了绿色的手掌,承接阳光和雨露、月色和鸟鸣。

竹园生笋的时节,大人和孩子都不进去。竹子长成后,竹园便成了乘凉、玩耍的好去处。鸭们午后卧在竹园里,头埋在翅膀下午休。鸡们整天都在竹园里刨着落叶,翻找虫子。麻雀一早出去,在田野里觅食,晚上回来住。狗喜欢偎着人,随时溜进来卧在主人的脚边。

雨滴竹叶的声音,连成一片,依然清脆。月色姣好的夜晚,若有微风,竹影婆娑,如幽人独自来去。露珠从一片竹叶滑落到另一片竹叶上,这就是所谓的“竹露滴清响”。

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说一个穷书生,家门前有一片竹林,于是在门上写了一副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竹林的主人心胸狭窄,看了这幅对联后,把竹子全部拦腰斩断了,心想,这下你这幅对联总名不副实了。谁知书生把上联下添了个字“短”,下联添了个字“长”,依然说得通。竹林的主人一气之下,把竹子全部砍掉了。书生又添了两个字,上联成了:门对千竿竹短无,下联成看:家藏万卷书长有。毁掉一片竹林不是容易的事,因为竹鞭繁盛,长得长,埋得深,互相交织,密不可分。竹鞭的每一节上都有一个嫩芽,不用说,每个嫩芽都将是一根竹子。来年,这个书生家门前仍将是一片青葱的竹林。

那些竹子已长成,它们守着老家,不离不弃。而我在远方,我将在远方终老,老到拄着竹杖,才能回到那片竹林。

妈妈的蒲扇

很难忘记,那些夏夜在院内乘凉的情景,孩子们躺在竹床上,妈妈坐在旁边的竹椅上轻摇着蒲扇,为孩子们驱赶蚊子,讲着古老的故事。

蒲扇已经不常见了,小一些的孩子只认识电扇和空调。多年前,蒲扇不仅是夏天的日常必需品,一年四季生煤火炉子也离不了它。街头卖西瓜牙子的,人手一把,多半是用来赶蝇子的,因为他们用的都是破旧的蒲扇,扇边散开,几乎扇不出风来,大概新的舍不得用在瓜摊这种纷乱的场合吧。村头巷尾,经常可见的是坐在小马扎上的老爷爷和老奶奶,脚边放着大茶缸子和收音机,手里的蒲扇时不时在腿上轻拍一下,不知是扇风还是赶飞虫。

新买回的蒲扇,必定要缝上一圈布边,加固一下,让它不易散边。一般缝的是蓝色或白色的粗布,讲究的会缝碎花布。爱美的姑娘还会在扇柄下缝一串红色的塑料绳当流苏,这种扇子只放在她们的枕边,轻易不拿出来。小孩子喜欢用大一些的纸折叠成扇子,扇不出多大的风,纯粹是为了玩。

扇子的样式非常多,最难忘的还是最朴实的蒲扇。蒲扇带着居家过日子的味道,风力大,结实耐用,床头、饭桌、灶下,都离不了它。以前的孩子,哪个夏天没出过痱子呢?吃饭的时候,痱子惊了,身上奇痒难当,妈妈拿着蒲扇一阵猛扇,痱子马上就被安抚下去了。

多少夏夜,多少孩子在妈妈轻摇的蒲扇下进入了梦乡。星空低垂,树影婆娑,夏虫呢哝,日子好像长得没有边际,岂知转眼孩子们已经长大去了异乡,留下已经年迈的妈妈依然在乡下轻摇着蒲扇。

给往事添加注脚

怀旧,是给往事添加注脚。能够站出来认真打量自己,能够客观评述自己人生旅程的人,是明智的人。

经过,就是曾经的过往。一切事,转眼即成往事,真正能记住的能有多少呢?到终了,我们撒手而去的时候,撒开的手里,最后放飞的是哪一段不忍舍弃的往事?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记住的事情,只剩下了一些模糊的片段。勒克莱齐奥在《孤独旅馆》里写道:“勇往直前的跋涉,覆水难收的深情,渐行渐远的面孔,愈退愈远的世界。个中甘苦,冷暖自知。”彩霞满天,只剩下纤云一缕。万千滋味,皆化作淡淡伤感。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酒味终将淡去,月色也终将淡去,只是那留恋之意,始终在萦绕。

我换下的第一颗乳牙,被母亲扔在了哪个房顶?我踏在异乡的第一个脚印,到底印在何处?我第一次醉酒喝空的酒瓶,丢在了哪一块地头?

风往南吹,吹到故土,吹到村子的上空看一看。那里的青草正在发芽,田埂上的蒲公英拉着一把把小小的降落伞,把乡愁托离深厚的土地,飞往他乡。

看看我离开故土已有多久,看看哪一朵扯着降落伞的蒲公英是我?

风往南吹,拂过我爱的人的脸庞。我已逝的双亲,我远方的情人,我只能用一棵小草的肉身,在他乡想你。夜深人静时,垂下几串露珠,把露珠当成放大镜,瞄准远方,找你千寻。

田埂上倒剪双手走来的汉子,可是我的父亲?池塘边洗衣的妇人,可是我的母亲?河边掩面而泣的女子,可是我失散多年的情人?

伤心的雨水打在水面,向外画出无数的圆,犹如内心深处发出的无数的电波。谁郁郁的心中,永远涌动着无法重逢的苦楚?

多年以后,我会沿着夏日里最后一场雨水回来。我要守候在往事的边缘,等我爱的人。千年恍若隔日。

竹子开花了

文/。单车。

竹子开花了

行走在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上。有着你,我,她的不同步伐。

竹子开花了,宁静而沉稳地摇摆出不同的思考方法,思考的角度,思考的好与坏。思考的诚实与说谎。

那么,思考是一个什么样的词。动态的,静态的,还是都不是。

有时候,我在想,一个人的自我思考真的是如此的重要吗?没有了个人的自我思考,学会思考,会让自己处于瘫痪的生活中吗?

是的。人类是这个世界最特别的群体,仅是因为这个人类比其他的所有东西多了一种会思考的大脑膜。

我曾经怀疑过是不是我的智商有问题;郁惑,是我缺乏沟通表达的能力。为什么每当老师叫我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一时总是想不出任何一点可以扯得上关系的因素。其实,不是我的智商有问题,也不是我没有沟通表达的能力,只是,我需要思考的时间比其他人要多很多。

坐在图书馆一个安静的角落里,我本以为,我能用很少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一篇800字的小论文,不就是写一些华丽的语言,把自己脑袋里想到的情景换一种书面的形式搬到纸张上面写下来吗?可是,事实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个样子,我需要时间来思考我的主题是什么?我选取的角度又是什么?这时,我明白了,每做一件事,都需要用大脑去思考,用思维方式去想如何表达。

竹子的廉洁与修身,在很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提及到。那么,开了花的竹子是不是意味着,它再也用不着去思考了呢?可以自以为是在那里高傲地炫耀着。

不是这样子的。我们人也是一样,在不同的时期里,思考的思维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才会有了人是在不断地成长中的。

这是一个毕业的季节,也是一个离别的季节。

一年前,现在,一年后。我是否会一直在徘徊与迷茫中挣扎。

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我只是属于一位大一的学生,没有特殊的身份。

校园里,我看到穿着整齐校服的中专生们,他们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的自然与清新。一年前的,总是在思考着我现在的生活,可是,现在的我却很想回到一年前,像他们一样穿着校服到处跑,为了高考而在忙碌中掉眼泪。

在校园里,我看到穿着正装,脚步急促地行走的师兄师姐们,他们在记录着大学最后的美好时光,会笑,会哭,会闹,会吵地拥抱在一起拍毕业照。现在的我,在思考着一年后的我又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

人的思考就像换季了一样。不同的季节开着不同的花,结着不同的果。唯一不褪色的是,我们的思考从不停止过。

我们总是在看别人的故事,总是在被别人的故事感动着。

可为什么?我们不尝试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把自己喜欢的人或想做的事,勇敢地说出来呢?为什么要一直在猜测别人是怎么样想的呢?或许,你在这样子想的同时,别人也是这个样子想的。

有时,不需要被思考的范围束缚着。

人生,需要不断的思考来支撑它的精彩与彩排。

思考,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需要……

竹子开花了,并不意味着结束了思考。

这,只是一个过渡期。

文人与竹

文/张光茫

文人与竹,向来有不解之缘。竹有非同一般的气质,宁折不弯,傲立风霜,似恬隐君子、逍遥书生。一丛竹,婀娜多姿,清丽映日,也似风雨丽人、江南才女。竹有非同一般的用处,削竹作简,韦编成书;还可以做成笙箫琴笛,丝竹之乐,给文人带来写作灵感。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爱竹成癖,每到一个地方居住,哪怕是暂时的,都会叫人在宅旁种下青青翠竹,有人问他:“暂住何须尔?”他则指着刚种下的竹子回答:“何可一日无此君?”后来王徽之因此被称为“竹君”。

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山涛、王戎、向秀七人,是三国魏晋时期出了名的文人学士,他们七人,或主张老庄之学,或柔老庄以儒术,或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但无论观点如何,他们都是生活上不拘礼法,清净睿智之士,七人常常聚集在当时的山阳县一片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对酒当歌、促膝长谈、流连忘返,因而七人得名“竹林七贤”。

唐开元二十五年,李白到山东,与孔巢文、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交友,世人称为“竹溪六逸”。他们隐居山竹之中,酣歌纵酒,颇得世人仰慕。他们寄情于山水林泉,柴门蓬户,兰葱参差,妙辩玄宗,尤精庄老。

与他们同时代的“诗圣”杜甫也是一位好竹之君,写过众多咏竹的诗句,如在《客堂》诗中他写道:“平生栖居地,必种数杆竹。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三言两语,写尽竹的挺拔清雅之貌。

柳宗元被贬谪永州时,心情本来是万分低落的,但正是永州那些潇洒挺拔、幽幽翠翠的绿竹,用清雅亮节抚平了柳宗元的心灵创伤,启发了他的文思。他在《永州八记》中多次以竹自喻。

苏东坡在炎炎夏日,“暂借藤床和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秋天,他尽情领略“束束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的意境。苏东坡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那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更是流传千古。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酷爱画竹、写竹,竹在这位“难得糊涂”的画家心中“一枝一叶总关情”。他画的竹子,神秀挺拔、疏淡飘逸,别具一格,这郑板桥在自己两间寒房的南面种满了许多竹子,没事之时就凝视着那些竹子细心观察,渐渐这些竹子从入眼到入心,提笔一挥,朗朗青竹跃然纸上:“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还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还有“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蒲松龄亦爱竹如命,他植竹于院内,朝夕与之相伴,他在《斗室》诗中吟道:“短榻信抽引睡书,日上南窗竹影碧。”他的窗下,白日翠竹摇曳,晚上月撒清辉,窗上还印着斑驳婆娑的树影,这是蒲松龄颇感惬意的地方,他在毕氏隐园赞竹如此:“尤爱此君好,搔搔缘拂天,子猷时一至,尤喜主人贤。”

竹让文人赞颂的是那虚怀若谷、凌风傲霜的气节。陈毅元帅这样赞竹:“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竹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展示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顽强拼搏的光辉形象。作家管桦以画竹而著称,他曾为周总理事迹展览馆画巨幅青竹,并题诗云:“根扎千尺土,叶上苍梧云,平生尽红日,萧萧金右声。”

中国人依竹而居,杖竹而行,几千年来与竹朝夕相处,风雨沧桑,自然养成了竹的文化精神;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

家乡的竹子

文/易靖卿

春雨过后,竹林里,一个个像尖锥似的竹笋破土而出,一夜之间新竹遍地。

竹子在南方分布广泛,在我们云南也随处可见。它的根系很顽强,不论多么坚硬的泥土甚至石缝,它都能钻进去,而且很耐旱。它的笋你别看是嫩的,但它一样能破土而出。它的杆是绿色的,中间是空的,每隔一二十厘米就有一个竹节。高达十几米。它的叶是细长细长而略带圆形的。它们一般会一片一片地连在一起,形成一大片竹林。好看极了。

竹子是一年成材的植物,冬天根在土壤里吸饱了养分,气候转暖开始萌发,春季是竹子生长的旺盛期,秋冬时节,常常因为土壤干燥,水分不够,所以笋芽都藏在土里,等一场春雨过后,土壤里水分多了,春笋吸足了水分就破土而出,一天长高一两尺,有的还能长高一米,春笋成竹,不到一年时间就能长成竹林,成年后的竹子非常粗,有的比一个大碗碗口还粗,春笋成长速度不但惊人,而且它的用途也十分广泛。竹子可以做成笙、笛供人演奏;能制成扁担、竹杆、脚手架为人们盖房做梁,还可以制做成竹碳,它的枝可以扎成扫帚,能除尘清洁环境,它的叶和大地拥抱在一起腐烂成肥料。

所以竹子是人类的好帮手,用处还非常的多。家乡云南很多地方都有竹子,特别是在傣族、景颇族生活的地方更是随处可见,连住的房子都是竹楼。它不但能做生活用品,还可以做食物、药物。更是美化环境的好东西。

竹子是一种高贵的植物,它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有骨气,有气节,她挺拔高傲,不怕狂风暴雨;她顽强坚韧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她全身是宝谦虚而不自卑,虚怀若谷永不低头。所以在古代“梅、兰、竹、菊”号称四君子。

竹子,你是我们家乡的骄傲,你迎风招展,就像在向人们招手——欢迎你到云南来。

竹海风情

文/王克英

你也许见过浩瀚的大海,宽阔、宁静,澎湃、激情。

你见过苍茫的竹海吗?沉稳、浪漫、雄浑、宽容。

前不久,我带着“长枪短炮”去益阳采风,桃花江镇的洪山竹海让我久久难忘:成片成片的南竹,满山翠绿,相互拥挤着漫过山峦,风吹叶摇,竹浪起伏,沙沙作响,形成海一般的竹林涛音,轻轻地叩击着人们的心扉。

洪山竹海距离桃江县城很近。穿过繁华的县城,汽车行驶在山峰耸立的山间公路,两旁成簇成垄的南竹,或相互依偎,婆娑弄姿;或散漫疏朗,风情万种;或列队成行,仪态万方。放眼竹海,翠绿重叠,一望无垠。我们很快就进入了闻名遐迩的洪山竹海森林公园。推开车窗,高密度的负离子空气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整个人好像是置身于一个天然的氧吧,有些疲惫的心情瞬间变得神清气爽。

桃江是国家命名的“中国竹子之乡”。全县有几十万亩竹林。洪山竹海是这翠竹世界中一颗光彩夺目的宝石。这里万亩成片的竹林,山连山,坡连坡。山山青竹翠,坡坡涌绿波,烟光日影露气,均匀地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组成了竹涛滚滚的海洋。忽然,一阵山风掠过,那碧绿的竹海波澜,像丝绸一样柔和,微荡着涟漪。竹海里层层绿色的细浪就像从天边涌来,相互温柔地亲吻着;那缱绻的柔情蜜意,温馨而浪漫,极像初恋的情侣。

沿着蜿蜒盘旋的山道一路行走,翠竹掩映,竹香四溢,空气清新。阳光从竹林顶间的缝隙里洒落下来,远远近近传来声声清脆的鸟鸣,还有山风吹拂林中竹叶摩挲而起的沙沙声响,一种远离喧嚣都市返璞归真融入自然的快感油然而生。不知不觉,我们已经登上了洪山顶上的观竹楼。登临竹楼,极目所至,翠竹丛生,枝繁叶茂,烟波浩渺,竹浪翻涌,视线豁然开朗,心境顿时悠远。沿着楼栏环顾四周,逶迤的群山到处绿波叠起,嫩绿、翠绿、黛绿,层层推进。吮吸着竹的芳香,品味着竹的气息,令人心旷神怡。随风摇曳的竹浪,恬淡、温柔、宁静、幽雅。

面对此情此景,我快速拿出相机,对准着这迷人的风光。而思绪则随着镜头的转动在飞扬:大自然赐予的这片竹海,以千年不变的姿态与胸怀,演绎着千古风情。自古以来,在灿烂的华夏文化中,先贤们爱竹、珍竹、迷竹,进而颂竹、画竹、写竹,把竹子誉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一道美称为四君子。人们不仅喜欢竹子的外形,更爱竹子的内涵,由此滋生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息息相通。“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无可医。”(苏东坡)人们熟悉的《竹石》一诗,更是脍炙人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这千古流传的佳句,把竹子坚韧不屈的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亭亭玉立的竹子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集坚贞、刚毅、挺拔、清幽于一身,以其独特的品格流芳百世。

“咔嚓”“咔嚓”拍摄下了一片竹林:你看,它们脚踩峰峰岭岭、沟沟壑壑的荒山野岭甚至是石隙岩缝,植根于一片片十分贫瘠的土壤,但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快乐而顽强地默默生长。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磨炼,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相互依恋,终成瀚海般的大气候。我曾拍摄过富贵的牡丹、孤傲的菊花、娇艳的桃花、洒脱的兰花;我也曾读过不少文人墨客赞美松树精神,梅花情操,荷花气节,垂柳风韵的诗文,但清淡高雅的竹子与众不同的内涵始终给我留下难忘的形象。记得南宋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一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把梅花推到了群芳之首。然而,梅毕竟有“花”。而竹呢,“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燮)竹无花,但它有梅花笑迎风霜雪雨的坚强品格,有兰花翠色长存的高洁,并以其坚韧、虚心、进取、乐于奉献而赢得历代文人赞赏。

凝神专注那丛丛翠竹,一个一个的竹节,节节高升;一根一根的竹竿,根根挺拔;细细长长的竹叶,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郁郁葱葱,临风起舞;弯弯新竹,像柔情似水的少女,依偎着苍翠挺拔的老竹,汇成成方成阵的竹林,形成万顷碧波的竹海。清华其外、淡泊其中、清雅脱俗、不妖不媚。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表现出一种美的姿态,一种充满勃勃生机的力量。

太阳快落山了。朋友催促下山,我回转身来,落日的余晖正映照在茫茫竹海上,极目远眺,苍茫的竹海与蓝天白云亲密无间。恍惚之间,一层层竹浪变成了一首首无字的诗,一曲曲奇妙的歌,一幅幅斑斓的画。而一片片摇曳的竹叶,又显得万般温柔、宁静和幽雅。这时候,我心里豁然一亮:千百年来,为什么画家画竹、文人写竹,人们总爱在房前屋后栽竹?这既是竹子的万般风情给人以艺术的美感,也是竹子独特的品格给人以启迪和力量。更重要的是竹子从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滋生出来的文化意韵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民俗的意象,“竹报平安”,有竹就意味着幸福美满、平安吉祥!

文/JOJO的童话世界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清代诗人郑板桥的一首赞颂竹子的诗——《竹石》。

大千世界,有无数植物。挺秀青翠的竹总是带给我一种充满骨气的感觉,因此,我格外喜爱竹。竹,枝干挺拔,又细又长,颜色青翠欲滴。纤细的枝干出人意料的结实,看似弱不禁风,实则坚韧、挺拔。一片片的竹林则更令人陶醉。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绿色,似置身于绿的世界。抬头将目光投向上方,嫩绿的竹叶遮蔽了天空,好像天空被绿墨渲染,流入竹林,相融成为一体。阳光透过叶片细小的缝隙钻了进来,给此番美景带来了一抹生机,显得并不苍茫。好一片郁郁葱葱,却又不失活力的竹林!真令人的身躯与心灵得到百分之百的放松。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竹子挥洒过墨汁与泪水。中国人将梅、兰、竹、菊称作是四君子,又将松、竹、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必有其意。竹子常年生长在荒山野岭,无论是平地,还是峰岭,都能顽强地凭借其生命力生存,造就一方壮丽的风景。寂寞与凄静虽然将它包围,还不时有雷电、风雨交加袭来,又或是酷热和严寒的强势攻击,但,这种种折磨与煎熬都丝毫磨灭不了竹子坚强生存下来的毅力。它用令人望而生畏的意志力和韧劲坚持着,靠着难以想象的生命力生存了下来,这般坚贞,令人赞叹。

相比较温室里生长的植物,竹子的精神着实使人钦佩。在恶劣的环境中,它的坚强就是它生存的法宝。人只要拥有竹子那般顽强的生命力,所有难关都会不攻自破,获得应有的成功。

研磨一棵竹

文/程默

时光以亢奋的行进姿态怂恿着我,走过了一片片灌木林,也路过了几片竹园,就在我学习郑板桥观竹之时,一束束阳光将斑驳的竹影投撒在地面上,虚幻中带着真切。一阵寒风掠过,竹影婆娑,沙沙声响过之后是那种突然跃起的沉默。静默中,冬阳放大了所有的响动,也打开了视力之内的所有的真相,包括我的思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热爱,这种热爱同义于喜欢。它创造了曾经的陶醉与无悔,那些经历是实实在在的实践,与陶醉几乎同步出现的挫折呀困难啦,是对喜欢的否定,它天生对陶醉抱有成见。人也是这样,只有走过了挫折,克服了困难,才是进入了无悔的状态。就像眼前那株从石缝里钻出来的竹子,是阳光和雨水引诱了它,使得它能在贫瘠中展示生命。能体味这其间的真趣的,郑板桥不是第一人,我自然也不是落伍者。但郑板桥的吟竹诗,却不是我辈能践行得到的。

世间还有什么比努力更具有活力?当一颗竹笋悄然从竹根上萌发,蓄积所有的能量从地面上冒出,它就如万物一样,已经向生长的空间步步展开了。渐渐消耗的途中,竹竿自然就慢慢变细了。若是开始的部分不被动物践踏、不被人类锄去,那这颗竹笋便是幸运的。三五日的挺进,便足以使它成长为一棵嫩竹。这时候,人类便没有多少理由要去夭折它了。尽管开始里包含着风险,但不努力,哪有机会新生呢?生与灭的风险里,笋芽表达了完美,在最终的结局里,个体的灭延伸了同类生的希冀……

土层是我所能看到的表象,表象下面,竹根纵横地盘结着,绵延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我的思想只能触及一块小得可怜的地方,并不能知道它多少。有时我想表达我的欲望,也只能抬起头颅,短暂地仰望虚妄的蓝天。广袤的天空,早被茂盛的竹枝竹叶划割,成了斑斑点点。就在这斑斑点点中,我看到许多人被定为在上面:言不由衷的,善恶不辨的……他们烙给常人的表情、语言乃至举止,已与内心剥离。更大的一片区域里,许多人在实实在在地生活着,妙不可言中,他们有滋有味地进行着无悔的事情。斑斑点点也好,更大的一片区域也罢,都是这个物欲世界的一部分,要不这世界怎这般五彩缤纷呢?斑斑点点是人的另一半,同样生活在阳光下,也没有人刻意地将他辨析出来,除非本拉登之徒。我们就活在这样的安慰里,都感觉自己不属于那斑斑点点之类,因此没有沙化之感,表面看去个个都是良民,似乎人人纯粹。用望远镜偷窥对面居民家的浴室,穿着暴露地在街头巷尾招摇,背着妻子或丈夫在暗中升彩旗……他们也不是天外来客,他们的面孔很熟悉,说不准他们就是自己的好朋友。自我感觉快乐的人比比皆是,而这种快乐各各不同。在常人的眼里,这种现象其本身就是那株病态的竹子——或者断了梢,或者在中间部位锈死了一块。天长日久,旁边的竹子都习惯了。阳光与阴影也一样不缺,但最终,那棵竹子注定缺乏了生命的张力,迟早会被竹园的主人抛弃。

竹子认识砍伐的那天,汁液看见了一棵生命痛苦的泪水爆发出的颤栗:砍刀结束竹子生命的那一刻,却也给了竹根无遮无拦的新生的机会。感念先人恩情并恸哭不已的是凡胎肉体的人,而于竹子,似乎变得多余。砍刀收割的是竹子的身体,而竹子的品性,却是对大地无限的忠诚以及人为赋予给竹子的秉性。我无意揣测一棵竹子,但竹子却以卑微而平常的心态成就了自己,承受风雨的谦卑形态,正是它心安理得抗衡的需要。纵然遇上开花之年,被统统伐去,那也只有将自己死去,留待新芽来年破土。

我对竹子的另外一种情感,并不止于竹子的自然功用,或者它的比喻及象征意义。郑板桥给自己题的妙趣书联,每每想起便使人怦然动容:“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植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比高的树,比艳的花,比广的草,遍布人群穿过的地方,却少有竹真正的风采。

家乡的竹笋

文/余炳金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当小朋友背诵这首唐诗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家乡的竹笋,我把最后一句念成“竹笋长多少。”在我的家乡,大大小小的山丘上遍布竹子,春雨绵绵,竹子长得十分茂密,一棵一棵竹树的根部长着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春雨中舒展着,像一面面绿色的旗帜,春天一到,竹笋就慢慢地从肥沃的土里钻出来了。刚出来的竹笋顶上尖尖的,有笔那么尖,上面还带有一些泥土、杂草或树叶。竹笋的身上长着一层层坚硬的外壳,用手把竹笋剖开,就会“啪”的一声露出它洁白、鲜嫩的笋肉,那清脆的声音非常悦耳,空气中弥漫着竹笋的清香。竹笋有的壳是黄的,有的壳是青色的,有的壳是灰色的,有的壳是杂花色的。

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给我们做竹笋的菜,有竹笋炖鸡,竹笋炒腊肉、竹笋煎蛋,竹笋酿肉等美食,菜一上桌,我就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夹一块放到嘴里,那味道真美,清甜、爽脆、嫩滑,我常常要比平时多吃小半碗饭。不是所有的竹笋都是美味佳肴,有一种叫苦竹笋的,我就非常讨厌它,放进嘴里嚼一下,那苦直让人想吐,恨不得把舌头吐掉,我边吐边说:“我讨厌这苦的竹笋,这竹笋长得那么可爱,但好看不好吃呀,实在是太苦啦。”父亲一语双关地教育我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呀!”后来才知道这种苦竹笋,还是一味中药。据《食医心镜》介绍:“理心烦闷,益气力,止渴,主消渴,利水道,下气,理风热,脚气,蒸煮食之。具有清热除烦,除湿,利水之功效。”

在我记忆里,竹笋是我最喜欢的家乡特产,它的生命力极强,不用播种,不用施肥,不用喷药,不需要人们经常去照管它,它不管生长的土地有多么坚硬、贫瘠,不管是山坡悬壁,还是乱石丛林的深谷,只要有一杯土,它总是能不屈不挠坚毅执着地往上钻,经过艰苦的努力,它终会破土而出,且长得十分茂密,满山遍野的,哪怕你把它的树枝全部砍掉,甚至一把野火把它烧了,它也很顽强,到了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它那深埋在地下的根,就会长出一条条的竹笋,像一杆杆指向蓝天的笔直的枪,沐浴着阳光雨露,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修竹,傲然挺直,亭亭玉立。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的《于潜僧绿筠轩》。你想啊,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竹子的。竹子无私奉献,却不求索取。竹笋不仅可供人们食用,还可做成美味的山珍佳肴,据说它还可以提炼出诸多营养元素,做成保健食品,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竹笋不仅食药兼用,同时,它还具有梅花松树笑迎风霜雪雨的坚强品德,在寒冷的春宵,更以文静、高雅、进取、正直和无私无畏、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啊!我爱家乡的竹笋,更爱竹笋的品德和精神。

蹲下来,陪伴孩子成长

文/方勤

今天在网上闲逛时看到一篇文章,其中的一句话让我很有共鸣:“尊重儿童的天性,以儿童为教育的中心。”是啊,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看看,他们能够学到的是什么。

想起一年前的一个课间,小辉举着一根2米左右的竹子走进了办公室!看到竹子,想到孩子们一贯的调皮好动,我不由头疼起来。我赶紧了解事情经过,原来事情是这样的:下课后一伙儿小朋友到百草园玩,一个小朋友钻了进去。他的手拉到了一根没种结实的竹子,结果这根竹子倒了下来,其他小朋友看到了,就抢着竹子玩。小辉发现了,连忙拿着这个“证物”来向我报告。一年级孩子的好奇心是多么强烈啊!我脑海中的愤怒、责备的话语在这一瞬间烟消云散,同时,我不禁问自己:“孩子能从中学到什么呢?”最后,我决定陪孩子们一起去百草园种竹子。我要让孩子记住的是做了事情后果要自己负责,我要当陪着他们的大朋友。现在再次翻开手机相册,看到种竹子的画面,回忆起后来孩子们每天轮流给竹子浇水的情景,我庆幸自己当初的决定,让孩子在一次“错误”中得到了成长。

和这群孩子相处最令人哭笑不得的事要数“用剪头发来交朋友”。那是一个早晨,刚踏进办公室,小鑫就来向我告状,说是坐在他后面的乐乐剪了他的头发。原来,乐乐想跟小鑫玩,便举着剪刀去招惹人家,小鑫要离开,乐乐一着急就剪了他的头发。我走进教室,请大家来评一评。有的孩子说:“方老师说过,剪刀是尖的,很危险,不能对着别人。”我及时引导:“乐乐想和小鑫交朋友,他的想法是好的,那怎么样才能交到朋友呢?”孩子说:“要帮助别人。”“不能做别人不喜欢的事情。”……10分钟的晨会课在热闹的讨论中结束了,一个“轩然大波”就此风平浪静。后来我偷偷观察乐乐,发现他愉快地接受了同学们的建议,也因此交到了更多的朋友。

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缺少的不是教育式的训斥,而是方法的引导。现在班里孩子之间相处融洽,玩游戏时笑意融融。我想这不正是当时我站到孩子的角度,教孩子学会了怎样交朋友的最好证明吗?孩子们的变化让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这,也就是教育给予我们双方的温暖吧!

竹林问泉

文/李新军

竹林问泉,应该在南方。

妩媚的山水里,如果有一抹碧绿,在露窗前摇曳,可以生动起黑瓦白墙。

然而,我在北方沂蒙山区的皱褶深处,令人欣喜地看到了泉水叮咚青竹茂盛的景致。

都说层峦叠嶂的沂蒙大山硬朗如铁,沂蒙河水清澈美丽。可是,在岱崮深处的沂南竹泉村,你不能用惯常的语调,描述这里的翠竹和玉泉。

青竹之海,隔开坚硬的山峦,冷光穿梭在竹林幽暗缝隙之间。我的翠鸟,站在林梢向远处眺望,它的鸣叫,带给七月的,是雨后清凉舒畅;带给我们的,是竹泉村昔日的悠远时光。

不是几株。三五株竹子,只能斜倚石墙,犹如娇憨的新娘,它们挡不住火气十足的沂蒙山石头。

沂蒙山的石头,冷峻,坚硬,洁净,棱角分明,容易撞痛我们的目光。

沂蒙山上的苍松翠柏,与大山有夫妻之相,它们载种的历史,或许能够数得出来。你看看山上,种植了多少黑松,有几株松,就有多少年的栽种历史。它黑黝黝的群落,散布在山坡上,仅能包容大山的倔强脾气,却包不住石头的火气。

青竹为摇曳之物,它们从来不包容山的性格。它吞没大山,沉化大山的脾气,给大山以彻底的浸润与改造。竹子盘根错节,它在自己脚下编织出一个大网,把山包裹起来,稳住山的脾性,给以温柔时光,给以波涛般严严实实的遮蔽。竹是大海,把山淹没了。

沂蒙山的性格里,其实还有沉静的成分,它们喜欢这种隐于竹林的生存方式。沂蒙山人的性格里,其实最多的是沉稳淳朴,他们喜欢在山坳里自得其乐,生活艰辛,过着小桥流水的平静生活。山报答竹子,以涌自深山阴僻之地的清泉,反哺于竹。人报答土地,种竹护泉以润泽大地。

我来看泉,即刻被高耸如云的竹子包围了。放眼看去,满山都是竹的海洋。小道开辟在竹林中,走于其间,不经意被倒垂的枝头,挂住我的沉重背囊。进了山,抬眼看到茂密竹林,人转眼之间,变为一棵吸纳天地精华和无忧无虑生活的竹子,人的思维可以按照山里竹子的想法,自由散漫地长出枝节和根须。人容易随遇而安,到了这样有灵性的地方,肯定会像青竹,自由自在地生活。

放下背囊,我开始放飞思绪。我在竹巷里慢动,初始艰难,犹如身上压着沉重的包袱,滚滚红尘被竹叶洗涤,我看到自己身体的肤色,正慢慢腾腾地变得光洁如玉,我的身体开始轻盈起来,犹如滑动在枝头的阳光,在枝头相互追逐。我还是一尾荡漾在竹海碧波中的鱼,在雨过天晴的时候,鱼是浮在泉水里的智者。

一个人。或者结伴。漫山遍野的竹丛,兴之所往如同神游的魂魄。走石板砌的路,有泉水在石板上流动,脚刚沾到水,突然感觉到流水的清冽,不像城市里沾满红尘的水,柔软得如同没有骨头。竹丛里的流水,从远处岱崮肚子里孕育而生,它们到了竹林才钻出大山,给修竹以湿润之气。没有水的滋养,这遍地修长的物什,不可能有今日之气势。

石至纯,水至清。果然,从石隙里溢出的水,还带有硬朗的大山性格,它们像山里的女人,在家里摊煎饼,做杂活,到坡上同男人比肩膀干活出力。她们的性格里,除了有温柔的一面,还有在艰苦环境下磨砺出来的如铁般坚硬秉性。所以,略显硬气的水,养育了竹子同样坚忍不拔的性格,让我感叹这竹的生命力,竟然是沉默的石头和灵动的泉水给的。石头是父亲,泉水是母亲,生出满山遍野青俊硬朗的儿女。

大山知道,它向谁,奉献出了自己的琼浆玉液。

沿着不宽的小路走,两旁有竹篱编织的院门。朴实无华的院内,有悬吊的红花,谓之凌霄,在我眸子里撒开,给暗淡无华的竹林,涂抹上一点红。村庄朴素,红花嫣然,竹林这次当作背景,被我摄入自己的脑海里。

我的万千思绪,被这一抹红色,拴住了。

竹泉村密不透风的竹林深处,往往连接不曾看到的景致。可能转过弯儿,这风景已经异样。不是竹林七贤在这里的缘由,才使游览得以步步为景。半坡处,泥塑贤人的呆滞目光,容易让我们想到玩偶,没有他们也罢。因为,他们昔日的诗书词赋,早都隐在竹丛中了,顺手即可拾得。还有竹林小道上,轰然穿越时光的美女,眨眼之间与我擦肩而过。她们身上飘逸的衣袂,以及婉约的说辞和随时亮起的清脆笑声,也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风景。

泉水旁,山坡上,竹林边,少不得李清照掩卷深思的影子。

磨盘石上,印着她们婀娜多姿的影像,那种临风玉立的模样,好像连穿梭在竹林的神仙,也都自叹不如。

我是来问泉的,倒是忘记找泉了。

俗话说:观景不如听景,看泉不如听泉。灵动的泉,隐藏在我们未知的地方,却到处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如果溯源而上,找到那眼泉了,不过塘底有冒起的水泡,或者茂密树冠隐约盖住它的影子。

我不看泉,泉害羞看我,好像是住在深山里扎着麻花辫子的姑娘。

我问泉,哪得清如许。我问泉,为何石径自横流。

问罢,也不去找那些愚蠢答案。我将自己隐于幽暗之中,坐于高石之上,学修道问禅之人。静观内心,幻象即灭。鸟虫之啼鸣,水流之湍湍,清风之习习,竹影之幽幽,都在我的倾听与感触中。

竹林泉水交融共生,万千沂蒙别具特色。我忽然悟出,这遮蔽大山的竹林和叮咚作响的泉水,身处清苦贫瘠之中却意志顽强,它们经年累月,不断浸润坚硬的山石,使这山石之上有竹风水韵,因此石质坚硬而不乏灵动,让我无形之中,颠覆了对沂蒙大山的认识。

如果问山泉的品格,这就是山泉的品格。

我不问泉。泉若问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怎样回答。

我若想答,于无声处,捧一掬泉水,洗涤自己的灵魂。

湘西蓬竹

文/龙友芳

我对湘西蓬竹情有独钟,是缘于一次朋友的托付。

在省城工作的一位朋友,退休后回长沙乡下老屋居住。他算得上是苏东坡的铁杆“粉丝”,对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的诗句,背得滚瓜烂熟。他打算按苏东坡这首诗的意境,在屋前栽一排竹子,改变一下居住的环境。

栽哪种竹子呢?想不到他独独选上了湘西蓬竹。于是打电话给我,要我想办法找十几根蓬竹的种竹送去。

我有点为难了。我虽然是土生土长的湘西人,对湘西蓬竹却是知之甚少。但对朋友的托付,又万万不能推却。这时我想起了阿龙。

阿龙在大学里当了十多年的园林工,好学肯钻研,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土专家,对各类竹子应当是熟悉的。

阿龙接到我的电话,既热情又自信:“正好风雨湖要改造,两岸的蓬竹要重新翻栽,我给你挖半蓬好了。”第二天,我们在风雨湖边见面,只见他肩上一把锄头,手上一把斧头。“挖竹子还拿斧头?”我感到有点蹊跷,问他,他却卖了个关子:“等一下你就知道了。”

他选了一蓬长得比较匀称的竹子,挥舞锄头开挖起来,这可是个力气活,不到半小时他就大汗淋漓了,我帮不上手,就不停递毛巾给他擦汗。又过半个多小时,才把那半蓬竹子挖下来。他把竹根的泥土清干净后,叫我仔细观察,原来他是在用“情境教学法”给我上课。他说:“蓬竹之所以蓬生,奥秘全在鞭上,它的鞭盘根错节,像个鸟巢。这样竹子哪怕百根千根,都会像连体婴儿一样紧紧箍在一起,围着母体转。要把他们分开,不动斧头还不行。”我“啊”了一声,他拿斧头的疑问解开了。

“蓬竹还有两个别名你知道吗?”阿龙问我。“不知道,请赐教。”我老实说。阿龙说:“对蓬竹的母竹来说,它总是把子竹箍在自己的身边,像母亲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人们叫它‘慈竹’;对子竹来说,它总是围绕在母竹身边不会走远,像孩子孝顺母亲一样,人们叫它‘孝竹’。”

经阿龙这么一说,蓬竹不仅好看,还蛮通人性,我不得不肃然起敬了!

我又问阿龙:“蓬竹会不会是中看而不中用?”

“那就太委屈蓬竹了”,阿龙说:“蓬竹的篾,柔软坚韧,搓成竹缆,再重的东西都抬得动。蓬竹过去就有湘西钢丝绳的美誉。你看过沈从文《边城》,爷爷和翠翠‘拉拉渡’用的竹缆,不怕风吹雪压,不怕日晒雨淋,就是用蓬竹的篾搓成的;你听过何纪光唱的《挑担茶叶上北京》,那箩筐口平整光滑,密不透风,就是用蓬竹的篾锁的边;你听过宋祖英唱的《小背篓》,那小背篓的背带结实耐用,柔软如缎,就是用蓬竹的篾织成的啊。”

阿龙对蓬竹的妙用如数家珍,我不能不为自己的无知深深地自责。

我注意起眼前风雨湖两岸的蓬竹来。那一丛丛、一排排蓬竹,如妙龄少女束腰挽髻,青翠欲滴,把风雨湖装扮得如同仙境。阿龙引用两句诗“依依似君子,无处不相宜”来赞美蓬竹的另一个优点:如蓬竹长在小溪峡谷边,又是另外一种模样,阳刚伟岸,俊秀挺拔,像个伟丈夫;长在山坡丛林里,它又能和大家融合共生,亲如兄弟。

想不到竹如人,在哪里生长,就像哪里的人。湘西蓬竹已被赋予了湘西人的禀性。

我佩服长沙朋友的学识和眼力,我该及时把湘西蓬竹给朋友送去。

后花园里尽风景

文/云中舟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知道自己绝对没有长出那种能发现美的眼睛,但我的眼睛却能发现愉悦自己的风景。

我眼中的风景,其实就在我们广电的后花园。

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常常在吃过午饭后,放下餐具,便从食堂的后门出去,穿过攀满紫藤的休憩走廊,驻足于小池的青石小桥上,看西湖石堆筑的小山,看小山在碧水中若隐若现的倒影,看倒影中尽情穿梭欢游的红色金鱼。

看完水的风景,脚会不由自主地走向东南角的那片小竹林。不知道竹林的竹子是否最初的种植,全是那种小小的毛竹。不过,毛竹虽小,却极具生命力,常在春季生笋,尖尖的竹笋拱破地皮后,便噌噌地上长。

应该是自己的性格使然,一直对竹子有特殊的感情,查阅资料,知道竹子是一种常绿多年生植物,且质地坚硬。竹子因为四季常青、凌霜傲雪,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

说起竹子,自然还会想起清朝着名画家郑板桥。对于画竹,郑板桥曾经有诗,“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背浮动于疏密叶之间。”因为有这样的体会,才有了郑板桥“总能从竹子的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尔后把‘眼中之竹’、转化‘胸中之竹’”。

六角亭是园中的又一处风景,不过,我眼中的风景不在亭里而在亭外的那九株牡丹。喜爱牡丹源自于儿时看的那部《镜花缘》小说,掐指算来,已过四十年有余,然而书中关于武则天与牡丹的一段故事始终记忆犹新。

故事说,武则天与太平公主、宫娥上官婉儿残冬赏雪时,突然异想天开,让百花齐放。那时,主管百花的仙子正和麻姑下棋,群花在寻百花仙子不见时,便乱了套,然而,牡丹仙子却不一般,她力主听候洞主命令,绝不能“不候号令,擅自前去”。结果惹怒武则天,下令把上林苑、群芳圃四千株牡丹尽数用炭火炙枯,即便在牡丹开后仍余怒未消,又下令把所有大内牡丹贬往洛阳。

曾经很执着地坚守牡丹花蕾,想亲眼目睹她盛开的渐变,但终因天气一直较冷,加之手头工作紧没能如愿。那一日,天气转暖,心里惦记,中午饭后,便径直往六角亭走去,只见那牡丹已然盛开。九株牡丹中,六株均开白花,朵朵硕大的花蕾,有的似冰,有的若银,有的宛如白玉。这盛开的牡丹,不仅花艳,更有那花香沁人肺腑,惹得只只蜜蜂萦绕花蕊久久不肯离去。另外三株,我不知是不是是“锦袍红”,有的已经盛开,有的仍然抱蕾待放。面对这一朵朵雍容华贵的牡丹,我不禁在心底一遍遍吟诵起李白的那首诗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

游竹海

文/罗宇希

蜀南竹海位于四川省宜宾市,享有“蜀南竹海天下翠”的美称。

大年初四,我们一家驾着车来到了蜀南竹海。汽车驶入竹海,两旁的竹子紧挨在一起,它们笔直、挺拔,我们的车像潜水艇一样在竹子的海洋里穿行,竹子们就像海里的鱼儿在训练,又像在对我们挥手,欢迎我们的到来。这里的竹子种类繁多,有楠竹、水竹、面竹、花竹等五十多种。“竹海”的美真是名不虚传啊!

我们游览了仙女湖、七彩飞瀑、忘忧谷、仙寓洞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翡翠长廊,它全长约11里,是由“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天然红砂石铺成。两旁密集的老竹新篁拱列,遮天蔽日,红色的毯式公路与绿色屏风般的楠竹交相辉映,形成秀丽壮美的翡翠长廊。

随处走走,都可以看到竹子制作的各种产品,非常精美。竹笋可以食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其次竹子可做成筷子、碗、杯子、烟筒等,做成的竹盒、竹椅、刻有古文的竹简、小竹楼等工艺品。

蜀南竹海景色秀美、壮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竹林问泉

文/李新军

竹林问泉,应该在南方。

妩媚的山水里,如果有一抹碧绿,在露窗前摇曳,可以生动起黑瓦白墙。

然而,我在北方沂蒙山区的皱褶深处,令人欣喜地看到了泉水叮咚青竹茂盛的景致。

都说层峦叠嶂的沂蒙大山硬朗如铁,沂蒙河水清澈美丽。可是,在岱崮深处的沂南竹泉村,你不能用惯常的语调,描述这里的翠竹和玉泉。

青竹之海,隔开坚硬的山峦,冷光穿梭在竹林幽暗缝隙之间。我的翠鸟,站在林梢向远处眺望,它的鸣叫,带给七月的,是雨后清凉舒畅;带给我们的,是竹泉村昔日的悠远时光。

不是几株。三五株竹子,只能斜倚石墙,犹如娇憨的新娘,它们挡不住火气十足的沂蒙山石头。

沂蒙山的石头,冷峻,坚硬,洁净,棱角分明,容易撞痛我们的目光。

沂蒙山上的苍松翠柏,与大山有夫妻之相,它们载种的历史,或许能够数得出来。你看看山上,种植了多少黑松,有几株松,就有多少年的栽种历史。它黑黝黝的群落,散布在山坡上,仅能包容大山的倔强脾气,却包不住石头的火气。

青竹为摇曳之物,它们从来不包容山的性格。它吞没大山,沉化大山的脾气,给大山以彻底的浸润与改造。竹子盘根错节,它在自己脚下编织出一个大网,把山包裹起来,稳住山的脾性,给以温柔时光,给以波涛般严严实实的遮蔽。竹是大海,把山淹没了。

沂蒙山的性格里,其实还有沉静的成分,它们喜欢这种隐于竹林的生存方式。沂蒙山人的性格里,其实最多的是沉稳淳朴,他们喜欢在山坳里自得其乐,生活艰辛,过着小桥流水的平静生活。山报答竹子,以涌自深山阴僻之地的清泉,反哺于竹。人报答土地,种竹护泉以润泽大地。

我来看泉,即刻被高耸如云的竹子包围了。放眼看去,满山都是竹的海洋。小道开辟在竹林中,走于其间,不经意被倒垂的枝头,挂住我的沉重背囊。进了山,抬眼看到茂密竹林,人转眼之间,变为一棵吸纳天地精华和无忧无虑生活的竹子,人的思维可以按照山里竹子的想法,自由散漫地长出枝节和根须。人容易随遇而安,到了这样有灵性的地方,肯定会像青竹,自由自在地生活。

放下背囊,我开始放飞思绪。我在竹巷里慢动,初始艰难,犹如身上压着沉重的包袱,滚滚红尘被竹叶洗涤,我看到自己身体的肤色,正慢慢腾腾地变得光洁如玉,我的身体开始轻盈起来,犹如滑动在枝头的阳光,在枝头相互追逐。我还是一尾荡漾在竹海碧波中的鱼,在雨过天晴的时候,鱼是浮在泉水里的智者。

一个人。或者结伴。漫山遍野的竹丛,兴之所往如同神游的魂魄。走石板砌的路,有泉水在石板上流动,脚刚沾到水,突然感觉到流水的清冽,不像城市里沾满红尘的水,柔软得如同没有骨头。竹丛里的流水,从远处岱崮肚子里孕育而生,它们到了竹林才钻出大山,给修竹以湿润之气。没有水的滋养,这遍地修长的物什,不可能有今日之气势。

石至纯,水至清。果然,从石隙里溢出的水,还带有硬朗的大山性格,它们像山里的女人,在家里摊煎饼,做杂活,到坡上同男人比肩膀干活出力。她们的性格里,除了有温柔的一面,还有在艰苦环境下磨砺出来的如铁般坚硬秉性。所以,略显硬气的水,养育了竹子同样坚忍不拔的性格,让我感叹这竹的生命力,竟然是沉默的石头和灵动的泉水给的。石头是父亲,泉水是母亲,生出满山遍野青俊硬朗的儿女。

大山知道,它向谁,奉献出了自己的琼浆玉液。

沿着不宽的小路走,两旁有竹篱编织的院门。朴实无华的院内,有悬吊的红花,谓之凌霄,在我眸子里撒开,给暗淡无华的竹林,涂抹上一点红。村庄朴素,红花嫣然,竹林这次当作背景,被我摄入自己的脑海里。

我的万千思绪,被这一抹红色,拴住了。

竹泉村密不透风的竹林深处,往往连接不曾看到的景致。可能转过弯儿,这风景已经异样。不是竹林七贤在这里的缘由,才使游览得以步步为景。半坡处,泥塑贤人的呆滞目光,容易让我们想到玩偶,没有他们也罢。因为,他们昔日的诗书词赋,早都隐在竹丛中了,顺手即可拾得。还有竹林小道上,轰然穿越时光的美女,眨眼之间与我擦肩而过。她们身上飘逸的衣袂,以及婉约的说辞和随时亮起的清脆笑声,也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风景。

泉水旁,山坡上,竹林边,少不得李清照掩卷深思的影子。

磨盘石上,印着她们婀娜多姿的影像,那种临风玉立的模样,好像连穿梭在竹林的神仙,也都自叹不如。

我是来问泉的,倒是忘记找泉了。

俗话说:观景不如听景,看泉不如听泉。灵动的泉,隐藏在我们未知的地方,却到处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如果溯源而上,找到那眼泉了,不过塘底有冒起的水泡,或者茂密树冠隐约盖住它的影子。

我不看泉,泉害羞看我,好像是住在深山里扎着麻花辫子的姑娘。

我问泉,哪得清如许。我问泉,为何石径自横流。

问罢,也不去找那些愚蠢答案。我将自己隐于幽暗之中,坐于高石之上,学修道问禅之人。静观内心,幻象即灭。鸟虫之啼鸣,水流之湍湍,清风之习习,竹影之幽幽,都在我的倾听与感触中。

竹林泉水交融共生,万千沂蒙别具特色。我忽然悟出,这遮蔽大山的竹林和叮咚作响的泉水,身处清苦贫瘠之中却意志顽强,它们经年累月,不断浸润坚硬的山石,使这山石之上有竹风水韵,因此石质坚硬而不乏灵动,让我无形之中,颠覆了对沂蒙大山的认识。

如果问山泉的品格,这就是山泉的品格。

我不问泉。泉若问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怎样回答。

我若想答,于无声处,捧一掬泉水,洗涤自己的灵魂。

鸣凤山游记

文/邓雅萱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早闻“武当远,鸣凤险”,“五一”假期,我就来到了鸣凤山。

清晨,我们迎着朝阳,从保康出发,来到远安县城,一路上群山环绕,风景优美。我的心情如同阳光一样灿烂。

鸣凤山位于远安县城郊,山势雄奇,丹岩似火。景区内有金顶、南天门、二天门、朝天门、头天门、云霞洞等众多景点,有南、北、西三条登山神道。西南面的鸣凤峡九曲十八弯,清溪环流,赤壁高悬,景色壮观。

走进景区大门,是一长排古色古香的长廊。长廊边的池塘里,种着许多小巧玲珑的睡莲,有的已经开出淡粉色的花;有的花骨朵儿胀得好像马上就要破裂似的。

池塘边有一片竹林,茂密的竹子一簇簇,一丛丛,简直就是竹子的海洋。有的竹子挺着腰杆,站得笔直笔直的;有的竹子弯着腰,浓密的枝叶为我们搭起了一个天然凉棚。

鸣凤山很陡峭,山上修了许多石梯。中午,火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汗流浃背的我仍然坚持爬上了山顶。

站在山顶,我看见远处连绵不断的群山与蔚蓝的天空交相辉映;静静的河流像一条洁白的玉带拥抱着群山;美丽的远安县城像一颗明珠尽收眼底。

如此美丽的鸣凤山,你是不是也想来看一看?

窗前的翠竹

文/陈文郁

“我是千年水墨返绿的一丛翠竹/在江之南望穿秋水/千滴之泪已干/而绿色的梦不变/看帆影浮云一样掠过/看岁月桃花一样荣衰/也不惧冰霜雨雪/微风之后是我的微笑……”竹子是高洁、虚心、有节的象征,我十分喜爱竹子,曾写过这样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一个人来到世上,总有一些事物与自己的血脉紧密相连。我和竹子是有一段很深厚的感情。

小时候在鉴江河畔的家乡小村生活,梳大髻团赤着小脚粗布裤腰挂着翠玉佩的祖母,悉心在小巷前园子边种下一丛竹子。

春风吹绿了鉴江两岸。春雨后竹笋争相吐绿喷翠,一年年生机勃勃清气芬芳。布谷鸟鸣叫,春耕了。生产队里的一头水牛每天午晌犁完了田,祖母就将水牛牵到竹荫下料养。我蹒跚学步的年月,祖母端起添了蟛蜞汁、虾子汁或是鱼露汁的稀粥,带我到竹荫下喂着。母亲从田间劳作归来,稍歇着,就拿出竹篾到竹荫下编织晒谷子晒薯丝用的竹垫子。南风阵阵,阳光朗照,竹枝轻摇,鸟雀鸣唱,童谣悦耳,竹荫下满是农家人的情和爱。依着竹子的童年,我幸福了很多时光!

长大后在城里工作。大街上的水泥森林噪音异味,替代了年少时的翠竹绿树碧野蓝天。但与竹子的情缘未了。

数年前初春雨后的一天,我家楼下书房的窗前,不经意间冒出了一团绿色的云影。这是出远门工作的邻居在门前的一块空地植下的一丛翠竹。亭亭的杆笋,茵茵的叶瓣,幽幽的清香,透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和气韵,给人以不尽的冥想遐思!眼前空间楼群挤拥的一种单调的格局被打破了,心里转而变得宁静和开阔,写点东西,端坐到电脑旁边,文字也来得容易多了。

邻居的小孩爱在空地上打羽毛球,每当球飘挂在竹丛上,便操起长杆刮打,或是握着嫩杆摇撼。我生怕长此下去会把嫩竹弄枯,便出面干涉,撵走了打球的孩子。下班时闲着,就浇水施肥、修枝剪叶、搭架围栏忙弄一番……

窗前的翠竹终于安然过来,不长的时间里长得蓊蓊郁郁、生机勃勃。每次从外面步履匆匆归来,走到楼前的窗下,我总是很自然地停下脚步,凝视着竹子仿佛注目行礼,表达内心深处的一种敬意,一片诚挚的感情。

周边的空间有限,位置不多,竹子不能再横向伸枝,便迎着阳光往高空直蹿。多少个季节,风来了放声吟唱,雨来了纵情洗浴。在夜阑人静时分,它也许睡眠入梦,梦回到故乡漫山遍野的竹海里,含笑与手足相并的兄弟姐妹相依……但命运让它涉向这里,离开了竹的家族,它依然快乐和勇敢,在城市一隅楼群的包围中寻找理想,从有限里赢得了无限。

高高的挺立,向上,拔节向上……这是它选择的一种生存的方式。

我感谢窗前这丛翠竹,从它婀娜的娇容,我品出了万山春雨万杆修竹的流韵,身处喧嚣的城市,心中却有故乡一方桃红柳绿的田园,有一片烟笼雾罩的山林,有一份林间卧月的安详与恬静……它向我展示生命里所有的节气、骨气和灵气,更是时刻启迪和激励着我!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早就把观竹赏竹列为修身养性之举。伴随着窗前的翠竹一起迎送日月,换一种心态换一个角度看待人生,从容地感悟着物欲横流、商潮汹涌、人情变幻的世界。久而久之,心中的一份感觉,是那样的鲜明而深刻……

身为修竹,不慕林花

文/范方启

我父亲在世的时候,跟我讲过这样一件事:上个世纪50年代末,全国范围内都在大炼钢铁,树木可就因此遭殃了,山上依然保持青翠的就只有竹子,因为竹子产生的火力远远不及树木,所以没人瞧得上。听着父亲讲述,我非常奇怪地在心里说:竹子真没用呀!大炼钢铁还在进行,饥饿对人们的威胁在不断地加剧,为了填饱肚子,就连树皮也被剥下充饥,唯独竹子没人去动。饥饿过去,饿怕了的人们,将山上的竹子一棵一棵地刨掉,种上红薯和豆子。不能吃的竹子,看来也只有这样的下场了。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这个有人的世界更需要果实,像稻子、麦子、苹果、石榴,需要的时候,可以直接拿来食用。抛开吃,单说生活中的用途,竹子能打家具吗?能盖房子吗?能作为铁路上的枕木吗?抛开生活上的用途,单说美感价值,它们能与牡丹、玫瑰一较高低吗?

但使人困惑的是,我们的古人好像对竹子分外地喜爱,仅仅是一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便可见竹子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何等重要。当我接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我才发现我们的祖先对竹子简直是情有独钟,认为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精神和真理。弹力可能就表现在其枝弯而不折,柔中有刚。但说到长寿,可就存在着理解的偏差了,单个的竹子寿命并不长,也就十几年的光景,简直是短寿,世上能有百岁人,却断断没有百岁竹。竹子的寿命更没法与树木比,世有古树,却无古竹。至于幸福,更不知从何去理解,竹子幸福吗?立根破岩中,风吹雨打,雪压霜欺,一样都不少。说竹子不会低头,那是没到下雨下雪时。竹子、梅花、松树,被称为冬天的吉祥植物,或许仅仅看重竹子的青翠,除此而外,不知吉祥在哪儿。

“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细看昨夜西风里,若今琅玕不向东。”“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无论是徐渭还是杜工部,都在竭力讴歌竹子。这两位是干嘛的?读书人。会不会是读书人绑架了多数中国人?

在学到“竹苞松茂”这个词,老师对于竹子的理解改变了我对竹子的看法。老师说:根基像竹那样稳固,枝叶像松树那样繁茂,强调的是什么呢?就是扎根。谁扎根?当然是人。做人若不像竹子一样牢牢扎稳根基,是很难自立于这个人世的。后来,我接触到了《竹之十德》,至少有“两德”引发了我的思考,“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曰正直。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曰奋进。”正直、奋进,对于人来说,更是不能少的。

但这,依然不是我对竹子产生好感主要的原因,竹子之所以令我慢慢地敬重起来,是因为它们一直是按照竹子的方式活着,与树木和花朵为伴,却从来没有打算改变自己的角色。

竹林

文/杨从彪

我老家的四合院,坐落在山青水秀的丘陵地带,一面朝阳,三面临坡,坡脊平坦,平地上生长着成片竹林,四季长青,茂密高挺,清幽雅致。慈竹、斑竹、水竹、灵竹、獠叶竹……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竹子,成为我们木质瓦房结构的四合院一道绿色屏障。竹林南边长着一棵高数丈的苦楝树,西边我家屋旁长着一棵黄岭树,高十余丈,鹤立鸡群,峭耸挺拔,特别显眼,方圆几十里地都可以一眼望见。

故里竹林是哺育我成长的圣洁的摇篮!

春风吹度,春雨潇潇。竹林里拔地而起长出高高矮矮粗细不一的竹笋。竹笋尖尖的,毛茸茸的,活像一把把匕首插在地上,争先恐后向上生长。竹笋上有一种跟竹笋颜色差不多的黄绿色的竹虫,不小心就发现不了它们,它们的嘴上有一根针一样坚硬的刺,刺穿硬硬的竹壳,插进笋中,吸取嫩嫩的竹汁。我们捉住竹虫,用线系紧它的一条大腿,再放飞。竹虫飞起来的声音嗡嗡嘤嘤,特别响亮沉雄,像动听的音乐,优美舒缓。所以,每到春笋齐发的春天,我们就忙开了,去竹林里捉竹虫玩。被竹虫几经叮噬的竹笋会慢慢焉下来,最后死去。于是,凡被竹虫钉焉的竹笋,我们就掰下来,拿回家让母亲炒肉当菜吃。鲜嫩的竹笋吃起来特别香脆可口,鲜美极了。

竹林是我们夏秋季节乘凉的好地方。我们在竹林里打鸟掏鸟蛋捉迷藏等玩累了,就躺在厚厚的酥软的干竹叶上,聆听鸟鸣和风吹竹叶的飒飒声,享受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幸福时光。一天下午,我竟然在竹林里睡着了,小伙伴们也不喊醒我。等到一觉醒来,已日落西山。起身拍打净衣裤上的竹叶,回到四合院里,遭到同伴们的奚落:“我们摇都摇不醒你,以为你要在竹林里过夜喂蚊虫呢!”

竹子边落叶边长叶,四季都是绿油油的。竹林是孩子们捉迷藏的好地方,竹林里的每一处都是很好的掩蔽体。我们做“藏猫猫”的游戏,大家藏进竹林深处,小伙伴到处寻找,被捉的人总是想捉的人找来,但又怕他们找到自己。找不到自己时,心里又痒痒的;找到了谁,就打谁两个手板或刮一下鼻子。因此,大家都很紧张,又格外开心。我胆小,藏的地方不会很远,也不会很隐蔽,所以输多赢少,老被小伙伴们打手板刮鼻子。

每到寒冬季节,我们便去竹林里拣拾干竹叶。落在地上的干竹叶足足有三四寸厚,用脚一趟,干竹叶便成堆,装进背兜,背回家,可以烧火做饭。我们有时候从家里“偷”出几个红苕,到竹林里用干竹叶烧熟大家分享,吃起来特甜特面特香特鲜,哪怕烧得半生不熟,吃着也别有滋味。现在想起来还口流涎水呢。

故乡的竹子用途很多。斑竹和慈竹可以用来编织竹席、竹床、竹椅、竹筛、竹刷、竹篮、竹扇、竹烘笼等等,我家的家具大都是自家的竹子编成的。做家具剩下的不能用的竹子晒干后是上好的燃料。水竹和灵竹又细又长,我们家人将它们插在豇豆和四季豆地里,爬满藤,通光通气,结的豇豆四季豆又多又大又壮实。我们这些孩子还用水竹做钓鱼竿,柔软轻便,经济实用。又矮又小但叶子十分宽大的獠叶竹,竹叶是做斗笠的最佳材料。我们那一带有人专门做斗笠卖钱,我家獠叶竹的叶子,大都贱卖给他们了。

最有意思的是,我们小时候做的一种“竹电话”。在长三十厘米直径六七厘米的空心慈竹竹筒一端,蒙一层胶纸或者结实的厚牛皮纸,四周捆紧,用一两百米的长线将两个竹筒连接起来,就可以“通话”了。通过细细的线传过来的声音,与原声相比,有些变化,但很清晰。我们在“竹电话”里讲故事。比我大两岁的程世源在电话里唱的歌最好听,雄浑有力,优雅别致,我听得出神入化,真是一种极其舒坦的享受。

我还学会做一些竹家具,虽不精,但也还过得去。一次,我在家编竹刷子,一边编,一边看一位小名叫“草狗”的邻居青年下象棋。他下错一步棋,我伸出右手去给他指点。由于出手太快,右手背正好挂在竹丝上,划开一条大口子,我大叫起来,堂姐从英马上找来乌黑的麝香面,撒在伤口上。后来伤口愈合,但伤疤变成绿色,这个难看的残疾至今还留在右手上。

我怀念故乡的竹林,怀念家旁的那棵被砍伐的巨大无比的黄岭树和那棵鹤立鸡群的高大的苦楝树。而今,老宅西、南、北边过去密不透风的竹林已变得稀疏,大都被菜地或柑橘林所代替,那四季常青百鸟争鸣的幽幽竹林只有留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里了。

校园里的竹林

文/石莉昂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句诗是宋代诗坛成就卓越的大诗人苏轼题写的。说到竹子,我自然会想到学校里的那片小竹林。

竹子由竹笋长成。竹叶尖尖的,摸起来软软的,但叶边有点割手。竹竿一节一节的,青绿中带着几丝嫩黄。春季,竹子绿意盎然;夏季,竹叶葱绿繁茂;秋季,竹竿绿而带黄,就连大雪纷飞的冬季,竹子依然坚强不屈,像个勇敢的士兵,冒着大风大雪,还仍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不像大多植物,都枯死了,可竹子没有被寒风刺骨的冬季所冻死,它坚忍不拔,勇敢不屈,难怪《竹石》一诗里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子的作用可大了,一天一夜也讲不完。竹子能做成笛子、筷子、生筒碗、篮子……竹叶还是大熊猫的食物呢。这样看来,不仅人要竹子,动物也不能缺少竹子。

校园里的小竹林,有一番唯美,也有一种坚强,值得我们去欣赏、去学习。

学做风筝

文/张耀文

时间过得真慢,似乎每一秒钟就是一年,在大家的焦急中终于把做风筝活动盼来了。我抑制不住心里的兴奋。家长志愿者先指导我们做风筝的框架有哪几种,接着我们就开始动手了。“不就是做个框架,再用布盖一下嘛,肯定难不倒我。”我心里暗自嘀咕着,可事情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老师先给每人发好材料:竹子和布。制作开始了,我和钱晓飞合作,准备做一个菱形的风筝。我们先把竹子架成一个菱形,然后用线一圈一圈地扎牢,“嗯,不错!”看着我和钱晓飞的杰作,我满意地点了点头。可我的同桌赵雅妮却“扑哧”笑出声来。

“怎么,笑什么?”我们很不服气。

“不是我笑你们,那你们中间的十字支撑物怎么办?”赵雅妮摊开手,摆出一副无辜的样子。

“我们马上要准备做的呀!”我们一副早已知道的样子。

她指了指我们用绳子扎牢的竹子,叹了口气:“唉,那你们准备怎么把它装上去呢?”

我怔住了,睁大眼睛,才醒悟过来,张大嘴巴:“唉!”我们只好卷土重来。

后来,我们与竹子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终于把它们一一制服了。到了最后一步装饰时,我心想:这次可一定不能再出一点差错了。我们先把风筝的框架平摊在地上,再自作聪明地在十字支撑物上贴了一层双面胶,刚想把布贴上去,赵雅妮忙伸手阻拦:“唉,你们就这样贴上去,歪歪扭扭,既不对称,也不美观。并且在放飞过程中那布很容易飞走的。应该要贴在布的边缘,再一盖,这样不就贴牢了吗?”我们按照赵雅妮的方法,终于大功告成,把风筝做好了。

看着我和钱晓飞一起合作完成的风筝,快乐像长了翅膀开始飞翔起来。

竹影

文/鑫雨

对竹的最初印象,可以追溯到孩提时节。  那时的村庄,家家户户都有着或大或小的竹园。春天,竹笋是改善伙食的佳品;秋天,竹片竹条被编织成各种各样的竹器,为家里换来油盐酱醋。对于孩子,那片片竹林则是游乐的天堂,在竹林里奔跑追逐、捉迷藏;削一根细细长长的鱼竿,钓上几尾细白条;将竹叶一端分成三瓣,两边一交结就是一支响亮的口哨……彼时的竹,是玩伴,是美味,是童年不可或缺的乐园。  而第一次对竹有了朦胧的钦佩之意却是在刚上小学的第一个冬天,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我们在走惯了的竹林小径被一个厚厚的雪堆挡住了去路。仔细一看,原来由于积雪的堆压,林边的竹子被压弯了腰,形成了一个拱形小桥。我们低头穿过桥洞,相互取笑彼此满头满脸的雪花像白头翁,并开心地打算放学时再来比赛谁钻过桥洞时最干净。可没想到放学时走到此处,厚厚的积雪依旧,小桥却不见了,那路边的竹,虽然还有点弯曲,显示它曾经遭受的压迫,可,高得无法再当作小桥了。我们怏怏地走回家去,心里却多了一点异样的感受,孩童的心灵第一次有了精神上的反思。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里的人渐渐觉得靠竹子挣来的两个钱远不如打工来得快,且儿子们长大了也对住房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一家两家,渐渐整个村子的竹林都被一座座小洋楼取代了。竹影,随着岁月的流逝,渐在心头淡去。只一日,看到方志敏的 《咏竹》:“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儿时钻竹桥、拍积雪的情景猛然浮现眼前,一下模糊了视线。

竹乡之行,便成了心底最深切的渴望。

果然是漫山遍野的竹,碧绿苍翠、挺拔有姿,俯瞰如万顷巨浪,仰视若擎天巨柱。这样的竹海里,躲起猫猫来,不知几天几日方能找到?真不愧是卧虎藏龙之地呢!

顺着时而叮咚如溪时而哗然若瀑的山泉拾阶而上,清澈的溪水和凉爽的山风湮灭了身上的暑气,站在山巅,无处不在的竹更带走了在喧嚣城市中积压的烦躁。轻轻走,慢慢看,细细听,隐约中,似乎看见玉娇龙的娇弱而决绝的倩影,从高空中慢慢飞下,落入无边无际的竹海之中。追随着她的身影,我循山而下,来到一片更为幽静的山峦。此时已是夕阳渐斜,游人渐稀,几丝阳光透过竹影照在身上,依稀带着丝丝温暖,周围竹叶随风微动,似有飞禽走兽掠过,细细听去,却是更深的静谧。在这样的山间林中,与心爱的人相依相伴,从此忘却世事纷扰,是所有怀春少女共同的梦吧?一路走,一路想,不觉有点痴了。

欣赏了竹影之盛,本已心生无限钦慕之意,而第二日领略的恰如世人情怀的竹之纷繁,更让自己再增感慨敬佩之情。

那丛生群发的孝顺竹,夏则笋从中发,源让母竹;冬则笋从外护,母竹内包,其尊母之情,堪比人间之二十四孝。

那珠圆光润却斑痕处处,渐长渐细婉延而上的湘妃竹,可不正是少女细致绵长的心事无处可诉,而将点点珠泪洒向青竹所致?

那总是两两相对而生的相思竹,总算告慰了人间自有真情,不管天涯海角,心思总如此竹在!

那细细的紫竹,最擅作箫,又有多少思乡的曲调借它而流淌?  

……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心思,一百种竹子也有一百种形态,每一种,都化成了或轻柔舒缓或沉静忧郁的身影,渐渐印在心头。

不舍离去,还是不得不去,只是多了几盆凤尾竹。明知今生或许都无法做到苏老爷子所说的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但让窗前案头,从此多一丝竹影,却也算是一种小小的心理安慰吧。

屋后那片竹林

文/雨凡

我家屋后有一片竹林,那翠翠的叶、绿绿的枝、青青的杆,着实让人喜欢。路人行至这里,都驻足“啧啧”观赏一番。

这片竹林已有四十多年了。那时我正上学,一次在同学家玩,看到他家屋旁长有竹子,便顿生好奇,因我第一次看到真的竹子,以前总是在图画上看到,从叔父讲的故事里还知道清代画家郑板桥擅长画竹子,他在晚年的杰作《竹石图》上题到:“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我想竹子一定是不平凡的植物,肯定有它独特的可贵之处,才使得这位画家这么喜欢它,一生画它,研究它。我便挖了棵竹子回家栽在屋后,在我的精心呵护下,居然成活了,后来越长越茂盛,渐渐长成了一片竹林。

竹子是一种多年生的植物。春天一场夜雨,第二天发现从地下钻出了许多黑乎乎的尖尖儿,这就是常说的雨后春笋。过几天再来看它,它长得已高不可及了,竹子冒到一定的高度后,就开始生枝长叶,不久就成形开始长结实了,一年后就能用了。竹子给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夏天到了,常有邻居家要竹子撑蚊帐,便砍上几棵,用竹子撑起的蚊帐既美观又结实。粗竹子可用来做撑船的篙子,我家地处水乡,这里沟河纵横,水网交织,种地养殖少不了船,每年都有一些“老种田”的或养殖户要些竹子做篙子,或用竹子围网养殖。用竹子做的耙子、锄头、杈子的柄,既结实又轻巧。这片竹子给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

我家的屋子坐落在村子后面,屋旁有小桥,屋后有绿竹、粉桃,一条小河从屋后经过,真真就是“小桥流水人家”。春天来了,桃花盛开,配上这成片青翠欲滴的绿竹,让人赏心悦目;夏天避暑,竹林里十分清凉,一阵风吹来,林中阵阵清凉从窗户钻进屋里,让人好不惬意;冬天风狂雪密,屋后的竹林就像一堵墙,为屋子遮风挡雨。隆冬时节,外面北风呼啸,人在屋里只听见竹叶沙沙作响,颇有诗意。屋子冬暖夏凉,且清雅宜居,都因有屋后的这片竹林。

竹林还是鸟栖息的家。林里整天鸟飞鸟落,鸟进鸟出。鸟类众多,叫声迥异,有麻雀、乌鸦、喜鹊、鹁鸪等,还有许多大大小小叫不出名儿来的鸟。尤其到了傍晚,竹林里鸟儿热闹非凡,各种鸟都归林栖息了,竹林里唧唧啾啾,老远就能听到鸟叫声,离别了一天的鸟们见面了,有的好像在互致问候,有的像是在倾吐一天的见闻,有的在相互追逐嬉戏,上蹿下跳,呼朋引伴,好像不愿早早入眠。林中热闹的情景,等到天黑才能静下来,晚饭后,天黑了,竹林里一片寂静,鸟儿们在竹林的家里睡得是多么的舒坦、安详。

屋后的那片竹林,对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它美化了环境,启迪我的生活。工作困顿时,或生活上遇到挫折而烦恼时,到屋后的竹林里走走,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那竹叶沙沙的轻吟,鸟儿上蹿下跳的欢快,小桥流水的自然景致,林间的静谧与幽雅,让人感觉一新。此时的我,完全融入于这片如画的竹林之中,心境豁然敞亮起来。我受惠于屋后的那片竹林,尽享一片绿色与美好。这也许是竹林对我当年不经意栽植它的感恩和回馈吧。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