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是宝

作者: 张大伟 2016年03月03日原创散文

今年春晚让安徽桐城的六尺巷火了,春节过后慕名去参观的游人真是络绎不绝。六尺巷的故事的确很耐人寻味:张吴两家因为宅地的空地争执不下,其中一家写信给在京城当大官的儿子张英(时任殿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了断此事。张英回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初秦始皇。”家人领会后让出三尺空地,吴家深受感动后也让出三尺空地,两家礼让之举就这样传为美谈。

六尺巷其实不止一处。我老家安徽灵璧县城里的医药公司和木器厂之间原来也有一条长达百米、宽仅两米的巷子,据说原来也是两家人家礼让而成,只不过不像桐城那么有名罢了。

安徽地狭人稠、人文荟萃,民间普遍有重视教育、光大门楣的传统。家长一方面培养子女希望他们能够事业有成,另一方面遇到纠纷后也非常希望仰仗他们能够为自己摆平事情。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到大城市或沿海地区开拓事业,留守的老人也经常遇到邻里之间的纠纷,各自期盼子女为其主持公道的事也就多了起来。就我所知,自己老家那边就曾接连发生了好几起。比如,甲家和乙家因宅基地各不相让,甲家让其在省电视台工作的女儿利用职权将对方“曝光”;丙家和丁家因借贷纠纷各置一词,丙家让其在市中级法院工作的儿子找关系“打官司”。这样似乎一时挣足了面子,但之后两家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实在得不偿失。

十年前,我也曾遇到过类似的纠纷。住在底楼的老盛头,执意要在自家的院子里盖一栋三层小楼,严重影响住在二楼的我家采光,交涉了几次也不听。老盛头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退伍军人,嗓门大,说话冲。我父母被气得浑身发抖,接连打电话让我赶紧回家,要不然“咱家被别人欺负死了”。我回家理清来龙去脉后,准备买些礼品看望一下这个老邻居。面对着父母讶异的目光,我的解释是:咱是个老师,更要知情达理,何况凡事讲求“先礼后兵”嘛。到了老盛头的家,我说的第一句话是:“盛大爷,我从小听您讲了那么多打仗的故事,现在也走上党校讲台了,咱爷俩可真有缘分哪。”剩下一个多小时差不多就是老盛头一个人讲了。他回顾了自己经历的战争岁月,接着抨击了当前党内的腐败现象,最后竟然主动对自己“性子太倔”的缺点进行了自我批评。从头到尾,老盛头一句也没提盖楼的事,一场干戈最终化玉帛了。

邻里关系和谐,在关键时刻真是能起大作用。前年我外婆走路时突然大腿骨折,老盛头发现后第一时间跑去告诉正在打麻将的我母亲,大家及时把老人送到了医院。去年老盛头的老伴半夜鼻腔大出血,急得大声喊我母亲的名字。我母亲听到后急忙跑到楼下,凭借着原来做过赤脚医生的一点经验为她止了血。老盛头年愈八旬,四个子女中有三个在外地上班。我父母年近古稀,我们兄妹两人则长期在上海工作。做子女的就是再能干、再孝顺,遇到这些急事难事又能真正发挥多少作用呢?有一个守望相助的好邻居,对老人来说可真是花钱也买不到的宝贝啊。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