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记忆

作者: 周淑芳 2016年02月28日生活随笔

舞大龙、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童年的我住在农村老家,记忆中的元宵节是每年春节后最热闹的日子。

白天,十里八乡的表演队穿上鲜艳的戏装,早早地来到大街上,铆足了劲儿把最精彩的技艺晒出来。鲜艳夺目的服装,震耳欲聋的唢呐,看得我们几乎忘记了手中的美食。在那个物质和文化相对贫乏的年代,这些就是童年记忆中最高级别的享受。大人们这个时候也会相当“慷慨”地拿出几毛钱,给我们买糖葫芦、水果糖吃,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看到这美轮美奂的“仙女下凡”。

踩高跷是一项很有技术含量的活动。成群结队的人群中,有美丽的仙子手持荷花翩翩起舞,有白发苍苍的老汉拿着船桨游来游去,最有趣的是那个脸上画着白鼻子、三角眼的小丑,站在一米多高的高跷上,竟然能翻跟头……

元宵节还有一种表演叫背桩,就是下面一个大人身穿戏服,在地面上前后左右舞动,背上背着一个2米多高的架子,上面固定着一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小女孩,或者会是一个小男孩扮成的会翻跟头的小猴子,小孩儿随着大人舞动的节奏左右摇摆,飘飘欲仙。那时候的我常常幻想着有一天也能穿上那么美丽的衣服,画着粉白的脸蛋、红红的嘴唇,戴着精美的花冠,亭亭玉立在众人之上……然而,直到长大了,这个梦想也没有实现。

晚上的花灯,是元宵节精彩的高潮。那时候没有大型的灯展,每年寒假,除了写作业,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自己动手扎花灯。先将细细的竹篾剪成需要的长度,用蜡烛烧弯,再用铁丝固定,然后用五颜六色的皱纹纸糊上,最后在上面写上几个灯谜,中间放上一小截蜡烛。当然,这些都是在大人们的帮助下完成的。到了晚上,我们会拿着自己心爱的西瓜、荷花、兔子造型的灯笼挂在学校固定好的铁丝上,比谁扎得更巧、亮得更久……

随着时代的变迁、年龄的增长,元宵节的记忆变得越来越淡了,然而,在品味精美元宵、欣赏现代化歌舞、浏览大型灯会的同时,更怀念那难舍的亲情、浓浓的乡情。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