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乡村手艺

作者: 宁江炳 2015年10月19日散文随笔

许多老手艺已在乡村消逝了或行将消逝,譬如:箍桶手艺、裁缝、老理发、弹棉花、榨油、烧窑、货郎、牵猪龙等,连同这些行走乡村的手艺人的蹒跚身影。

这些匠人,在乡村被尊为师傅,或俗称为“匠”,次一点的称为“的”或“佬”。

因为塑料桶或铁皮铜的普及,所以箍桶匠就失业了。

现在乡镇的街上时装店、床上用品店林立,所以乡村裁缝师傅也失业了,缝纫机也在乡村滞销多年了。

能掏耳屎剪鼻毛修睫毛在脖子上抖痒穴的老理发已不再行走乡村到各家包头理发了,因现在的村里人都上乡镇大街上的理发店理发染发了。

现在农村人盖房子都是钢混水泥屋面,也不用瓦片盖顶,用的砖头也是从大型的烧砖厂运来的,都是铝合金窗户,因此,乡村的烧窑(瓦片)师傅也改行了,木匠也快失业了。

长得五大三粗,身强力壮的榨油匠,他们胸前挂一张涂满油渍的厚布,曾经是最卖力的职业……现在都由电榨油机代替了。

货郎曾经是乡村一幅行走的风景,他们是以铅笔、小刀、红头绳、麦芽糖等换取鸡筋皮、牙膏壳、肉骨头、破皮鞋,以及废铜烂铁之类的游街走巷的小贩。

乡村的养母猪业曾经很红火,这就有了牵猪龙的,他牵一头强壮的公猪,沿村串乡,给母猪交配,这是个独门生意,收入很不错。

通常在秋冬季节,用农民收获的棉花弹制棉被的手艺人,叫弹棉花匠。

“天子”是指穿寿衣、抬棺材的汉子的尊称。这些人据说天不怕地不怕,无所禁忌。力气大,酒量也大,办白喜事家吃斋,他们则破例吃荤。他们熟谙丧葬程序。现在政府推行火葬,因此抬棺材的“天子”们也失业了。

爆炒米的:在乡村缺少零食的年代,米花是乡间最流行的休闲食品。制作方法简便:以白米灌入铁制转筒,在铁火炉上反复旋转加热,在最终发出的一声巨响里变成松软可口的白色食物。

还有做游浆豆腐的、打谷砻的、接生婆、媒婆、撑船佬、做秤佬,做戏的(演古装戏的演员)、补缸佬、铸犁的、打铁匠等

等,等等。

这些手艺,包含着民间智慧,曾维持着乡村的日常生活秩序,促进了乡村的进步与繁荣,昭示着一种民间生活的质量。那些古老的手艺,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是地域文化心理的舒展,也是乡村民风民俗的体现。平时,这些手艺就像空气、溪水一样平常,任你呼吸着它,供你饮,你感觉着它不觉得什么;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平常的空气和溪水,才使乡村的日常秩序像一个完整的人一样走到了现代。

现在,很多手艺已经走进了历史,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今天,我们偶尔打开记忆,感觉那些乡村艺人的形象,仍是那样亲切感人。现在,汹涌的工业文明带给我们的是“快捷”生活,人心都变得浮躁了,譬如村里人都忙着去外面当农民工了,谁还来学那些不入流的乡村手艺?现在是没有手艺的社会了,所以现在的人都没有了由手传心的那种精细,没有了那种生活本身的韵味和乐趣;这种生活就像一把双刃剑,人们在生活中的种种便捷、舒适的“幸福”享受中,已渐渐麻痹了感受自然和人间美好的心智。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