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的文章

2022年12月10日经典文章

吃饭的文章(精选25篇)

炖猪蹄

今天中午,哥们约我晚上去吃饭,所谓吃饭,肯定就是喝酒!我心里不想去,但又不好意思回绝,想问问宝贝,宝贝又不在线,先睡会儿觉吧!睡个觉起来,说不定宝贝在线了呢!果然宝贝在5点多会儿给我发消息了,问我醒了没有?宝贝,那时我刚刚醒,正拿起手机刷新列表呢!一登陆宝贝的头像就在闪动,感觉特别好!宝贝跟我说,别去吃饭了,好好休息,这话特别温馨,说到我心坎里去了!我答应宝贝不去赴宴,打电话推掉了!宝贝在我身边,使我喝醉酒的机会大大减少!爱你,宝贝!

傍晚时分,跟宝贝聊了会天,特别开心!晚上我做了一个菜,把中午的排骨热了一下,就吃饭了!晚饭我吃的比较多,一碗饭两碗粥,我要多吃点,宝贝要我吃的胖胖的!好像跟宝贝一起吃饭,一周7天,都要跟宝贝一起吃,一天都不能落下!吃晚饭后,我去了工行ATM机买了电,然后去超市!今天去超市主要目的有3个:一是看看有没有宝贝穿的鞋垫;二是我要买火腿肠,作为明天的早饭;三是宝贝昨天说想吃方便面,我今天要买一个备着,宝贝想吃的时候我就可以泡给宝贝吃!看了好多款鞋垫,最后选了一副,跟昨天爸的鞋垫差不多,宝贝先用一下试试,如果不舒服,我们再买原来的那款鞋垫!火腿肠我买的是金锣的,这火腿肠不错,比双汇要好!晚上宝贝说明天想吃蛋糕,那我明天还带火腿肠吗?宝贝!

晚上回来,手机QQ不知怎么着,掉线了,40多分钟后才看见宝贝的消息,让宝贝担心了,真对不起宝贝!宝贝,就在这段时间我把猪蹄给洗了,上高压锅炖了!今天早上,我去菜市场买了猪蹄,明天我要给宝贝带饭!宝贝,今天的猪蹄炖黄豆,黄豆是我从老家带来的,挺好吃的,可是有可能浸泡的时间太短,猪蹄炖完之后,豆子稍微有点硬,宝贝,明天你可能要失望了!今天的炖猪蹄有点失手了!

跟宝贝约定一起去洗澡,感觉好好的,真希望我可以随意穿越时空!前段时间,有科学家发现光速并非不可超越,如果被证实,那以爱因斯坦相对论为基础构建起来的现代物理大厦会轰然倒塌,那时我们是不是可以随意穿梭时空了呢?!有点胡思乱想了,宝贝,我每天有点天马行空!

宝贝,我今天把昨天我们给妈买的化妆品跟妈讲解了一下怎么用!妈晚上用了,效果应该不错,妈挺高兴的说老都老了,还用上了这么好的化妆品!宝贝,这都是你的功劳,一个好媳妇比一个好儿子要强一百倍!宝贝,我错了,我原以为我妈会嫌麻烦,原来不是的,多亏宝贝坚持要买乳液!宝贝,晚上我用了一整套的欧莱雅,挺好的!感觉皮肤滑滑的,宝贝,你对我真好!爱宝贝!

宝贝,以后不准说老啊老啊的,宝贝在我心中是最漂亮的!你说今年感觉皮肤干,肯定是今年工作忙,对着电脑的时间太长的缘故,宝贝,你每天要保证充足睡眠!晚安,宝贝,爱你!很爱很爱你!

靠什么吃饭?

文/陈鲁民

民以食为天。但食的内容却大相径庭,有人吃香喝辣,满面红光;有人吃糠咽菜,面有菜色;有人山珍海味,脑满肠肥;有人粗茶淡饭,面黄肌瘦。究根求源,食的质量、内容与靠什么吃饭息息相关。

靠本事吃饭。昔日,苏秦、张仪靠三寸不烂之舌,成了风云人物;张良靠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名列汉初三杰;陈寅恪靠满腹经纶,跻身清华四大导师之列;张恨水靠一支笔,也能把一家几十口的口粮挣回来。如今,马云靠阿里巴巴,马化腾靠腾讯,李彦宏靠百度,雷军靠小米,俞敏洪靠新东方,也都过得很滋润。这都是凭的大本事,你我俗常人等,则可凭借点小本事立足世间,譬如会做生意,能修电器,善于烹饪,擅长书画,能歌善舞,会爬格子等。虽不能大富大贵,但养家糊口还是有把握的。

靠汗水吃饭。重庆街头的“棒棒”,挥汗如雨;北京小巷的三轮车夫,汗流浃背;建筑工地的小工,大汗淋漓;庄稼地里的老农,还有山中樵夫,江上渔翁,终日辛劳,胼手胝足,用汗水换来了衣食家用,养活了一家老小。他们活得艰辛,也活得硬气,活得清寒,也活得坦然,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同样令人敬佩,值得点赞。

靠关系吃饭。有一种人身无长技,又不愿流汗,但善于拉关系,找靠山。帝王身边的弄臣,豪富豢养的清客,权贵手下的喽啰,“老大”带领的马仔,大都是这样的角色。

靠出身吃饭。有个阔父母,出身富裕家庭,或许能保你几十年衣食无忧,但父母早晚要离去,坐吃山空的悲剧每每上演,“富不过三代”的规律屡屡应验。一旦家业败尽,“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也不算啥稀罕事。

靠脸蛋吃饭。倘若造物主眷顾,你有一副好皮囊,那确实是能吃饭、甚至能吃好饭的。有人在百度上讨论“哪一行能靠脸蛋吃饭”,答案很多,意见比较集中的有演艺明星、礼仪小姐、时装模特、情妇小三等。严格来讲“情妇小三”不能算“一行”,不过,好脸蛋是干这个的通行证,也确有不少“情妇小三”发了横财,特别是攀上“老虎”的那些女子。

虽然吃上饭是最终目的,但靠什么吃饭还是有高下雅俗之分的。靠本事吃饭为上,谁的脸色都不用看;靠汗水吃饭是本色,只要舍得流汗,啥时候都少不了你的饭食;靠关系吃饭,树倒猢狲散是常有的事;靠出身吃饭,可得数年安逸,但谁也不能保证天长地久;靠脸蛋吃饭,别忘了花无百日红,一旦年老色衰,美人迟暮,结局也多是悲剧。所以,一个有出息之人,还是要努力靠本事吃饭;即便本事不济,只要不惜力,肯流汗,也饿不着。

当然,如果有人既有本事,又舍得流汗,既身世显赫,又颜值过人,那就是万千宠爱集一身的上帝娇儿,只能让人羡慕了。

请珍惜你的爱

环宇大地,人生伟岸,综观家庭,也是大千世界的缩影。

每个家庭都不尽相同,既然选择相守,就要好好珍惜!

“在家里可以除去多种角色的伪装,坦露出天然的本性,在这方寸之间,最坦率最赤裸,人性的善与丑,纤毫毕现。家更是心灵与肉体的港湾,既能停泊万吨巨轮也能栖息独木小舟。家更是你身心疲惫的时候最想去休憩的地方”

然而我们平时忙碌的时候,会忽视家庭的温暖与幸福。要想维持家庭的和谐,夫妻之间就要不断的更新感情,爱情之花需要夫妻双方精细呵护。许多家庭由于结婚多年,会对一些细节不在意,有时会忽略了对方的感觉,一切都变得麻木了,其实细节很多也很重要:给对方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给对方倒一杯热茶,把削好的水果送到对方面前等很多方式都可以体现夫妻互爱互敬的温馨与和谐。给对方留有一些自由空间:不去主动翻看对方手机短信、不去翻对方的衣袋、不去追问对方不想说的事情、不要总是疑神疑鬼、要信任对方的忠诚。夫妻之间更应该相互尊重,多关心、体谅、理解、照顾对方。

今晚下班的路上,我和爱人恰巧碰到别的单位的朋友,边走边聊。有的朋友说咱们别回家吃了,好不容易碰到一起,也好长时间没在一起喝点了,找个饭店聚聚。说话间连拉带扯的来到了饭店,几个人坐好以后,我建议说:“你们赶紧给家里打个电话,最好让家人都来一起吃,就不用做饭了,能来的来,不能来的告诉一声,免得家里人惦记。”可有的朋友说:“不用,这都是常事。”大家说笑着边吃边喝,刚喝两口酒,那个朋友的手机响了,是他爱人打来的:“都几点了,还没有下班吗?饭做好了,等你回家吃饭呢。”那个朋友满不在乎的对着手机说:“不回去吃了,跟朋友在一起吃呢。”随即放下手机,大有点很自傲的神态,脸上写着:大男子主义。我暗暗的想:他的老婆辛苦的做完饭,饿着肚子等他回家吃饭,可他却在饭店喝的兴高采烈。哎,女人的悲哀!其实下班不回家吃饭是常事,但最起码要告诉家人不回家吃饭了,谁都会有个应酬什么的,家里的妻子或丈夫做好了饭菜等你,会时不时的去看表盼着你,等得心急,可你不但不回家吃饭,就连个电话都不打,如果实在是因为工作太忙来不及打电话也有情可原,但是这样随便的吃饭不告知家人,有点不近人情,这种人更没有把家放在心里。事情虽小,却体现了一个人对家人的理解程度,这种人连小事都做不好,他又能做好什么大事呢?

亲爱的朋友: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你怎么忙碌,无论你官居几品,无论你是老板还是企业家,请不要忽略了你的爱人,更不要忽视爱人的情感,珍惜你的家庭,珍惜你的爱人,是想两人从恋爱到结婚是多么的不容易,要让浪漫的爱情甜蜜如初,就像陈年佳酿的老酒,越品越香甜,越品越醇厚。家是理解、奉献、呵护,家是圣洁的宽容、接纳与和谐。对于家庭,夫妻都有责任和义务,互相合作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珍惜家庭,珍惜你的伴侣,让家多一点温馨,让家多一点爱!让这温柔之乡的牵绊挚爱永恒!

珍惜用自己的心血凝结成的爱情,不要爱情麻木,更不要让爱之花枯萎!

奶奶的礼物

文/赵小越

这个周末回家,我陪妈妈买菜,途中她对我说,“以后吃饭,你就用咱家的棕色木筷,记住别拿错了。”

我疑惑不解。她说,“你奶奶的化验单取到了,是丙肝,有传染性的。咱不是不孝顺,但平时吃饭也得注意一些。”我“哦”了一声,但心里却不好受。

自从爷爷去世后,奶奶就住到我家里,身体每况愈下,甚至连锅也端不动了。要知道,奶奶在年轻时,可谓是十足的“女汉子”。她照顾爷爷和老爸兄弟四人,不辞辛苦,像头温顺的老黄牛,默默耕耘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如今,爷爷走了,奶奶失去了主心骨,精神也大不如前,近日又吃不下饭,干点活就胸闷乏力。爸妈带着奶奶去检查身体,果真查出了病。但他们怕老人家上火,便瞒下了,只告诉了姑姑,给奶奶吃的药也只说是调养药。

吃饭时,我妈把棕色的木筷子放在我的饭碗旁边。我又下意识地看了看奶奶的筷子。她的碗边是双黑色的竹筷子。奶奶并未发觉筷子的异样,吃饭间,还用颤颤巍巍的手给我夹菜。爸妈劝奶奶,“小孩子想吃什么就自己夹了,您吃好就行啦!”奶奶看着我,露出一脸宠溺的笑。我只知道我绝不能伤害她,就若无其事地把菜吃掉了。但说实话,心里的确闪过一丝不安。平日里,指甲钳、梳子、护肤品、牙膏等这类私人物品,也被老妈“神不知鬼不觉”地细致安排,大家各自用各自的。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奶奶也并未察觉。

可事情还是露出了些端倪。一个周末的中午,老妈做了奶奶最喜欢吃的糖醋小排骨。我们一家人正津津有味地啃着骨头,忽然,奶奶念叨起来,这雯雯(姑姑的小名)怎么有一段时间没来了,以往不是每周都带着昊昊(姑姑的外孙)来吗?是不是孩子生病了?便迫不及待地要老爸问问。老爸嘴上帮姑姑解释,说她最近一直沉迷打牌,可心中却有数。其实,姑姑知道了奶奶得传染病的事以后,就再也没敢带孩子来过我家。可奶奶不知道,以为自己的小重孙生病了。听到奶奶说出这样的话,看到她满脸的担心与期盼,我心中真不是滋味,难过得想流泪。

于是,我每逢回家,都会给奶奶带些礼物,或好吃的、或好玩的,还送了一台平板电脑,让她平日解解闷。可没想到,有一天,奶奶也送了我们一个礼物。

那天,我和我爸上班,我妈找朋友聊天去了,都不在家。晚饭时分,大家回来发现,奶奶不见了。打她手机,才发觉手机在家里。这可急坏了我们。奶奶平时甚少出门,会去哪里呢?

我妈细心,看到大屋的柜子好像被人开过了,没有关严。她马上跑过去翻了翻,病例本还在,化验单子却不见了!奶奶一定知道自己的病情了,可她会拿着单子去哪呢?我的脑子虽然在理性运转着,觉得不会出事,心中却极度忐忑。

正当我们准备下楼寻找时,奶奶回来了,手里还拎着一个袋子。我们都问她去哪了。奶奶用责备的口吻问爸妈,为什么不早点告诉她。原来,龚阿姨来收物业费,要之前的日期单据。奶奶在找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了那张化验单,得知了病情。她想了解这种病需注意些什么,所以,她去了小区诊所询问李医生,并去商店买回一套瓷筷子。奶奶说,店家告诉她,这种瓷筷子天然健康、永不生菌、极易清洗,且颜色好区分,正适合她现在的情况啊。又说以后吃饭要单独盛给她,别让雯雯带昊昊来了。要是传染给孩子,该怎么向老冯(爷爷)交代啊!看着奶奶的神情,眼神中全是后知后觉的自责。

新买的那几双瓷筷子,安静地躺在礼盒里,通透柔和,散发出润泽的光芒。盒子将不同颜色的筷子分隔开,红是红,白是白。“民以食为天,筷以洁为先”。看着这几个字,我的眼眶又湿了……

厨房

文/王嘉睿

北方的冬天刚刚开始,想着家里的厨房开始炖排骨,讨论炖汤与炒菜的山药怎么区分;馄饨馅的菜和肉要按多少的比例放进去才最好吃;饺子包成什么形状才不会在锅里煮漏;面在下锅前从什么时候擀好会有最好口感……开锅盛饭时,照样一阵铺天盖地的热气。看着窗外行人穿着臃肿步履匆匆,什么都掺着一层灰,只有光秃的树枝依旧挺立的冬天,想着至少眼下有一碗能够御寒保暖的饭。

如果不是为了写这次作业差点要忘记年幼时家里是没有专门厨房的。住在父母单位分配的宿舍里,在走廊上支个简易的桌子放上灶台就能一边炒菜一边跟来来往往的人寒暄了。别人家夫妻拌嘴教育小孩的声音偶尔露出个一鳞半爪。听得多了也就耳旁风一样地过去了,很多时候我都猫在桌子底下的煤气罐旁发呆,偶尔看见一只老鼠便一声尖叫。但好在童年时的不安想来也是柔和的心酸,与成年后的窘迫没法并论。

其实耐着性子听长辈讲多少当年生活艰难的故事,都比不上在厨房里指挥我做顿饭来得真切:发黄的菜叶子不能扔,太可惜了;粘在碗里的一点蛋液,要加些水再倒入锅里,不能浪费;怎么尽可能地把水果皮削薄,减少果肉的损失。看他们一板一眼地跟米粒大小的东西较着劲,就忍不住想怎样长期的物质匮乏才能训练出如此牢固的生活习惯。几十年间无从想象的变动,曾经匪夷所思的生活,代际间理所应当的隔膜,经由厨房里的一会儿相处,便生出几分理解与同情。在如今这个远不止于用战战兢兢来对待食物的年代,年轻人的一些没留意、疏忽都是不被长辈所容忍的行为。物质充裕的一代人,依旧要学着背负上一代人,经由几乎是刻进基因里的极度匮乏而遗传的一点恐慌。

老一辈人当然不会只成为晚辈感慨的佐料。烧肉为什么要放料酒,饺子为什么坚持做韭菜馅,泡菜的引子究竟放了什么才那么香。大多没有答案,无一例外来自手把手教给你的长辈,那些跟基因一样埋藏于我们血脉的饮食习惯与制作技巧。切菜时刀口的角度,擀面时对于薄厚的拿捏,举手投足间仍是那些已经距离遥远甚至无法再见的人的痕迹,成为了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少在厨房里,大家仍是聚在一起的一家人。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被作为古诗温柔敦厚的证据。年少时不懂为何问候人吃饭都能打动人,大概就是在众声喧哗的世间,能够有人在意你究竟怎么吃饭,愿意为你的一顿饭而花费心思本就是值得珍惜的存在。“先吃饭吧。”“吃完再说。”外面的世界,之后的时间纵使有再多令至亲无能为力的事,至少可以在眼下的厨房里,建立起一份小小的平安。小时候天天背“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不觉得有什么,后来总有一种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负箧夜徙深山巨谷,好在赶着夜深前到了家,家中有人,灯都亮着,扑面的蒸汽糊住眼镜片,遮住了热泪盈眶,暖气正暖,饭菜正热。

“回来啦”“回来啦”“快吃饭吧”。

父爱如山

文/刘琼

父亲已经一周没有理我了,我打电话,他也不接,在生我的气。

上周末,我约了父亲的几个老朋友吃饭,想着父亲家的菜品好、口味佳,就和父亲说,饭局就安排在他那儿。父亲很高兴地答应了。

当天上午,我来到父亲家,看到家里已经来了五六个我不熟悉的人。父亲介绍:“这是我的几个朋友,等会就和你邀请的叔叔们一起吃饭了。”

我有些抱怨父亲:“我都提前和您说了,今天是几个相熟的朋友聚聚。您又安排与不熟悉的人吃饭,太不妥当了,大家坐在一起都尴尬,吃得不是滋味。”

父亲说,这些都是他的朋友,有什么不妥当?

我不高兴,大声嚷道:“这是我请客,我已经告诉对方就是小范围的聚餐,既然您的朋友先到了,那我就回自己家里请客吃饭。”

父亲生气了:“你的朋友首先是我的朋友,只要家里热情招待,菜品安排好了,大家喝两杯小酒,不就熟悉了。有什么尴尬呢?你回家重新安排一桌菜,自己也辛苦啊。”

我不听父亲的劝说,毅然决然地回到自己家招待客人。

父亲就因为吃饭这件事情而生了我一周的气,他既不接我电话,我回家看他,他也不看我一眼。

其实,那天中午过后,我就一直很后悔,我不应该那么任性,应该顺着父亲的意愿。想想父亲已经63岁了,他的身躯已经不再挺拔,头发已经被无情的岁月染白,脸庞已经被流转的光影刻上皱纹,父亲已不再年轻了。我无限懊恼自己的固执和倔强,不应该不听父亲的劝说,不应该惹父亲不高兴。

父亲不理我的这些天,我痛苦万分、焦灼不安,常常念起父亲的好。我回忆与父亲的点点滴滴,那一幕幕陪伴我成长的情景在我脑海一一浮现,小时候父亲常带我骑驮驮,坐在父亲的肩膀上,我的世界好高好大;父亲常带我举高高,他的双手可以让我飞起来,我的世界是带风的;父亲常牵着我的小手穿梭在果园里,给我讲故事,我的世界如童话般美好。春天,父亲带我到河里捞鱼;夏天,父亲带我去龙潭湖游泳;秋天,父亲带我去山里摘野果子;冬天,下雪了,父亲给我堆雪人,自制滑板车带我滑雪。

父亲在生活中对我很严厉。我小时候很调皮,常犯错。每次,父亲都会罚我跪搓衣板。我所有的坏习惯都是在跪搓衣板的惩戒下纠正的。即使是参加工作了,父亲对我依然严格要求,不许涂指甲油,不许染头发,着装要朴素,生活要勤俭,每天要阅读。

父亲既是严厉的,也是温柔的,在我遇到挫折时,他会给我鼓励和依靠;在我难过时,他会为我遮风和挡雨;在我迷茫时,他会给我牵引和指导。父亲用厚实的肩膀托起我快乐的童年,用温柔的手掌安抚我受伤的心灵,用严厉的教育指明我人生的方向。父亲的爱是含蓄的,却也是深刻的,父亲从来不说爱我,却一直都在为这个家,为了我默默付出。父亲就是一座山,是我最坚强的后盾,只要父亲在身后,我就无所畏惧。

父亲不仅养育我成人,到如今依然替我分担生活中的难。我现在的岁月静好、诗和远方,都是父亲给予我关爱和支撑才拥有的,我又有什么资格抱怨父亲在生活中所谓的“不妥当”呢。

我想,孝顺关爱父亲,不仅仅是给父亲买好吃的食品、好看的衣服。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态度温和、恭敬、顺从。一辈子真的很短,永远也没有多远。父亲的脚步已经蹒跚,往后余生,我要多一分理解、多一些耐心、多一点关怀,我不能嫌父亲的唠叨、不能嫌父亲的迟钝、不能嫌父亲的不妥当,我不能让父亲受委屈,要更加地爱我的父亲,要让父亲开心地生活。

妻子的生日

文/无敌丁老头

再过两天,又到了妻子的生日了。

每年妻子过生日,都是由我给她过。因为两个孩子不在身边,不得已而为之。

孩子们很懂事儿,不会忘记***妈的生日,虽不能亲自给***过生祝寿,但,提前几天就打来电话祝福问候了。并叫我好好给***过一过,多买些可口的生日礼物。

其实,妻子过生日不讲究,也简朴。因为,妻子平时吃饭就养成了个习惯,在家里吃,不到万不得已,她是不会到外边吃饭的。因此,她过生日也是如此,从来都在家里过。有时候,我也曾提出到餐馆里安排一桌,好好给她庆贺一下生日,她总是说,在外边吃饭不卫生,还是不如在家吃得好,既干净又放心。无论你怎样磨破嘴皮子,妻子说啥也不同意到外面去吃饭。

最后,我只好言听计从,按照妻子的要求去执行。

我给妻子过生日。妻子同样给我过生日。彼此彼此,多少年来都是这样,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规矩 。

在妻子生日几天前,按照妻子的吩咐,我就安排好了生日食谱,开始购买大肉、鸡、鱼、水果和蔬菜,在家里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张罗了。今天吃鸡,明天吃鱼,后天炒上几个荤菜大盘,前前后后一直过了好几天。虽说就我们老两口,可是,天天都是炒上好几个盘子,荤素搭配,吃起来感到既新鲜又可口。

妻子原来是不爱喝白酒的,要么喝点果汁,要么喝杯葡萄酒,最多喝上一杯啤酒。可是,近几年来,每天吃午饭或晚饭时,我经常劝她喝点白酒,你别说,还真见成效,妻子叫我熏陶得竟能喝完二两白酒了。但是,仍不胜酒力,有时候喝得快喽,二两白酒就把她喝晕了。于是,她过生日那天,我故意逗她说:今天是你的生日,来!我敬你一杯!妻子知道我在确她,说道:谁喝你的敬酒!来,碰一杯!

妻子喝酒实在,一饮而尽。她就那么点酒量,不多时,直喝得醉意洋洋,飘飘然然。

妻子的生日,一连几天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渡过的,心里感到很甜美!

我喜欢给妻子过生日,但愿能再给她庆贺三十年!

朋友是酒

文/郑彦英

我有几个对脾气的朋友,几乎每周都要聚一次,有话说话,没话打牌。揭牌出牌的过程中,吃碰停的间隙,常常互相讽刺,甚至挖苦打击。打到吃饭,到附近的饭馆,每人叫一碗面或者一盘饺子,吃出一头汗,抹了,然后各回各家。

那时候我们都很年轻,我和朋友们的父母都在老家。每到冬天,我都接父母亲过来享受暖气。父母亲爱热闹,我就常常把大家的聚会放到我父母亲住的房子。父母亲果然很高兴,不但给大家倒水,有时候兴致高了,还能凑上一手。到了饭点,大家要出去吃,母亲不让,给大家做我最爱吃的菠菜面——就是把菠菜揉到面里头做的面条,绿汪汪的面条,调上红辣椒,点几滴醋,不管是看颜色还是闻味道,都让人胃口大开,自然吃得酣畅淋漓。

十几年过去,我的父亲走了,几个朋友的父母亲都走了。我们也老了,每周聚会依旧,只是聚会的地方从家里换到茶社,到了吃饭时间,可以点餐。吃饭的时候,大家常会怀念我母亲做的菠菜面,然后就羡慕我有福气,回家还能叫一声妈,妈还能给我做菠菜面。

应该是六年前吧,春节临近了,一个朋友在聚会时动情地说,我们的妈都不在了,你的妈就是大家的妈,这样吧,我们一起请老娘吃个饭。

我当然很感动,说有这句话就行了,不用专门请我母亲吃饭。但是大家不听我的话,还是请了。只是在称谓上,大家都叫我母亲为大娘。我一听,心里很滋润,加一个大字,有了尊敬的心情,同时又巧妙地把我和他们区别开来。从那年开始,每到春节临近,大家都要请我母亲聚一回。

昨天又是我们和母亲欢聚的日子,母亲兴致很高,还喝了酒。回家的路上,母亲说:“今日这酒,好喝。”

我说:“是真茅台。”

母亲想了想说:“真的就是好。”又说:“你的这几个朋友,也是真的。”

我说:“当然,相处十几年了。”

母亲说:“不在时间长短,水放十几年还是水,酒放十几年就是老酒了。”

我点点头,没有吭气,心里说:“妈,你放心,我会一点一滴地珍惜。”

我认识了一个男生

文/郑单灵

刚刚入职不到一个月,因为工作接触和同事的介绍,我认识了以前在这家公司工作的一个男生。第一次见面,我也显得很拘束,相互介绍过后,也没有过多的言语可以交谈。嗯,说说对他的第一印象,白色衬衫搭黑色西裤,看起来很整洁,大眼睛,齐刘海,光看五官和发型就感觉是一个很青涩的男孩,心里想应该也挺平易近人的吧。

有一次,他叫以前的同事和现在公司里的同事一起聚餐,虽然不太熟悉,但我也厚着脸皮去了,在餐桌上大家有说有笑,我尴尬的吃菜,偶尔回复微信,然后他们开始敬酒,他调侃着跟我们的老大说:“你的新员工不行啊,玩手机,也不喝酒。”这下就更尴尬了,我只能小小的抿了一两口。到后面差不多散场的时候,还不忘调侃:“不喝完杯里的酒就埋单。”我显得不知所措,然后我心里开始对这个男生有了另外的定义,非常善谈,抽烟喝酒很在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跟他慢慢熟络起来,甚至还有过几次单独吃饭。一开始我是拒绝的,所以常常会叫上我们两个共同认识的同事一起。后面就变成了我和他两个人的饭局,第一次带我去风景很好,很有情调的地方吃饭,那时候我下班下的比较晚,所以我们也吃了好长的时间,到宿舍已经是凌晨1点了。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所以我对他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他家庭背景好,朋友圈不是富二代就是官二代,所以他好玩,喜欢出入酒吧,但总有一些东西隐藏在内心,不让人看见。这样的类型明明不是我会为之动心的,但却在某个细节处被感动到,渐渐的心生好感。

他回老家给我带了一些特产,与我分享他喜欢的零食,这让我很不好意思,也让我觉得挺暧昧。

有一次,我忙到中午没吃饭,他帮我叫了一份麦当劳,让我很暖心。

所以,为了不欠人情,我每次都想回请他,可是每次又是他埋单。

有一段时间,我们经常聊微信,各种话题,虽然看起来挺无趣的,但我就是挺开心的,他说他前前后后谈过4个女朋友,我说我连初恋都还没有,他讥讽我大学是如何度过的。

认识了差不多一个月多了吧,开始不聊微信了,也不出去吃饭了,共同话题也少了。我还是忍不住要关注下他朋友圈的动态,虽然因为工作原因,每天都会碰面。而每次我又装作毫不在乎。

他好像对我也有了重新的认识,可能觉得我没品,思想太天真,经历太少。所以行为上的表现少了,对我的关注也少了。

我们像再普通的朋友一样,见面打招呼,甚至连寒暄都没有,他做他的事,我做我的事。

我也努力去忘记那种感觉,不让自己有患得患失的心情,不适合自己的一定要学会放弃,一厢情愿可能会让自己尝到很苦涩的味道。

其实,认识了这样的一个男生,我还是挺高兴的。

做减法

文/龙建雄

人的一生难免会有许多欲望和追求,但追寻的东西过多,目标设得太“高大上”,就会成为负担。我们都知道生命之舟需要轻载,但“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暗示却又在激励我们前进,于是每走一步都给自己陡添重负。我们在前行的路上,很少腾出时间来做生活的减法,让浮躁的心态归零。

身边懂得做生活的减法的人,他们知道适时放下欲望包袱才是人生前进的坦途。简单生活不是贫乏或缺少生活内容,而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我做我的,只做我很喜欢很愿意做的事情。这就是一种去繁就简的生活态度。这样生活下去,就会收获简单而又纯粹的人生。

我们常用的电脑,不适时清理多余的软件,不及时修复,系统定会瘫痪。我们的生活和电脑有着相似的运行规则,如果你想过简单快乐的生活,就不能背负太多不必要的包袱,要极力学会删繁就简,懂得“断舍离”。

生活其实真的很简单,就跟吃饭一样普通——把吃饭的问题搞明白,也就把所有问题都搞明白了。聪明的人吃饭首要考虑口味,然后能吃多少就点多少。愚昧者则贪多求全、拼命点菜,什么菜贵就点什么,等菜端上来时便眼花缭乱,即使勉强吃下,但也消化不了,还祸害了自己的肠胃。

记不起来在哪本书上看过一句话,“最人性的就是最好的”,这种人性,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你饿了就吃饭,冷了就加衣,困了就睡觉。一切所作所为,顺其自然,本性使然,忘记无时无终的时空观念,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简简单单、亮亮堂堂地活在当下,坦坦荡荡地活好当下。这是多美好的一种人生境界。

一粒米家训

文/朝阳书生

在家里饭桌上,我有个僻好:喜欢把每一盘菜逐个消灭干净。

小时候,家里穷,菜的分量少,别说是剩菜,那是连菜汤都不会放过的岁月。记忆里菜汤拌饭的滋味极佳,尤其是极少吃到的红烧肉,用香浓的汤汁拌饭,那种源于味蕾的感动,让年少的我常常感叹:人生美味莫过于此。

父亲出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常给我们讲当年他生存的艰辛:八岁稚儿,天蒙蒙亮就起床,先要上山砍一担柴,挑到村口卖了回来,喝一碗清可见底的稀粥,然后匆匆去学堂读书。儿时的食难裹腹的经历,使父亲格外珍惜粮食。我稍微懂点事时,每次吃饭父亲总要提醒我:碗要净,不能余一粒米。饭呢,父亲总要检查我和姐姐的碗,绝对不允许有饭粒看到!

我承继了这种勤俭节约的家风,工作后,在家吃饭时自不用说,每每上酒馆、饭店,只要经我安排,无论私人宴请还是单位公务,我都根据来客人数精心点菜,点到够吃就好的量,若不够再加菜。有时请重要客人用餐,或是别人请客,每见尚有菜余,我都会悄悄交待服务生席罢人散帮忙打包。即使是大家一同离开,我也会独自折回,将剩菜拎回家。天热时就放进冰箱里,晚餐或是第二日加热来吃。那时,酒店用餐剩菜打包的客人极少,每次这样做确感尴尬,但少时被教导要珍惜食物的影响还是占了上风。打包有时会招来妻的不满:这菜,既不值钱,又不好吃,也值得你大费周章的带回来?

而今生活好似芝麻开花—节节高,这种习惯还是改不过来,我不用菜汤拌饭了,但盘盘清的习惯保持到今。母亲喜欢我在家吃饭,看我将她做的菜在筷匙飞舞间一扫而光,是她颇有成就感的一件快事。女儿刚能上桌吃饭时,老是夹菜不稳,不免掉些到桌上。我边夹起自己吃,边教育她夹饭菜要小心,再传授些诸如把碗靠近菜盘就不会漏到桌上的教诲。女儿饭毕,碗里尚余剩饭,我还没来得及唠叨,一旁的老父亲早已捧过女儿的碗,用筷子挑了挑说:钦钦(女儿小名),还有三十多粒,太浪费了,赶紧过来把它吃光。言传身教下,女儿渐渐的也养成吃饭不浪费的习惯。

在我成长过程中,父亲望子成龙、总爱唠叨,唯难忘有这“不能浪费一粒米”的家训—这是一句貌似严厉刻板却温暖实在的美德传承,充满了一家人对土地和务农的尊重。

正味

文/周华诚

好的小说,无非是讲人与人的关系。关系构建好了,人物自动往前走,上街,说话,打架,行善,发生什么,不发生什么,都是注定,作者只能袖手旁观。

好厨师,无非是讲菜与菜的关系。一顿饭菜,什么是主,什么是次,哪个该荤,哪个该素,哪个宜重油浓酱,哪个要轻淡自然,都要首先注意。具体到某一道菜中,什么食材为主,什么食材为辅,不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一种食材的质地、刀法、口感、气息,与另一种食材的质地、刀法、口感、气息,都要相宜才好。葱姜蒜椒之流,香则香矣,不可无,也不可尽用,取舍标准在于,看它是否在色、香、味上对主菜有所裨益和彰显。这些关系处理好了,菜肴则焕发其本色滋味。好厨师如同好小说家,无非只是顺手推舟,顺水人情而已。

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日本片子《深夜食堂》,萧瑟冬日常有人钻进小酒馆喝一杯小酒,吃的东西,简单至极。有时就是“一小锅无滋无味白云苍狗的水煮豆腐”,居然也令剧中人吃出惊为天物之感。豆腐,本是至美之物,怎样的烹饪手法都是适宜,即便只是加几片白菜,放在清水里一道煮出来,也自有一番滋味。

所谓“无滋无味”,其实并不坏,乃大滋味也。我现在就喜欢这种吃法,白菜豆腐同煮,不放一滴油,只入几粒盐,足矣。如果正好还有几颗瑶柱,几片百合,一并丢入,则味更佳。瑶柱的咸鲜,百合的爽洁,都化出来,对白菜豆腐有所补益,汤水味道就更鲜美醇厚一些了。

衣裳有正色,饮馔有正味。我近日小恙,没有出门,在秋阳下读《心经随喜》。作者解说心经里的“不增不减”,说到李白的《乌栖曲》与苏东坡的《赤壁赋》,都不能增一字,也不能减一字,以别的字来替换也不行,这便是恰到好处,不增不减。我以为,从诗词转化到饮食上来说,也是如此,不增也不减,正味乃至味。这个正味,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味,它的甘甜,是菜蔬本身的甘甜;它的清爽,也是得自日月山川的清爽。

翻阅《遵生八笺》,说到一位僧人,吃饭总是先淡吃三口,“第一,以知饭之正味。人食多以五味杂之,未有知正味者,若淡食,则本自甘美,初不假外味也。第二,思衣食之从来。第三,思农夫之艰苦。”

且先吃三口白饭,这就是正味。我从小受到的吃饭教育,一碗饭端起来,第一口必须先吃饭,而绝不能还没有吃饭就下筷去夹菜吃。这是养成了习惯,成为潜意识指导下的行为。现在餐桌上,我常会观察,发现年纪大一点的人,一般都会有这样的习惯。而年纪小的人,尤其是90后,几乎都不会有这样自然而然的行为。在我小时候,长辈对孩子们生活习惯的教育,一是一,二是二,不容质疑。现在的教育则更宽容,率由天性,自在生长,是一大进步,但有些传统的东西,却于不知不觉之中遗失了。

现在,忽于古书中读到“先吃三口白饭”,仿佛一下为生活找到本源。先得其正味,方知事物本身的甘美。于光怪陆离的人世间,也不至于迷失味觉的方向。

有一种幸福,叫回家吃饭

文/恋小暖

1

单位有个女同事,大部分时间都会回家吃饭。我们点外卖或者在公司食堂解决一日三餐时,她就骑着小电动车,乐呵呵地回家吃饭。

一开始我们觉得她是嫌弃外卖或者公司里的伙食,后来才知道,原来她是妈妈一手带大的独生女,现在妈妈退休在家,如果她不回家吃饭,妈妈就会用冷饭榨菜随便应付一下;只有她回家了,妈妈才会和她一起用心地对待每一餐。

她的家离公司不远,骑电动车大概20分钟,每当她踢开脚撑,插上钥匙,跨上电动车时,我们部门里的同事就会用羡慕的眼光目送她回家。

其实我们羡慕的,不仅是她能回家吃上可口的饭菜,还有她能每天陪在家人身边的小确幸。

想起小时候和伙伴们在外面疯玩,等到夕阳西下,妈妈就会喊我回家吃饭。她总是需要一催再催,我才肯拍拍身上的泥土,依依不舍地和伙伴们告别。

“妈妈等我回家吃饭”,以前总觉得稀疏平常,现在却成了在外漂泊的我时不时要拿出来回忆的温情片段。

2

刚开始工作那会儿,我化身为十足的工作狂,如果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绝对不会轻易回家,更不会为了回家吃饭这件“小事”而放下工作。

在我高强度的努力下,工资待遇有所提高,而我的幸福感却在降低。我感到孤独,日子过得冷冷清清,上班渐渐缺乏动力。

在妈妈的强烈召唤下,我才开始放慢脚步,隔三差五回家吃饭。只要我回家,爸妈比谁都高兴。他们早早到菜市场选购食材,郑重地准备好一桌子菜,然后等我回家。

到家门口的时候,闻到那熟悉的饭菜香,我会觉得有安全感和踏实感。父母做的菜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却色香味俱全。糖醋里脊、番茄炒蛋、鱼香肉丝、油焖大虾……因为融入了爱,这些菜变成了一件件需要我用一生去欣赏的艺术品。

爸妈教过我很多道理,但他们经常念叨的是这一句:“民以食为天,多吃点,吃好点。”健康美味的家常菜,是舌尖上永远的回忆。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长大后我才明白,能回家吃饭,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幸福。这种幸福,能照耀你未来的路,能支撑你走过无数艰难的时光。

3

我有一个朋友,结婚之后就不肯陪我们出来外面下馆子了。他的妻子烧得一手好菜,他经常在朋友圈里晒,我们表面上波澜不惊,其实内心羡慕不已。

在我们都嘲笑他“妻管严”的时候,他却以能回家吃饭为荣,白天认真高效率工作,下班后准时回家。

有一天下班早,几个好友约他一起去喝两杯小酒。他摆摆手,急着回家陪老婆逛菜市场,给老婆打下手,饭菜两人一起准备,绝对不会枯燥。他们是真正在过日子的,婚姻有烟火气,怎么过怎么幸福。

一个怕另一个吃不饱,担心他的肠胃、他的健康,一个怕另一个累着了,两人相互心疼,一顿饭里全藏着爱。

家人是世界上最高级的厨师,“今天的饭菜真好吃”这句普通的话,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奖赏。

4

幸福有时候真的很简单,无论多晚,走廊里的那盏灯一直为你留着,桌上香喷喷的饭菜一直为你备着。一盏橘黄色的灯,一口热乎乎的饭,就能消除一天的疲劳。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吃到家里的饭菜就像一种新型的“炫富”。有空多回家吃饭,只是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一餐,就能让你平静下来,获得欢愉和幸福。

心有归处,漂泊的灵魂有了安顿,饕餮盛宴都比不过家常小菜。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而你愿不愿意为了爱和美食停留驻足呢?

年底了,已经有人迫不及待地在朋友圈里分享了抢到车票的喜悦,他们攒了一箩筐的话,准备好了心情,就等回家暖胃、暖心。

家,永远是一个人最好的港湾。家里香喷喷的饭菜,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世界那么大,而现在的我,只想回家好好吃饭。

阿婆

文/牧--阳

阿婆年过半百,双鬓已经略微斑白,一双眼睛深深的凹陷在褶皱的皮肤中。阿婆姓甚名谁无从得知,只是依稀记得她来自一个偏僻的山村,山高林密,她的丈夫病了无法劳作;大女人已经出嫁,在县城开了家小店铺;儿子高中毕业后外出务工,可几年下来,所有工资都花光了,还向她要过年回家的车费。阿婆恨铁不成钢,土地里难以刨出足够的食物养家糊口,她便在县城开了一家快餐店,安定下来后让儿子做帮手,母子辛勤劳作艰难度日。

我在阿婆开的快餐店吃饭,前一年多的时间,我和其他同学一样,只是吃饭、付钱、走人。直到一个周六的傍晚,我跑步回来去吃饭,当时已经有些晚了,同学们都吃完饭回学校了,我还未走到店门口就听到有人大声吼叫,不时有碗碟摔碎的声音夹杂着桌凳倒地的声音,阿婆和儿子吵架了!我不知哪来的勇气去劝架而且成功了,她儿子气冲冲的走了,留下阿婆一个人抹泪。我帮忙收拾横七竖八的桌椅,打扫满地的碎片。见我帮忙,阿婆赶紧夺过我手里的扫帚,感谢我的帮忙。收拾好后,阿婆向我讲诉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儿子觉得自己一直在快餐店做没意思,想外出务工,可阿婆觉得那样存不了钱,自己开快餐店一个人忙不过来,请个帮手成本太高,这样的话自己根本存不了钱,便不同意这个要求。因此,在这几年儿子总是和她争吵,有时说她打菜太多,价格太低;有时埋怨她炒菜放油太多提高成本了。阿婆只是忍着忍着,偶尔会关了店门,去女儿家清净几天,然后继续做活,“我还要吃饭,而且谁叫他是我儿子呢?”。

高中生活一晃而过,期间我很少听到争吵声了,更多时候经过店门口,只是看到阿婆一个人站在锅炉面前忙活,儿子不帮忙的时候,她一个人经常起早贪黑,五点多起来做一种叫“簸箕粄”的家乡小吃,晚上洗好碗筷,准备好第二天的食材也近十二点。每次我去吃饭,阿婆总是笑眯眯的说:“阿飞,你来啦”,然后就忙着打菜给我,量总会多一些。阿婆知道我的名字,只是普通话不标准,她也自然不会知道阿飞是个方言词汇,指身着奇装异服、举止轻狂、行为不端的青少年。我是不在乎的,反而觉得这样的称呼很亲切。

大一那年的暑假,我去县城拜访恩师,在回家的路上见到了高中好友,他和阿婆是老乡,关系很好,带我找到了阿婆。37摄氏度的天气,她正在打扫马路,她做了环卫工人!她见到我们,很远就笑眯眯的说:“阿飞,你来啦”。中午,乌云密布,一会就下起了大雨,我们买了一些菜在阿婆的出租房中吃了午饭。她住在在城乡结合部一间十平方米左右的瓦房里,电线乱七八糟的在头顶悬挂着晃荡,微弱的电灯下升腾起的油烟像一群被打散的逃兵,一会便占领四周,找不到出路便朝我们袭来,我被呛得流泪。阿婆让我们门外坐坐,吃饭的时候再进来。吃过午饭,我们聊了起来,儿子学了理发,在县城开了一家理发店。她做了一名环卫工人,一个月一千两百元,不上班的时候,她会骑着三轮车卖绿豆汤、仙草糊等解暑饮品补贴家用。“一个人在这里挺好的,很自由。现在还能干活就先做几年,等儿子结婚生子了就帮他带孩子,也能多照顾下老公。”

已经三年没见到阿婆了,只是在这个多雨的五月,我偶然想起那间充满油烟味的瓦房,那滴答的雨声讲诉的关于一位老人在生活边沿顽强的坚持着,憧憬明天的故事。

我似乎看到阿婆抱着孙子晒太阳的情景,听到她说:“阿飞,你来啦。”

五位领导坐一起吃饭

五位领导聚会喝酒,商议作诗定胜负,负者做东,

诗中必须有“尖尖,圆圆,千千万,万万千,有没有?没有!”这些词句。

宣传部长先打头阵:

“逗号尖尖,句号圆圆,写过的文章千千万,审过的文章万万千,有没有真话?没有!”

组织部长害怕落后:

“笔头尖尖,公章圆圆,审查的干部千千万,提拔的干部万万千,有没有好人?没有!”。

工商局长想了想说:

“筷头尖尖,酒杯圆圆,吃过的酒席千千万,尝过的海鲜万万千,有没有买单?没有!”

公安局长得意忘形:

“高跟鞋尖尖,超短裙圆圆,进过的舞厅千千万,搂过的小姐万万千,有没有付费?没有!”

书记最后做总结:

“乳头尖尖,屁股圆圆,提拔的女干部千千万,睡过的女秘书万万千,有没有处女?没有!”

最后不分高下,决定财政挂单。 领导一走,厨子曰:

“子弹尖尖,手铐圆圆,杀过的贪官千千万,抓过的污吏万万千,有没有冤的?没有!"。

亲家

文/云松山水

亲家带孙子,不但带得听话且安全。本来亲家是刚刚退休的医生,医院返聘回去几大千的工资。亲家拒绝了,理由帮儿子带仔。

我这当外婆的经常去看外孙。看着亲家哄着孙子还要煮饭,猴急猴急的。我急忙抱过外孙逗他玩。外孙看到我来了扑到我身边要抱。 我一个月都会看小外孙7,8次,也许我这外婆新鲜,或许会逗他高兴。反正是每次来外孙喜欢我和着他玩“扯皮”,他都玩得依依呀呀乐呵呵的。亲家刚带孙子那会儿,瞧上去像上班的医生样子,穿着整齐,气色优雅,每件事按教科书的要求带孙子。她自从带上孙子三年,我瞧她现在脸色憔悴,熊猫眼,头发都白了一半了,穿着随意许多。妈呀!带孩子催人老啊。

人说带孩子辛苦,的确很要心机精力和耐力。有个同事两公婆带孙子,一个抱着手疼,一个背得腰伤,一起去医院理疗。同事说,哎!现在小孩特别难喂饭吃。吃碗饭不知要多长时间,肚子饿也一样,不肯马上吃饱。同事耐烦不住给孙子吃辣椒,他嘴巴一椒,脸情怪怪,马上又乖乖吃饭了。这虽然是个笨蛋方法,但是还管用。我在笑同事心够狠的,同事讲不然怎么办。

我来碰上外孙吃饭,该我接手哄他,他要玩着乒乓球吃,丢下饭不理,玩一下才吃一口,慢呑呑的。他看着***妈吹风筒吹头发,就不肯吃饭嚷着要玩吹风筒。我拿吹风筒给他玩才吃了一口饭,嘿嘿!又不吃了,外孙要把吹风筒插上电插座才肯吃饭。玩着有电的风筒,那怎么使的。我只好拿个没带电的插座,插进风筒给他玩,这样方肯吃饭,而且小外孙模仿妈妈吹头发的动作在吹头,这样才呑咽饭。玩着玩着,又想换着什么花样玩。我掏出手机给他玩,外孙仔装着打电话的样子,喂……!接着乱按着键,变着纯粹像大人的样子。我喂他吃饭他又不肯了。我把我手机翻出他的照片给他瞧!他拍手笑了,我趁机喂饭,一口,二口……他玩着手机又玩腻了。他小手指指着电视机要开电视,为哄孩子吃饭,从来不开电视给他看的又开了。“小熊猫”儿童节目看着他乐了,饭得一口口往他嘴送,而且手脚没一刻静得下来……嗳!孩子吃饭难怪同事喂辣椒!我带外孙又不是天天去,在难带孩子就是挺过这一会。亲家不同面对的是时时刻刻,她不像许多人一样染发,所以操劳头发一茬茬地白去。

再说亲家带孩子有着独特带法和过去带儿子一样,几岁前的孩子尽量少出门,说外面空气不好。孩子在外玩惯心会散,以后读书不专心。穿的衣服都多点,一天洗几次澡,一怕感冒二讲卫生……说我这样带不行,要像她才对。我看着她精致的做法,井井有条,像护理病人一样细心,孩子整得严严实实的。反正我眼不看,心不烦,她的孙子由她任性。外孙的一歺饭吃下来,大人不知道要费多少精力。

我对亲家说,现在孩子宝贵,政策上允许生二胎 。过些时候再生一个。亲家马上说,不用啦不用啦!一个就行了。我故意这么说,探探她心思,从她口吻得知一个小孩带着她够呛 。 亲家是医生, 带出儿子就不一样,一个大学本科,一个研究生。她这“封闭式”教育两个儿子都内向的性格。以后叫她多带一个孩子,看她害怕的样子,我心里真好笑。

现在保姆带孩子几千块一个月,可想而知这事好费劲的。我很佩服亲家几年挺得下来。按她的方法带孙子。

我外孙不给出门去,看来也不是办法。这下刚吃完饭又闹着出门要到公园溜一圈才舒服。不但这一次,几个月来几乎天天如此,不去外头一趟就跟我吵,跟亲家闹。我带孩子不一样,我耐不住是带外孙出门玩的人。亲家要求归要求,有她事忙的时候。孩子老被关着家里,容易与社会脱勾,不与人交往容易孤独。所以,我不管亲家方法怎样。我有我的方法和我性格一样的犟性,每隔一段时间我带着外孙出门去玩。亲家想说也不敢说由我“自由”的。我带孩子去公园玩就是我的“杰作”。孩子这一玩不用猜,他定会觉得外围环境新鲜好奇,孩子的心情轻情愉快许多。

亲家在县城当医生退休,我在市里长大想法做法不同。但带好呵护孩子同是一个目标。老妈子说,我过去不讲究带孩子怎么带就怎么带,没那么多清规戒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只不过亲家的方式觉得与常人有许多不同,过于拘泥刻板罢了……

我带外孙公园回来要走了,他嚷着要跟去,我只好不走待他玩着乒乓球精力分散时,悄悄走了。

岁月的故事

(一)

心情有点寂寥。忽然想起一位回族老师,他教我小学数学。因为我父亲与他不睦,他上课很少提问我,对我做错的应用题一定会在教室的课堂上夸张严厉地点名批评我,所以我从此对数学产生了恐惧和厌倦。在小学快毕业的一天讲解试卷的复习课上,他忽然对全班同学说:“宁静的思维其实非常敏捷,如果没人压制再给点鼓励,班里没人能够超过她。”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对他最后给我的评价说不出是感激还是怨恨。

(二)

我的启蒙老师是二十多岁的年轻女教师,名字叫郑淑华。她梳着整齐的刘海,右眉毛附近有一颗美人痣。很多个日夜,我都是在她温暖的呵护和真心的喜爱中度过的,所以我至今天对她依然很依恋和怀念。

那个时候冬天是火炉,郑老师发现我的小胖手爱冻,所以总是把我安排在火炉附近的座位。一些成分是贫下中农的孩子挤我并且骂我太娇嫩是地主羔子时,郑老师就狠狠地批评他们,告诉同学们现在已经不讲究成分了,要比学习,“你们谁能够比得过她呢?”我自始至终是一字不发的,但是我对郑老师的感激却深深地根植在了心底。

记得有一天中午很热,我和同学们一起去趟河。那时侯如果发大水是很危险的,因为我们都很小,所以老师不让我们去大河里玩。郑老师用手指轻轻在我们每个同学胳膊上一滑,有白印的就肯定是玩水了,就被留在了教室里。天渐渐黑了,老师也不回家吃饭,一直在我们旁边批改作业。我开始背诵《难忘的泼水节》,想以此来讨好取悦郑老师,因为我们也饿了,也想回家吃饭。可是郑老师的妹妹来找她回家吃饭,她根本就不回去,依然看着我们,让我们反省。最后我们都哭了,保证再也不去大河里玩水了,才被家长一个一个领回家。那天的晚饭真香啊!至今我也一点都不怨恨我的郑老师,正因为她的认真严格管理,才使得我终生养成了好习惯,听话懂事且不爱撒谎、严格要求自己等等。

在人海茫茫中,我经常希望一回头就能看见我的郑老师,可惜她却消失了。几十年过去了,我对郑老师的爱,却丝毫没有减少。也许时光改变了我们很多,但是我会保留这份沉默而持久的情感,直到天荒地老。

(三)

生是我童年的伙伴。他坐我身后的座位。夏天他喜欢穿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每天清晨从教室外阳光灿烂地对着我笑。而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立刻低下头,不敢看他的眼睛。

那年冬天,有一次下自习,风特别大,我冻得发抖,快步朝家走去。生不知道什么时候冒出来了,他脱下外套不由分说罩在我身上就自己跑了。我回到家,托付我父亲给他送还,我父亲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审问我,只是反复叮嘱我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第二天,他没来上课,后来我才知道,他那天自己冻病了,发烧后输液才好的。

生把一首歌词里的“中国”二字改成了我的名字,低低地唱给我听。我突然感到很害怕,很压抑,我开始躲避他。可是在我上学放学必经的路口,我一抬头,总会与他“不期而遇”。我们都不说话,继续各走各的路。

班里有几个女孩子追求生。因为生面貌英俊、皮肤白皙,数学物理学的尤其好。我并没有丝毫恐慌,因为他悄悄塞在我书里的有白雪晶莹的贺年卡上写着,“愿我们为宝黛,似罗朱。”(宝玉和黛玉;罗米欧与朱丽叶)我们依然不说话,直到他家搬家他转学,我也没敢去送他。

三年后,听说有一个叫燕子的女孩爱上了他,追求的很热烈,弄得他很狼狈。她为他自杀被抢救过来了。有一天他突然出现在我面前,说:“我只能和她结婚了,可我真爱的一直是你啊!”我的眼泪流了下来,应该说,是我对不起他啊,在那种年代,在我那个年龄,在我家教那么严的情况下,我不懂爱情,也不敢去爱。我只说了一句:“祝福你们!”转身就跑了。我跑出很远,回头发现他还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几十年过去了,我再也没听到过他的消息。也许他过的很幸福,也许他还生活在回忆里,也许……

秋思

文/木石

给母亲打电话,从她接电话的声音里,我听出来她正在睡觉。当时是下午四点半。

母亲说,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小妹去西安了,姐姐们也回家了。

我问她吃饭怎么办。她说她一个人有三四天了,几乎没有做过饭。四姐给她送来过饺子,大姐夫给她也送了几次饭,现在家里冰箱还有。

她说三妈、三伯几乎每天都来和她坐坐,邻居们下午就会在家门口打牌,聊家常。三妈还和她每天去地里散步,也不觉得寂寞。

母亲的声音刚开始有点沙哑,后来慢慢亮了。我想,一是因为刚睡醒的原因,另一个原因,也许是因为和我通话,心情有所敞亮了吧。

我说,你来住我这吧。她说,你那里楼太高,不方便。再者,上次手术的地方不太舒服,腰椎困的,不敢长时间坐或者站立,上下楼就更不用说了。

我说,年底韩城的房就下来了,你来我这住。她说等房下来了再说,冬天还去大姐家住。

母亲说话几乎不带什么情绪,你感受不到她喜或者不喜,想或不想。她问我吃饭了没?两个孩子乖吗?桥桥高中在哪里上?帅帅什么时候上学?妻几号上班?我丈母娘身体怎么样了?等等,用的是一个口气,像是在念稿子。但我知道,她想我和孩子,关心她的儿媳妇和亲家,只是不善于表达。

一辈子了,只有做儿女的理解。

秋意渐深,蝉鸣稀疏。 坐在班车上,望着窗外闪电般飘过的树木花草,山峦土丘,飞鸟虫蝶,这一切就好似我们的流金岁月,比此情此景记更恍惚。逝去的是时光,留下的是记忆和遐想,也是一种情思,永远永远印在你的脑海。

上学带饭盒

文/郁建民

很多人已经对铝饭盒没有印象了,这可是上世纪60年代吃饭的家什。记忆中的饭盒是长方形的,刚买回来很亮,用一段时间就变得有点暗。好处是掉在地上不会摔坏,最多凹进去一块,但不影响使用。

当年我刚考进一所较好的中学时,学校离家要走半个多小时,中午要带饭菜。学校有专门的大蒸笼,用来为学生们蒸饭。从此,我每天上学除了背书包,还带着放米的饭盒、菜盒。到校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食堂去蒸饭,饭盒中的米淘洗两遍,拣出小砂子,放点水,盖上盖子,放到每个班级专用的竹筐里。

蒸饭也是一项技术活,米和水的比例决定米饭的软硬程度,清洗的遍数也很关键,起初掌握不好尺度,后来才慢慢掌握了规律。

中午一下课,去找饭盒还真是件辛苦又费力的事。七八格蒸笼,那么多大同小异的饭盒,蒸气弥漫间,你推我挤,猫着腰,弓着背,眼睛在蒸笼间搜寻着,双手在挑拣着,还要提防双手烫伤的危险和背后出其不意的忽然推挤。找到后,还要想办法怎样把这像烫手山芋的饭盒转移到吃饭处享用。这时大家开始各显神通:有的用指甲盖快速揭开盖子,把盖子甩凉了,再垫到饭盒底部,趁热量没完全传递到手心赶紧移动脚步迅速离开;有的干脆撩起衣服的前襟或带一本破书来隔热;最令人羡慕的就是那些事先把饭盒装在网袋里蒸的人,找到后一提网袋即可走人,真是聪明绝顶;最可恨的是转悠了好几圈,望穿秋水后,还是不见饭盒的踪影,才断定饭盒被拿错或被那些懒于蒸饭的人顺走了。为了方便找寻,有的饭盒上会刻上自己的名字,有的做个简易的记号,学校也专门组织统一在饭盒上用红漆标上号码。

待到教室里一起吃饭时,大家就着家里带来的酸菜、梅干菜等下饭,满满的一盒饭一下子就扫光。那时大家带的最多的蔬菜是大头菜或卷心菜,但各家的做法不同,同学们进了教室打开各自的饭盒,里面飘出各家的味道,尽显各自母亲的做菜手艺。和一上午紧张的听讲相比,那种短暂的宁静是非常惬意的。

随着初中毕业,饭盒也就暂时结束了它的使命,直到今天这只刻着我歪歪扭扭名字的旧饭盒仍然保存着。

抽芽季

文/宋庆法

小镇上有一家夫妻档水饺店,临街两间门面铺,到用餐时分,熙熙攘攘的顾客,一边吃一边聊天,不大的环境分贝不低。

店主两口子一个在厨灶间忙外忙后,一个在店堂中穿梭来回。男店主矮矮墩墩,女店主像一朵盛开的花,容易让人联想到《水浒传》里的人物。

那天去吃饭,找个位置坐下。等待的空档,听到有类似高压锅“呲溜呲溜”冒气的声音,很近,是从沙发椅上的一件大棉袄里传出的,怕有什么不测,顺手将棉袄掀开,原来这棉袄下,盖着一个约莫五六岁的小男孩子,半躺在那儿,白白净净的面庞,看模样就是老板两口子的结晶,把袄拿开,他照样躺在那儿,似乎那件棉袄不曾盖在他身上来一样。类似高压锅冒气的声音,是他正集中了精力玩手机游戏发出的。店主两口子忙的时候,怕孩子闯祸,给他部手机玩着安稳,可能是习以为常了。

当时嘴上没说出,心里没少犯嘀咕,把孩子窝在这种环境里,小苗长歪了不是难事。

转眼到了天高云淡的季节,又去水饺店吃饭。小男孩正在沙发椅上写作业,他是那样旁若无人。为避免影响孩子,我躲开他的位置,在一边坐下。就餐的顾客们大都散去,老板夫妇也闲下来跟我聊,说天不早了,该让孩子吃饭,女店主瞄一眼还在写作业的孩子,对我们说:“写不完作业他不吃饭。”说着,她拿过一本作业给我看,“写的作业还挺好呢。”话里带着一种自豪。

接过作业本,上面是铅笔写的拼音字母,字迹端正得别说是个刚上学的孩子,就是大人也找不出几个来,不注意的以为是印在本子上的。据说他老师每次批改作业,都给他打最高分呢!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是的,在夸奖的氛围下,人都乐意做很多事情,和风细雨里做事情不觉得累。尤其是孩子,受到鼓励,兴趣是倍增的。这时候,我也跟着夸了几句,看得出,孩子不易觉察的表情里,洋溢出得意萌态。

前几日,再次约了朋友到水饺店,那个白白净净的小男孩,依然还是在那沙发椅上,端端正正坐在那儿,在按照他自己的意愿画画,桌面上摆着一大盒子彩笔,就餐的顾客任怎么喧哗,谁也干扰不了他的兴趣。

男店主说这孩子喜欢画画,就给他买画画用的纸笔,没人教他,想画啥就画啥。便说:“孩子,你能比着吃饭的人画画吗?”

他依旧低着头不作声,拿起画板,给人家画了起来,不多时就画了好几张。当然,都是些简简单单的儿童画。

这次,我彻底否定了自己原来的臆测。看来,这个孩子在抽芽季,在嘈杂环境里,照样能开出绚烂的花。

初春的早晨

文/李运昌

初春,乡下的早晨,依然十分宁静。我家的小黄狗,在院子里偶尔狂吠几声。春节这一个又一个夜晚,除了辞旧岁的爆竹声响,就是狗的吠声伴我度过的。狗是我们家忠实的宠物,无论我何时带着浑身的疲惫回来,它总是抬头举目望着我,仿佛能读懂我回来干什么一样,它十分亲切地围着我,摇动着尾巴,用舌尖轻轻抵我的裤管。这一时刻,我藏于内心深处的酸甜苦辣咸,就被这一条黄狗舔舐了去。所谓的心酸,感受不到酸了;所谓生活的苦辣,也感受不到个中滋味了。狗的嗅觉,狗的触觉,狗的一切灵性,就这样软化了我僵化的心肠。

初春的早晨,固然美丽,美在没有阳光的妩媚,却有很久不曾相会的雪了。雪是天气送给人们的颜色,它的味道冷冷的,不夹杂一点人的体温,却在人的眼里,又显得那么的纯洁。雪的习性,性喜飞扬,飞飞扬扬,下个不停。是雪,它给我们这一个古老的村落增添了色彩。

昨天的雪,飞扬了一个下午,它容不得人们视觉的品味,落地面就溶化了。它融化的速度,不亚于日月的轮回,容不得他人过多遐想,就不见雪的踪迹。雪化成了水,却不曾结成冰霜,这是地表温度送给雪的温暖。雪是天与地之间这般默契“传情”的纽带,它不带一丝丝体温,降落到这一个村落,就这样被大地拥抱。我是怎么踩着雪水渲染的街道回来,怎么弄脏了鞋子、裤管,仿佛早晨醒来,皆然不知晓了。

虽是早晨,不闻鸟叫,是雪的到来,惊退了鸟的歌唱吗?

狗的吠声,起起伏伏,嘎然静止。忽而从屋子外面传来扫雪的声音。我缩头在被窝里,在想父亲,想父亲的一切过往。父亲啊,我的父亲,您年轻的时候,看到我,从来没有笑过。现在,您老了,脊背已经有点弯了,脸上却多了笑容。

这几天,这几个月,这两三年,我时常回来。我在家乡县城医院发展了药品业务,为的是可以常回来照顾父母亲。虽然我时常回来,可是我儿时的性情,依然没有改变,热爱和朋友在一起。我就像是一只流浪猫,时常不回家吃饭,走到哪里,吃到哪里。儿时的我,就是这样吃百家饭长大的。如今的妻子,时常说我脸皮厚,吃饭也不知道回家来。我想也是,儿时的习惯,一辈子也改不掉了。可是,父亲年轻时的习性,已经改变了。他过去的岁月里,从来不关心我是否吃饭,或者饥饿着肚皮,满世界乱跑,抑或是在哪里。现在不一样了,也许是父亲默认了我的成长,他看在眼里,暖在心底,每当吃饭的时候,他不管午时,或者晚上,总是能给我打一个电话,呼唤我回去,让我回家吃饭。变了,变了啊,生活中的一切都变了,我老实巴交的庄稼人——父亲,他也有所改变了。他从一位沉默寡言的父亲,变得可以和我说几句话,虽然他话语不多,却总是含着衣食丰足的笑容,可以从细微之处关心我了。每当接到父亲催我回去吃饭的电话,虽然我不能按时回去,心里总是暖暖的,是一种期待了几十年的暖流在我内心涌动。

春天的早晨,如往日一样可爱,我想不到什么豪言壮语,就这样不紧不慢的活着,应对着岁月变迁的节奏。我倾听着父亲在院子里扫雪的声响,感悟着父亲过往的一切,悄然从舒适的被窝里钻出来,伸一个懒腰,穿衣起床,朝屋外走,却不小心碰到了瓶子,发出一声叮当的声响。瓶子,是我床头儿挂的吊瓶,这是村里的大夫给我输液的瓶子。昨天晚上,从朋友家里回来,感到头脑昏沉,拿出血压计测量,嘿!高压一八零,低压一一零,输液吧!我静静的躺在床上,实在不想惊扰父母亲了,是儿时一起长大的伙伴帮我喊来大夫治疗,是朋友倍伴着输液。这是昨夜的小插曲。当时朋友笑谈,伙计,你有病了,说一句心里话,我很想这样陪着你,因为这二十多年,我欠你的人情太多了,总是没有机会表示谢意。我面对重情义的朋友,笑一笑,想说的话,没有说出口,因疾病而保持了沉默。其实,我想对他说,我要好好的活着,好好的活下去。我若偏瘫在床,上有老下有小的,这生活怎么过啊!我病倒了,父母亲的福气要弱化了。我的两位兄弟,他们远在苏州谋生,生活依然艰辛,怎么能尽到做儿子的义务!唯独一个妹妹,远嫁他乡了,回来一次很不方便!

我深深明白,近十年的高血压疾病,都是读书和写作给我换来的。病情的复发和一次次的加重,出乎我的意外,我再也不能大意了。疾病和死亡,虽然无法逃避,但是我不想现在就视死如归,我要面对未竟的事业,我要对父母亲尽够我的孝心和义务,我要让父母亲颐养天年!

这一个春节的前夕,我是在医院度过的,父母亲不知道,我在外发病输液期间,是怎么放弃住院,是怎么拖着病体忙业务的。我是药商,药商除了赚钱,我总是以为,还要承担一种责任。我不送药,医院就会断货,断货了,很多住院病人就无药可用。为了送药,为了挣钱,为了治病救人,早晨驾车,在送药的路上,高血压病情加重了,那一时刻,我没有想到,120救护车,他们来的会那么快。他们是五分钟的速度赶到的。大夫给我量血压、服药、输液,过程紧凑。住院的过程,实在不想惊动家乡的父母亲,我什么也没有说。说了,我害怕父母亲心酸。

早晨的天气,满眼是雪的天地,有点寒冷。我需要休息,更需要锻炼。我深刻明白,想干的一切事情,需要一个好身体,没有好的身体,天地之间的一切,都会失去意义。我走到屋外,望着扫雪的父亲,没有说什么。父亲停下扫雪,关心地问我的病情。我说,没什么,已经好了。父亲的心情,似乎很沉重。说几句让我休息和按时吃药的话,又低头扫雪了。我望着院子里的积雪,望着父亲弯腰扫雪的背影,想说什么,话到嘴边儿,又不想说了。现在的我,却成了父亲年轻时的缩影。

这美丽可爱的早晨,因为有了雪的存在,仿佛蕴含着温馨的情调。我不是摄影家,却有了摄影家的情怀。

我折身回到屋子,拿起相机,走上楼顶。这一个早晨,有了雪,就有了我的兴致。我迫不及待地拍下眼前的村庄和房舍。雪中美丽的村景,就这样定格在我的相机里。之后,我下楼和父亲打一声招呼说,吃饭时不要打电话了,我想到外面走一走。父亲再次停下扫雪,温和地笑着说:“中,我不打电话了,天气很冷,你要早点回来吃饭。”

我面对父亲,没有说什么,任凭脚下的积雪“咯吱”响着,欣喜地朝门外走去。

让妈妈看着我们吃饭

文/邓拥军

妈妈是很少给我打电话的,今天妈妈居然打电话问我上班没有?“妈妈,有啥事?” “没什么事,没上班的话你们就过来吃饭”。

前些天,西外一场大火烧了几天几夜,然后又是高考和道路施工,作为在路面执勤的交通警察,也就很难抽身去妈妈那里吃饭了。

自从父亲去世后,妈妈便与妹妹生活在一起。一是妹夫因为工作常不在家,二是和女儿生活更容易相处。还有就是妈妈己经当祖外婆了,可以帮着照看一下重外孙,跟重外孙在一起,妈妈好象又有了青春活力。更重要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妈妈担心与儿媳在一起生活,怕与儿媳之间有了裂隙和磕绊而疏远了婆媳关系。这些年妈妈总是小心翼翼的维护着婆媳关系,从没与两个儿媳红过脸。尽管我们夫妻俩早就给妈妈准备好了房间,妈妈总是拒绝与我们同住。于是,我们兄妹三人都顺着妈妈的心意,不再去勉强她非要和儿子住。

隔几日,我们兄妹都要去妈妈那里吃顿饭,一家人团聚团聚。我们能去妈妈那里吃饭,妈妈心里高兴得很。但,我也知晓妈妈的焦虑,总是担心没有什么好吃的招待我们。做些小菜饭,妈妈能够得心应手。要炒荤菜的话,她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因为妈妈这一生很少吃动物类食物,我记得小时候在农村,我们家里要是炒鸡炒鸭都要去借幺爸家的锅,妈妈甚至连家里炒过鸡鸭的锅都是抗拒的,就更别说让她吃了。也不是妈妈信仰什么宗教,她是信仰共产主义的,她十八岁就在农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点我和我弟也是自愧不如。妈妈的这种生活习惯和坚持,我们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妈妈从来不反对我们吃大鱼大肉。自从在城里生活以后,如果每顿没几个沾荤腥的菜,我们真是感觉劳肠寡肚。于是,妈妈总是担心给我们做饭没有我们爱吃的菜,现在的妈妈也不再把我们当成孩子了,而是以客礼相待。

知晓妈妈内心的担心和焦虑,所以我就不常去妈妈那里,就是怕妈妈担心为我们做饭,就是怕妈妈把我们当成座上宾。可是隔几日妈妈又总是要给我们打电话,因为,妈妈想我们了。

遇上合适的周末,我去农贸市场买上些我和弟弟妹妹喜欢吃的荤菜原料,然后不打招呼地去到妈妈那儿。以免先打了招呼,妈妈在高兴能看到孩子们的同时又焦急自己做不了大鱼大肉类的美食。进了门,我就赶紧吼上一声:“妈,好吃的我都买上了,做菜算我的,煮饭算您的哈”。妈妈便高兴地变着法子给我们煮上加了红豆、绿豆、红苕之类的五谷杂粮饭。

趁我做菜的时候,妈妈就要给弟媳和妹妹打电话了,“红梅,你哥哥嫂嫂来了,你和波儿中午过来吃饭嘛”“燕儿,你哥哥嫂嫂来了,中午早点回来,莫紧倒捱哈”。其实,去买菜的时候,我早就跟弟弟妹妹打了电话。

饭做好了,因为我们做的大餐妈妈基本上不吃,我们也只能象征性地叫“妈,快点来吃饭”,然后就自顾自的吃着,一边说着一些兄弟姊妹间的玩笑话,一边给妈妈碗里夹上她喜欢的素菜,妈妈这时总是高兴得很,不停地为我们忙着端上她亲手腌制的红豆腐、萝卜干、泡菜、豆豉……不停地唠叨着,“你们吃,你们吃”。等我们吃得满嘴流油时,妈妈不知什么时候己经放了碗,站在那里,带着笑,默默地看着我们在餐桌上大快朵颐,等着为我们打扫杯盘狼籍的“战场”。

妈妈已是古稀之龄了,听力也有些下降,妈妈是害怕打电话的,主动打来电话,那是她真想我们了。妈妈拉扯我们兄妹三人长大,我一直纳闷,生活如此朴素的妈妈,居然能把我们养得身强体壮甚至有些肥头大耳?

是有些天没让妈妈看到我们吃饭了。今天我休息,赶紧去买点菜,让妈妈看着我们吃饭,我也想起了妈妈腌制在坛子里醇香的红豆腐、脆爽的泡菜、麻辣爽口的萝卜干、酱香浓郁的豆瓣酱……

你是我的大树

父亲节这一天,我们送走了你。

以后的父亲节对我们来说真是一个残酷的日子。

自知道你的病情后,我的心就被冻在初春的春寒中。虽已是初夏,除了流汗外,却也不觉得热。一直这么冷着。白天上班,晚上陪床,就期望这样的日子如果能长久一些,我也愿意天天这样。

每一次离开你时,都是强忍住眼泪,故作轻松地和你道别;每一次和你一起吃饭,都强迫自己多吃一点,以示我能吃饭,你不必为我担心;每一次和你讨论你的病情,都认真帮你分析却不提那关键的几个字,我们都暗自期望奇迹会发生,你能够有足够的精神力量战胜病魔。

我多么想你是一棵大树,历经千年风霜后还立在那里。

亲吻你,仰视你,依靠你。

现在你真真地长在了我的心里,在心里让我的眼泪横飞。

回忆的未来

这些年,只要你一不开心,我就会登陆你的博客,看一下你的文字。并不是向往,却看到就有种莫名的感动。

其实这些年都是你带着我,你在关心着我,你一直带着我去吃好吃的,我病了你会突然出现在我面前给我送饭,我都是特别的感激,好多激动。但是我并不善于夸张自己的感情或者感觉,会有激动地心情,却很难表现出来。对不起呢。

而我呢,只会在吃饭时间找你、约你,大部分时间还是好多人一起的,其实开始我并不习惯,我想为什么不能像其他人那样一直两个人去吃饭,去玩呢。或许你怕我无聊,或许怕我俩无聊,有或许是一种习惯,然而久而久之,人多却真成了习惯,大家一起吃饭很热闹,偶尔两个人吃饭也会问一下其他人怎么没来。话题也会越来越少吧。

我知道我这个人很枯燥,也慢慢学着浪漫,却没有记性,偶尔会忘记一些事情而惹你生气。我不是故意的。对不起呢。我一直向往着我们的婚姻,我们的生活,那肯定是美好的呢。我一直期待着两件事,一是你答应我求婚的那一刻,可我还没有完成这一步;二是接过你的那一刻,我觉得那是一场婚礼的最好的一颗。

想你了,安!

好好睡觉!

母亲唤我回家吃饭

文/张新

每个双休日,母亲都早早地打来电话,叫我回家吃饭,我幸福地满口答应,放下所有的事情,直向母亲奔去……安静祥和地与母亲对坐餐桌前,听她把过去的事情絮叨絮叨,这样的午餐,真惬意!仔细想来,这种温暖,已陪伴了我半世的光阴!

小的时候,和邻家的孩子们满院子疯跑直到天黑,常常忘记了吃饭的时间。每当夜幕降临,炊烟袅袅升起,我被母亲唤回家中,洗过脏兮兮的小手,抓过热气腾腾的馒头,盛上一碗母亲做的三丝(土豆丝、萝卜丝、胡萝卜丝)汤,小老虎似地吃着、喝着。母亲在一旁微笑地摸着我的头,疼爱地说:“慢点吃,还有呢!”

我嗯嗯的连连点头:“真香!”等我长大之后,生活日新月异,餐饮行业更是大放异彩,商家千方百计,花样翻新,做出的馒头相当入眼,却怎么也吃不出母亲做的馒头的那种味道!

我相信,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母亲做的饭菜一定是世上最可口最香甜的美食,因为,那不仅仅是一碗饭或一道菜,一粥一汤中溢满的是绵柔细腻的母爱!离开母亲身边,再难有此美味。我终于明白我的家乡至今还在延续的一个习俗,女儿出嫁当天的早餐,一定是母亲亲手做的手擀面,母亲一口一口喂着女儿,女儿一口一口吃着面条,那温馨的场面,预示着女儿远嫁他乡,少了母亲的疼爱,吃了这碗面,贴心的母爱常伴身边!

我是比较幸运的,并未远嫁,结婚后一直与母亲居住在同一个城镇,我可以有太多的时间吃母亲做的饭菜。怀我儿子的时候,妊娠反应强烈,吃不下东西,直吐酸水,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每天都叫我回家吃饭。母亲遵照医生的嘱咐,一日三餐,精心调配,在母亲的呵护下,我安然度过了那段特殊的日子!我儿子断奶后,每次回家吃饭,又多了一个小家伙,儿子竟然和我一样,爱吃母亲做的饭菜。

我已习惯了被母亲唤回家中吃饭,那种幸福的暖意,让我觉得我是一个有妈疼的孩子。吃着母亲做的饭菜,唇齿间是一种任何美食取代不了也给予不了的温情,母亲在旁看我大口大口吃饭时,是我眼里最动人的画面……人常说:“七十岁有个家,八十岁有个妈。”惟愿时光慢些,再慢些,多一些温暖在我身边。

曾经有位美食家说过:“世界各地最棒的厨师,一定是某人的妈妈。”是的,只有母亲做的饭菜,才会让我胃口大开,才会让我温情满怀!满桌满眼的美味佳肴,我吃不出亲情交融的味道,觥筹交错的热闹繁华,不及母亲唤我回家吃饭的一个电话!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