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菜粥香

作者: 李小网2022年04月01日现代散文

现在在饭店里吃饭,到最后点主食时,主人总要问一下服务员:“有菜粥吗?来两盆菜粥。”看到热腾腾、稠乎乎、香喷喷的菜粥端上桌,无论客人来自何方,也无论你吃得多饱,都要舀上一碗,因为菜粥的味道是其他任何一道主食都难以比拟的,对于扬中人来说,这就是家的味道。扬中人对菜粥情有独钟,可以说,是菜粥养活了一代代的扬中人。

所谓菜粥,就是加了菜的粥,相对于“白粥”而言,粥里除了米,还有菜、南瓜、豆角、菱米、花生等,类似于“腊八粥”。具体到这一顿菜粥里有多少东西、味道如何,那是随时代而变化,因家境而区别。

扬中虽然是鱼米之乡,但在改革开放前也是缺衣少食的。作为一块沙洲,本来土地就不多,江南江北讨生活的人齐涌到这里,形成了较高的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六分,加之天灾人祸,产量低得可怜,“打点麦子吃不到栽秧,打点稻子吃不到下霜”,这是真实的写照。常年累月用以维持生计的不是大米白面,而是山芋、芋头、胡萝卜以及大量的秧草和菜。尤其到了开春,那是青黄不接最难熬的时光,家家米缸都已告罄。笔者曾经在扬中档案馆查找过上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扬中农村的存粮状况资料,其中兴隆有个村全村数百户人家仅有2斤多粮食。在这种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扬中人除了吃糠、吃“观音土”外,菜粥就成了最动听、最诱人的“美食”。如有米固然好,锅里放进几粒米,绝大多数人家、绝大多数时候锅里只有清汤寡水,把洗好的山芋、芋头、胡萝卜放进去,煮熟后再放进大量的秧草或青菜,有油的滴上几滴油,放点盐,菜粥就煮好了。虽然这样的菜粥不香,甚至难吃,吃多了脸上还会泛起一层绿色,但毕竟它能一时塞满肚子,不至于饿死。当时扬中有很多民谣是形容这种生活的,如“宝宝宝宝不要哭,锅里还有几碗粥,锅盖一掀望见屋,铜勺一撂嗑的笃,捞捞只有几根胡萝卜”;如“早上拍小照(粥汤能照见人影)、中午绞水草(尽是秧草)、晚上撑木篙(胡萝卜)”等等。这一段饥饿史,对于60岁以上的扬中人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扬中人称秧草为“救命草”,说明了它在饥荒年代的特殊作用。

“改革开放”是一个政治词汇,当时的老百姓不一定听得明白,但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扬中老百姓的生活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锅里有了米。扬中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约在80年代初,我那时还在部队,父亲写信给我说母亲积极要求分田,其带来的结果就是“分田到户样样好,大米白面吃不了”,老百姓总算能填饱肚子了。二是口袋里有了钱。以前老百姓搞一点家庭副业都是偷偷摸摸,生怕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被割了。改革开放以后,老百姓可以挺直腰杆忙家庭副业,大队公社可以理直气壮地发展社队工业,扬中比较早地站在了全国改革开放的潮头,老百姓的腰包慢慢厚实起来。有得吃、有钱花,老百姓的日子出头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扬中百姓的生活变化更大,一般的人家都盖上了楼房,“将军楼”成为扬中的一道独特风景。但这时候吃菜粥的人家反而少了,也许是过去那种无米的菜粥吃怕了,尽管当时的菜粥里要什么有什么,甚至瘦肉丁、骨头汤都进了菜粥里,但有些人还是谈粥色变,不敢问津,一提菜粥胃就难受。

到了本世纪,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人们开始注意保健养身,重新寻找粗茶淡饭,菜粥又成为人们的新宠。农村哪家煮菜粥都要煮上一大锅,因为前后左右邻居闻到菜粥里生菜飘香,都要端着碗来吃一碗。下班前,老婆打来电话:“今天晚上家里煮了菜粥,你回来吃。”一般的应酬都会被推掉,别人也不好阻拦,理由是:“老婆专门煮了菜粥,不可不回”。因为现在的菜粥不容易做,其代价不逊于一般的饭菜,何况这是老婆的暖心之作,那是一定要识惯的。至于到了饭店,最后端上一大盆菜粥,众人分而食之,既显示主人的人文关怀,让客人养身养胃;又展现扬中当地的美食特色,让全中国唯有扬中才有的菜粥香飘五湖四海,那也很自豪。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