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将我挫骨扬灰

    挫骨扬灰,汉语成语,意思是人死后将骨头挫成灰撒掉。形容仇恨极深或者罪孽深重。 曾经我以为挫骨扬灰仅仅是一个动作,用挫骨扬灰这种行为来表达对一个人的仇恨,今日一查才发现形容仇恨极深或者罪孽深重。或许表达就有形容的意思呢!其每个字的意思为。挫的...

    秋落木 发表于 2023-02-21
  • 雨中的思绪

    幽邃的雨夜,在寂静中来临。雨线调整着多样的身姿在视线中摇曳,以一副湿漉漉的画面滴答滴答的沉淀着城市的喧嚣,只有马路两边的电线杆上,还次第粘连着淡淡的灯光和一种薄薄的白烟,雨幕中来来往往的车辆人物,全都消失了清晰的轮廓,而满街的风景,也渐渐...

    东山峰人 发表于 2023-02-21
  • 蓝花楹的召唤

    初夏倏忽,盛夏来临。昆明的蓝花楹开得越发绚烂,春城路,北教场,一处赛着一处美丽。之前错失了与同事们一起亲近她并拍照留影的机会,却也并不遗憾,校园里的蓝花楹无论如何都是不会错过的。 每天从她的身旁经过,直逼眼目的美如梦如幻。巧如瓶颈的花型,艳...

    旃玲玲 发表于 2023-02-21
  • 给生命多点时间

    朋友送了几只蚕宝宝,我开心地将它们带回家。我找出一个盒子,用剪刀钻了几个孔,小心翼翼地将蚕宝宝放进去,再撒上几片新鲜的桑叶。 一开始,接受这几只蚕仅是觉得好玩。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养成了每天下班翻看盒子的习惯,去公园散步也下意识地到处寻找桑...

    陶鹏 发表于 2023-02-20
  • 带菜上学的岁月

    每当看到学生背着书包去学校的情景,脑海里浮现出我读初中那段带菜上学的艰难岁月。 从我家到公社中学要走十几里的山路。学校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睡十几个人的大通铺,早上供应馒头稀饭和咸菜。中晚餐食堂帮学生蒸饭,下饭的菜得自备。每个星期六放学早,让...

    刘兵 发表于 2023-02-20
  • 赤脚是一种享受

    拖干地板,脚套个松垮垮的拖鞋,左扭右歪,很是不方便,干脆一脱了之,扔到屋子的一角,赤裸着双脚,在光滑的地板上踩来踩去。 不知怎的,脚板底老感觉有几只毛绒绒的虫儿在蠕动,磨搓着很不舒服,一抬脚又没发现什么。可脚板一着地,那种痒痒的感觉又非常的...

    莫景春 发表于 2023-02-20
  • 和雨漫步

    准备下班时,隐约听到外面有人说:下雨了。我伸一伸有些僵硬的腰板,收拾好东西,带了雨伞离开公司。 出了大门,暮色早已渗透了黄昏的天光,四周的灯已点亮,在灯光的映照下,从天空你追我赶、洒落下来的雨滴依稀可见。我照例掏出手机,开启打车软件,也许是...

    周一五 发表于 2023-02-18
  • 书香消夏

    炎炎夏天,何以消暑?读书固然不是唯一的选择,但肯定是不错的选择。书香消夏,能让人回到自然,能让枯燥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书香消夏,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夏天万物繁盛,而阅读的灵感,也像夏天的雨一样说来就来。在树下,在时时飘来的风中,一卷在手,与...

    张光茫 发表于 2023-02-12
  • 春来,向城北

    因为地理位置与气候原因,我久居的古城,春天向来是由南向北蔓延而来的。先是城南的玉兰花、桃花俏立枝头,或分散于庭院花坛,或密布于长廊舍下,赏心悦目,叫人流连忘返。再是城中的樱花、海棠花昂首阳光,或挺立于公园,或错落于街道两旁,竞相争艳,令人...

    王琪 发表于 2023-02-12
  • 几棵树的消失

    路过十几年前在这个城市租住的小区。楼屋不再,群树也不见,一切夷作平地。 一堆残墙断壁的废墟,猛然嵌在高楼林立之中,无法让人不错愕。 倒也不奇怪,在这片寸土寸金的地段,写字楼一幢幢摩云接天。之前那几排年代久远的老屋,倒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那时,...

    程筠 发表于 2023-02-11
  • 故乡

    故乡,有什么可留恋的?我年少时的梦想,是要远走高飞,能飞多远飞多远,只图能离开这个土里土气的小地方。 很可惜,我至今都没能走出故乡。父亲一辈子在乡里干事,是乡镇搞农科的农艺师。我只多走出一小步,好不容易才跻身小县城。没有走出县城,似乎就没有...

    周友斌 发表于 2023-02-11
  • 年年岁岁,有梦如花

    结香是在二月开始做梦的,做着温香软玉般的梦。春天的花事一场接一场,油菜花泛滥了,风铃花在枝头招展,梨花开成了落雪的模样它依然在料峭的风里酣梦未醒。待到三月的风渐暖,才不动声色地张开眉睫,轻展腰肢,一朵接着一朵,慢条斯理地绽放。所有的花冠一...

    梁媛 发表于 2023-02-10
  • 爬满藤蔓的小院

    今年的盛夏,火日炙人,天热得有些发狂,连日透蓝的天空,都被悬着火球久久地挂在当空。即使过了三伏出暑的节气,眼睛依然感知到电磁波光束的强烈,情绪仿佛被晒干似的,使人觉得憋气难受。 熬在酷热之中,突然蹦出一天凉爽的气温来,使久锁燥热之中的心境顿...

    东山峰人 发表于 2023-02-08
  • 春天种下一抹红

    生活在盛世的年轻人越来越有年代感,他们总称80后、90后、00后,记住出生的年代,记住自己的责任担当。 如果非要称后,我也算是60后。 生活并没有赐给我们这一代人太多的苦难,当然也没有太多的幸福。如果非要找出我们这一代人称后的理由,那就是我们前面会...

    文猛 发表于 2023-02-07
  • 晒冬

    俗话说秋收冬藏,但祖国大陆最南端的徐闻,冬季里依然阳光和煦,适合晒各种东西,让它们吸收足够的阳光和热量,来温暖人们的身心。 最常见的是晒棉被。早上十点钟左右,很多人家院子的麻绳或长竹竿上挂满了厚厚的各式花样的棉被。几个小孩子在棉被间蹿来蹿去...

    刘春柳 发表于 2023-02-04
  • 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人生最幸采莲人。乘一叶扁舟,载一船清香,携一帆柔风,低眉抬眼之间,望不尽白云碧水、绿叶红莲。此花端合在瑶池,人间能得几回现?惟有江南,惟有水光潋滟的江南烟雨空蒙的江南,才能滋养出这般绝世的红颜。有花堪折直须折,莫留...

    一沁 发表于 2023-01-25
  • 遇见

    遇见,总是美好的事情。遇见,给我们带来惊喜,也给我们带来感动。 遇见,应该是个久远的场景,是着长衫年代的故事,有着几分温情,也有着几分苍凉。夕阳老树古道,西风横扫旷野,秋水瘦凝欲涸,两位相向而行的旅者,相遇于途,稍一打量对方,原来是旧时相识...

    章铜胜 发表于 2023-01-19
  • 无端

    没有月亮和星星的夜空,呈现出纯粹的青色。一个人行走在青山街的槐树下,鸟儿已经归巢,花草树木齐齐地进入梦乡。那份静谧和安宁,让人生出对于尘世深浓的眷恋之心。 九华山路的银杏,青山街的国槐,申元街的女贞,北京路的香樟,银湖南路的法国梧桐,银湖北...

    子薇 发表于 2023-01-19
  • 花未央

    那是一幅很旧的老照片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黑白的调子,却洋溢着明亮和喜悦。一对年老的夫妇站在鲜花店门口,满脸荣光和喜气。女子微胖,笑盈盈的。她的上衣真是洁白。袜子也是,搭配着黑色的方口布鞋,一看便知她是讲究的人。男子略瘦,穿着那个时代灰蓝...

    耿艳菊 发表于 2023-01-19
  • 风吹麦浪

    风吹麦浪。不仅仅是诗人们的意象与美好向往,更是乡人们对果实的渴望与期盼。寒露油菜霜降麦,乡人们踩着播种的节点,在头年的秋天里种下希望的种子,经冬历春,麦苗在严寒的冬季里历经考验,等待着一夜春风的光临,那返青的麦苗,那春日阳光下一派翠绿的麦...

    吴鲜 发表于 2023-01-19
  • 故乡风俗

    埋衣胞 家乡商州一带,大凡农村人生了小孩都有埋衣胞的风俗,即谁家若生了孩子,接生婆会用一把在桐油灯盏上烧红(消毒)又晾凉的剪刀,咔嚓剪断小儿脐带,一番包扎处理之后,把婴儿撂在一边,立即将那一疙瘩血肉模糊的衣胞交给这家主人,主人就会在小房墙根...

    田家声 发表于 2023-01-09
  • 悠长的惦念

    那年暑期,你说了句:年青时吃饭是为了做事,年老了吃饭做不了事是为了等走。 不久,你说你决意要走,父亲无奈按你的叮嘱做了两件事:一是请人在老宅对面饭团山旁勘定了你最后归所,一是去了寿衣店为你量身定置了上路的衣裳和鞋。 儿孙回家了,虔诚为你备上...

    王文辉 发表于 2023-01-01
  • 雨中古城

    雨如雾似纱,把身体罩住,我似一个远方的客人,悠然地穿行在盖州古城的老街老巷中。细雨中走进古街小巷,似乎更能感受到那古朴的气息正在从老墙的缝隙里往外弥漫 熙攘的南关街和东关街,延续了它们几百年的热闹与繁华。行人和车辆在这里乐此不疲地拥挤着。街...

    薛雪 发表于 2022-12-29
  • 小麦的一生

    作为最受北方农民待见和敬重的粮食作物,一颗饱满的小麦种子,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短短的七、八天时间,奋力挣脱泥土的包裹,生根发芽,诞生出可爱的麦苗,给一块土地,一个农人带来一年的希望。 刚出生的小麦幼苗就像刚落地的娃娃,柔软而滑嫩,细腻而温润...

    师正伟 发表于 2022-12-28
  • 儿时的煤油灯

    夜幕下的小山村,一盏盏如豆的煤油灯,星星点点,影影绰绰,忽闪忽闪,朦朦胧胧地勾勒和映衬出家家户户的土屋陋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亲们,此刻照例重复着每日生活里几乎一成不变的程序。 记忆中儿时的小山村,白天有耀眼的阳光,傍晚有燃烧的夕阳,晚...

    雨凡 发表于 2022-12-25
  • 岁月深处的汪塘

    家乡的汪塘一直留存我的心中。其中,有两个面积较大的,分别叫南大汪、东大汪,是第一和第二生产队的鱼塘。 南大汪呈拐尺形,水深且清。站在岸边,我们不仅可以看清汪底的砂礓块,就连西部那个直径十米多的深坑也清晰可见。据说,坑是当年民兵演习爆破的成果...

    沈庆保 发表于 2022-12-20
  • 别样的秋愁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又逢中秋,我又闻到了月饼的香味,想起了当年母亲自己制作的那个月饼,心中,便弥漫起淡淡的秋愁。 在我的记忆里,农村对于中秋节并不隆重,秋收秋种,人们忙碌在收获里,耕种在田间里。在...

    魏益君 发表于 2022-12-18
  • 浓夏的杨梅

    杨梅,别名龙晴、圣生梅、白蒂梅、珠红、树梅。因其形似水杨子、味道似梅子,而名杨梅。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生虫,杨梅一般夏至上市,到小暑落市。 端午过后,杨梅便开始挂满树枝,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通体长满了小刺,但是这些刺并不扎手,...

    周广玲 发表于 2022-12-15
  • 采菱曲

    盛夏之晨,洱海之东。环海路曲曲弯弯,车子慢慢悠悠。很好。快了,还叫旅行吗? 孩子问,老爸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是哪儿?我答道,随便哪儿。孩子很高兴:累了歇,饿了吃,太好了。是的,在这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大理,慢是对的。 太阳刚好照到苍...

    杨启彦 发表于 2022-12-15
  • 遇见炊烟

    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看先生写到故乡的炊烟缭绕在农舍的周围。同样是在农村长大的我,却很少在老家看到先生笔下炊烟缭绕的景象。这是因为我的老家出产一种名为兰花炭的优质无烟煤。 莫言获诺奖的长篇小说《蛙》里有饥饿年代孩子们在课堂上津津有味吃煤的情节...

    刘波澜 发表于 2022-12-14